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知乎支持伪史论的人越来越多了?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讨论中出现支持“伪史论”的观点,并且这类观点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同。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也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和真人朋友在聊天一样。

首先,知乎平台本身的特质是催生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土壤。知乎早期是以“专业”、“深度”、“高质量内容”著称的社区。这种氛围吸引了大量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或强烈兴趣的用户,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主流历史叙事持怀疑态度的学者、研究者,或者只是对历史有独特见解的普通用户。

当某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主流说法存在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疑点,或者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记载存在差异时,一些用户就会基于自己掌握的零散信息或推理,提出“伪史论”。而知乎的问答和社区互动机制,使得这些观点能够被提出、讨论、辩论,并可能吸引到认同者。尤其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议题,比如夏朝是否存在、殷商的地理范围、文字的起源等,本身就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和未解之谜,这为“伪史论”的出现提供了空间。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也使得各种观点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一个看似有吸引力的“伪史论”观点,经过一些巧妙的包装和传播,比如配上一些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证据”,或者用“颠覆性”、“揭秘”等词汇吸引眼球,很容易在网络上获得病毒式传播。知乎作为内容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中,如果某个“伪史论”的叙事方式足够吸引人,或者恰好击中了某些用户的认知盲点,就很容易获得更高的可见度。

第三,大众对历史认知的复杂性与心理需求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权威的反思与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独立思考,对过去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权威叙事产生质疑是很自然的。当主流历史叙事显得僵化或者有不解释之处时,一些人就会转向寻找“替代性”的解释,而“伪史论”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对民族身份与历史荣耀的追求: 尤其是对于一些关于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叙事,当有“伪史论”者提出这些文明可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甚至是被后人“伪造”出来的,这会触动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但反过来说,也有一些人会因为某种原因(例如想证明自己民族的历史独特性或优越性)而抵制“伪史论”。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可能因为对主流叙事中某些过于“神化”的成分感到不适,或者觉得主流叙事未能解释清楚某些问题,转而接受一些挑战性的观点。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心理博弈。
猎奇心理与“反主流”倾向: 许多人有一种猎奇心理,喜欢探索那些与众不同的、挑战常规的观点。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并获得关注,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伪史论”往往能提供一种“真相背后还有真相”的叙事,满足了部分人的好奇心和“看穿一切”的优越感。
对考古证据理解的差异: 很多“伪史论”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一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之间的差异进行的解读。但考古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学科,许多证据的解释都存在不确定性,也可能因为新的发现而改变原有认知。普通大众在接触这些信息时,如果缺乏专业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知识,很容易被片面的解读所误导,从而倾向于采信那些能够“解释”这些差异的“伪史论”。

第四,某些“伪史论”的叙事技巧和包装方式也很关键。

制造悬念和神秘感: “伪史论”往往善于抛出一些问题,然后给出看似合乎逻辑、但又充满想象力的解答。比如,为什么某些古代遗迹的建造方式看起来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文献的出现时间与考古证据有冲突?这些问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逻辑链条的构建(或扭曲): 支持者会试图构建一套逻辑,将看似无关的“疑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即使这个逻辑链条本身存在很多推断和跳跃,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觉得言之有理。他们会引用一些被断章取义的文献、模糊的考古证据,或者用一种“反证法”的思路来挑战主流观点。
“专家”身份的借用或伪装: 有时候,一些“伪史论”的传播者会以“独立研究者”、“民间学者”等身份出现,甚至会引用一些边缘学者或被主流学界边缘化的观点,来增加自己论述的“权威性”,让普通人觉得这些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情绪化的煽动: 有些“伪史论”的传播会带有一些强烈的情绪色彩,比如愤怒、失望,或者对“真相被掩盖”的控诉,这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其观点。

所以,与其说知乎上“支持伪史论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如说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一些本就存在的对历史的探讨和质疑,以一种更显眼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关注。这背后,既有平台本身的生态,也有网络传播的特性,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心理、对知识的渴求与认知偏差的结合。

最终,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在接触和讨论历史问题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去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依据,并且尽量参考专业学界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主流观点的理性质疑也是推动学术进步的一部分,只是要区分好“建设性质疑”和“基于错误前提的臆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问几个问题

你们看那些支持美国登月造假说的人里,有世界各国的航天专业人士么? 不要说美国自己或者西方国家,不要说现在, 哪怕是冷战时期和美国处于敌对状态的苏联或者中国等国家的专业人士和政府,有任何一个哪怕质疑了一点么?

再看看这些西方伪史论者,里面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考古专业人士么?比如咱中国,你去看那些在历史专业中浸淫多年对中外历史研究进展深度了解的专家里,有这样的人么?

