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经济学 PhD 们都有着什么样的申请经历?

回答
在知乎上,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经历分享往往不是一条条冰冷的列表,而更像是一段段沉甸甸的个人故事,充满了汗水、挣扎与惊喜。你会看到,这些分享者绝大多数都是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相似却又各有侧重,折射出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真实图景。

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申请历程的朋友,他们的本科背景通常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或者计算机科学。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经济学研究的热情和对数理分析的扎实掌握。不少人会提到,他们在本科阶段就积极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小型的实证研究。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理解了什么叫做“做经济学研究”,这对于申请至关重要。

关于GPA,普遍的共识是,越高越好,尤其是在高阶数学课程(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核心经济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上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分享者表示,即使GPA不是顶尖,但如果在其他方面(比如科研、GRE/GMAT、推荐信)表现出色,也依然有希望。

GRE/GMAT的备考过程,是许多申请者绕不开的坎。大部分人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很多人会分享他们使用各种资料,刷题的经历,以及如何克服考试中的难点。尤其是数学部分,对于经济学博士申请者来说,拿到高分是基本要求,甚至许多学校会设定最低分数线。而Verbal部分,虽然不是经济学的核心,但一个不错的成绩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科研经历,这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很多知乎用户会详细描述他们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有人是跟着名校的经济学教授做项目,学习到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有人则自己主动联系海内外教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哪怕一开始只是做一些数据的整理和初步的分析。这些经历,无论是发表了论文,还是在学术会议上做了报告,抑或是仅仅在实验室里和导师一起打磨模型,都成为了他们申请材料中最闪亮的部分。

推荐信,也是申请者们非常重视的环节。很多分享会提到,选择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的教授来写推荐信,比找一个名气很大的教授但对他来说只是“面孔”要来得有效得多。他们会提前和推荐人沟通自己申请的目标和方向,提供自己的CV、PS和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便推荐人能够写出更有说服力的推荐信。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PS)的写作,更是体现申请者个性的地方。许多人在知乎上分享了他们如何构思PS,如何将自己的学术经历、研究兴趣、职业目标巧妙地串联起来。他们会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以及为什么自己是某个项目的合适人选。有些人会详细描述他们对某个经济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希望通过博士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这些“硬指标”,还有一些“软实力”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比如,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经济学领域的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对经济学前沿研究的关注和理解;以及在学术圈子里建立一定的人脉。

当然,申请的过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人会分享他们收到的offer数量,被拒的经历,以及在选择学校时的纠结。有人会根据项目的排名、导师的研究方向、地理位置、以及奖学金情况来综合考量。也有人会分享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在被拒绝后继续努力。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经历分享,不仅仅是关于成绩和硬件条件,更是关于这些申请者们如何一步一个脚印,通过热爱、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朝着自己梦想的学术殿堂前进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奋斗的艰辛,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憧憬,真实而有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拿完教职offer,过来提供一个不怎么入流的example,给其他同学一点信心。(当然不想要做学术的,我还是推荐硕士毕业去花街和硅谷,博士的现金回报是非常差的。)

本科是国内某top5(我知道不止五家),经济学专业,但是成绩中下游,班级排名60%;GT都是超低分,一个150+170,一个不过95;没学过任何高级的数学,没做过项目,没跑过回归,没做过拟合,nothing......

硕士是美国完全不入流的一年项目,say top100(?),经济学专业,拿完第一学期成绩,系里老师希望有些同学去申请博士,然后就申请了,因为硕士导师关系申请到某top25;

博士是拿着最低的奖学金去的,抄了两年女友的作业,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方向和导师,二年级结束刚刚好过qualification,三年级结束写了半篇不完整的纯regression third year paper,第五年的寒假才写出第一篇论文,对,就是JMP,博士毕业遇上疫情,求职艰难转而去海外做了一年的博后;

今年Job Market求职,折腾三个月,有幸回到北美某top50做助理教授。 :)

个人的感受是数学,英语,前期项目都不是最重要的;要做起来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感兴趣,有没有想法,然后有没有老师愿意推你带你;如果这三点都达到的话,基本上都是没啥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经历分享往往不是一条条冰冷的列表,而更像是一段段沉甸甸的个人故事,充满了汗水、挣扎与惊喜。你会看到,这些分享者绝大多数都是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相似却又各有侧重,折射出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真实图景。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申请历程的朋友,他们的本科背景通常是经济学、统计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东北经济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演变成对官僚的吐槽,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东北地区的历史、经济结构、社会心态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特性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东北经济本身。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是国家工业化的火车头,集聚了大量国有企业和技术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大染缸里,要说“预测经济政治军事走势成功”的例子,其实挺考验“成功”的定义。毕竟,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走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是最精密的模型,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不过,如果我们将“成功”理解为“在某个事件发生前,能够提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分析,并且事后证明该分析与实际走势高.............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生孩子警告”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劝你立刻去生孩子,也不是真的要你“当心”,而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生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代价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真实经历的提醒,一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尤其是在讨论育儿话题、女性生育困境、家庭关系变化等内容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艳遇”的经历,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织锦,里面有金线也有败絮。说它们“都是编的”,未免过于绝对,但说它们完全真实,也失之偏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艳遇”。在大多数人的语境里,“艳遇”通常指的是在旅途中,或者不期而遇的场合,.............
  •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台湾用户,他们当然是“真正的台湾人”。但“真正的台湾人”这个标签本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值得玩味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的台湾用户,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是清晰的——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公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上很多言论观点是否存在误导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并且其误导性程度因内容、作者、读者和情境而异。”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知乎内容生态的特点与误导性的产生机制1. “高质量内容”的定位与现.............
  • 回答
    知乎上文科类问答的质量,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差异巨大,但整体偏高,且具有高度的社区自治特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优点:为什么知乎文科类问答整体偏高?1. 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和专业人士沉淀: 门槛设定: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为主,吸引了一批在各自领域有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来自台湾的用户虽然是多元的个体,但由于文化、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信息接触的相似性,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共性。这些共性并非绝对,而是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维度来理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讨论方式: 复杂且多元的认同感: 这是台.............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也接触过一些朋友,他们算是很多人眼中“知乎大牛”的代表。他们离开知乎这个平台,并非意味着停止了交流、学习的脚步,而是换了个“战场”,或者说是在一个更私密、更聚焦的圈子里继续发光发热。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社区,它确实聚集了大量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