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上大家觉得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关于“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和现实情况,它并非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现实层面的“隐形门槛”与“名校情结”

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对学历背景有较高要求的岗位上,其起点往往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门槛”。很多企业在筛选简历时,第一层过滤就可能集中在“985”、“211”这些所谓的“名校”上。当这个光环不在时,二本和三本之间的区分度,在初步筛选阶段可能就没那么明显了。

“985/211”的碾压效应: 很多时候,大家讨论的“好学校”往往是那些在公众认知中具有极高声誉的985和211高校。当一个人拥有这些名校的学历,无论他大学期间的具体表现如何,往往能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起点和更多的机会。这种“头部效应”会让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在求职的最初阶段感受到一种相似的“被低看”的感受,从而产生“大家差不多”的认知。
地理位置和专业的影响: 即使是二本,其地理位置和所处专业的冷热也会极大地影响其就业情况。一个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开设热门专业的二本院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可能远好于一个偏远地区、开设传统或遇冷专业的普通一本院校。同样,三本院校中,如果有一些学校抓住了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开设了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其毕业生也可能比一些二本院校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这种“个例”的出现,也会模糊二本和三本的整体界限。

二、 教育质量的“非线性”发展与“平均数”的误区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一本、二本、三本在教育质量上有层级之分,但实际情况远比简单的分级复杂。

“二本”内部的分化: “二本”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些二本院校在某些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良好的声誉,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一些普通一本院校媲美。而另一些二本院校,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可能就相对普通。
“三本”的进步与转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三本院校也在积极转型,投入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师资,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虽然整体水平可能仍有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部分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正在稳步提升,其毕业生在某些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平均数”陷阱: 知乎上的讨论往往会倾向于概括化和群体化。当人们讨论“二本”和“三本”时,很容易落入“平均数”的陷阱,认为二本整体比三本强很多。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大家比较的是“平均二本”和“平均三本”。而当个体毕业生进入社会,其个人能力、学习态度、实习经历、人脉资源等“非学校标签”的因素,往往能起到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三、 个人能力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变化

在信息爆炸和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当下社会,纯粹的学历标签所能代表的意义正在被不断稀释。

“软技能”的重要性凸显: 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在现代职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能力并非由学校的“一本”、“二本”、“三本”标签直接决定,而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以及社会实践。一个在三本院校依然积极学习、勇于实践的毕业生,其软技能可能远超那些在二本院校浑浑噩噩的学生。
“能力为王”的社会导向: 尽管学历仍然是重要的敲门砖,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更加看重实际能力和成果。项目经验、实习经历、个人作品集、在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这些“硬核”实力往往比学历本身更能打动招聘者。当一个二本学生和三本学生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时,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可能缩小,甚至三本学生可能因为更强的实操能力而获得优势。
对“学历鄙视链”的反思: 知乎上聚集了大量不同背景的人,其中不乏对传统学历评价体系持反思态度的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教育的价值,认识到过度强调学校出身而忽视个人努力和能力的做法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在讨论中,更容易出现“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唯名校论”的某种程度的修正。

四、 “用户画像”与“集体记忆”的作用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其讨论的“风向”也受到用户群体特征和社区文化的影响。

“凡尔曼”群体的存在: 知乎用户中,很大一部分是本科学历,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一本、二本院校。对于他们来说,当自己并非来自顶尖名校时,可能会有一种“抱团取暖”的心态,或者对“名校光环”产生某种程度的“去魅”化,从而更容易认同“非名校之间差距不大”的观点,以缓解自身在名校情结下的焦虑。
“梗”与“段子”的传播: 网络社区的讨论往往会形成一种“集体记忆”或“流行梗”。“二本三本差不多”这种说法,经过反复讨论和传播,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被大家默认的“共识”,即使在现实中存在差异,在讨论时也更容易被提及和接受。
信息不对称与“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那些成功就业的例子,尤其是那些在相对普通院校毕业但事业有成的案例。而那些在二本或三本院校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发展不顺的案例,则往往被信息过滤掉了。这种“幸存者偏差”也会让我们觉得,学校的层级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总结一下,知乎上“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说法,并不是说这两个群体在教育资源、办学质量上完全没有差异,而是:

