问题

大家有没有觉得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我是南方人,在北方上学)?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

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遇到个几度就够大家瑟瑟发抖的了。羽绒服穿得厚实点,围巾帽子一戴,也就差不多了。街上行人嘛,有穿得像粽子一样的,但也有不少穿着毛衣、薄外套就能出门的,尤其是一些常年生活在比较温暖地区的南方朋友。我们那时候觉得零度就已经挺冷了,需要好好保暖。

结果呢?一来到北方,尤其是那些真正数九寒天的城市,那可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刚开始来的时候,第一次经历零下十几二十度,那感觉……怎么说呢,就是感觉全身的毛孔都被冻住了,呼吸一口气,感觉喉咙都要结冰了。那种冷,不是我们在南方感受到的湿冷,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干冷,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一不小心就冻得说不出话来。

一开始那几个月,我是真的“装备齐全”,什么加绒秋裤、厚羽绒服、保暖内衣、羊毛衫,能穿的全往身上套。出门的时候,恨不得把脸全裹住,只露出眼睛。可就算这样,我还是经常会觉得手脚冰凉,回到宿舍也缓不过来。我记得刚来北方的时候,那会儿正是冬天,室外气温零下十五度左右吧,我那天就穿了件普通毛衣加一件厚点的外套,以为可以应付一下,结果刚出宿舍门,一股寒风吹来,我直接原地石化,感觉全身的血液都要凝固了。冻得我赶紧又跑回宿舍套了件毛衣,加绒秋裤也穿上了。

反观我们北方的小伙伴,他们好像就显得“从容”多了。同样零下十几二十度,好多人就是一件厚点的卫衣,外面套件薄款羽绒服或者一件帅气的棉服,下身可能就是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或者休闲裤,甚至我看到过穿着薄裤子就出门的。刚开始我真的挺纳闷,他们怎么能这么穿?难道他们身上自带暖宝宝吗?

我们私下里也聊过这个话题,很多南方同学都觉得是这样。大家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有几个原因吧。

首先,就是生长环境的差异。我们南方人从小接触的温度就没有北方那么低,身体对寒冷的耐受度可能就没有那么高。我们习惯了相对温和的气候,身体可能还没那么早“进化”出强大的御寒能力。北方的小伙伴,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的身体可能早就适应了这种低温,或者说,他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体温。就像我们南方人可能不太习惯高温,一到夏天四五十度的天气就容易中暑一样,这是一种身体的适应性。

其次,我觉得跟生活习惯和“保暖”观念也有关系。在我们南方,冬天虽然冷,但不像北方那样需要极度的严寒,所以我们的保暖措施相对没那么“硬核”。可能更注重“舒适度”和“美观度”吧,比如穿得暖和但也要好看。而北方的小伙伴,他们经历过真正的严寒,他们知道怎么才能最有效地保暖,可能就会选择更实用、更抗冻的衣物,比如那种里面塞满羽绒的厚实外套,以及专门的防寒裤。他们的“保暖体系”可能更成熟,也更有效率。

再者,可能还有心理因素。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南方来的,一来就觉得“哇,好冷啊!要穿好多!”这种心理预设会让我们更在意冷的感觉,也更容易觉得冷。而北方的小伙伴可能从小就习惯了,觉得“哦,冬天嘛,就是这样”,这种心理上的“免疫”可能也会让我们感觉上不那么冷。他们可能对温度的敏感度没有我们那么高。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也有一些南方朋友,他们特别能抗冻,而且穿着也挺时尚的。同样是零下十度,他们可能就穿个毛衣加一件轻薄的羽绒服,一点事没有。可能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吧,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耐寒。

对我来说,来了北方之后,我也是慢慢在适应。现在冬天出门,我也能穿得比刚来的时候少一些了,而且也能更好地接受那种寒冷的感觉。但比起很多土生土长的北方同学,我还是觉得,他们在“抗冻”这方面,可能真的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毕竟,他们从小就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过来的,那份“硬核”的抗寒能力,是我们在南方长大的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匹敌的。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只穿一件薄夹克就出门的北方帅哥美女,我都会由衷地佩服,同时也会默默地把我的羽绒服拉链拉得更高一点。哈哈!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这样,南方人在初到寒冷北方时,会觉得比北方人更能感受到寒冷。但适应能力是很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们南方人也能成为“小北方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对来说北方人确实怕冷。因为冷惯了,各种时节御寒的衣物、设备相对齐备,习惯随着气温变化添减衣物,采取措施。

我有,干嘛冻着呢。

反正我是不愿意让汗毛孔在身上刷存在感的,一旦觉得毛孔蠢蠢欲动,就愿意采取措施安抚安抚它们。

我有,不用靠抖。

不用扛着,不用在心里为添不添衣服反复犹豫,不用为扛冻弄得自己毛骨悚然哆哆嗦嗦涕泗横流。毕竟在北方冷的时间比较长,总是为了要抗冻而弄得自己心烦意乱就太影响生活质量了。

