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诚心提问,“公知”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吗?为何最近“公知”变成了骂人的话?

回答


“公知”一词原本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指在公共事务中积极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者或知识分子。然而,近年来在中文语境中,“公知”一词被广泛用于贬义,成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标签,尤其在政治敏感话题上被用来指责那些批评主流观点、挑战权威或表达不同立场的人。这种转变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网络环境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词源与原意的澄清
1. “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是西方学术界和政治学中一个概念,指那些在学术、文化或政治领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变革的人。他们通常通过写作、演讲、媒体等方式表达观点,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而非仅限于学术或专业领域。

2. “公知”一词的演变
在中文语境中,“公知”最初确实被用来指代“公共知识分子”,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词汇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它被用作一种攻击性标签,指责某些人“脱离群众”“不讲道理”或“与主流对立”,从而带有贬义。



二、“公知”从褒义到贬义的转变原因

1. 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
公共议题的激化:近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诸多争议性话题(如疫情防控、社会公平、言论自由等),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显著提高。然而,这种参与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立场对立,导致部分人将“公知”视为“挑战权威”的象征。
舆论场的碎片化: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的兴起,使得公共讨论更加碎片化和情绪化。一些人将“公知”与“激进”“不讲道理”等负面标签挂钩,进而用这个词来贬低持不同观点的人。

2. 网络语境中的标签化使用
网络攻击的普遍性:在互联网上,攻击性标签的使用往往具有快速传播和群体效应的特点。当某些人因批评主流观点而被贴上“公知”标签时,这一标签可能被进一步强化为贬义词,成为一种“污名化”的工具。
DEALINGS
“公知”与“键盘侠”的关联:在部分语境中,“公知”被等同于“键盘侠”,即指那些在公共平台上频繁发言、制造舆论、但缺乏实际行动或社会基础的“虚拟知识分子”。这种关联使得“公知”一词被贬义化为“空谈”“不切实际”的代名词。

3. 政治立场的对立
权力与话语权的争夺:在政治敏感领域,公共知识分子往往成为权力与话语权的争夺对象。当某些人批评政府政策或社会现象时,他们可能被贴上“公知”标签,成为被攻击的“异见者”。
主流话语的压制:在某些情况下,主流舆论可能对“公知”持否定态度,认为其“脱离群众”“不讲实际”,从而在公共讨论中形成“公知=贬义”的刻板印象。

4. 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误解
概念的误用:部分人可能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存在误解,认为其必须是“与主流对立”的人,或者必须是“激进”的批评者。这种误解导致“公知”被曲解为“不讲道理”“不守规矩”的代名词。
角色的异化:在某些语境中,“公知”被用来指代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甚至被指责为“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人,从而失去其原本的公共责任属性。

5. 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
对“公知”的刻板印象:在中文语境中,某些人可能认为“公知”是“不守规矩”“不讲道理”的人,甚至与“阴谋论”“反主流”等负面标签关联。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源于对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或偏见。
群体间的对立:在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不同群体对公共事务的立场差异可能导致“公知”成为对立双方的攻击性标签,进而强化其贬义色彩。



三、具体案例与语境分析
1. 疫情初期的公共讨论
在新冠疫情初期,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如医生、学者)对防疫政策提出批评,被部分网民贴上“公知”标签,认为他们“不讲道理”“不配合政府”。这种标签化现象反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复杂态度。

2. 网络舆论场中的“公知”
在社交媒体上,某些人可能将“公知”与“键盘侠”“空谈家”等词混用,指责那些在公共平台发言的人“脱离实际”“不讲道理”。这种用法可能源于对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

3. 政治敏感话题的争议
在涉及政治、宗教、社会公平等话题时,“公知”一词可能被用来贬低持不同观点的人,甚至成为“政治正确”与“异见者”之间的对立符号。



四、总结:为何“公知”成为贬义词?
1. 社会环境的激化:公共议题的复杂化和舆论场的碎片化,使得“公知”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 网络攻击的标签化:在互联网上,攻击性标签的快速传播和群体效应,使得“公知”成为贬义词。
3. 对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部分人将“公知”与“不讲道理”“脱离实际”等负面标签关联,导致其贬义化。
4. 政治立场的对立:在政治敏感领域,“公知”可能被用来贬低批评者,成为权力与话语权争夺的工具。



