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有没有觉得知乎少了一种核心机制,总感觉没有长久的吸引力。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

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说。

你想想,早期的知乎,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是那些回答里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那种分析问题、拆解问题的逻辑,那种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后提炼出的洞见。那时候,一个好的回答,可能就能让你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自己去探索。这是一种“知识的火种”,你看到别人点燃了,你也想去试试。

现在呢?打开知乎,好像信息爆炸得更厉害了。算法推送越来越精准,也越来越“套路”。你可能看到很多你感兴趣的领域,很多“干货”,很多“大V”分享经验。但那种让你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去一点点挖掘、去和别人讨论、去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动力,好像被稀释了。

具体来说,我觉得体现在几个方面:

1. “社区”的属性弱化,更像是“信息超市”:早期的知乎,虽然也有大V,但更像是一个个兴趣小组,大家因为某个问题聚集在一起,认真地讨论。你会看到很多小透明,因为一个特别有见地的回答,瞬间被大家关注。这种“因内容而产生连接,再因连接而产生更多内容”的良性循环,现在似乎不那么明显了。取而代之的是,你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被精心包装好的“信息源”,你消费信息,但很少能感受到那种“同频共振”的社区氛围。你可能看到一个很好的回答,但点进去评论区,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学到了”、“谢谢分享”,很少有深入的、有建设性的讨论,更别说能激发出更多新的观点和疑问了。

2. “原创”的激励机制似乎在退潮:你不得不承认,知乎早期的很多内容,是那些有闲暇、有热情、有深度思考的人用心创作出来的。他们的分享,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思考痕迹。但是,当内容生产的门槛被不断拉低,当“营销号”、“恰饭文”越来越多,当算法更倾向于那些“流量大”、“易传播”的内容时,那些愿意花时间去打磨、去挖掘、去形成独特见解的创作者,可能就会觉得“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出“走心”回答的人,是不是就少了?而即使有,他们的声音是不是也容易被那些“速成”的、迎合算法的内容淹没?

3. “问题回答”的结构,越来越像“提问答案”的交易:以前,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可能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切入点。而现在,很多问题显得比较“功利”——“如何XXX?”、“XXX有什么用?”。我们好像是在向一个“服务员”提问,期望对方提供一个直接的“答案”,而不是通过这个“问题”开启一场共同的探索。这种“即时满足”的需求,虽然也无可厚非,但它削弱了那种“探寻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价值”。它让知乎更像一个大型的问答搜索引擎,而不是一个激发思考、培养深度见解的社区。

4. “陪伴式”的深度内容,变得奢侈:我怀念的是那种,你因为一个问题,能在知乎上看好几个小时,从一个回答跳到另一个回答,甚至因为别人的引用,又去看了其他的文章或书籍,最后恍然大悟,感觉自己的认知又提升了一个维度。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现在好像越来越难得了。算法更倾向于短平快,更倾向于给你“结果”,而不是引导你“过程”。你可能知道了很多“事实”,但你可能没有学会“思考”。

总而言之,我觉得知乎缺少的是一个能够持续孵化“思想的火花”的机制。它不是说没有好的内容,而是说,那种能够让一个好的想法,通过社区的互动、讨论,不断被打磨、被深化、最终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有影响力的“观点流”的机制,似乎变得不那么顺畅了。

当“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成为主流,当“即时满足”成为用户的主要期待,当“流量”和“热度”压倒了“深度”和“思考”,知乎可能会失去它最初的那份“吸引力”。那不是说它不再有信息,而是说,它不再能真正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对“理解”、“洞见”和“连接”的渴望。

