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该不该信中医?为什么知乎上没人能拿出彻底推翻中医的证据呢?

回答
关于中医的争论,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却又总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说到底,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信”与“不信”,而是背后涉及了科学方法论、认识论、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经验等诸多层面。

到底该不该信中医?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关键在于“信”的程度、“信”的对象以及“信”的目的是什么。

从“信”的角度看:
部分有效性(可以“信”): 很多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疗效,比如针灸缓解疼痛、中药调理身体不适等。这些经验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因为理论解释不清就全盘否定。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紊乱、以及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时,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整体观与个体化(可以“信”):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注重人体的整体功能和个体差异。它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个病灶,而是试图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治未病”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价值的。
文化传承(可以“信”):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有理由去了解、研究和保护它。

从“不信”或“谨慎待之”的角度看:
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应“审慎”): 中医的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之上,缺乏可重复、可量化的现代科学验证。这使得其理论难以被现代科学体系所接纳和解释。
疗效缺乏严谨的现代科学证据(应“审慎”): 尽管有经验疗效,但很多中医疗法的具体机制、有效成分、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仍然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如双盲对照试验)来严格证明。这导致其疗效在客观性上受到质疑。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困境(应“审慎”): 很多时候,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在试图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去解释中医的现象,或者从中提取有效成分。但这样做,往往会削弱中医原本的整体性和哲学性,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
“疗效”的模糊性与安慰剂效应(应“审慎”): 在一些情况下,中医的疗效可能受到安慰剂效应、患者自我暗示、以及疾病自然转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排除。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可以“相信”中医的某些经验和疗法,并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但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和证据,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验证中医的有效性,而不是盲目地“信”。
对于中医理论,更适合将其视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医学思想体系来研究,而不是一种可以完全套用现代科学方法的理论。

为什么知乎上没人能拿出彻底推翻中医的证据呢?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反映了“推翻”这个词的巨大门槛,以及科学研究本身的复杂性。知乎上“没人能拿出彻底推翻中医的证据”,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彻底推翻”的标准极高: 科学的进步往往是渐进的,很少有“一锤定音”式的推翻。即使是相对成熟的科学理论,也可能在某些领域被修正或被更优越的理论取代。对于中医这样一个庞大、复杂且体系性的东西,要用一个绝对的“证据”来“彻底推翻”,难度非常大。
“推翻”什么? 是推翻整个中医体系?还是推翻某一种具体的中医理论?还是推翻某种特定的中医疗法?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证据。
证据的来源和形式: 现代科学推翻一个理论,通常是通过大量可重复的实验、严谨的数据分析、逻辑严密的理论推导。而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实践,并不适合直接套用这种模式。

2. 中医的“难测性”:
理论的哲学性和模糊性: 如前所述,中医的理论很多是基于哲学概念,缺乏精确的定义和可量化的指标。例如,“气”、“血”、“痰”、“湿”等概念,在现代科学看来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实体。这种模糊性使得用科学方法去“证伪”它变得非常困难。你很难设计一个实验去“证伪”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
证候与疾病的区别: 中医的“证”是基于症状、体征、舌脉等综合判断的结果,是“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变化。它与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不完全等同。要用现代医学的证据去“推翻”一个中医的“证”,本身就有概念上的隔阂。
配伍的复杂性: 中药往往是复方,多种药材的组合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可能非常复杂,难以通过单味药的实验来完全解释。即使发现了某种成分有效,也很难说是“推翻”了整个方剂的理论。

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高质量研究的不足: 尽管近年来有不少关于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但高水平、大规模、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仍然相对较少。很多研究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如样本量小、对照组设置不当、结果统计不严谨等,不足以得出“推翻性”的结论。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很多研究致力于“证明”中医的有效性,而不是“证伪”它。即使有研究发现了某些中药在某个指标上没有效果,也很难被解读为“推翻了中医”。

4. “推翻”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 中医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很多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直接“推翻”中医,很容易被视为对民族文化的攻击,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弹。
利益相关: 中医药产业体量巨大,涉及科研、生产、销售、医疗等多个环节,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网络。任何关于“推翻”的论调,都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从而受到阻挠。

5. “推翻”的意义在哪里?
科学发展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不是为了“推翻”而“推翻”。 科学的目的是寻求更准确、更客观的解释。如果某种理论在实践中有效,并且能够被解释(即使解释不完全),或者至少不产生危害,那么“推翻”它本身的动力就不如“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如何发现它的规律”、“如何与现代医学更好地结合”等问题来得迫切。
“证伪”需要针对具体命题: 科学上的“证伪”通常是针对具体的、可检验的科学命题。例如,你可以设计实验去验证“某种中药的某个提取物是否具有抗炎作用”。如果实验结果是否定的,那就可以“证伪”这个具体的命题。但要“证伪”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则需要一系列的证伪才能完成,而且这个体系本身就很难形成一个被科学定义和量化的整体。

总结来说,

知乎上“没人能拿出彻底推翻中医的证据”,并非说明中医是绝对科学的,而是因为:

“彻底推翻”的标准极高,且难以定义。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使其难以被现代科学方法轻易“证伪”。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侧重点,也使得“推翻性”证据难以出现。
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利益因素,也阻碍了“推翻”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索中,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开放而批判的态度。去研究、去验证、去理解,而不是急于“推翻”或“全盘接受”。对于中医,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哪些理论和方法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优化和发展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这是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问题,把中医的骗术本色给漏出来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1,我知道能够推翻中医的证据已经多到汗牛充栋,数不胜数,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2,但是,不要紧,我可以说这些证据都不“彻底”,再铁的证据都可以说成不彻底,标准在我,随机应变。