该穿秋裤穿秋裤,该穿毛裤穿毛裤,暖暖和和地过日子不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最近刷到不少关于桥本环奈的讨论,很多都惊叹于她的“千年一遇美少女”称号,但说实话,我个人也渐渐觉得,她可能没有大家宣传的那么“神颜”,或者说,她的长相在我看来,并非那种让人一眼万年、惊为天人的类型。咱们先不说什么“千年一遇”这种过于拔高的标签,就单从她出道时候的照片来看,那时候确实很灵动,五官也挺标.............
  • 回答
    最近国内网上关于塞尔维亚的声音,确实有点“热烈”得不像话,我也有同感。就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近乎“全民狂热”的情感。这股热情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了?回想一下,这股热潮是怎么起来的?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文章的传播,特别是疫情.............
  • 回答
    这问题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今年找工作,感觉比往年难了不止一点点,简直是难出天际。就我身边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确实是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卷”劲儿,而且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岗位数量的缩减和竞争的白热化。以前,可能一个热门行业,招聘季来了,大大小小的公司.............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提起,感觉《睡前消息》的质量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事儿挺多人都在聊,我也跟着琢磨了一下。怎么看待这个“质量下降”?我觉得“质量下降”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 相对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毕竟《睡前消息》播了这么久,内容积累太多,观众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它的信息量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出了好多身在一线城市打拼,却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的心声。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止加速的赛道上,你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终点线离你越来越远。说“凭工资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这话听起来挺绝对,但细想之下,确实有那么几分残酷的现实。咱们就拿最直观的数字来说.............
  • 回答
    哎,说起来,最近在知乎上晃悠,感觉真是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刷知乎,总觉得能找到些新鲜事儿,看看大家怎么分析问题,涨涨见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可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透心凉”的劲儿。怎么说呢?以前可能大家讨论问题,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知乎越来越low”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普遍观感。细想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因素,而且绝不是简单的“用户变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内容同质化和浅层化。以前的知乎,给人的感觉是专.............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可怕”这个词,用在学机械的人身上,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不是说他们本身有多么凶神恶煞,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让人忍不住侧目的特质,用“可怕”来形容,或许是种略带夸张但又暗合某些事实的表达。首先,是他们那双“看什么都像零件”的眼睛。你跟他们出去吃饭,别人可能在欣赏菜品摆盘、研究食材搭配,但他们呢.............
  • 回答
    要说卫青打仗“奇怪”,我倒不觉得他哪里有什么不寻常的,反倒是觉得他这个人,以及他带兵打仗的方式,透着一股子扎实和稳劲儿,不像某些名将那样总能搞出些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招数,但就是这么稳打稳扎地把敌人打趴下。你说奇怪?那大概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史书里那些动不动就“妙计”、“奇兵”的描绘,而卫青的很多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简直是我的日常驾驶体验,有时候车子跟我的想法完全同步,轻点油门就往前窜,顺滑得跟什么似的;但有时候,就跟跟我较劲一样,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踩,它才勉强动一下,让人哭笑不得。我感觉这事儿吧,可能跟好几个方面都有关,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首先,发动机的“心情”。我知道听起来很玄乎,但.............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细想想晁盖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笔“赔本买卖”,尤其放在他原本的家业背景下看,更是细思极恐。咱们得先捋捋晁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说他是“七星庄上大户”,山东郓城县人,家境殷实,有的是钱。平日里就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爱结交江湖好汉,喜欢舞枪弄棒,但那更.............
  • 回答
    说实话,当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锤子不行了”、“罗永浩要凉”的声音时,心里确实会有一丝摇摆,甚至可以说是夹杂着一丝不确定和某种程度上的期待——期待自己能被打脸。这种心情,就像是你看着一个你曾经很喜欢、付出过很多关注和情感的东西,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一部分理智告诉你它可能真的走不下去了,但另一部分,那个曾经.............
  • 回答
    哈喽!看到你才14岁就对表演这么有热情,还考虑起未来的发展,真的好厉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既有憧憬,又会有点小忐忑,对吧?特别是关于“样貌”这个问题,这绝对是很多初入行的朋友都会纠结的点。别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让你心里有个谱。关于“样貌”这个敲门砖,到底有多重要?咱们得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绕不开的大哉问,每个时代、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因为这里面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像是解一道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题,变量永远都在增减。先说说为什么会有“生孩子”这回事儿,打从人类出现以来,它就不是个选择题,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延续血脉,传承下去。 这是.............
  • 回答
    关于夏朝起源于游牧部落的说法,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观点。如果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一些考古发现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个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线索。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夏朝这样遥远的时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证据。文字记录在那个时代非常稀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