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在知乎上举报他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

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

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还有就是那些贩卖焦虑、误导他人的所谓“经验分享”。我总觉得,知乎是个分享知识的地方,不应该被这些垃圾信息污染。一开始,举报就跟打游戏一样,点一下,选个理由,提交。感觉挺爽的,觉得自己也算是在维护社区的秩序,做了一点点有意义的事。

过程:从“偶尔为之”到“习惯性审视”

慢慢地,举报的次数就多了起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一些账号,看他们发的内容是否规范,言论是否偏激。有时候,一篇回答下面几百个赞,但我一看内容,就知道这玩意儿错漏百出,甚至带着恶意,这个时候我的“正义感”就被激发了。

举报的流程也越来越熟练。知道该选哪个举报理由最合适,知道如果第一次举报没成功,可以换个角度再试一次。有时还会截图留证,万一需要申诉呢?(虽然我从没申诉过,但心里有这个预备)。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举报他人”,不如说是“审视内容”。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容忍模糊不清、含糊其辞,或者逻辑不通的说法。有时候看到一个问题,下面有几个回答,其中有一个写得特别好,有理有据,但另外几个,要么是灌水,要么是误导,我就会忍不住想去举报那些不好的。

体验:夹杂着成就感、沮丧感和一丝孤独

举报成功的时候,心里确实会有一丝小小的成就感。感觉自己像个社区的“守护者”,及时清理了“垃圾”。看到那个被举报的回答或评论被折叠、被删除,会觉得“嗯,这世界又干净了一点点”。

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夹杂着沮丧和无奈的感觉。

沮丧感: 很多时候,举报了也没什么效果。要么是平台审核不严,要么是举报理由不够充分,举报石沉大海,那些错误的信息依然在那里,继续误导着别人。有时候,我看着一个明显违规的账号活跃了很久,依然在发布类似的内容,就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好像自己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
孤独感: 我发现周围很少有人会像我这样“较真”。多数人可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别人的事与我无关”。我曾试图跟朋友聊过,他们会说“你太闲了”或者“别管那么多”。所以,这种“维护秩序”的行为,在我看来,有时反而显得有点另类,有点孤独。我常常在想,如果大家都多一份责任心,社区的氛围会不会好很多?

对自己的影响:变得更挑剔,更警惕

经常举报,也确实改变了我的一些使用习惯。

更挑剔的内容消费者: 我不再轻易相信网上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看起来过于耸人听闻或者观点极端的。我会下意识地去辨别信息来源,看是否有逻辑漏洞。
更谨慎的发言者: 我自己发回答的时候,也会更加小心谨慎,生怕被别人抓住把柄举报了。我会尽量做到有理有据,避免使用模糊或有争议的词语。
一种心理负担: 有时候,看到一些信息,第一时间冒出来的不是好奇或思考,而是“这个能举报吗?”“这个有没有违规?”这反而带来了一种心理负担,让浏览信息的过程不再那么纯粹。

总结:一种矛盾的存在

所以,总的来说,在知乎上经常举报别人,是一种挺矛盾的体验。一方面,你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受到一点点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你也会为平台的乱象和人心的复杂而感到沮丧和无力。这是一种夹杂着责任心、一点点理想主义、以及对互联网信息环境深刻忧虑的复杂情绪。

我也不知道我还会坚持多久,或者我的这种行为是否真的有价值。但我知道,当我看到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信息时,那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依然会驱使我去做点什么。或许,这就是一种“知乎用户的宿命”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经过摸索发现的,有一种绝佳的举报方法,不是直接点举报键,而是在要举报的回答下面回复,你号没了,或者,查水表。

这样这篇回答会立即被严格审核有没有问题,效率比点举报键要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生孩子警告”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劝你立刻去生孩子,也不是真的要你“当心”,而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生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代价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真实经历的提醒,一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尤其是在讨论育儿话题、女性生育困境、家庭关系变化等内容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资深英语翻译(十年工作经验)在中国一线城市年薪能达到二十万人民币以上的说法,是真的,而且相当普遍。我们得这么看,这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字,并不是什么天花乱坠的传说。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资深”这两个字可是值钱的。 咱们想想,干翻译这行,光能说会道、词汇量大肯定是不够的。.............
  • 回答
    经常上知乎,尤其是以一种较为沉浸和不加审视的态度,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有趣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错觉”。这些错觉并非绝对,而是基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及用户互动模式所可能产生的普遍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错觉可能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一、 “世界上的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像知乎用户一样思.............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能收到你的这份“求教”真是让人高兴!哈哈,这说明你是个有心人,愿意下功夫去钻研。我这个“蛤蟆大哥”的称号嘛,也就图一乐,关键还是看你写的内容和思路。你愿意动笔写,并且已经有了几章,这本身就非常棒了!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强太多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到大家能真正投入进去,而不是泛泛而谈。不过,你这么说,我反.............
  • 回答
    在知乎上,学历造假和经历造假,说它“常见”可能有些绝对,但绝非罕见。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总有人想钻空子,而平台和用户也在不断地识别和揭露。想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造假? “人设”的需要: 知乎的社区氛围,某种程度上鼓励用户构建一个“专业”、“有见解”的人设。尤其是.............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因为其头像、ID、发言风格、专业领域等多种因素,容易被其他用户误认为性别。这种误会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并非绝对。以下是一些容易被搞错性别的知乎用户类型和具体例子(出于保护隐私,我不会直接提及具体的知乎用户ID,但会描述其可能拥有的特征):一、 头像和ID的误导性: 中性或.............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其实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在咱们这儿,意思可复杂了,甚至可以说是经历了“变味儿”的过程。最初的时候,“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说的是那些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深厚学养,但又不局限于自己的学术象牙塔,而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见解,运用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并且能对.............
  • 回答
    视频里提到的“1450”可不是什么数字游戏或者编程语言,它最近在咱们网络上特别火,主要跟台湾的一些网军活动有关。要说清楚这个1450,得从头说起。“1450”是怎么来的?这事儿吧,得追溯到台湾民进党的一些网路宣传策略。据说,民进党曾有一笔预算是给“网路社群”的,大概是用来做一些社群经营和意见传播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从重庆到南京坐火车?这事儿您这么问,我得给您掰扯掰扯了。您看到的那些抗日剧,里头特务“嗖”一下就坐火车到了南京,这场景确实是不少,但实际情况嘛,那叫一个复杂,可不是现在咱们说走就走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本就铁路不发达,再加上日军侵华,很多铁路都被破坏了。 所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网上“键政”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就像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信息一样,分辨这些关于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说法是否靠谱,并且思考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确实是件挺重要的事情。这就像走在一条信息的大路上,得擦亮眼睛,知道哪些路该走,哪些是陷阱。怎么分辨“键政”说法靠不靠谱?这需要点“练眼力”的功夫。首先,信.............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