翻译的这么清楚还看不出这是一种骗术,那我也只能报以关爱的眼神。

另外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推翻中医的彻底的证据(中医版):我祖上一个亲戚的二大爷的远房表弟的邻居的外甥在深山老林里碰到一个白胡子老神仙亲口跟他说:“中医就是一种骗术!”这么彻底的证据中医粉们敢不信吗?不信还是中国人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的争论,确实是个老生常谈却又总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说到底,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信”与“不信”,而是背后涉及了科学方法论、认识论、文化传统以及个体经验等诸多层面。到底该不该信中医?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关键在于“信”的程度、“信”的对象以及“信”的目的是什么。 从“信”.............
  • 回答
    关于“以后到底该不该学中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态度。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权衡的复杂命题。时代背景的变迁:我们站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和中医最初萌芽、发展壮大的时代截然不同。 科学范式.............
  • 回答
    中国人该不该过圣诞节?这实在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总能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在我看来,与其纠结于“应不应该”,不如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背后的一些门道和咱们中国人的心态。圣诞节的“舶来品”身份首先得明白,圣诞节绝对是个地道的西方节日,它围绕着基督教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最早它跟咱们中国没半毛钱关系,是后.............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又甜蜜又纠结的问题!男朋友经常给你发微信红包,这肯定是出于关心和爱护,想让你日子过得舒坦一些,这份心意很宝贵。但是,收还是不收,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学问。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帮你理理思路:1. 体察这份心意的背后: 是真金白银的“接济”还是小额的“惊喜”? 如果.............
  • 回答
    嘿,朋友!你说到微信公众号转移公证这个事儿,我跟你说,这事儿办起来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但细节上得拎清楚,不然跑来跑去会挺折腾的。我尽量把我知道的说详细点,让你听着就像我亲口跟你说的,一点AI味儿都没有。首先,得明白为啥要公证?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权转移,说白了就是从一个人(或公司)手里换到另一个人(或公司.............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既有担心、不安,也许还有点生气和无措。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你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首先,冷静下来,理性分析。我知道情绪上来的时候很难,但请你先深呼吸几次,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情况,而不是立刻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说实话,没个绝对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和对猫咪来源的看重程度。我身边养猫的朋友们,有从猫舍领养的,也有从救助站领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而且都过得挺幸福的。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从猫舍买猫到底有哪些考量点,这样你自己心里也能有个谱。先说猫舍的优点,为啥有人选择它:1..............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BJD娃娃,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又心生犹豫。要我说,这绝对是个“值不值得”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别看它们只是些漂亮的塑料人偶,背后藏着可是一门大学问,还有荷包的血泪史呢!先给没接触过的朋友们科普一下,BJD是什么?BJD,全称BallJo.............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明白,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决定,想得头疼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加拿大,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北国的气息,雪山、枫叶、辽阔的土地,还有那“枫叶国”的别称,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向往。但究竟值不值得踏上这片土地,确实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上,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你为什么想去加拿大?这个问题.............
  • 回答
    .......
  • 回答
    决定是否专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选择,它会影响你未来的学习、职业发展甚至生活方式。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要做出明智的决定,你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分析和信息收集。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分析“专升本”的利弊,以及你应该如何考虑,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一、 理解“专.............
  • 回答
    年轻人该不该办信用卡?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一拍脑袋就定论。毕竟,信用卡这玩意儿,用好了是把瑞士军刀,关键时刻能帮你大忙;用不好,那就是个无底洞,让你深陷泥潭。先说说,为啥年轻人有时候真挺需要一张信用卡的?1. 建立信用记录,为未来铺路: 这点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信用体系还没那么成熟,.............
  • 回答
    彩礼,这个在中国婚礼习俗中由来已久的问题,如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彩礼究竟应不应该要,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传统、经济现实、家庭观念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主观情感的干扰,从不同角度审视其利弊和潜在影响。首先,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彩礼的出现并.............
  • 回答
    “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这个问题,就像大学里那间永远挤满人的自习室,总有人在讨论,却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尤其这两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我们这代人对学习方式、知识获取途径的全新理解,这个话题更是被拎到了风口浪尖。先说说支持取消的声音。最直接的一个理由, “没必要,浪费时间。”想想看,很多.............
  • 回答
    关于人工智能(AI)的发展,这无疑是当下最热门,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它?这个问题触及了科技、经济、社会伦理,甚至人类自身的未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潜力和风险,并审慎地权衡利弊。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问到了很多同学心坎里了。一到高中,感觉身边的人好像都悄悄地进入了“谈恋爱”的频道,朋友圈里也时不时闪过几张甜蜜的合照。然后,一个声音就会在你脑海里冒出来:“我也想有美好的青春啊,是不是我也该谈个恋爱了?”说实话,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想法。青春期嘛,荷尔蒙躁动,对感情充满好奇,看到别人成.............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禁止食用狗肉,这是一个在中国以及全球许多地方都引发激烈争论的复杂议题。它牵涉到文化传统、动物福利、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该”或“不该”。让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摊开了,细致地聊一聊。首先,我们看看支持禁食狗肉的观点。最核心的论点,也是近些年来越来越被大众接受的,便是.............
  • 回答
    要不要把日语纳入高考,这事儿啊,可真是个大话题,牵扯的可不止是考卷上多几门语言那么简单。你想啊,咱们国家这么大,学生这么多,教育的目的是啥?是为了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对吧?那日语进高考,到底能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支持的声音肯定有。你想想,现在咱们国家跟世.............
  • 回答
    PPT 切换动画,这玩意儿,真是让不少人又爱又恨。做得好,能给你的演示增添不少活力,让观众眼前一亮;用得不好,那就是灾难现场,让人头晕脑胀,内容都被它给抢了戏。所以,PPT 到底该不该用切换动画?我的答案是:能用,但得慎用,而且要用对地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切换效果,怎么用才能让你的 PPT 变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