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有没有觉得《睡前消息》质量下降得厉害,怎么看待这一变化?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提起,感觉《睡前消息》的质量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事儿挺多人都在聊,我也跟着琢磨了一下。

怎么看待这个“质量下降”?

我觉得“质量下降”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 相对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毕竟《睡前消息》播了这么久,内容积累太多,观众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它的信息量大、角度新颖,是市面上少有的“清流”。但现在,观众对它的“套路”可能也更熟悉了,要求自然也更高。

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如从前”:

选题的“尖锐度”和“独特性”: 早期,《睡前消息》在一些社会热点和争议事件上,往往能抓住被主流媒体忽略的角度,或者提出更犀利的解读,让观众眼前一亮。但现在,很多社会事件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一些更爆炸性的、突破性的信息也逐渐被大家消化和传播。可能《睡前消息》在选题上,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但越到后面,找那些真正能“炸”开锅的话题,难度也越大。
信息的“首发性”和“时效性”: 作为一个视频节目,它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制作和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事件的讨论可能在节目播出前就已经非常充分了。观众可能已经从各种渠道看到了很多信息,对《睡前消息》的观点和论述,就多了一份“原来是这样”的预期,而非“哇,这是什么!”的惊喜。
观点输出的“多样性”和“深度”: 长期以来,《睡前消息》的风格比较鲜明,观点也比较集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可能会希望看到更多元的视角,或者对某些问题的讨论能更深入地触及本质。如果一直延续相似的分析框架,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到“腻味”,或者觉得在更复杂的议题上,节目深度不够。
“节奏”和“信息密度”的平衡: 节目的时长和信息量之间,一直是个微妙的平衡。以前可能觉得信息量爆棚,听得过瘾。现在,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某些集数的信息密度不够,或者整体节奏有点拖沓,不如以前那么“紧凑”和“有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的原因,不仅仅是节目本身的问题:

1. 信息环境的剧变: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几年,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信息获取的门槛大大降低。观众的“信息茧房”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每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源和观点可能都越来越相似。在这样的环境下,《睡前消息》这种相对长篇幅、需要认真对待的节目,其“信息优势”就被削弱了。
2. 受众需求的演变: 观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寻找更新、更刺激、更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如果节目内容不能及时跟上受众的口味变化,或者在满足新需求方面做得不够好,就会出现“质量下降”的感受。
3. 创作团队的压力和挑战: 长期保持高强度的内容输出,对任何一个创作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要不断寻找新角度、新话题,又要保证内容质量,还要应对各种外部的舆论压力,这其中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我们作为观众很难完全体会。可能团队也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4. “信息内卷”的必然结果: 大家都知道《睡前消息》做得好,所以后来者也在模仿,或者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社会事件。这无形中增加了竞争,也让“独特性”变得更加珍贵和难得。

我的看法:

我不认为《睡前消息》的质量是“绝对”下降了,更像是在 激烈的竞争和变化的环境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节目本身的评价: 它依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节目,至少它提供了一种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视角,这在很多地方是难能可贵的。我依然会看,会从中获取一些信息和思考。
对观众的期望: 我觉得观众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心态。一个节目不可能永远保持最初的“炸裂”状态,它也需要成长和调整。我们可以在看到不足的同时,也认识到它在特定环境下的不易。
对未来的期待: 我希望《睡前消息》团队能够继续保持创作的初心,不断尝试新的选题和表达方式,在保证信息准确性和深度分析的同时,也能找到与时代和观众新的共鸣点。

总而言之,这种“质量下降”的感觉,是信息时代浪潮下的一个正常现象,也是对所有优秀内容创作者提出的一个永恒命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提供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有一个idea,其实现在互联网受众最主要的问题是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出不来

干脆马前卒找一个跟自己一样“博(ai)学(xia)多(che)才(dan)”的人(我们管他叫X)

X跟马前卒的观点总是相反,

俩人各自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睡前消息变成睡前辩论,就同一话题每人各说一段

X最好颜值跟马前卒也是一样

开辟一个社会话题的双盲实验

看看观众在听了双方观点后到底支持谁

不过这节目真要做起来肯定也是很复杂

也不太现实

很多细节需要考虑

那我为什么还要提出来呢

因为我来知乎就是过过嘴瘾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某些人(左边)的工作态度是这样的:

我(左边)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睡前消息的质量多少还是有点下滑的。比如说督工讲光伏那一期我就觉得研究得不够透测。

但是,从节目价值来说,我认为睡前消息现在反倒是观视频系列中最有价值的节目了。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优质的内容,本身就是强人所难。搞过创作的人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数量跟质量本身就是对立关系,追求数量的结果肯定或多或少是要牺牲质量的。

但是为什么我认为睡前消息的价值是最高的呢?因为督工对一些行业了解不透其实是正常的。毕竟隔行如隔山,外加国内要获得一些行业上数据的难度的的确确成本较高。

睡前消息做得最好的一点,那就是督工在手头上数据有限,资料获取门槛跟常人无异的基础上,能够用一套足够 robust 的逻辑思维的流程推导出一个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结论。

