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了最近知乎上总是推荐中女外男,在欧洲的中国单亲妈妈等视频,不停屏蔽都没用?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评论、转发了某个“中女外男”或“欧洲单亲妈妈”相关的视频后,算法就会认为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内容颗粒度细化: 如今的算法越来越精细,它不仅仅是知道你喜欢某个宏观话题,更能识别出你对这个话题下哪个具体切入点更感兴趣。比如,你可能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而算法则根据你的点击,将其细化到“中国女性与外国男性结合”这一特定组合。
“放大镜效应”: 算法为了满足你的“疑似”兴趣,会不断推送类似的内容给你,从而形成一种“信息茧房”。你看到的越多,算法越觉得你喜欢,然后推送更多。这就像你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然后平台不断给你推更多同类的,直到你觉得“怎么老是这个”。
“新奇性”与“争议性”: 很多时候,平台会根据内容的“新奇性”或“争议性”来判断其是否容易吸引用户停留。跨国恋、单亲妈妈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话题性和新鲜感,容易引起一部分用户的关注和讨论,即使这些讨论是负面的。

2. 内容生产者的策略与平台生态:

抓住“流量密码”: 内容生产者往往会研究平台上的流行趋势和用户关注点,以获取更多的流量。如果“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这类话题能够吸引大量点击和互动,自然会有更多博主选择制作和发布相关内容。这形成了一个“内容生产者→内容吸引用户→算法推荐→更多用户关注”的良性循环(对生产者而言)。
情感共鸣与故事性: 这类话题往往涉及情感、生活、文化差异、个人成长等,容易引起一部分用户的共鸣或好奇。有些博主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些则会做一些访谈或分析,通过真实或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来吸引观众。
“人设”塑造与情感链接: 尤其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博主会通过塑造个人形象,比如“独立女性”、“跨文化生活者”等,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单亲妈妈的经历,或者中女与外男的结合,往往能够触动一部分观众的情感,让他们愿意持续关注。
商业化驱动: 流量的背后是商业价值。一旦某个话题有了足够的热度,就会吸引广告商、品牌方进行合作,进一步激励内容生产者投入更多精力来制作这类内容。

3. 社会文化因素的映射:

全球化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跨国交流变得更加普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这种现象本身就在社会中存在,而平台只是将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放大和展示。
社会话题的敏感性与讨论度: “中女外男”话题触及了传统的婚恋观念、性别关系、民族主义情绪等敏感点,容易引发激烈的讨论和观点碰撞。这种争议本身就是流量的来源。同样,“单亲妈妈”的身份,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境遇,也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同情,或者引起关于性别平等、社会支持等话题的讨论。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有些内容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来吸引眼球。例如,描绘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方式,或者对跨国关系进行某种滤镜式的呈现,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或刻板印象。

关于你提到的“屏蔽都没用”:

这恰恰说明了算法推荐的强大和“信息茧房”的牢固。

“屏蔽”的局限性: 你“屏蔽”的动作,只是向算法传递了一个非常有限的信号——“我不喜欢这个具体的视频”。算法更倾向于从你整体的行为数据来判断你的兴趣。如果你之前已经有过大量的相关观看行为,一次屏蔽可能不足以完全扭转算法的判断。
算法的鲁棒性: 平台算法经过精心设计,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用户偏好,单一的负反馈信号(屏蔽)可能被其他正反馈信号(例如你可能因为好奇心点进去看了几秒钟,或者在评论区停留了一会儿)所抵消。
同义词与相关话题: 即使你屏蔽了某个标题或某个博主,算法依然可以通过识别视频的语义内容、标签、甚至视频中的关键词来推送相似但表述不同的内容。比如,它可能会推送“中国女人和美国男人”、“亚洲女性与西方男性”、“跨国婚姻故事”等类似主题的视频。
平台政策的权衡: 平台在内容推荐上也需要在“满足用户兴趣”和“减少用户反感”之间进行权衡。有时候,为了保持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和话题性,即使一些内容可能引起部分用户的不适,但只要整体流量和互动度高,也可能不会被完全抑制。

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如果你真心不希望看到这类内容,除了“屏蔽”这个动作本身,可以尝试:

“不感兴趣”功能: 很多平台都有“不感兴趣”的选项,这个信号通常比“屏蔽”更明确,告诉算法你不想再看到这类内容。
主动“净化”浏览历史: 刻意去观看和互动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让算法更清晰地感知你的真实喜好。
关闭相关通知: 如果平台有推送通知,记得在设置中关闭与你不想看到的内容相关的推送。
调整平台使用习惯: 有时候,频繁地进入某个话题页面,即使是想批判性地观看,也可能被算法误读。

总而言之,你感受到的这种现象,是算法推荐机制、内容生产者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热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我们在数字时代如何与算法“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就这样了,前两年我一讲自己的经历推崇中男外女,知乎就删我的回答和评论,怪罪我庸俗下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