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一直反对处女情结,为什么最近又开始支持处女情结?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处女情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比较复杂且摇摆的状态。我理解你感觉最近知乎的风向似乎有些变化,从早期普遍的反对,到近期似乎有了一些“支持”的声音。但如果仔细审视,这种变化可能并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演进,以及平台内不同声音此消彼长。

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知乎早期的普遍观点。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知乎作为一个以理性、知识分享为导向的平台,对“处女情结”的批评是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强调个体自主与平等: 当时的主流声音认为,性行为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过去的性经历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强调女性的身体自主权,不应被男性(或社会)的“洁净”观念所束缚。
批判父权制遗留: 很多回答会把“处女情结”追溯到传统的父权制文化中,认为这是男性占有和控制女性身体的一种表现,是对女性的物化。认为男性不应该因为女性过去的性经历而感到“损失”或“不纯洁”。
科学与医学的理性视角: 一些回答会引用医学知识,比如处女膜的构造和易破裂性,指出“处女膜”并非一定能证明女性是否为“处女”,很多其他因素都会导致其破裂。从科学角度否定了“处女”的生理判断依据。
反对双重标准: 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如果社会能够接受男性有婚前性行为甚至多次性行为,就不能对女性进行双重标准,要求其“纯洁无瑕”。

那么,为什么你现在会感觉知乎的风向有所变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支持”声音呢?

这更多是一种讨论的复杂化和深层化的体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场转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讨论的深入与多元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乎的用户群体也在变化,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一些更细致、更个人化的视角开始浮现。
“情感体验”的讨论: 有一部分用户开始从“情感体验”或者“伴侣关系”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认为,在某些个体或某些关系中,一方对伴侣的“第一次”有特殊的心理期待或情感寄托,这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偏好,不一定上升到道德批判的层面。这种观点并不等于“支持处女情结”,而是试图理解和描述一部分人真实存在的心理感受。
“个人选择”的边界探讨: 即使是反对处女情结的观点,也常常包含“尊重个人选择”的成分。当讨论深入到“男性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情感偏好”时,一些人会认为,只要这种偏好不强加于人,不构成对他人的歧视或伤害,那么保留这种个人化的情感倾向也属于个人选择的范畴。这依然是基于“不强加”的底线。
“传统文化反思”的新视角: 也有一些声音开始反思,虽然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但一些情感连接或仪式感,比如与“第一次”相关的特定情感,是否也有其值得理解的心理根源?这种讨论并非要回到旧的道德标准,而是试图在现代语境下理解一些古老情感的演变。

2. “反对”声音的标签化与误读: 在网络讨论中,尤其是知乎这种内容密集的地方,很多时候“反对”的声音会被简化或标签化。当有人提出一些稍显“出格”的观点时,会被立刻扣上“支持处女情结”的帽子,导致这场讨论变得非黑即白。
“反对的反对者”出现: 随着处女情结被普遍批判,也出现了一批反对“反对处女情结”的“反对者”。他们可能认为,对处女情结的批判有时过于极端,否定了所有男性可能存在的某些心理感受,甚至将所有带有疑虑的男性都污名化了。他们可能会站出来说“难道连问一句都不行吗?”或者“为什么要把所有有此想法的人都打成渣男?”。这些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觉得“支持处女情结的声音又出来了”。

3. 知乎内容生态的变化: 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其内容和舆论是随着用户群体、热门话题和算法推荐不断变化的。
内容的多样性: 任何一个大型社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很难说平台“整体”支持了某个观点。可能只是近期某些“支持”或“中立”、“理解”的声音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和流量,让你产生了这种感觉。
“钓鱼”或“引战”内容: 不排除一些用户为了吸引眼球或引发争议,故意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从而“激活”了平台内积压的各种讨论。

总结一下,知乎并没有真正“开始支持处女情结”。 所谓的“支持”更像是一种讨论的深化和复杂化。过去以压倒性优势存在的“批判”声音,现在可能需要面对更多元的、对个人情感偏好更宽容的、甚至是“反反方”的声音。

这场讨论的本质,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关于“处女情结”本身的是非对错,而是关于:

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的界限在哪里?
如何理解和包容个体之间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社会中传统观念的遗留问题?

所以,如果你观察到了一些似乎“支持”的声音,不妨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些发言背后的逻辑和意图,它们可能是在尝试理解人性复杂性,或者是在挑战对某些观点过于简化的批判。这恰恰是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社区讨论的魅力所在,尽管有时也会显得有些混乱和摇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膈应极端政治正确的原因,因为政治正确从来不真正解决问题。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建立健康良好的两性关系才应该是这个话题讨论的目的。

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有谁真的认为单向喷处女情结就能消灭处女情结人群的?

