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回答是否多数倾向于黑台湾?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知乎上“多数”的回答是否倾向于“黑台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以及知乎平台上涉及台湾话题的讨论生态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知乎这样以问答形式存在的社区,其用户群体和信息传播逻辑本身就会受到一些特定的影响。

1. 用户群体的构成和视角:
知乎的用户主体是中国大陆网民。在讨论台湾问题时,这些用户天然地会从中国大陆的视角出发,对两岸关系、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等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认知。这种认知往往受到中国大陆主流媒体报道和官方叙事的影响。因此,在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上,出现对台湾方面持批评或负面看法的回答,是符合其用户群体特性的。

2. 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传播方式:
在大陆的网络环境中,获取与台湾相关的、经过官方审查和筛选的信息,相对来说更容易。而台湾方面的一些观点或报道,可能需要通过特殊途径才能接触到。即使能够接触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过滤”效应。当用户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存在倾斜时,他们形成的观点自然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3. 话题的热度和争议性:
台湾问题在中国大陆是一个高度敏感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这种话题天然地会吸引大量关注和讨论。在追求流量和互动性的平台生态中,一些具有煽动性、争议性或情绪化的回答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转发。不幸的是,在一些情况下,“黑”或“批评”台湾的观点更容易被认为是具有“话题性”的,从而在传播上占据优势。

4. 特定群体的声音放大:
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虽然有各种声音,但一些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用户(比如一些拥有“大V”认证的账号),他们发表的观点会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如果这些影响力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讨论台湾问题时倾向于批评性言论,那么这种声音就容易被放大,给普通用户一种“多数意见”的错觉。

5. 观点呈现的“极端化”:
在网络讨论中,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观点可能会被表达得更加极端化。当讨论台湾问题时,如果存在一些将台湾的一切都描绘成负面的回答,而这些回答又因为其“鲜明”而获得高赞,那么整体的观感就会偏向于“黑”台湾。这并不代表所有知乎用户都是这么想的,但高赞回答的权重往往会影响到普通用户对社区主流观点的判断。

6. “反击”叙事的存在:
有时候,一些用户在知乎上讨论台湾问题时,可能会有一种“反击”或“纠正”的心理。他们可能认为台湾的一些媒体或舆论对大陆存在误解或不实指控,因此在知乎上发表一些批评性言论,试图“纠正”这种看法,或者表达一种“我们也不软弱”的态度。这种“反击”式的表达,自然也可能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知乎上就没有支持或中立的观点了呢?

当然不是。知乎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问答社区,依然存在着许多持有不同观点、试图进行理性分析和深入探讨的用户。你也能看到很多基于事实、逻辑清晰地分析两岸关系,或者对台湾社会、文化进行客观介绍的回答。一些用户也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台湾的某些立场或观点,尽管这些声音可能在整体上没有那么“响亮”。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信息茧房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用户长期只关注或只点赞那些批评台湾的回答,而忽略了其他不同声音,那么他会越来越觉得“知乎上多数都是黑台湾的”。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
复杂性的简化: 两岸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网络讨论中,这种复杂性往往会被简化,变成一些非黑即白的标签式评价。
观察者的心理预期: 不同的观察者本身对“黑”的定义可能就不同。有些人认为只要是批评性观点就叫“黑”,而有些人则认为只有进行人身攻击或造谣才算“黑”。

总的来说,虽然很难用“多数”这个词来精确概括,但知乎上确实存在大量涉及台湾话题的回答,其中相当一部分会带有批评或负面的倾向,这与用户群体的构成、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话题本身的敏感性都有很大关系。要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就需要主动去寻找和辨别不同的声音,避免被单一的叙事所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沒有。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知乎對台灣的正面評價多半集中在開站-2018這段期間

台灣網路輿論開始徹底一面往仇中反華倒的時候大約是2016年以後至今

這個原因如何,值得玩味,近一點的理由是馬下蔡上,但遠一點的理由其實是來台的大陸人比例變多了。

至於知乎是不是真的在黑台灣,我一律建議覺得知乎在黑台灣的大陸人去看PTT跟巴哈姆特場外,然後不要跟我說繁體字很難懂

你連繁體字都不願意看還提什麼愛台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知乎上“多数”的回答是否倾向于“黑台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以及知乎平台上涉及台湾话题的讨论生态是怎样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知乎这样以问答形式存.............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女性是否较少回答技术/学术类问题,即使从事相关行业,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的现象。要说“是否较少”,这个判断本身就带着点主观性,毕竟知乎用户基数庞大,各种情况都有。但如果我们聊聊背后的可能原因和一些观察到的趋势,会比较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技术和学术领域,.............
  • 回答
    李楠在知乎上的回答,究竟是谁最大的得益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李楠本人,而是要看他的身份、发言内容以及这些发言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楠的身份。他曾是魅族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和营销。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与手机.............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完全代表作者的真实想法,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是一个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绝大多数用户来到这里,是为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或者与人交流观点。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很多回答确实是用户在认真思考后,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尽力表达的真实想法。比如.............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在知乎上摸爬滚打这么久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实,说实话,在知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必然的,其中不友善的行为和用户也确实存在。我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尽量详详细细地说说。首先,说说我遇到的那些“不友善”吧,它们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 抬杠型选手: .............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会被屏蔽,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哪些内容容易被“请喝茶”?知乎平台有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些是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会被屏蔽的基础。简单来说,触碰了“红线”的内容,风险就比较大。1. 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比如涉及色情、暴力、赌博、毒.............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关于“被知乎上的回答忽悠得前程尽毁”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但要找到一个被精确、详尽地证实是由于某个知乎回答而导致前程尽毁的案例,并且能公开详细描述,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几点:1. 因果关系难以直接证明: 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将一个重大的负面结果完全归咎于一个网络平.............
  • 回答
    知乎上的回答,要说够不够专业,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没法一概而论,因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集市,什么样的人都有,卖什么样货的都有。你想啊,知乎上聚集了太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顶尖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到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行家,他们贡献的回答,往往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提供非常深入、详实、甚至颠覆你.............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未顾及底层女性利益”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非常重要的议题。匿名用户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要评价这个回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主流女权观点”的定义与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
  • 回答
    翟欣欣在与苏享茂的事件告一段落半年后,突然选择重出江湖,开始针对知乎平台上关于她和苏享茂的讨论进行投诉,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从时隔半年这个时间点来看,翟欣欣的出现显得有些出人意料。通常情况下,经历过如此轰动的事件后,当事人的情绪和生活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出现在.............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知乎上回答的问题被“赞同”了,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作为答主最希望看到的反馈之一。那么,这种“赞同”到底有没有收益呢?答案是:有,但不是直接的金钱收益,而是间接的、多维度的价值体现。让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些:1. 赞同的直接“好处”:曝光与流量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提.............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一篇回答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阅读数、赞同数、喜欢数、评论数以及收藏数这些数据指标上。这些数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数据之间的基本关联:量的传递与转化最直观的联系是,这些数据指标之间.............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写下的、自己认为干货满满、论证严谨的回答,却只得到了寥寥几个赞,而且排在众多“水贴”之后,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费解的是,有时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跑偏的回答,反而能获得如潮水般的高赞,并稳居榜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内容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