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没有人质疑康复新液(中成药)这款药?美洲大蠊提取物真的这么神奇?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

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来源于那些实际使用过并从中受益的患者,或者是正在寻找解决皮肤问题方法的人。他们更倾向于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治疗效果,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点滴,而不是去深究药物的科学原理或进行系统性的质疑。
缺乏专业背景: 能够深入分析中成药成分、药理机制、临床试验设计并进行严谨学术探讨的用户,在知乎的综合性社区中并非主流。大部分用户对药物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用过有效”或者“听别人说有效”的层面。
“经验主义”的倾向: 对于许多用户来说,看到或听到身边的人用了康复新液效果很好,或者在网络上搜索到大量好评,就容易形成一种“它确实有效”的认知,而不会去主动寻求反证。

2. 营销和宣传的影响:
“种草”社区的属性: 知乎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存在着天然的“种草”和“拔草”文化。关于康复新液的正面分享,很容易被其他用户视为“好物推荐”,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口碑传播。
潜在的营销痕迹: 虽然知乎有内容审核,但难以完全杜绝一些隐蔽的营销行为。一些用户可能会通过分享“使用心得”的方式,间接推广产品。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正面声量,后来者可能更容易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倾向于加入正面讨论。

3. 中成药的特殊性:
“中医药文化”的加持: 在中国,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许多人对其抱有天然的信任感。这使得中成药在接受科学审视时,往往会受到一层“文化滤镜”,质疑起来可能更容易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甚至被视为“不尊重传统”。
缺乏详细的公开数据: 相对于一些经过严格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完全公开的西药,中成药的研发和审批过程,以及其详细的药理机制和临床试验数据,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获取和理解的。这使得外行进行质疑,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也增加了质疑的难度。

4. “安慰剂效应”和“自我疗愈”的叠加:
心理暗示: 当患者抱着“它能治好”的期望去使用康复新液时,强烈的心理暗示本身就可能带来一定的疗效改善,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身体的自然修复: 许多皮肤问题,尤其是轻微的创伤、炎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康复新液的使用时机,往往与身体自然修复的过程重叠,用户很容易将自愈的功劳归结于药物。

美洲大蠊提取物真的这么神奇?

关于美洲大蠊(俗称“蟑螂”)提取物,其“神奇”之处,主要源于其成分的活性物质和被赋予的功效:

主要活性成分: 康复新液的核心成分是美洲大蠊的提取物。从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主要被认为含有类翅蝽抗菌肽(Periplaneta americana antibacterial peptide, PAB)、蛋白质、氨基酸、几丁质等。
宣称的功效:
抗菌消炎: 这是康复新液最被强调的功效。它被认为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用于治疗烧伤、烫伤、褥疮、溃疡、皮肤感染等。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提取物中的一些成分,如生长因子、多肽等,被认为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镇痛、止痒: 部分使用者反映有缓解疼痛和瘙痒的效果。

“神奇”背后的科学解释与争议点:

1. 抗菌肽的潜力:
科学基础: 昆虫体内确实存在多种抗菌肽,它们是昆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类翅蝽抗菌肽(PAB)这类成分,在体外实验中,确实显示出对某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局限性: 然而,体外实验的结果,不一定能直接等同于体内实际的药效。抗菌肽的有效剂量、作用靶点、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和渗透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目前公开的,针对康复新液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相较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审评标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2. 组织修复的机理:
科学基础: 理论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确实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比如,其中一些被分离出的成分,可能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生物信号分子有相似之处,从而发挥作用。
“大杂烩”的困境: 康复新液是“提取物”,这意味着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纯化成分,而是多种天然物质的混合物。这使得精确解释其作用机制变得困难。哪些成分是主要的活性成分?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的?这些都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同时,这种复杂性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例如,其中是否也含有一些未被充分认识、可能带来不良反应的成分?

3. “美洲大蠊”的心理障碍与科学接受度:
社会认知: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蟑螂是令人厌恶的“四害”,与“清洁”、“健康”等概念背道而驰。将蟑螂作为药物成分,天然会引发一种心理上的抵触和不适。这种心理障碍,是科学界和公众在接受这类“天然药物”时需要跨越的一道坎。
科学审视的挑战: 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会干扰人们对药物本身进行客观的科学审视。有些人可能因为来源而直接否定其疗效,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听信“神奇”传闻而忽视了科学的审慎。

总结来说,知乎上质疑康复新液的声音不多,与平台的用户特性、中成药的文化接受度、潜在的宣传影响以及对药物机制理解的局限性有关。

美洲大蠊提取物并非“无稽之谈”,其活性成分中的抗菌肽和潜在的促进组织修复物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然而,将其视为“神奇”的万能药,则可能夸大了其效果,并忽视了科学审慎的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

更公开、更详实的临床研究数据: 支撑其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需要更严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更清晰的作用机制解析: 明确哪些成分是关键,它们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理性看待: 无论是对中成药还是任何药物,都应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不盲信,也不全盘否定。对于康复新液,其在某些皮肤问题上的确能带来改善,但这不代表它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代表它的疗效是无可辩驳的。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如果有人能基于严谨的科学证据,对康复新液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数据、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提出合理的质疑,那将是更加有价值的讨论。但目前,这种声音确实相对稀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老祖宗用蟑螂入药的时候,还不知道痢疾杆菌、沙门氏副伤寒甲乙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活性霍乱弧状细菌、结核病杆菌、麻疯病杆菌的存在,也看不出蛔虫、钩虫、蛲虫、兰氏贾弟鞭毛虫的卵。就算能,他们也造不出干净的养殖场,没有95%乙醇之类的溶剂,最多捣烂了烧成灰,煮水都怕温度不够高。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还在吃蟑螂,但是制药技术完全不同了——医学又不是靠原材料就能区分开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候用的药材都一样,但是更干净,纯粹,高效。

user avatar

蟑螂汁啊,我TM喝过。

2017年胃出血住院,大夫要给我挂中药注射液,被我严词拒绝后,估计是打击报复,就给我开了这个康复新液。我看了美国大镰的乙醇提取物,百度搜了一下,呕!

但是我妈坚决让我喝!

没办法,喝了两瓶......但我不认为蟑螂汁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中医的争论,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却又总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说到底,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信”与“不信”,而是背后涉及了科学方法论、认识论、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经验等诸多层面。到底该不该信中医?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关键在于“信”的程度、“信”的对象以及“信”的目的是什么。 从“信”.............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你说到“知乎上一堆怎么和职业的、当兵的、身材壮的等等打架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还顺带提了一嘴,怀疑问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都没超过30岁。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不少,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架”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它的内容来源是五花.............
  • 回答
    在知乎上“泡”了这么久,但工作、工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沮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找到症结所在:一、你在知乎上“泡”的方式和目的可能存在偏差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了解趋势,但如果“.............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关于华为6月2日鸿蒙发布会未能登上知乎热搜榜单这件事,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其实也并不是特别令人意外。这里面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因素,咱们一一来聊聊。首先,热搜的机制和“时效性”。知乎的热搜榜,尤其是“实时热搜”部分,它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追新”。当天(6月2日)不仅仅是华为发布会,还有其他很多社.............
  • 回答
    埃尔多安推动土耳其“伊斯兰化”政策的深层动因,确实需要从土耳其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多维度分析。尽管部分观点认为这种“去世俗化”可能带来社会分裂或经济困境,但其背后有复杂的政治逻辑和现实考量,不能简单以“傻”或“错误”来概括。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埃尔多安的“伊斯兰化”政策:从“反世俗.............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