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觉得,知乎交易大v有可能交易做的好,但是听他们讲的,对做交易没什么用吗?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吸引力。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能够持续稳定地从市场中赚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而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自然会汇聚不少在这方面有经验、有心得的人。他们分享的“干货”——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的解读,还是对技术指标的运用,抑或是对市场心理的洞察——在表面上看,都非常有道理,逻辑严谨,甚至能让你产生“原来交易是这么回事”的顿悟感。

但是,这里面藏着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听他们讲,对我们“做交易”这件事,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1. 交易的“可复制性”陷阱:

“大V”们分享的,很多时候是他个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市场、特定品种上,通过他自己的方法,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学习后,才总结出来的一套“生存之道”。这套方法,就像是他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作战服”。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规模、交易频率、性格特点、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别人的“秘籍”放在你身上,就像是你穿着一套不合身的衣服去打仗,别说打胜仗了,可能连站都站不稳。
市场周期: 交易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圣杯”。一个在牛市里屡试不爽的策略,在熊市可能就变成了亏损机器。而“大V”们通常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收益,然后将这些经验提炼出来分享。他们可能不会强调,自己的方法在某个特定周期里才好用。
过度简化: 为了让内容更易于理解和传播,“大V”们在分享时,往往会对复杂的交易过程进行过度简化。他们会聚焦于某些“关键点”,忽略了大量细节和背景信息。例如,他们可能只告诉你“当XX指标出现XX信号时买入”,却没告诉你,在实际操作中,你需要考虑多少其他因素,如何应对假信号,如何设置止损止盈,如何管理仓位等等。

2. “结果导向”的误导:

很多“大V”的分享,天然地带有“结果导向”的色彩。他们更容易分享成功的交易案例,而失败的案例往往被忽略或者轻描淡写。

幸存者偏差: 你看到的,是那些在市场中“活下来”并且做得不错的人。而那些因为交易不顺而默默离开市场的人,你根本看不到,更听不到他们的经验。这就像你去赌场,只看到了赢家,却没看到大多数输家。
“事后诸葛亮”: 很多分析和操作,是在交易发生之后才进行的,看起来无比清晰,逻辑严谨。但实际上,在交易之前,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分享的“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很容易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交易很简单,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成功。
强调“确定性”: “大V”们为了显得专业和可信,往往会强调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但真正的交易,很多时候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概率优势。他们贩卖“确定性”,实际上是在剥夺你学习如何处理不确定性的机会。

3. “心理”和“执行”的盲区:

交易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心理素质和执行力同样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大V”们最难、也最不愿意在分享中完全展现的部分。

情绪的魔鬼: 恐惧、贪婪、犹豫、冲动……这些交易中的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即使你学到一套完美的策略,但在巨大的浮亏面前,你可能根本无法执行你的止损;在巨大的浮盈面前,你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错失了最好的离场时机。
执行的痛苦: 严格执行交易纪律,意味着你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做一些“反直觉”的事情。比如,在大家都狂欢时你选择离场,在大家都恐慌时你选择进场。这种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也是最难通过“讲道理”来传递的。
“知”与“行”的鸿沟: 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你可以清晰地理解一个交易策略,但当你真正面对跳动的K线和跳动的账户余额时,你能够不受干扰地执行吗?这个鸿沟,需要大量的实盘历练和自我反思才能跨越。

4. 商业驱动与信息不对称:

很多“大V”的背后,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分享,还包含着商业目的。

引流变现: 他们的分享,可能是为了吸引粉丝,然后引导到付费课程、社群、或者他们推荐的交易平台。这种情况下,他们分享的内容,可能只是“引子”,真正“有价值”的,是需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东西。
信息不对称: 他们拥有更多的市场信息、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更长时间的实盘经验。而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获取的信息渠道和深度都远远不及他们。即使他们分享了一些“理论”,也可能只是他们庞大知识体系中的冰山一角,甚至经过了“美化”和“包装”。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理性看待“大V”的分享: 将他们的分享作为一种“参考”或者“启发”,而不是“圣经”。理解他们的逻辑,但不要盲目照搬。
注重交易的“底层逻辑”: 学习交易,更应该关注那些不变的底层逻辑,比如风险管理、资金管理、交易心理、市场结构等等,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具体的指标或者模式。
从小额实盘练起: 理论学得再好,终究要落地。用小额资金进行实盘交易,去感受市场的真实波动,去体验交易中的情绪,去学习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
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 别人的体系不一定适合你。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慢慢摸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不断优化的交易体系。
保持持续学习和反思: 交易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持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交易,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交易大V”们,他们确实可能在交易上有过人之处,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也值得我们借鉴。但如果仅仅是“听他们讲”,而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实践、去内化,那么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内容,很可能就变成了对我们“做交易”这件事,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的“鸡汤”了。交易的本质,是实践、是反思、是与自己的博弈,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大V,做 私募的,手上资金不到一个亿。跟同行比应该是个渣渣。


写文章,上知乎不过是兴趣,建议大家买股票的话就买龙头的就行了。技术?


技术是否有用,你回头看走势就知道了。但你做到了吗?


