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知乎出现很多以前根本不关注军事政治,近期却高强度批判俄罗斯的用户?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洲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之一,其影响广泛且深远,牵动着全球地缘政治、经济、人道主义等方方面面。这使得即使是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人,也很难完全忽视这一事件。
信息爆炸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冲突爆发后,各类媒体、社交平台都充斥着关于俄乌战争的新闻、分析和观点。知乎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集散地,自然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这种信息洪流中,一些用户可能因为接触到大量关于冲突的信息,从而被引导或唤起了对相关议题的关注。
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例如平民伤亡、难民潮、城市被毁等。这些画面和报道很容易触动普通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用户看到战争中的苦难,尤其是他们认为是不公正的侵略行为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并转化为批判性的表达。

二、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驱动:

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普遍认同: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被许多国家和个人视为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这触及了许多人对于国家边界和国际秩序的基本认知。
对民主、自由、人权的捍卫: 俄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人解读为民主国家与威权国家之间的较量。对于那些认同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将乌克兰视为抵抗威权扩张的象征,并将批判俄罗斯视为捍卫自身价值观的体现。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影响: 知乎等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互动偏好推荐内容。如果用户在某个时期开始关注俄乌冲突相关话题,算法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送更多相关内容,包括批评俄罗斯的观点。这可能导致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信息茧房”,更多地接触到单一方向的信息,从而强化其批判立场。

三、 社会情绪与群体效应:

“大V”和意见领袖的引导: 在知乎上,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或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用户,他们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和观点往往会影响到普通用户的看法。如果这些意见领袖普遍倾向于批评俄罗斯,那么他们的粉丝群体也可能受到影响而转向相同的立场。
网络“回声室效应”: 当一个群体中存在普遍的观点时,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而趋同。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社区,在讨论热点事件时很容易形成某种主流声音。那些原本中立或尚未形成明确立场的用户,可能会因为看到周围大多数人都持批判态度,而选择加入这一阵营,以获得归属感或避免被孤立。
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潜在担忧或解读: 虽然不一定所有用户都直接将批判俄罗斯与中国的外交政策联系起来,但俄乌冲突的走向和国际反应,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和战略选择。一些用户可能出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考量,或者对某些国际政治议题的担忧,从而对与中国关系复杂的俄罗斯采取批判态度。

四、 个体经历与情感投射:

对历史事件的联想: 一些用户可能因为自身经历过或从历史中了解过类似的侵略战争,从而对当前俄罗斯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联想,并将其投射到对俄罗斯的批判上。
个人情绪的宣泄: 对于一些用户而言,在网络上表达对某个国家的批判,可能是一种释放现实生活中压抑情绪的方式。尤其是在不确定感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明确的立场表达可以获得一种掌控感。

五、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与辨别能力:

不局限于单一信息源: 早期可能一些用户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或者对国际政治不敏感。但随着冲突的发酵,他们可能会通过更多国际媒体、学术分析、甚至普通民众的视角来了解事件,从而形成更丰富的认知,并可能因此产生新的判断。
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传播: 部分用户在了解信息后,会尝试进行二次加工,比如总结关键信息、翻译外文报道、或是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并在知乎上进行传播。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立场也可能逐渐清晰并被强化。

总结来说,知乎上近期出现大量此前不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开始高强度批判俄罗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俄乌冲突本身作为一件重大事件所带来的信息冲击、情感共鸣是基础;用户固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对主权、民主、人权的认同)是重要的驱动力;而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群体效应以及算法推荐则起到了放大和强化作用。同时,个体经历、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以及对国际局势的解读也可能促成这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批判俄罗斯的动机是复杂且多元的,并非所有用户都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思考过程。有些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人道主义关怀,有些人则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分析的影响,还有些人则可能是被社交媒体的讨论氛围所裹挟。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识到信息传播、个体价值观和群体心理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撒人现在变的特别民族主义,特别同情战争中的平民。