1. 在某些关键的社会评价维度(如初步就业筛选)上,它们面临相似的困境,被“名校光环”所掩盖了内部的细微差别。
2. 二本和三本内部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平均”的比较并不完全准确。
3. 个人能力、学习态度、社会实践经验等“非学校标签”的因素,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能超越学校层级的限制。
4. 社区的讨论氛围、用户群体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也助长了这种“二本三本差不多”观点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观点,与其说是一种对教育现状的精确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个人认同和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某种“情绪”或“共识”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在看待教育和个人发展时,不应过分拘泥于简单的标签,而应更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与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211的江南大学,在我父老乡亲的眼中,就是专科、成人教育、民办技校、野鸡大学。


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你们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是985院校吗?你们知道郑州大学、延边大学是211吗?来来来,做道题:

  • 请选出下列仅是211非985的院校 ( )

A.西南大学

B.北京交通大学

C.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D.中国政法大学

如果照这个套路出套《全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辨析全真卷》,你们怕是都懵逼了,更不用说分辨985、211院校和普通一本,分辨一本二本,分辨二本三本,分辨本科和专科了。更何况还有大学一二三本兼收,这么复杂你指望谁能搞明白?

达特茅斯学院,你身边的”大家”有多少人认识它?

反正我是不认识,我刚百度的,度娘说它还是常春藤。不过我没读过,知道不知道对我无损无碍。

北清浙大、哈佛耶鲁,都是名声很好的学校呢。但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专业、优势学科,听到不由赞上几句,可心里一样撇撇嘴。它们对我来说,遥遥不可及,干瘪得尝不出滋味。


还是想再说两句,歪个楼:

从拿到分数填自愿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靠不住我花四年将得到的文凭。

读好的大学无非是学习的氛围更好些,得到的信息更多些,我可能拥有更多的选择,爸妈有更多饭后向亲友吹嘘的谈资和为我骄傲的神色(唉,蛮想对失望了的爸妈道声歉的)。

而我将来从事的行业,除了长辈们有限的帮助外,和没有读过大学的同辈人比毫无优势。在心理素质、思维眼界等方面,我还得受不知道多少年的锻打才有些长进。

读完大学大多数人也会和我一样离开了所谓的学术,课本里的知识带不来长效的用途。你以为靠着大学里学的就“可以真正学到东西未来应对工作的“?只能说too young,sometimes naive.

何况你来了大学就会知道,课内的知识你可能都学不好。晚上熬夜,白天瞌睡,考前再磨磨枪,这是大多数人在大学里生活的写照。如果不是,那把瞌睡改成玩手机。

上不是那么优秀的大学,根本带不来简单粗暴的直接效益,一切的变数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可以不用理会自己在一本、二本还是三本。这些努力,也足够让高中的你根本不去考虑二本三本那些学校。

嗯,所以我就觉得好多普通的一本、二本、三本都没有区别。这只是我的想法,没法代表知乎上其他人,尤其我根本够不着的大神们。

我也对你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二本三本的区别感兴趣,期待留言说明。


噢,刚才那题答案:A、B、C、D,我可没说是单选题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关于“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和现实情况,它并非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现实层面的“隐形门槛”与“名校情结”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对学历背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琢磨着,大家愿意在知乎上写长篇大论来回答问题,这事儿背后肯定不光是闲得慌。我这人吧,本身也喜欢琢磨事儿,也算在知乎上冒过泡,所以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啥心思。首先,得说知乎这个平台本身就有点意思。它不像微博那种速食信息流,上来就得瞄一眼就走。知乎更像是个“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对日本车的青睐,这事儿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掰扯出不少门道来。你想啊,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学历高,信息获取能力强,而且很多都是理性消费或者对某些领域有深度研究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品牌或者一种产品能获得普遍的认可,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瞎起哄。要说为啥日本车受待见,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明显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当你看到大家热烈讨论年薪,尤其是那些动辄年入几十万、百万,甚至更高的数字时,可能会感到一种普遍的“高收入”氛围。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知乎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社区,用户群体结构就决定了它更容易吸引那些对信息、对个人发展有着强烈诉求的人。这些人往往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或者其他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你搜“光腿神器推荐”时,确实会看到大量看似真诚的分享,用户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款产品如何显瘦、显白、保暖,甚至有多么“裸妆感”。然而,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知道具体购买链接或者店铺时,却发现信息寥寥,或者.............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大秦帝国这个话题,在知乎上确实是个“活化石”级别的大热门,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但你要说它毁誉参半,那可真是太轻描淡写了,简直就是“战火纷飞”、“争论不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历史解读到影视改编,再到观众的情感投射,可以说是集大成了。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解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白,大秦帝.............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名称使用英文缩写的讨论,其实触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沿革到现实需求,再到文化认同,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里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详细解释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英文缩写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知乎上存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