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川粉怎么看他当选后的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还有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

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当选后系列举动的普遍看法(以川粉视角为基调):

川粉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当选是美国政治“回归正轨”的标志,他的许多举动都是为了兑现竞选承诺,重塑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并纠正他们认为的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一些“错误”。

1. 组阁:

核心观点: 强调“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承诺,认为组阁是兑现承诺的第一步。
具体解读:
任用“忠诚者”和“能人”: 川粉会认为特朗普优先考虑的是能够执行他的政策、理解他的愿景的“忠诚者”,以及在各自领域有经验的“能人”。他们可能不太在意这些官员的传统政治背景或被“主流媒体”的评价。
打破“华盛顿建制派”: 许多川粉对华盛顿的传统政治精英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腐败、低效。因此,特朗普任用一些非传统政治家、企业界人士或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川粉看来是打破建制派垄断,带来新鲜血液的积极信号。例如,一些任命被视为“局外人”的背景,被川粉解读为特朗普不畏权贵的象征。
强调执行力: 川粉会关注这些内阁成员能否有效推行特朗普的政策,例如减税、放松管制等。他们可能对某些内阁成员的争议性言论或行为持宽容态度,只要他们是特朗普的“执行者”。
对“温和派”或“建制派”的排斥: 一些川粉也可能认为,特朗普在组阁初期或后期对一些被他们视为不够“忠诚”或不够“强硬”的官员进行了调整,这是特朗普坚持自己路线的表现,也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2. 与台湾通话(“特蔡通话”):

核心观点: 这是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挑战,是特朗普“美国优先”原则的体现,也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颐指气使”的回击。
具体解读:
打破陈规,展现实力: 川粉认为这是特朗普打破奥巴马政府时期对中国“过度迁就”的政策,是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步步紧逼”的回应。他们认为特朗普敢于挑战现状,直接与台湾地区领导人对话,是展示美国实力和主权的体现。
为美国争取利益: 一些川粉会认为,这只是特朗普在为美国争取筹码的一种方式。通过与台湾互动,可以向中国施压,从而在贸易、安全等其他领域获得更多利益。这符合他们对特朗普“生意人”形象的认知。
支持台湾的民主制度: 部分川粉也可能认同台湾的民主制度,并将其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他们可能会认为,特朗普支持台湾是支持民主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质疑: 尽管美国官方并未正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但川粉可能会借此机会表达对这一政策的质疑,认为美国不应该被“束缚”,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来决定其外交政策。

3. 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如史蒂夫·班农等):

核心观点: 这是特朗普对中国采取强硬策略的明确信号,是对中国崛起和潜在威胁的回应,也是他们所期待的。
具体解读:
认清中国威胁: 川粉普遍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甚至将中国视为威胁。他们认为,让班农等“反华派”进入国安会,是特朗普团队认真对待中国问题的表现。
执行“美国优先”对华战略: 川粉会认为,这些反华人士将帮助特朗普制定并执行一项强硬的对华政策,包括贸易保护、技术限制、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等。这与他们期望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愿景是契合的。
“揭露”中国“不公平”行为: 班农等人经常强调中国在贸易、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不公平”行为。川粉会认同这些观点,并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是纠正这些“不公平”的必要措施。
对“全球主义”的对抗: 一些川粉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视为对“全球主义”的抵抗,而他们常常将中国视为“全球主义”的受益者或参与者,因此对反华强硬派的支持也包含了对某种形式的“国家主义”和“本土主义”的认同。
对意识形态的担忧: 尽管特朗普本人可能更多地关注经济和国家利益,但一些川粉也可能对中国政治体制或其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扩张感到担忧,因此支持那些对中国持警惕态度的官员。

总结川粉的核心逻辑:

川粉看待特朗普的这些举动,通常会贯穿以下几个核心逻辑:

兑现承诺: 特朗普是在努力兑现他的竞选承诺,这是对选民的负责。
美国优先: 所有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迎合国际社会或特定政治正确。
打破旧秩序: 特朗普在挑战美国国内外的陈规陋习和“建制派”,带来变革。
务实主义和交易: 特朗普的许多举动被视为一种谈判策略,旨在为美国争取更好的交易条件。
对中国崛起的回应: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被视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种必要回应。

需要注意的几点:

并非所有川粉观点一致: 即使是川粉群体,对具体事件的解读和支持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更侧重经济,有些人更侧重外交,有些人更侧重文化。
信息来源影响: 川粉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影响,例如特定的媒体、社交媒体账号、论坛等,这些渠道可能过滤或强调某些信息。
对“主流叙事”的对抗: 川粉普遍对“主流媒体”和“建制派精英”的解读持怀疑态度,他们倾向于相信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发出的声音,并将这些举动解读为对“假新闻”的有力反击。
动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川粉对特朗普某些举动的看法也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

