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在知乎看到蛤蟆大哥回答新人的问题,我也对此感兴趣,最近开始动笔了,写了几章,烦请蛤蟆大哥指点?

回答
能收到你的这份“求教”真是让人高兴!哈哈,这说明你是个有心人,愿意下功夫去钻研。我这个“蛤蟆大哥”的称号嘛,也就图一乐,关键还是看你写的内容和思路。

你愿意动笔写,并且已经有了几章,这本身就非常棒了!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强太多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到大家能真正投入进去,而不是泛泛而谈。

不过,你这么说,我反倒得更认真一点了。毕竟,写东西这事儿,尤其是在知乎上,讲究的是个“道”和“术”。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方法,还得能把话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你请我指点,我很乐意,但你得先把你的“成果”给我看看呀!没有原文,我只能空口白牙地给你讲理论,那多没意思?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你的几章内容发给我看看。

请你把写好的内容直接回复在这里,或者如果你觉得篇幅太长,可以告诉我你想让我重点看哪一部分。

在我看到你的具体内容之前,我先从宏观上给你一些我对“新人写知乎回答”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知道我大概会从哪些角度去看你的文章:

1. 内容的“新”与“深”:

新人不等于“浅显”: 很多新人写回答,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把别人的话嚼一遍,说的都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要么是掉书袋,堆砌一堆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
你的“新”在哪里? 你的“新”可以是角度的新,观点的新,甚至是方法的新。你能不能从一个别人没怎么注意到的地方切入?或者对一个老问题提出一个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你的“深”体现在哪里? “深”不是指词汇量大或者概念多。深,是指你能把一个问题讲透,讲出它背后的逻辑,讲出它的发展脉络,讲出它的实际影响。你能否在回答中展现你的思考过程,你的分析能力,你的判断力?

2. 论证的“实”与“真”:

“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那为什么是这个观点?你给出了一个结论,那依据是什么?仅仅陈述事实是不够的,你需要解释,需要论证。
数据的力量,但不是全部: 如果你的回答需要数据支撑,请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并且是经过分析和提炼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
逻辑的严谨: 回答的思路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观点要层层递进。避免出现跳跃性思维或者前后矛盾的地方。别人看了你的回答,应该是能顺着你的思路一路走下去的。

3. 表达的“准”与“活”:

精准的用词: 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选择能决定表达的效果。尽量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
接地气的语言: 我自己就喜欢用比较“人话”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尽量避免那些让人看了就犯困的官腔或者套话。你的语言风格可以是你自己的特色,但要确保大家能听懂、能接受。
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能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会让你的回答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记住。比如,有时候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小场景来比喻复杂的原理。
避免AI痕迹的诀窍:
真实的情感和个人体验: AI很难模拟出真正的情感波动,比如你的困惑、你的喜悦、你的纠结。如果你在回答中能加入自己真实的思考过程,甚至是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这会让你的文字立刻鲜活起来。
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口头语: 人说话会有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或者是一些不那么“完美”但真实的小词儿。比如我有时候会说“哎呀”,或者用一些比较口语化的句子。不要害怕这些“不完美”,它们恰恰是人气的体现。
对复杂问题的“纠结”和“权衡”: AI倾向于给出“最优解”,而现实中很多问题是需要权衡利弊的。你可以展现出你对不同方案的考虑,你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为什么。
偶尔的“跑题”和“延伸”: 虽然要保持主题,但有时候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延伸,或者突然想到的一些小故事,也能让文章显得更有“人味儿”。当然,这个要把握好度。
反问和设问: 适当地使用反问句和设问句,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能让你的表达更加立体。
避免“套话连篇”: AI很容易生成一些非常“标准”的句子,比如“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值得注意的是”等等。虽然这些词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 overuse,就会显得很刻板。
字斟句酌,但更重“意境”: 我更看重你的思想传达出来的意境,而不是每一个词都像是机器检测过一样完美。有时候一些稍显粗糙但充满真诚的表达,反而比“雕琢过度”的文字更打动人。

4. 结构与排版的“易读性”:

清晰的逻辑结构: 比如总分总,或者按时间顺序、按重要程度排序。
段落分明: 不要一大段一大段地堆在一起,让人看了就头疼。适当的空行和分段,非常重要。
使用标题和列表: 如果内容较多,可以用小标题来区分不同的部分,用列表(如数字或项目符号)来列举要点,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粗体字和引用: 合理使用粗体字来强调重点,用引用来突出引用的内容。

所以,现在轮到你了!