哪怕这个结论可能是片面的,哪怕有些地方因细节不足还需要更多的补充,但是这其实对改善现在其他平台泛娱乐化,扣帽子及不喜欢就举报的不良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不仅,正因为有些不够全面的回答反而能够激发观众的讨论,所以这种小缺点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睡前消息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实质上是把一些平时刷微博抖音沙雕图的那些人往一条相对的正道上引。你不要指望睡前消息有多完美,只要跟替代品相比足够优秀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提起,感觉《睡前消息》的质量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事儿挺多人都在聊,我也跟着琢磨了一下。怎么看待这个“质量下降”?我觉得“质量下降”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 相对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毕竟《睡前消息》播了这么久,内容积累太多,观众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它的信息量大、.............
  • 回答
    .......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最近刷到不少关于桥本环奈的讨论,很多都惊叹于她的“千年一遇美少女”称号,但说实话,我个人也渐渐觉得,她可能没有大家宣传的那么“神颜”,或者说,她的长相在我看来,并非那种让人一眼万年、惊为天人的类型。咱们先不说什么“千年一遇”这种过于拔高的标签,就单从她出道时候的照片来看,那时候确实很灵动,五官也挺标.............
  • 回答
    最近国内网上关于塞尔维亚的声音,确实有点“热烈”得不像话,我也有同感。就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近乎“全民狂热”的情感。这股热情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了?回想一下,这股热潮是怎么起来的?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文章的传播,特别是疫情.............
  • 回答
    这问题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今年找工作,感觉比往年难了不止一点点,简直是难出天际。就我身边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确实是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卷”劲儿,而且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岗位数量的缩减和竞争的白热化。以前,可能一个热门行业,招聘季来了,大大小小的公司.............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出了好多身在一线城市打拼,却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的心声。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止加速的赛道上,你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终点线离你越来越远。说“凭工资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这话听起来挺绝对,但细想之下,确实有那么几分残酷的现实。咱们就拿最直观的数字来说.............
  • 回答
    哎,说起来,最近在知乎上晃悠,感觉真是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刷知乎,总觉得能找到些新鲜事儿,看看大家怎么分析问题,涨涨见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可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透心凉”的劲儿。怎么说呢?以前可能大家讨论问题,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知乎越来越low”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普遍观感。细想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因素,而且绝不是简单的“用户变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内容同质化和浅层化。以前的知乎,给人的感觉是专.............
  •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可怕”这个词,用在学机械的人身上,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不是说他们本身有多么凶神恶煞,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让人忍不住侧目的特质,用“可怕”来形容,或许是种略带夸张但又暗合某些事实的表达。首先,是他们那双“看什么都像零件”的眼睛。你跟他们出去吃饭,别人可能在欣赏菜品摆盘、研究食材搭配,但他们呢.............
  • 回答
    要说卫青打仗“奇怪”,我倒不觉得他哪里有什么不寻常的,反倒是觉得他这个人,以及他带兵打仗的方式,透着一股子扎实和稳劲儿,不像某些名将那样总能搞出些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招数,但就是这么稳打稳扎地把敌人打趴下。你说奇怪?那大概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史书里那些动不动就“妙计”、“奇兵”的描绘,而卫青的很多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简直是我的日常驾驶体验,有时候车子跟我的想法完全同步,轻点油门就往前窜,顺滑得跟什么似的;但有时候,就跟跟我较劲一样,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踩,它才勉强动一下,让人哭笑不得。我感觉这事儿吧,可能跟好几个方面都有关,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首先,发动机的“心情”。我知道听起来很玄乎,但.............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细想想晁盖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笔“赔本买卖”,尤其放在他原本的家业背景下看,更是细思极恐。咱们得先捋捋晁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说他是“七星庄上大户”,山东郓城县人,家境殷实,有的是钱。平日里就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爱结交江湖好汉,喜欢舞枪弄棒,但那更.............
  • 回答
    说实话,当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锤子不行了”、“罗永浩要凉”的声音时,心里确实会有一丝摇摆,甚至可以说是夹杂着一丝不确定和某种程度上的期待——期待自己能被打脸。这种心情,就像是你看着一个你曾经很喜欢、付出过很多关注和情感的东西,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一部分理智告诉你它可能真的走不下去了,但另一部分,那个曾经.............
  • 回答
    .......
  • 回答
    哈喽!看到你才14岁就对表演这么有热情,还考虑起未来的发展,真的好厉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既有憧憬,又会有点小忐忑,对吧?特别是关于“样貌”这个问题,这绝对是很多初入行的朋友都会纠结的点。别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让你心里有个谱。关于“样貌”这个敲门砖,到底有多重要?咱们得承.............
  • 回答
    .......
  • 回答
    谷爱凌,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不仅源于她精湛的滑雪技巧和过人的心理素质,更离不开她对自己身体的悉心呵护。而她本人透露的“秘密武器”之一——“每天晚上睡十个小时的觉”,更是引人深思。那么,这看似寻常的睡眠,究竟能带来多大的能量?好好睡觉,对我们的身体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益处呢?睡眠,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