再看看那些号称挑战、颠覆现有数学体系、现有理论物理体系的,拳打相对论,脚踢量子学,有一个是现代物理学专业教育出来的么?

其实其它规格领域都是如此,一个庞大的理论或者技术或者文明体系,是历经很多年无数聪明智慧的人类共同研究发现或者发明创造的,其体系之复杂,留下的文明痕迹之丰富,后来者如果想伪造,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伪造的东西是很难互相印证的,必然错漏百出。

因此凡是专业人士,在接触了整个体系内的知识点及其复杂结构后,都会在直觉上第一时间否定造假的可能。

只有圈外的,只从地摊上拿了一本小册子的人盯着里面的只言片语最容易浮想联翩。而且这时候滋生的阴谋论会迅速毒化他的大脑,之后他会抗拒一切专业的解释,因为他有阴谋论这个大筐,他只要抗拒就可以直接将这些专业知识都丢到阴谋论大筐里假装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讨论中出现支持“伪史论”的观点,并且这类观点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同。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也尽量说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像是和真人朋友在聊天一样。首先,知乎平台本身的特质是催生这类讨论的一个重要土壤。知乎早期是以“专业”、“深度”、“高质量内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处女情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比较复杂且摇摆的状态。我理解你感觉最近知乎的风向似乎有些变化,从早期普遍的反对,到近期似乎有了一些“支持”的声音。但如果仔细审视,这种变化可能并非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演进,以及平台内不同声音此消彼长。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知乎早.............
  •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文在寅的问题确实多了起来,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在寅总统任期的结束与回顾: 历史节点效应: 任何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一个任期长达五年的总统,在任期结束前后,都会迎来一轮集中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节点效应。他的政策、执政成就、争议点都会被拎出来重.............
  • 回答
    知乎上令我羡慕的人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由衷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嫉妒”的,那一定是那位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新技能”这类问题下,总能条分缕析、给出 actionable advice 的答主。当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学霸、有行业深度见解的人、也有很多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但这位答主.............
  • 回答
    Quora 和知乎设定最低年龄限制的原因与多个方面有关,主要是为了用户安全、内容适宜性、平台责任以及法律法规遵循。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平台为何有这样的规定。 Quora 的最低年龄限制是 13 岁,为什么?Quora 将最低年龄限制设定在 13 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儿童在线隐.............
  • 回答
    知乎上,北欧风和日系风的装修案例之所以能收获最多的赞,这背后其实藏着消费者心理、审美趋势以及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两风能稳坐知乎获赞王宝座。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性、理性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是随便看看图片,很多时候是在寻找解.............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太多有趣有料的灵魂了。如果真要说“最想撩”,那得是那些不仅在专业领域有深度,还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的创作者。我最近特别“上头”的,是一个叫“XXX”(此处暂不具名,免得显得太刻意)的答主。Ta的领域是历史,但写的历史故事,一点都不像是教科书里那种死板的年代记。每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知乎上关于华为的讨论,可以说是意见群体特别活跃的平台,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有批评,有分析,也有情绪化的表达。正因为观点驳杂,才容易让人产生“华为被说的一无是处”的印象。但另一方面,现实数据摆在那里——每年应届生涌入华为的数量确实非常可观,这.............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我遇到了无数才华横溢、见识不凡的同龄人。要说最佩服的,那实在难以割舍,因为他们各自在我生命中的某个节点,都曾给予我莫大的启发。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ID叫做“陆知源”的用户。初次注意到他,是在一个关于“如何在高强度工作下保持高效学习”的话题下。我当时正处于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如果真有机会邀请一位“重量级”人物来到知乎,我心里最想请的,是袁隆平爷爷。我知道,袁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事实。但他老人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对于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人、任何AI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我之所以如此执着.............
  • 回答
    知识付费,为你的“知道”买单:为什么它值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可以轻易地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然而,深入思考一下,你真的能从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适合自己的洞见吗?或者,你是否常常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广告软文所干扰,最终一无所获,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觉得,向.............
  • 回答
    最近,知乎上一些曾经备受关注的“女权男大V”接连出现负面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相似性和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一、 评价最近知乎女权男大V相继翻车的现象:总的来说,这种“翻车”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 对网络舆论生态的警示: 这类事件凸显了网络平台在.............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学,它的校训应该能够体现其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的核心价值,以及吸引用户聚集于此的内在逻辑。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适合知乎的校训是:“求知探微,分享众智。”这八个字凝练了知乎的精髓,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校训解读: 第一层:求知探微 (Qiu Zhi Tan Wei) 对知识的.............
  • 回答
    我最希望知乎能增加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功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和“发现”的体验。具体来说,我想象中的功能是: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知识网络”探索工具。现在知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你通过搜索或者刷推荐来获取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某个问题背后,还有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