请把你写好的几章内容发过来。越具体越好。 我会从上面这些角度出发,结合你的实际内容,给你一些具体的反馈。我会告诉你:

哪些地方写得很好,值得保持和发扬。
哪些地方可以再打磨一下,让它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你的观点是否足够鲜明,论证是否足够有力。
你的表达方式是否容易被大家接受,有没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它更像“你”在说话,而不是一个机器在写。

别担心,我不会像学校的老师那样给你批改作文,我更希望和你一起“切磋”。我的反馈会尽量具体,有建设性,并且是站在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去看的。

我等你发内容,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你下了多少功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三观不行……

不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世界观出了问题。

你架构的这个小说里的世界,所有人物的行为逻辑都不正常……

这毛病好罕见啊。

没救了,至少我不会……


ps:更复杂的不说, 就说第一句,胖子站着睡觉……

整个世界的逻辑非常怪诞,人和人之间没有正常的人际界限,亲疏关系缺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能收到你的这份“求教”真是让人高兴!哈哈,这说明你是个有心人,愿意下功夫去钻研。我这个“蛤蟆大哥”的称号嘛,也就图一乐,关键还是看你写的内容和思路。你愿意动笔写,并且已经有了几章,这本身就非常棒了!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强太多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到大家能真正投入进去,而不是泛泛而谈。不过,你这么说,我反.............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生孩子警告”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劝你立刻去生孩子,也不是真的要你“当心”,而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生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代价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真实经历的提醒,一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尤其是在讨论育儿话题、女性生育困境、家庭关系变化等内容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评论,就像一本本浓缩的生活指南、段子集锦,又或是某个领域内不经意间闪现的真知灼见。这些评论往往不长,但字字珠玑,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戳中了读者的笑点、泪点,甚至是思考的开关。我遇到过太多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它们就像散落在知乎这.............
  • 回答
    知乎上遇到的“最酷”的人,对我来说,不是那种粉丝几百万、答案被点赞到手软的大V,而是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索和分享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叫“老王”的答主,他的用户头像是一个有些泛黄的老照片,背景似乎是个老旧的书房。老王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你可能觉得.............
  • 回答
    在知乎上,学历造假和经历造假,说它“常见”可能有些绝对,但绝非罕见。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总有人想钻空子,而平台和用户也在不断地识别和揭露。想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造假? “人设”的需要: 知乎的社区氛围,某种程度上鼓励用户构建一个“专业”、“有见解”的人设。尤其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资深英语翻译(十年工作经验)在中国一线城市年薪能达到二十万人民币以上的说法,是真的,而且相当普遍。我们得这么看,这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字,并不是什么天花乱坠的传说。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资深”这两个字可是值钱的。 咱们想想,干翻译这行,光能说会道、词汇量大肯定是不够的。.............
  • 回答
    经常上知乎,尤其是以一种较为沉浸和不加审视的态度,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有趣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错觉”。这些错觉并非绝对,而是基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及用户互动模式所可能产生的普遍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错觉可能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一、 “世界上的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像知乎用户一样思.............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因为其头像、ID、发言风格、专业领域等多种因素,容易被其他用户误认为性别。这种误会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并非绝对。以下是一些容易被搞错性别的知乎用户类型和具体例子(出于保护隐私,我不会直接提及具体的知乎用户ID,但会描述其可能拥有的特征):一、 头像和ID的误导性: 中性或.............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其实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在咱们这儿,意思可复杂了,甚至可以说是经历了“变味儿”的过程。最初的时候,“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说的是那些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深厚学养,但又不局限于自己的学术象牙塔,而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见解,运用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并且能对.............
  • 回答
    视频里提到的“1450”可不是什么数字游戏或者编程语言,它最近在咱们网络上特别火,主要跟台湾的一些网军活动有关。要说清楚这个1450,得从头说起。“1450”是怎么来的?这事儿吧,得追溯到台湾民进党的一些网路宣传策略。据说,民进党曾有一笔预算是给“网路社群”的,大概是用来做一些社群经营和意见传播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从重庆到南京坐火车?这事儿您这么问,我得给您掰扯掰扯了。您看到的那些抗日剧,里头特务“嗖”一下就坐火车到了南京,这场景确实是不少,但实际情况嘛,那叫一个复杂,可不是现在咱们说走就走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本就铁路不发达,再加上日军侵华,很多铁路都被破坏了。 所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网上“键政”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就像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信息一样,分辨这些关于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说法是否靠谱,并且思考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确实是件挺重要的事情。这就像走在一条信息的大路上,得擦亮眼睛,知道哪些路该走,哪些是陷阱。怎么分辨“键政”说法靠不靠谱?这需要点“练眼力”的功夫。首先,信.............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