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说“们”)的大多数观点(不限于历史)本来就是从论文中抄来的,再“翻译”成大白话贴到知乎。这些简化版的二手货怎么敢再拿回学术圈?怎么好意思拿去评职称?
反过来说,大多数知乎网友没空看论文,行家不屑于写大白话科普,当然是我这种二道贩子出来当大V啦。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各位愿意勤搜索、多打字的话,也可以每天几千赞啊。那些不用知网账号就能看的论文足够横扫知乎了。
而且这也很合理。术业有专攻,把内行晦涩的文字转化成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本来就是(自)媒体人擅长的工作。强悍的中介年入千万,优秀的翻译买车买房,我靠文字“翻译”能力吃口饭,在外行读者面前摆摆伪专家的架子,有什么不对?引用的段落都显著标出了啊。
当然啦,再自信的伪专家也脱不出一个“伪”字。我的大学同学守着土木本行当真专家,纷纷评教授聘总工,收入的零头都能砸死我,动不动就开出几倍的月薪诱惑我去非洲修路,说是以工代赈,校友扶贫。对此我也心态平衡,谁让我上大学不好好做实验,工作了不虚心请教前辈呢。搜索工和码字匠人要是真的收入丰厚,早就有一大票天才蜂拥而至,挤得我去非洲了。所以眼下的状态挺好,起码对百度熟练工很不错。学刊什么的,我还不想自取其辱,偷偷下点免费论文就好。
相关回答:
分三块说吧。
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院,最早是做中国近代史新闻与社会传播发展史,主攻以时事戏剧为主的戏剧变化;最近几年来从事中国北方民族宗教文化演进的研究,目前取得成果最多的,是卡尔梅克蒙古与布里亚特蒙古方面。之前发表过一部中国近代租界华人社会新闻娱乐传媒对华界影响(报纸、无线电广播、燕子窟、默片等西方娱乐传媒方式,最早是通过租界进入中国,再由租界传播到华界,而租界内与华界,又施行两种不同的内容审查机制),也是自己的毕业论文。
在知乎上,这个是特别冷偏的话题,即便在历史话题下,也极少有人会关注。我在知乎没看到过相关问题,也就从来没提过。
蒙藏宗教文化这方面,在知乎是敏感话题,我在16年10月前,比较认真地写过几个答案,解释外蒙古历史上和清朝的政治关系、与西藏的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在蒙古各地的发展特征,卡尔梅克蒙古人受佛教与土耳其伊斯兰教文化影响下的左右摇摆等等。
这一段,是遵照知乎管理员发来的私信,再次删掉的内容
写中亚腹地的蒙古汗国和卡尔梅克蒙古在历史上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答案,可能是里面讲到了回回教的一些事吧,也给我删了
二,
我目前很大一块精力时间,是用于翻译。在最近一年多,为了写自己一部设计到十八~十九世纪鸦片贸易的历史通俗读物,我需要先提前接触相关文献资料,所以我先用一年多时间翻译他们。其中也有相关历史学家的著作。
这些著作里,已经有外国史学前辈的观点和结论了,观点不是我的,是人家通过反复研究后得出来的劳动成果。我只是把仔细看,他们翻译过来,考虑自己是否能采信就得了。
另外,还有很多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印总督与英国驻华公使、法国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些原始信件、函件与官方文件;英国、美国洋行与印度巴斯人商行之间的信件、私人日记等等。我把这些也都仔细看过并翻译出来,但谈不上什么系统研究,只不过是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鸦片生产、贸易体系与价格行情、鸦片贸易变迁与十九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医药化学工业的进步对毒品行业产生的影响等等方面的各类知识而已。
这些通过阅读和翻译,而了解到的知识,能大大的丰富我自己作品中的内容,能让我讲出别人讲不出来的故事。这就可以了,我不需要、也从没考虑过在这方面,去做专业的研究
三
我对知乎的态度,就和本问题下另一位答主回答里的一句话相同:没必要。
我个人在知乎这近两年来的感觉,是知乎的历史方面,主要就是“扯淡”和“听别人扯淡”,哗众取宠+神侃,是主流。
真认真写的答案,不一定能有人在乎。
最后,我是最现实的想法——知乎又不支付我稿费,我凭什么每个问题都认认真真的答、仔仔细细地写呢?