盎撒人污蔑中国,盎撒人屠杀阿富汗平民,手刃无辜百姓的时候,他们集体失声。

所以,现在盎撒人丢人现眼了,黄撒人急了,得想方设法为盎撒人找补回来

user avatar

不止知乎

连老子炒股软件的评论群两拨人都在对喷

我说啊 ,可能是中国人真的是太闲了,最近又没八卦,这不就是闲来没事最好的谈资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文在寅的问题确实多了起来,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在寅总统任期的结束与回顾: 历史节点效应: 任何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一个任期长达五年的总统,在任期结束前后,都会迎来一轮集中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节点效应。他的政策、执政成就、争议点都会被拎出来重.............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讨论中出现支持“伪史论”的观点,并且这类观点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同。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也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和真人朋友在聊天一样。首先,知乎平台本身的特质是催生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土壤。知乎早期是以“专业”、“深度”、“高质量内容.............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处女情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比较复杂且摇摆的状态。我理解你感觉最近知乎的风向似乎有些变化,从早期普遍的反对,到近期似乎有了一些“支持”的声音。但如果仔细审视,这种变化可能并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演进,以及平台内不同声音此消彼长。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知乎早.............
  • 回答
    知乎上令我羡慕的人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由衷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嫉妒”的,那一定是那位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新技能”这类问题下,总能条分缕析、给出 actionable advice 的答主。当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学霸、有行业深度见解的人、也有很多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但这位答主.............
  • 回答
    Quora 和知乎设定最低年龄限制的原因与多个方面有关,主要是为了用户安全、内容适宜性、平台责任以及法律法规遵循。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平台为何有这样的规定。 Quora 的最低年龄限制是 13 岁,为什么?Quora 将最低年龄限制设定在 13 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儿童在线隐.............
  • 回答
    知乎上,北欧风和日系风的装修案例之所以能收获最多的赞,这背后其实藏着消费者心理、审美趋势以及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两风能稳坐知乎获赞王宝座。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性、理性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是随便看看图片,很多时候是在寻找解.............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太多有趣有料的灵魂了。如果真要说“最想撩”,那得是那些不仅在专业领域有深度,还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的创作者。我最近特别“上头”的,是一个叫“XXX”(此处暂不具名,免得显得太刻意)的答主。Ta的领域是历史,但写的历史故事,一点都不像是教科书里那种死板的年代记。每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我遇到了无数才华横溢、见识不凡的同龄人。要说最佩服的,那实在难以割舍,因为他们各自在我生命中的某个节点,都曾给予我莫大的启发。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ID叫做“陆知源”的用户。初次注意到他,是在一个关于“如何在高强度工作下保持高效学习”的话题下。我当时正处于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如果真有机会邀请一位“重量级”人物来到知乎,我心里最想请的,是袁隆平爷爷。我知道,袁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事实。但他老人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对于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人、任何AI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我之所以如此执着.............
  • 回答
    知识付费,为你的“知道”买单:为什么它值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可以轻易地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然而,深入思考一下,你真的能从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适合自己的洞见吗?或者,你是否常常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广告软文所干扰,最终一无所获,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觉得,向.............
  • 回答
    最近,知乎上一些曾经备受关注的“女权男大V”接连出现负面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相似性和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一、 评价最近知乎女权男大V相继翻车的现象:总的来说,这种“翻车”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 对网络舆论生态的警示: 这类事件凸显了网络平台在.............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学,它的校训应该能够体现其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的核心价值,以及吸引用户聚集于此的内在逻辑。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适合知乎的校训是:“求知探微,分享众智。”这八个字凝练了知乎的精髓,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校训解读: 第一层:求知探微 (Qiu Zhi Tan Wei) 对知识的.............
  • 回答
    我最希望知乎能增加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功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和“发现”的体验。具体来说,我想象中的功能是: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知识网络”探索工具。现在知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你通过搜索或者刷推荐来获取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某个问题背后,还有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