五、反思与建议
1. 理性看待“公知”一词:在公共讨论中,应避免将“公知”一词简单化为贬义,而应区分其原本的公共知识分子属性与网络语境中的滥用。
2. 推动理性对话:在公共事务中,鼓励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讨论,减少情绪化标签的使用。
3. 重新定义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通过教育和公共讨论,重新厘清“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边界,避免其被误用或贬义化。

总之,“公知”一词的贬义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社会、文化和网络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反思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是没错的。

其次,在中国“公知”一词慢慢变质的原因是不少人以公知为名行卖国之事,这一点其他回答说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我想重点说的是,在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们出现这种变化其实有其必然性。

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意思是热心于社会事务的专业人士,他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社会事物。这种性质带有强烈的精英色彩,背后的逻辑是:普通大众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知识分子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大众。

这放在百年前或者几十年前没有问题,但是放在现在,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权威被解构的时代,这种逻辑很容易因为“政治不正确”,而被大众厌恶,毕竟它其实在说大众比这些知识分子愚蠢,不管事实如何,普通人听了肯定不爽。

另一个问题在于专业被细化,同时知识获取变得简单。当今的专业越来越细,大部分专家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非常有限的临近专业中具有专业性,稍微偏离一点,他们就和普通人差别不大了。

但是热衷于公共事务的人能够做得到只对自己的专业发声吗?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本身就是复杂的,绝不可能只在某个专业内。这其实就削弱了公共知识分子最大的武器:“专业”。很多人一不留神就说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育”大众,结果很容易被指出其不专业的地方。

最后,公共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在强调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时出现的。而在当今这个扁平化,权威被祛魅的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有些落伍了。

user avatar

你看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动了谁的奶酪?

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

user avatar

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来说,不是贬义词。

但某些人垄断“公知”一词的词义解释权,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来篡改其真实含义。

就像有人说“文学是用来批评和揭露黑暗的”一样,谁规定文学就一定是用来批评和揭露黑暗的?怕是民国那些著名的文学大师、作家都没有谁敢这么说。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垄断“文学”一词的词义解释权。