在知乎差不多两年,我的私信里,收到最多的,就是各种能不能把我某个答案转发到公众号的请求。在知乎之外,则有更多的公众号,连私信都不发,直接就把我的答案都抄过去了。
我费劲费时写答案,给别人提供内容,何必呢~
所以,我把我写的最认真的内容,都留给自己有实际价值的出版物去。在我书里,我会仔仔细细讲的事物,在知乎上如果遇到有人邀请回答的话,简单说个皮毛轮廓就得了
凡是遇到在我的答案下做出评论,说我的答案里错别字多、病句多的,我的答复就是,我就是利用点限于时间写,您看答案也不过是图个好玩有趣,免费白看的东西,就别挑三拣四的了~
开始的时候想吐吐槽,不过既然 @時客 说到发表的问题,还是稍微认真写两句吧。
应该说,目前学术发表体制和网上撰写文稿的工作方式区别还是很大的。
比方说好一点的史学类C刊,稿子大概要一万到一万五千字上下,一般分为4节,除了每节开头结尾的论说段落可以不太投放史料,其余每个自然段至少投放2条史料——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段落里的句子除了开头结尾的总括句以外,就是史料句和对上一句史料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每页脚注大概在5-10项不等。而且史料要有分层——不仅要有《清实录》、《清会典》,档案、文集、方志、稀见史料等等至少还要有一种。档案至少要两个方向,文集也要有多个人。对于稍微综合性强一点的题目,这篇文章背后的史料长编大概是在2-3万字左右;为了提炼史料长编,看的文献字数更要数倍于此。这个工作量就算再怎么简化,写一篇大概最快也得1-2个月。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期刊一般要求比在职人员更严,工作量也就更大。
我之前跟人讲了一圈的某篇文章,其中的核心史料来自台北故宫的某一件孤本,今年8月赴台看到真书,9月写出一些草稿,10月初为了补充内容再去看一轮,然后等到文章初稿写出已经是11月初了。而在8月份以前我做过多久的工作呢?从2016年夏天开始断断续续做,大概是12-15周左右的工作量。
我不知道知乎历史话题下经常出没的各位朋友,写一篇答案要多久。但我觉得大家不太可能花20多周来写一个答案吧!
而且文章初稿写出来,不算结束。一般这篇文章要先在课题组/师门小范围内传阅一圈,然后在不同的工作坊讲一次或多次,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再开始投稿。即便运气非常好,只投一次就中,而且基本不排队(事实上不可能),等到刊出大概也得半年以后了。算下来,一篇C刊出炉大概要多久,你也可以猜到了。
这还是对于史料处理比较粗疏的清史领域。对于史料处理要求较高、前人成见纷繁复杂的中古史,要精读的东西远胜于此,发表周期也更长。如果你想投一些较好的刊物,而且又没有强有力的大佬来罩,那么投稿周期可能会长达4-5年——《历史研究》就不乏此类情况,超过了一般博士生的毕业周期。大概没有知乎答主会这么写答案吧!
我觉得知乎写答案很类似于写本科课堂的小论文——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选取一个点做一层展开,史料不必复杂、用词不必斟酌,但论证逻辑要明显、“话术”比较重要。这种小的论述,也许可以构成期刊论文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期刊论文本体。我在知乎贴过数次论文,从大家反响来看,阅读效果并不是很好。当然这也是知乎能存在的一个原因:总要有人看了一些专业研究,然后再翻译成大家看起来容易读的文字嘛。
——————
看到很多人说版面费的事情,其实现在C刊里较好的刊物(一些学校会把核心刊物再分等,这些刊物一般会划入B类)往往是不收版面费的。原因很简单:好的刊物管理比较严格,稿源稳定(不缺高质量稿子,不需要降低标准),稿子质量高,看起来也省事。我上面说的就是这类刊物的情况。我自己投中了两篇,都没要版面费。收版面费的刊物一般是C刊质量较低的部分以及非核心的所谓“省刊”,编辑部管理较差,刊物在编审工作外开支较多,而且目标人群有强烈付费意愿,捞一笔是一笔。这类刊物的稿件写作周期我就不清楚了。
评论区里期刊中介做广告的一律删评拉黑。正经投稿人投稿不顺都是你们这帮收钱加塞的人闹的。
没几个人看,没几个人评论,没有点赞机制,没有粉丝机制,没有稿费,没有大V软文广告费,甚至还要收版面费,而且还要被审稿好几轮,发表出来黄花菜都碳化了,对于不需要评职称的人,发表在学刊上真是花钱买罪受!
学刊高贵论,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印刷术思维,迟早是要被滚滚的时代潮流吞没的!浙江大学的举措只是一个开端。
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在学刊上发表论文的专家们,为什么不发表知乎上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