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上知乎会带来什么错觉?

回答
经常上知乎,尤其是以一种较为沉浸和不加审视的态度,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有趣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错觉”。这些错觉并非绝对,而是基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及用户互动模式所可能产生的普遍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错觉可能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一、 “世界上的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像知乎用户一样思考和生活”的错觉

如何产生: 知乎是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密集型的社区。用户倾向于分享经验、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思考、组织和表达。你可能会遇到许多学识渊博、逻辑清晰、观点独到的人。
表现: 你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有着类似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能够理性分析问题,都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思维简单、观点偏激或信息闭塞的人时,会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有些“失望”。
错觉点: 知乎的用户群体虽然庞大,但仍然是一个相对“精英化”的群体,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和消费深度内容。而现实世界是多元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水平、关注点都与知乎社区的平均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忙碌而简单,并没有太多精力去钻研某个领域或在网络上发表长篇大论。

二、 “我只要搜索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的错觉

如何产生: 知乎以其丰富的问答内容和高质量的回答而闻名。对于很多技术、学习、生活建议类的问题,你确实能在知乎上找到详尽的解答。
表现: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去知乎搜索。你相信一定有人已经问过,并且已经有了详细的回答。你可能因此忽略了其他信息来源(如图书、专业人士、实际操作等),或者过分依赖知乎上的信息,而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错觉点: 虽然知乎内容浩瀚,但并非无所不包。
时效性: 很多热门话题的答案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尤其是在科技、经济、法律等领域。
原创性与深度: 有些问题的最佳答案可能并未在知乎上出现,或者需要的是非常小众、专业的知识。
主观性与偏见: 即使是“高质量回答”,也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个人经历或认知偏见。将所有回答视为绝对真理是危险的。
模糊性与不可言说性: 有些情感问题、人生困境、艺术体验等,很难通过文字完全解答,需要亲身体验和感悟。

三、 “我看到了真相”或“我了解了某个领域的全貌”的错觉

如何产生: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对社会事件、历史事件、科学理论、行业内幕等的“深度分析”和“揭秘”。很多回答会引用数据、文献、专家观点,并进行严谨的逻辑梳理,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
表现: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通过阅读知乎上的回答,已经对某个复杂议题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所谓的“真相”。你可能因此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甚至开始对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科普”。
错觉点:
信息茧房效应: 知乎的算法推荐机制可能会让你更容易看到与你观点相似的内容,从而加强你的固有认知,形成“信息茧房”。你可能只接触到了一部分的真相,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角度。
片面性与选择性呈现: 许多“分析”可能出于作者的立场、目的或知识局限性,而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夸大某些方面,忽略另一些方面。所谓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才能接近。
煽动性与情绪化: 有些“揭秘”类回答可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煽动性的语言,迎合读者的情绪,而忽略了事实的严谨性。
个人经验的推广: 很多时候,“真相”被包装成个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虽然有参考价值,但并不能代表普遍规律。

四、 “我拥有了超越常人的见识和阅历”的错觉

如何产生: 在知乎上,你可以轻松阅读到各行各业顶尖人士的经验分享、创业故事、专业知识、旅行经历、情感故事等等。你仿佛在短时间内体验了无数种人生,学习了无数种技能。
表现: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比同龄人甚至许多长辈都更有“深度”和“见解”。在与人交流时,你会不自觉地引用知乎上的观点和例子,表现出一种“过来人”的姿态。
错觉点:
“纸上谈兵”: 阅读和理解别人的经验与亲身实践是截然不同的。你获得的更多是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而非真实的、经过磨砺的技能和判断力。
筛选效应: 知乎上分享的绝大多数是“成功者”或“有故事的人”的叙述,而大量默默无闻的努力、失败和教训则被隐藏起来。你看到的往往是被加工过的、光鲜亮丽的一面。
缺乏实践检验: 即使你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如果缺乏在现实中的实践和反思,这些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五、 “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的、最优的解决方案”的错觉

如何产生: 在知乎上,很多问题会被拆解成一个个环节,然后被提供出清晰、逻辑严谨、步骤详细的解决方案。这会给人一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强大信念。
表现: 当你遇到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时,你首先会想到去知乎寻找一个“最优解”。你可能期望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计划,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而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错觉点:
情境的特殊性: 知乎上的很多解决方案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和假设提出的。你的具体情况可能与提问者完全不同,因此“最优解”未必适用于你。
多重最优解: 很多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而可能存在多种可行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个人偏好、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来权衡。
执行的复杂性: 即使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困难和阻碍,需要灵活应变和调整。

