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回答外国历史门槛到底有多低?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
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为“理性主义时代”)。
举例:有回答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使用了骑兵冲锋战术”,实际历史中,滑铁卢战役是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的典型例子。

2. 碎片化信息泛滥
用户常以“一句话总结”代替系统分析。例如:
> “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学习西方制度”,但未解释其具体措施(如废除武士阶级、引入欧洲法律体系等)。
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如忽略幕末社会矛盾或倒幕运动的具体原因。

3. 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分析
常见错误:将单一事件过度简化为“好人/坏人”叙事。例如:
> “英国殖民者都是剥削者”,而未讨论殖民政策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缺乏多角度视角,如仅从欧洲中心论出发评价非西方历史。

4. 信息来源不可靠
依赖网络段子或影视作品改编。例如:
> “罗马帝国灭亡是因为罗马人沉迷斗兽场”,但实际原因包括经济崩溃、外敌入侵等复杂因素。
忽略学术著作与权威资料,引用未经考证的民间传说。



二、门槛低的原因分析
1. 平台机制的影响
流量驱动内容生产:知乎算法倾向于推送高点赞量的内容,导致浅显易懂的回答更易获得关注。例如,“冷知识”类回答(如“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可能比严谨的历史解读获得更多互动。
匿名性与非专业用户参与:大量用户以兴趣为导向提问和回答,缺乏历史学背景者容易误入误区。

2. 知识传播的碎片化趋势
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偏向“快餐式阅读”,导致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例如:
> “二战爆发是希特勒突然入侵波兰”,而未涉及凡尔赛条约、经济危机等深层因素。

3. 教育体系的局限性
中国学生的历史教育常侧重于中国近代史,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较浅薄(如对中世纪欧洲或亚洲殖民历史缺乏系统认知)。
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脱节,导致专业术语和方法论难以普及。

4. 文化偏见与刻板印象
部分回答受“东方主义”思维影响,将非西方文明简化为“落后”或“神秘”,例如:
> “伊斯兰教扩张都是靠武力”,而未讨论其宗教传播的复杂性(如通过贸易、翻译运动等)。



三、门槛低的潜在危害
1. 误导读者认知
错误信息可能形成“认知定式”。例如,将冷战简单归结为“美苏对抗”,忽略第三世界国家在其中的角色。
2. 削弱历史研究的严肃性
浅薄讨论可能让学术界成果被边缘化,导致公众对历史学的理解停留在表层。
3. 加剧文化偏见
以偏概全的回答可能强化刻板印象(如“中东都是宗教狂热者”),阻碍跨文化交流。



四、如何提高门槛?——理性阅读与批判思维
1. 验证信息来源
查证引用内容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如哈佛大学出版社、剑桥历史系列)或学术期刊。
警惕“冷知识”类标题,这类内容往往缺乏严谨性。

2. 对比多视角分析
对同一事件查找不同学者的观点。例如:
美国史学家与欧洲史学家对二战爆发原因的解释差异。
非西方研究者(如印度、非洲)对殖民历史的反思。

3. 区分事实与观点
识别回答中的客观陈述与主观判断。例如:
> “英国在印度建立了铁路系统”是事实,而“这体现了殖民者的仁慈”则是主观评价。

4. 学习基础史学方法论
理解历史研究的术语(如“史料批判”、“长时段分析”),避免简单归因。
参考入门书籍:《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五、平台与用户的双向责任
1. 知乎的改进空间
增加“专业认证”标签,对历史领域专家内容进行标记。
推广“深度问答”专题,鼓励用户提出系统性问题(如“伊斯兰黄金时代如何影响欧洲文艺复兴?”)。

2. 用户的自我提升
主动学习基础史学知识,例如通过MOOC课程(如Coursera的《世界历史导论》)。
培养批判思维,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



结语
知乎作为大众知识平台,其门槛高低并非绝对,而是与用户参与深度、内容生产质量及平台机制密切相关。对于外国历史这一复杂领域,真正的“高门槛”体现在严谨的史实核查能力、多维度分析视角以及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唯有将理性思维融入日常学习,才能超越碎片化信息的局限,构建更立体的历史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低到没有门槛,是个人,不管他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都可以在知乎上发表一番见解。而且,回答越专业、越客观不代表点赞数、推荐就越高,往往符合一些人的“口味”但充满主观认识,或是抖机灵的回答和评论会得到更高的赞数。

拿知乎“政治正确”重灾区伊斯兰史举例吧,这里的门槛可能是最低的,也是大家最爱讨论的。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很多嘲讽、批评伊斯兰教历史的,有的完全是在讲段子,还有的说法非常错误。比如之前看到一个说伊斯兰教就是政治组织的文章,里面举提加尼教团为例,把伊斯兰复兴主义这种政治思想等同于伊斯兰教,而这明显是错误的。但是因为这篇文章中借此把伊斯兰的危险性给扩大了去说,导致点赞好评如潮。

