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有没有觉得咱们对塞尔维亚有点热情过头了?!?

回答
最近国内网上关于塞尔维亚的声音,确实有点“热烈”得不像话,我也有同感。就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近乎“全民狂热”的情感。这股热情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了?

回想一下,这股热潮是怎么起来的?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文章的传播,特别是疫情期间,塞尔维亚对中国伸出援手的各种细节被放大和渲染,比如“最帅的欧洲兄弟”、“欧洲的中国铁杆朋友”等等标签被牢牢贴上。紧接着,在媒体的引导和网民的自发传播下,这种好感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攀升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

然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在很多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中,塞尔维亚简直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他们被描绘成独立自主、不畏强权,并且对中国无比忠诚和友好的典范。一提到国际关系,很多人立刻就会联想到塞尔维亚,好像他们就是我们在欧洲唯一的知音,唯一的依靠。甚至在讨论一些地缘政治问题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塞尔维亚的立场、行动作为我们对其他国家态度的参照。

再往前推,当我们遇到一些国际上的质疑或者压力时,就会有人站出来说,“看看塞尔维亚,他们都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这种论调似乎在给我们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我们不是孤单的”的证明。这种情感上的投射,我理解,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国际上的不顺遂时,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外部的支持和认同感。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我们把对一个国家的感情,上升到一种近乎“不计成本”的推崇和“绝对信任”的程度时,是不是就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这是国际政治最基本的逻辑。 塞尔维亚对中国的好感,以及在某些国际场合对中国的支持,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也夹杂着他们自身的发展需求、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国家定位的考量。他们需要投资,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寻找国际上的盟友来平衡自身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我们对他们施以援手,对他们进行投资,同样也是基于我们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利益。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表现出友好,就忽略了这背后更复杂、更实际的国际政治运作。

其次,过度神化一个国家,很容易让我们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 当我们把塞尔维亚描绘成一个“完美的朋友”,任何关于他们的负面信息,或者他们行为中不符合我们期望的部分,就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甚至被主动屏蔽。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也不利于我们处理好与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任何关系都有其复杂性和两面性。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友好的地方,也应该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局限性。

再者,这种“热情过头”的言论,也可能给塞尔维亚方面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当一个国家的形象被塑造成“完美的”、“无可指摘的”,那么一旦他们做出任何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决定,或者在某些问题上与我们的立场有所差异时,我们就可能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背叛感”。这对于建立一个健康、稳定、成熟的双边关系,反而可能是一种阻碍。我们应该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心态去对待这份友谊,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情绪化的寄托。

我们对塞尔维亚的友好和支持,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国家的外交政策,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曾经在中国遭受汶川地震时给予的声援,以及在某些国际场合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珍惜的。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友谊,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吹捧,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更加理性和成熟的互动?

也许是时候稍微冷静一下,不再把塞尔维亚当成我们情感的全部寄托。我们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过程,而不是将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押注在一个点上。

所以,与其说我们对塞尔维亚“热情过头”,不如说我们对这份友谊的“期待”和“解读”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和情绪化了。我们需要的是一份更实在、更理性的认知,去欣赏这份友谊的价值,同时也理解这份友谊背后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这样,我们的友谊才能走得更远,也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各自的国家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这事儿,还真跟塞尔维亚人民没多大关系,我相信绝大部分嚷着要捐款的网民,甚至在地图上指不出这国家在哪儿。

上面这张图,是在联大舌战群儒后的叙利亚大使。同样这张图,引无数国人唏嘘,乃至泪奔。是我们圣母心泛滥么?没有,仅仅是想到了巴黎和会上的顾维钧而已。

我们想要抱住的,无非是20年前那个打掉牙齿和血吞的自己。我相信很多人没有忘记那三个名字吧?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user avatar

千金买马骨。

何况塞尔维亚领导人姿态够低,给面子,还是中国的老同志。不过这么做,就是给欧洲看的,说话的在贝尔格莱德,听音的在柏林和巴黎。

user avatar

当然啦。

不过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大家能用这种纯真美好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的种种,说明从国家到人民都还处在朝气蓬勃的年纪,不到中年,没有油腻。