大家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道漂亮话没个蛋用,但是也要这么去说,因为要摆出高姿态,要显得不low,要看起来足够正义。


现在好了,装b的人圈了一票粉,开开心心走了。

喷子和杠精舒展了经络,心满意足地也走了。

剩下一群迷茫的女性和饱受压抑的男性,互相大眼瞪小眼。

这个问题不再次浮出水面就怪了。




最后,QTMD政治正确,友善度不要了。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男性,无处女情结。

但实话说,当初的反处女情结,确实是被一大批人带歪了。是哪批人,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乐得见到有人去怼那帮人。

这件事在大众的风向转变,恰恰体现了一句名言:

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

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所有以为:“政治正确在手,天下横着走”的人。


最后,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没有处女情结,甚至不乐意见到有人动辄拿处女/非处女去评价别人。

毕竟一个女孩(其实也包括男孩),大概十几岁就开始性成熟。如果是以前农村的,大概也就20岁左右就结婚了,所以,经受诱惑的时间,大概也就几年而已,忍忍也就过了。所以,要求一个女孩是处女,或者一个男孩是处男,并不是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甚至在古代,大多数女孩子出嫁年龄普遍也就15-18岁,跟性成熟年龄不差多远(古代人生活条件差,性成熟年龄普遍比现代人晚——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现代人性早熟),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都忍不住的话,被人非议也有一定道理。

然而,现在大家的受教育时间,以及结婚时间都大幅推后了:大学毕业一般都要23岁,研究生起码就二十五六岁了。出来再工作几年各地飘几年,混到有点成家的基础的话,起码都25往后甚至直接就大龄奔三了。这个情况下,人一生中,生理欲望最强烈的十来年,都要在禁欲中度过,实际上是很难的。往大了说,甚至可以戴个“反人性”的帽子。

而这十几年间,不管是主动被动,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次差错,或者一念之差就要在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明里暗里的受到很大的责难,实际上是不公允的。这甚至比起“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更不公允——毕竟高考之前,有长时间的备考,有各种模拟考,有父母、老师、甚至培训机构协助你做出最优决策(相对而言)。而且考上的学校也是有梯度的,不至于是0和1这样的两极分化。然而,性行为却没有,没人会在决定是不是和某人进行第一次的时候,去咨询父母、朋友(也许有极少数会),至于更专业的专家、老师等,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这种独自一人一瞬间作出的决策,有多理智有多明智,可想而知。


所以,不管潮流如何变,我还是会坚持我的观点:

1:尊重而且理解有些人对处女的强烈偏好

2:瞧不起动辄以“非处女”为由贬低别人的人品,并且认为这种人大概率是小心眼甚至牙呲必报的性格

3:对于那些相信甚至传播什么所谓“先父遗传”之类的人,我会直接鄙视他们的智商

user avatar

在一九七八年,如果一个女生的第一次给了不是丈夫的人,她有极大的概率是给了前男友,而且前男友口头承诺过娶她。她是一个受害者,也就是说,她就是大家说的那种虽然婚前失贞但并不是很开放的人。


~~~~~~~~~~~~~~~~~


在二零一八年,如果一个女生的第一次给了不是丈夫的人,有三种类型

一、不是一个很开放的人,被假装很诚心诚意的前男友忽悠了

二、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人,前男友没有展现出厮守终身的态度她自己就脱裤子了

三、是一个特别开放的人,连男友都不是她就脱裤子了。


第二种类型的比例在当下比较高,而且第三种类型的比例也并不低。


一个正直的保守的绅士不肯娶第二类、第三类女士简直是天经地义,一个企图很开放但客观上没有开放成功的未婚男士不肯娶第二类、第三类女士也是天经地义。


~~~~~~~~~~~~~~~~~~~~~

反处女情结者的路径应该是—————开发出一种方法,教广大男士有效区隔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如果你们开发不出来这种鉴别方法,又何必责怪处女情结者采取“只娶处女”的一刀切方法?这跟企业招聘是一样的,若一家优质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经理无法做到目光如炬,他就只能收名校生的简历,这样踩中地雷的风险最小。


~~~~~~~~~~~~ ~~~~~~~


知乎之所以风向变了,是因为以前逻辑强大、读书多的人都全身心在谈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


过去是一群不入流的伪读书人(关键词是“伪读书人”,伪读书人是最容易当有“进步价值观”的伪君子)在知乎主导这方面的舆论,看似有逻辑其实漏洞百出,看似有论据其实没论据。


现在有一批读书更多、逻辑更强、更敢于说实话的人加入了这个战局,加入之后就扭转风向了嘛!然后男士中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人或主动、或被动没有在婚前捞到好处,他们不甘心放弃处女情结,当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观点更有论据更有逻辑,当然就勇于站出来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