还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和回答,在知乎上一查就是。这些东西既不能让大家明确,深入地理解伊斯兰历史上复杂的地理人文(从毛里塔尼亚到印度尼西亚这样宏大复杂的区域)情况和政治历史发展变迁,也不能让大家对伊斯兰史有客观认识,进而把握当下。现实情况是,对于伊斯兰世界,用几个高度概括的词语去评价已然是评论的主流,然而,对于一个传播到全世界,持续数百数千年的任何一种事物,这里无论是伊斯兰还是基督教,儒家思想还是佛教,无神论还是泛灵论,印度教还是祆教,zb主义还是sh主义。如果只能以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带有严重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和下定义。那这种定义必然是不可能对的,也不可能是一种正常的讨论方式。


好像说的有点偏了,总结来说,就是没有门槛啊。

user avatar

要知道,很多人读过的希腊史书就两本

一本叫圣斗士星矢

一本叫希腊伪史考

user avatar

只要会打字就行,不会打字会语音也行。知乎有门槛?

user avatar

這個問題的回答難點不是在於吐槽外國歷史,而是在於:知乎有甚麼回答的門檻是高的(逃)

user avatar

不如说整个中文网络社区的世界史其实都没什么门槛

题主这个问法反而让我觉得有些动机不明了

user avatar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方向不对,越聪明越努力,越离谱。

声明,仅针对所谓的古希腊史。你要反过来想,古希腊文明编的有多离谱,让每一个有中学水平的人都能看得出一堆破绽嗤之以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会被屏蔽,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哪些内容容易被“请喝茶”?知乎平台有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些是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会被屏蔽的基础。简单来说,触碰了“红线”的内容,风险就比较大。1. 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比如涉及色情、暴力、赌博、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知乎上“多数”的回答是否倾向于“黑台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以及知乎平台上涉及台湾话题的讨论生态是怎样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知乎这样以问答形式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关于“被知乎上的回答忽悠得前程尽毁”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但要找到一个被精确、详尽地证实是由于某个知乎回答而导致前程尽毁的案例,并且能公开详细描述,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几点:1. 因果关系难以直接证明: 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将一个重大的负面结果完全归咎于一个网络平.............
  • 回答
    李楠在知乎上的回答,究竟是谁最大的得益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李楠本人,而是要看他的身份、发言内容以及这些发言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楠的身份。他曾是魅族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和营销。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与手机.............
  • 回答
    知乎上的回答,要说够不够专业,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因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集市,什么样的人都有,卖什么样货的都有。你想啊,知乎上聚集了太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顶尖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到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行家,他们贡献的回答,往往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提供非常深入、详实、甚至颠覆你.............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未顾及底层女性利益”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非常重要的议题。匿名用户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要评价这个回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主流女权观点”的定义与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
  • 回答
    翟欣欣在与苏享茂的事件告一段落半年后,突然选择重出江湖,开始针对知乎平台上关于她和苏享茂的讨论进行投诉,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从时隔半年这个时间点来看,翟欣欣的出现显得有些出人意料。通常情况下,经历过如此轰动的事件后,当事人的情绪和生活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出现在.............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知乎上回答的问题被“赞同”了,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作为答主最希望看到的反馈之一。那么,这种“赞同”到底有没有收益呢?答案是:有,但不是直接的金钱收益,而是间接的、多维度的价值体现。让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些:1. 赞同的直接“好处”:曝光与流量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提.............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一篇回答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阅读数、赞同数、喜欢数、评论数以及收藏数这些数据指标上。这些数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数据之间的基本关联:量的传递与转化最直观的联系是,这些数据指标之间.............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完全代表作者的真实想法,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是一个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绝大多数用户来到这里,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者与人交流观点。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很多回答确实是用户在认真思考后,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尽力表达的真实想法。比如.............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写下的、自己认为干货满满、论证严谨的回答,却只得到了寥寥几个赞,而且排在众多“水贴”之后,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费解的是,有时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跑偏的回答,反而能获得如潮水般的高赞,并稳居榜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内容质.............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哎哟,兄弟姐妹们,最近在知乎上辛辛苦苦码了好长一段字,结果“唰”一下,就没了!真的,那一刻心跳都漏了半拍,然后就是一万个问号在脑子里蹦。到底为啥呀?我这脑子跟不上节奏,跑来知乎上来求救各位大神了!你们谁有过类似经历,或者知道点内幕的,给兄弟我讲讲呗,越详细越好,别光说个“违规”就完了。我仔细回想了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建筑的精彩回答众多,涵盖建筑史、设计理念、个人经历、未来趋势等多个维度。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赞回答,结合内容深度、观点独特性和读者反馈,整理出以下分类和具体案例: 一、建筑与历史的深度对话1. 《建筑是凝固的诗,是文明的标本》 作者:@林海音(建筑史研究者) 内容亮.............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农民和农业的回答确实不如其他一些热门话题那样层出不穷,而且往往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升。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原因也挺多。首先,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是挺大的一个因素。 多数用户群体与农业的距离:知乎的用户群体,从早期到现在,整体的社会背景、职业构成,更多的是偏向互联网、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质的机构号,它们凭借专业知识、严谨态度和独特视角,贡献了大量精彩的回答,为用户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思考资源。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关注的机构号,并分享他们的一些精彩回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知乎这个平台。1. 字节跳动(ByteDance)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字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