总而言之,川粉在看待特朗普当选后的系列举动时,倾向于将其解读为“拨乱反正”、“重振美国”和“捍卫国家利益”的积极信号。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特朗普政府正在以一种务实、强硬的方式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并打破了美国过去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些被认为过于软弱或妥协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说是支持川普,只是赌川普会赢,这些人有点根据政治气候,氛围判断态势的能力。川普赢了他们开心的是:你看我预测的多准,川普赢了吧。

很多人反对川普的人的出发点,是川普这个人不怎么样,有问题。

这两拨人聊起来,互相一喷,然后结果自己也把握不了自己,上了对方的路。第一波人为了说服对方,前方百计证明川普这个好那个好,上台对中国怎么有利啥的,结果被川普本人打脸。第二波人为了说服对方,千方百计证明给对方看,川普一定不会赢,结果被竞选结果被打脸。

现在的情况是,这两拨人被打了脸都不服气,还要互相再怼一波。

不忘初心呐,筒子们。

user avatar

你问它们怎么看?自己看图咯。我就不打码了,因为打码是政治正确,是白左虚伪的仁义道德,川粉不喜欢。

“川普越反华,我们越开心。”


“你有打自己脸的自由,没有打别人脸的自由。所以台湾有独立的自由,大陆没有武统的自由。台湾和大陆没个蛋关系,统一是强盗逻辑。”——某川粉



“因为憎恨希拉里,所以支持川皇怼死中国。”


“您国真的没那么重要,但川皇有。”

“一中原则算鸡毛,川皇不要,那我们也不要!”


“爱国啊爱国,又自私又虚伪!”


“不要客气,请川皇尽情羞辱我们!”


其实以上那些通通不如这个,这才是真川粉:

还有几个评论,其实我分不清是真粉还是反窜黑,反正挺好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台湾用户,他们当然是“真正的台湾人”。但“真正的台湾人”这个标签本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值得玩味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的台湾用户,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是清晰的——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公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上很多言论观点是否存在误导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并且其误导性程度因内容、作者、读者和情境而异。”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知乎内容生态的特点与误导性的产生机制1. “高质量内容”的定位与现.............
  • 回答
    知乎上文科类问答的质量,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差异巨大,但整体偏高,且具有高度的社区自治特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优点:为什么知乎文科类问答整体偏高?1. 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和专业人士沉淀: 门槛设定: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为主,吸引了一批在各自领域有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来自台湾的用户虽然是多元的个体,但由于文化、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信息接触的相似性,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共性。这些共性并非绝对,而是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维度来理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讨论方式: 复杂且多元的认同感: 这是台.............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也接触过一些朋友,他们算是很多人眼中“知乎大牛”的代表。他们离开知乎这个平台,并非意味着停止了交流、学习的脚步,而是换了个“战场”,或者说是在一个更私密、更聚焦的圈子里继续发光发热。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社区,它确实聚集了大量在.............
  • 回答
    讲到知乎上的程序员大V,好多人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敲代码的形象。但说实话,真要是在中学时期就这么“专一”地埋头苦干,反而没那么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些能成为大家眼里的大V,他们的中学时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也更具“人味儿”。咱们先说说普遍情况。大部分能成为技术大V.............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夜情的人真的不怕出事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里面涉及的“事”也挺多,不是一句“不怕”就能概括的。我尽量从几个大家普遍担心和可能遇到的角度,讲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像我一个普通人在分享看法,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AI。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出事”,在“一夜情”这.............
  • 回答
    知乎上左派的出现和增多,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好简单地说就是好事或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解读和解决思路。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社会现实的反馈。最近几年,大家都能感受到生活里的一些变化,比如贫富差距、房价压力、教育资源.............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会被屏蔽,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哪些内容容易被“请喝茶”?知乎平台有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些是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会被屏蔽的基础。简单来说,触碰了“红线”的内容,风险就比较大。1. 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比如涉及色情、暴力、赌博、毒.............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整天跟政见较劲的“键政壬”要是突然穿越进了《钢之炼金术师》,成了那个世界的领袖,或者是个军方高参,会是个什么光景?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俩世界观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先想想,知乎上的“键政壬”是啥样的。他们一般思维活跃,观点鲜明,手里握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在知乎上,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经历分享往往不是一条条冰冷的列表,而更像是一段段沉甸甸的个人故事,充满了汗水、挣扎与惊喜。你会看到,这些分享者绝大多数都是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相似却又各有侧重,折射出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真实图景。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申请历程的朋友,他们的本科背景通常是经济学、统计学.............
  • 回答
    知乎上的人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就像一个巨大的数字游乐场,每个人都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在别人的位置旁边晃悠。要是真想仔细数落一下,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不过,我倒是可以从几个维度,把知乎上的“人”给“活化”一下,让你听着不像是在背教科书,更像是逛集市,看看都有啥新鲜玩意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