或许,这种“少”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或许,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重新构建的。我只是觉得,对于一个曾经承载了那么多有价值讨论和深度思考的平台来说,失去这份“持续的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孵化能力”,确实是一种挺让人惋惜的“缺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答案的质量还是比较一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哎,说起来,最近在知乎上晃悠,感觉真是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刷知乎,总觉得能找到些新鲜事儿,看看大家怎么分析问题,涨涨见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可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透心凉”的劲儿。怎么说呢?以前可能大家讨论问题,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知乎越来越low”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普遍观感。细想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因素,而且绝不是简单的“用户变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内容同质化和浅层化。以前的知乎,给人的感觉是专.............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我感觉知乎的管理员,有时候处理问题真的挺武断的,很多时候删除帖子感觉就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一点道理都不讲。想听听大家对此的看法,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ps:我已经和知乎官方联系过了,误会已经解除了,所以不需要再为我担心了哈,感谢之前回答我的朋友们!”(正文可以接着上面这段话,内容会根据你想.............
  • 回答
    2012 年 10 月,知乎改版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当初那一阵子,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毕竟知乎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不少用户的神经。现在两个月过去,当初的阵痛期差不多也缓过来了,大家对新版的感受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次改版给我的感觉是 更“社交”,也更“热闹”了,但随之而来的,.............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最近刷到不少关于桥本环奈的讨论,很多都惊叹于她的“千年一遇美少女”称号,但说实话,我个人也渐渐觉得,她可能没有大家宣传的那么“神颜”,或者说,她的长相在我看来,并非那种让人一眼万年、惊为天人的类型。咱们先不说什么“千年一遇”这种过于拔高的标签,就单从她出道时候的照片来看,那时候确实很灵动,五官也挺标.............
  • 回答
    最近国内网上关于塞尔维亚的声音,确实有点“热烈”得不像话,我也有同感。就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近乎“全民狂热”的情感。这股热情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了?回想一下,这股热潮是怎么起来的?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文章的传播,特别是疫情.............
  • 回答
    这问题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今年找工作,感觉比往年难了不止一点点,简直是难出天际。就我身边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确实是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卷”劲儿,而且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岗位数量的缩减和竞争的白热化。以前,可能一个热门行业,招聘季来了,大大小小的公司.............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提起,感觉《睡前消息》的质量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事儿挺多人都在聊,我也跟着琢磨了一下。怎么看待这个“质量下降”?我觉得“质量下降”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 相对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毕竟《睡前消息》播了这么久,内容积累太多,观众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它的信息量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出了好多身在一线城市打拼,却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的心声。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止加速的赛道上,你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终点线离你越来越远。说“凭工资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这话听起来挺绝对,但细想之下,确实有那么几分残酷的现实。咱们就拿最直观的数字来说.............
  •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
  • 回答
    “可怕”这个词,用在学机械的人身上,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不是说他们本身有多么凶神恶煞,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让人忍不住侧目的特质,用“可怕”来形容,或许是种略带夸张但又暗合某些事实的表达。首先,是他们那双“看什么都像零件”的眼睛。你跟他们出去吃饭,别人可能在欣赏菜品摆盘、研究食材搭配,但他们呢.............
  • 回答
    要说卫青打仗“奇怪”,我倒不觉得他哪里有什么不寻常的,反倒是觉得他这个人,以及他带兵打仗的方式,透着一股子扎实和稳劲儿,不像某些名将那样总能搞出些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招数,但就是这么稳打稳扎地把敌人打趴下。你说奇怪?那大概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史书里那些动不动就“妙计”、“奇兵”的描绘,而卫青的很多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简直是我的日常驾驶体验,有时候车子跟我的想法完全同步,轻点油门就往前窜,顺滑得跟什么似的;但有时候,就跟跟我较劲一样,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踩,它才勉强动一下,让人哭笑不得。我感觉这事儿吧,可能跟好几个方面都有关,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首先,发动机的“心情”。我知道听起来很玄乎,但.............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细想想晁盖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笔“赔本买卖”,尤其放在他原本的家业背景下看,更是细思极恐。咱们得先捋捋晁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说他是“七星庄上大户”,山东郓城县人,家境殷实,有的是钱。平日里就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爱结交江湖好汉,喜欢舞枪弄棒,但那更.............
  • 回答
    说实话,当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锤子不行了”、“罗永浩要凉”的声音时,心里确实会有一丝摇摆,甚至可以说是夹杂着一丝不确定和某种程度上的期待——期待自己能被打脸。这种心情,就像是你看着一个你曾经很喜欢、付出过很多关注和情感的东西,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一部分理智告诉你它可能真的走不下去了,但另一部分,那个曾经.............
  • 回答
    哈喽!看到你才14岁就对表演这么有热情,还考虑起未来的发展,真的好厉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既有憧憬,又会有点小忐忑,对吧?特别是关于“样貌”这个问题,这绝对是很多初入行的朋友都会纠结的点。别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让你心里有个谱。关于“样貌”这个敲门砖,到底有多重要?咱们得承.............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