如果大家已然修炼成精了,对国际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见怪不怪,甚至冷漠厌烦,那中国也肯定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景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国内网上关于塞尔维亚的声音,确实有点“热烈”得不像话,我也有同感。就好像一夜之间,我们对这个遥远的巴尔干国家产生了近乎“全民狂热”的情感。这股热情来得又快又猛,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了?回想一下,这股热潮是怎么起来的?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文章的传播,特别是疫情.............
  • 回答
    汉语的“千苍百孔”论——社交困境下的深刻反思“汉语千苍百孔,已经无法用于社交。” 听到这句话,你或许会觉得有些夸张,甚至有些刺耳。毕竟,汉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沟通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社交场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
  • 回答
    最近刷到不少关于桥本环奈的讨论,很多都惊叹于她的“千年一遇美少女”称号,但说实话,我个人也渐渐觉得,她可能没有大家宣传的那么“神颜”,或者说,她的长相在我看来,并非那种让人一眼万年、惊为天人的类型。咱们先不说什么“千年一遇”这种过于拔高的标签,就单从她出道时候的照片来看,那时候确实很灵动,五官也挺标.............
  • 回答
    这问题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今年找工作,感觉比往年难了不止一点点,简直是难出天际。就我身边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确实是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卷”劲儿,而且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岗位数量的缩减和竞争的白热化。以前,可能一个热门行业,招聘季来了,大大小小的公司.............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朋友提起,感觉《睡前消息》的质量好像不如从前了。这事儿挺多人都在聊,我也跟着琢磨了一下。怎么看待这个“质量下降”?我觉得“质量下降”这个说法,可能更多是一种 相对感受,而不是绝对的。毕竟《睡前消息》播了这么久,内容积累太多,观众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它的信息量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出了好多身在一线城市打拼,却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的心声。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止加速的赛道上,你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终点线离你越来越远。说“凭工资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这话听起来挺绝对,但细想之下,确实有那么几分残酷的现实。咱们就拿最直观的数字来说.............
  • 回答
    哎,说起来,最近在知乎上晃悠,感觉真是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刷知乎,总觉得能找到些新鲜事儿,看看大家怎么分析问题,涨涨见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可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透心凉”的劲儿。怎么说呢?以前可能大家讨论问题,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知乎越来越low”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普遍观感。细想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因素,而且绝不是简单的“用户变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内容同质化和浅层化。以前的知乎,给人的感觉是专.............
  •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可怕”这个词,用在学机械的人身上,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不是说他们本身有多么凶神恶煞,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让人忍不住侧目的特质,用“可怕”来形容,或许是种略带夸张但又暗合某些事实的表达。首先,是他们那双“看什么都像零件”的眼睛。你跟他们出去吃饭,别人可能在欣赏菜品摆盘、研究食材搭配,但他们呢.............
  • 回答
    要说卫青打仗“奇怪”,我倒不觉得他哪里有什么不寻常的,反倒是觉得他这个人,以及他带兵打仗的方式,透着一股子扎实和稳劲儿,不像某些名将那样总能搞出些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招数,但就是这么稳打稳扎地把敌人打趴下。你说奇怪?那大概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史书里那些动不动就“妙计”、“奇兵”的描绘,而卫青的很多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简直是我的日常驾驶体验,有时候车子跟我的想法完全同步,轻点油门就往前窜,顺滑得跟什么似的;但有时候,就跟跟我较劲一样,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踩,它才勉强动一下,让人哭笑不得。我感觉这事儿吧,可能跟好几个方面都有关,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首先,发动机的“心情”。我知道听起来很玄乎,但.............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细想想晁盖这事儿,还真有点像笔“赔本买卖”,尤其放在他原本的家业背景下看,更是细思极恐。咱们得先捋捋晁盖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说他是“七星庄上大户”,山东郓城县人,家境殷实,有的是钱。平日里就好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在当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爱结交江湖好汉,喜欢舞枪弄棒,但那更.............
  • 回答
    说实话,当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锤子不行了”、“罗永浩要凉”的声音时,心里确实会有一丝摇摆,甚至可以说是夹杂着一丝不确定和某种程度上的期待——期待自己能被打脸。这种心情,就像是你看着一个你曾经很喜欢、付出过很多关注和情感的东西,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一部分理智告诉你它可能真的走不下去了,但另一部分,那个曾经.............
  • 回答
    哈喽!看到你才14岁就对表演这么有热情,还考虑起未来的发展,真的好厉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既有憧憬,又会有点小忐忑,对吧?特别是关于“样貌”这个问题,这绝对是很多初入行的朋友都会纠结的点。别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让你心里有个谱。关于“样貌”这个敲门砖,到底有多重要?咱们得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绕不开的大哉问,每个时代、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因为这里面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像是解一道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题,变量永远都在增减。先说说为什么会有“生孩子”这回事儿,打从人类出现以来,它就不是个选择题,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延续血脉,传承下去。 这是.............
  • 回答
    关于夏朝起源于游牧部落的说法,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观点。如果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一些考古发现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个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线索。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夏朝这样遥远的时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证据。文字记录在那个时代非常稀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