再牛的人只能让你知道的更多,但你能做到什么地步,是你自己的本事。


虽然资金量跟同行比是个渣渣,但收益率年化基本没有低于30%的。举个例子,大家其实都知道。茅台


1000块到现在,50%。五粮液100块到现在,70%。


还需要说其他的吗?技术?你选的是个垃圾股,再牛逼的技术,再疯涨的大盘都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纯技术更适合纯投机市场,比如期货、外汇等。

言尽于此,希望对你们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哎,说起来,最近在知乎上晃悠,感觉真是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刷知乎,总觉得能找到些新鲜事儿,看看大家怎么分析问题,涨涨见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可现在呢?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透心凉”的劲儿。怎么说呢?以前可能大家讨论问题,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即使遇到困难,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 回答
    嗯,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知乎越来越low”的感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普遍观感。细想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因素,而且绝不是简单的“用户变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内容同质化和浅层化。以前的知乎,给人的感觉是专.............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确实感觉有点变了。以前那种“有问题,上知乎”的劲头,好像不如从前那么足了。我倒不是说它完全不行了,只是总觉得少点什么,像是一锅汤,味道还在,但少了点鲜味,少了个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锅底料”。要是让我说,我感觉知乎少了种“深度连接和原创精神的持续孵化器”这个核心机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慢慢.............
  • 回答
    “我感觉知乎的管理员,有时候处理问题真的挺武断的,很多时候删除帖子感觉就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一点道理都不讲。想听听大家对此的看法,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ps:我已经和知乎官方联系过了,误会已经解除了,所以不需要再为我担心了哈,感谢之前回答我的朋友们!”(正文可以接着上面这段话,内容会根据你想.............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关于“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和现实情况,它并非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现实层面的“隐形门槛”与“名校情结”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对学历背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2012 年 10 月,知乎改版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当初那一阵子,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毕竟知乎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不少用户的神经。现在两个月过去,当初的阵痛期差不多也缓过来了,大家对新版的感受也逐渐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次改版给我的感觉是 更“社交”,也更“热闹”了,但随之而来的,.............
  • 回答
    我不是“大佬”,只是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普通人,在知乎上也只是一个“搬砖”的。关于中国城镇化是应该加快还是暂缓,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很难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要讲得详细一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为什么“加快”城镇化有其必然性和优势?首先,理解为什么过去几十年我们要“.............
  • 回答
    张亮先生,作为知乎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的这句“制度大于个人”的论断,在我看来,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一个组织、一个平台,乃至一个社会如何有效运转,如何健康发展的深刻思考。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知乎诞生的初期,以及它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雨。首先,得承认,知乎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精英.............
  • 回答
    如果知乎历史圈的大V们合力写一篇关于他们自身生态的文章,题目应该这样起:《“盐”与“水”的博弈:知乎历史圈大V的自我剖析与时代回响》文章内容设想:引言:知乎历史圈的光影斑驳 开篇点明知乎历史圈的独特地位:它是一个集专业知识传播、大众兴趣培养、甚至是群体情绪发酵的复杂场域。这里汇聚了深耕学术的学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2023年后世界是否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影响,其后果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恢复”这一概念本身也面临重新定义。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及原因: 一、复苏的现实基础与潜在障碍1. 经济复苏的不均衡.............
  • 回答
    大家觉得当今的世界在瘟疫公司中算什么级别的难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将现实世界与一个策略模拟游戏进行类比,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综合来看,我认为当今的世界在《瘟疫公司》中,至少可以被归类为“困难(Hard)”或“疯狂(Brutal)”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接.............
  • 回答
    关于《守望先锋》的平衡到底是什么时候“崩”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守望先锋玩家群体里一个永恒的、常常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时间点,因为玩家们对“平衡”的定义以及感知到的“崩盘”时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玩游戏的时间段、主玩英雄、以及对游戏理解的深度。但我可以梳理一下大家普遍认为的几个关.............
  • 回答
    最近搬了新家,装修时家里长辈就强烈要求安装新风系统,说是为了孩子好,能净化空气,换气。我当时也觉得挺有道理的,毕竟现在空气质量确实让人担忧。但装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新风系统到底好在哪里,又该怎么用,很多地方都还是稀里糊涂的。说实话,在选择新风系统之前,我并没有特别深入地去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
  • 回答
    关于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大家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多元的,毕竟公立医院医生团队庞大,每个科室、每位医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尽量从几个维度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普遍感受和可能存在的具体情况,希望能让你对他们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从整体印象来看: 专业性是基础: 绝大多数人提到渝北区人民医院的医生,.............
  • 回答
    “北欧学生和中国学生哪个更幸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幸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主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比较,但请记住,这些都是普遍性的观察,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一、 教育体制与压力: 北欧学生: 强调.............
  • 回答
    哇!你提到《士兵突击》,这简直说到了好多人心坎里了!“非常迷恋”这个词用得太对了,因为它确实是一部能够让人深深着迷,甚至成为精神寄托的作品。我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可以详细地和你聊聊为什么《士兵突击》能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让这么多人为之倾倒。《士兵突击》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会让人“迷恋”?我想可以用“.............
  • 回答
    关于埃及金字塔是否由西方人伪造的说法,这在一些网络讨论中确实存在,但从历史学、考古学以及现有的证据来看,这种说法是非常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是完全不成立的。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析。首先,咱们得明白金字塔是什么。当人们提到埃及金字塔,通常指的是古代埃及建造的、用于法老陵墓的大型石造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