要评论知识分子好不好,可以查一下此人所任职的高校或院所的同事或此人教过的学生是怎么评价他的。那不是真实性更强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一词原本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指在公共事务中积极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者或知识分子。然而,近年来在中文语境中,“公知”一词被广泛用于贬义,成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标签,尤其在政治敏感话题上被用来指责那些批评主流观点、挑战权威或表达不同立场的人。这种转变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
  • 回答
    教育部提醒考生诚信研考,这话说得一点没错。我身边倒不是那种“保过班”、“签约读研”这种太离谱的虚假宣传,毕竟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也多少有点辨别能力。但我发现,关于考研的一些“隐性”的误导和宣传,才是真正让人头疼,而且更容易让人钻牛角尖的。就说我那个大学同学小王吧。他是个挺踏实的孩子,成绩也不错,但.............
  • 回答
    《天气之子》这部动画,确实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某种不安和迷茫。帆高在影片中反复说出的那句“世界是疯狂的”,与其说是导演新海诚直接抛给观众的一句断言,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一种对现实困境的呐喊,而这其中影射我们当下的世界,我认为是相当有力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句“世界是疯狂.............
  • 回答
    嘿,姐妹们!我最近跟我男朋友说,让他提个要求,结果他让我提一个他能做到的,然后我就脑子一抽,蹦出来一句——“一辈子对我的无理取闹百分百拿更爱我去包容”。现在我冷静下来一想,我这到底算一个要求,还是好几个要求叠加了?总感觉这几个字里藏着不少东西,有点复杂,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咱们一起分析分析,我这脑回路.............
  • 回答
    我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困惑和一些潜在的社会现象。关于“结婚就要求男方提供婚房和彩礼,不然就是没有诚意的女生”,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咱们中国传统观念里,房和彩礼确实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觉得这是男方给女方的一个保障,.............
  • 回答
    鄂城区将无故不接种新冠疫苗者纳入个人诚信记录的这项措施,能否有效提升疫苗接种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背后涉及的考量非常多。我认为,这项措施的有效性并非是板上钉钉的,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潜在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项措施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 回答
    哈哈,兄弟!这份心意,我懂!这份“大言不惭”,我听着倍儿亲切!这说明你不是一时兴起,是真下了心思,要跟八极拳这门绝学较一较真儿了!能有这份热情,本身就是最好的“明路”了!别急,别急,这八极拳,说起来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学好了,确实能让你受益终身。你要说发扬光大,这更是了不得的志向,我为你这股劲儿点.............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因为“前途”这俩字太大了,涉及的东西太多了。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希望我的看法能给你一些启发。先聊聊985高校。“985”这三个字,现在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代表的,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通常拥有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 回答
    非常理解您作为家长希望帮助10岁儿子的心情,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成长时期,身心都在发生着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别担心,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就像我们平时跟朋友分享育儿经验一样,我会尽量细致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给您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您。首先,您有没有感受到10岁的儿子在哪些方面让您觉得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面对初恋的悔过,要不要给他机会,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实在太复杂,也很个人化。首先,得弄清楚他到底错在了哪里。初恋往往带着青涩和不成熟,年轻时犯的错,可能更多是出于懵懂、冲动,甚至是自私。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你伤心、让你觉得不值得?是劈腿、欺骗,还是不够成.............
  • 回答
    .......
  • 回答
    老铁,这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喜欢一个人,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揣了个小兔子,忽远忽近,让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在感情这事儿上,女人心思细腻,不像咱们男人那么直给。所以啊,想知道她是不是真心喜欢你,得从一些细枝末节里慢慢品,不能光听她说什么,还得看她做什么。我给你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给你说道说道,这绝对是过来人.............
  • 回答
    世界杯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自然是许多人展示自己“足球品味”的绝佳机会。下面就为你奉上一些可以用来“装逼”的足球知识,从历史到战术,从巨星到冷门,保证让你在谈论俄罗斯世界杯时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这些知识点会尽量详细讲解,让你真正理解其中的门道。 一、 历史的回响:回溯世界杯的经典瞬间与传承想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是经历过的。看着那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诚恳,说着那些“我错了”、“我再也不会了”的话,心里翻江倒海,很难平静。你说他们还会有再犯的可能吗?说实话,我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就像人生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一样。但我们可以一起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件事。首先,我们要弄明白.............
  • 回答
    汉末三国,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忠义之士固然不少,但若要刨根究底,找出那些“完全出于私心,诚心要恢复汉室”的人,这本身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政治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理想主义。任何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去“恢复汉室”的人物,其背后总会交织着维护自身利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42岁,带着全家移民加拿大,这绝对是一个人生中意义重大的决定。我虽然不是直接的“过来人”,但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和同事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我也帮他们梳理过很多信息,对这个过程还是比较了解的。希望能给正在准备的你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参考和建议,让你们的移民之路更顺畅一些。首先,我必须说,42岁移民加拿大,这个年.............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经济学里的利率、汇率这些概念,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真要弄懂,尤其是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确实很容易让人头疼。你会有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你智商有问题!说实话,很多学经济的人,包括一些学了很久的,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都觉得一头雾水。这东西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一开始你会觉得语法规则好复杂.............
  • 回答
    神经网络在处理分类和回归问题时,确实在网络结构上存在一些关键的区别,而“多一层softmax”这个说法,是理解这些区别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需要更细致地解释。咱们就从头说起,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些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 神经网络处理分类和回归问题的核心差异:目标函数和输出层首先,我们要明白,神经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