六、 “我正在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错觉

如何产生: 知乎是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好地方。你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点赞、评论,你可能会感到自己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表现: 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学习”、“有追求”的人,并且相信这种浏览和阅读行为就是“学习”。你可能因此而忽视了更深入、更系统、更需要付出的学习方式(如读原著、做项目、跟导师学习等)。
错觉点:
被动接收与主动构建: 知乎上的内容往往是被动接收的碎片化信息。真正的学习需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伪学习”: 沉浸在知乎上,浏览大量高质量内容,有时会产生一种“我已经学会了”的心理暗示,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真正掌握或应用。这是一种“伪学习”的陷阱。
内容泛滥与注意力分散: 知乎内容多且杂,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难以深入钻研某个领域。

如何避免这些错觉?

要避免这些错觉,关键在于保持批判性思维和清醒的自我认知:

1. 认识到知乎只是一个信息平台,而非全部真实世界。
2. 多方求证,不轻信任何单一来源的信息。
3. 区分信息、观点、知识、经验,并理解它们的层级和局限性。
4. 将知乎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实践检验。
5. 保持对自身认知的审视,警惕信息茧房效应。
6. 认识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不要轻易将他人经验普遍化。
7.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被动接收信息。
8. 多与其他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拓宽视野。

总而言之,知乎是一个宝贵的知识和信息宝库,但任何工具的价值都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运用。保持审慎的态度,理性地吸收信息,才能真正从中受益,而非被其可能带来的错觉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刚刚经历,知乎害人啊!!!!

!!!!!!!!!!!

以前看到知乎有人问“如何和美女搭讪”,有一个回答说:躺在地上,然后喊“美女,你男朋友掉了”。

昨天和闺蜜去市场,要走的时候后面有个男的大喊“美女,你男朋友掉了”

我的个小心脏啊,性福来得太突然了。

听脚步声,帅哥向我俩徐徐走来。

待我俩转身回头。

只见帅哥拿着一根黄瓜,说:美女,你男朋友掉了。

。。。

。。。

为什么现实和知乎差这么多呢?

user avatar

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自慰水平的提升。

这里的自慰,相对广义,指的是一种以信息为载体的虚拟体验,一种仿真的、不完全真实的感受。

只要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朋友都知道,无论多么先进、精巧的信息传输,其中所能传达出的信息量和体验力,都远远不足现实体验中的感受。

再美妙的食评,也绝对描述不出你闻到的香味、吃到的口感。 再精彩的照片,也无法代替真实美景给你的感动。 再有趣的游记,也不及你的亲身经历给你内心的震撼。 再高清晰度的音乐CD,也不能带给我们现场聆听的共鸣和代入感。

电影电视、数码产品、文字图画,无一例外地在带我们发现更大世界的同时,将我们的真实感受【打了折扣】。

自慰是好事,它减小了信息传播的阻碍,给了很多人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体验,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也带来了不少的副作用——减少了人类寻求真实体验的欲望。

不仅如此,它还会带来兴奋阈值的升高,生活在A片时代的男人,每个人都是【性爱大师】,阅尽世间美女,即使一个处男,面对人生第一次性爱,也很难达到从前那个没有A片的年代的兴奋值。

而一个每天都看游记和照片的人,很可能比常人更缺乏动力与冲动去真的实践这些旅行计划,因为他的欲望,早已经被【打折扣】地实现了。

这是信息时代,整个人类一起收获的奖励与惩罚。

终于说到知乎了。

这个有趣的网站带来了海量的【浅层信息】,称其为【浅层信息】的原因是——无论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多么长多么的丰富精彩,面对任何一个专业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说,这个精彩答案所能提供给外行的信息和帮助约等于零,无非增加一些谈资而已。

而这种海量的信息,却给人了一种信息饱腹感,你不再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你成了一个被圈养在信息园中的动物,只知道追求一个个现成的结论、知识,思考的更少,探索的更少。

我仍然记得小时候为了搞清一些字词的用法狂翻字典、为了弄清一些概念和知识在书店游荡、为了写一篇科幻小说趴在地图上研究、为了搞清异性身体构造狂翻杂志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冲动,我的大脑里有无数的创作和欲望。

那个时候没有知乎,但我觉得,我和知识更亲近。

知乎给人带来的最大的错觉就是,你以为你更爱知识了,其实你的求知欲正在减少,你离这个精彩真实的世界更远了。

————————————————————

想和掌门互动吗? 想跟掌门讨论一些羞羞的、有趣的事情吗? 想问掌门一些你感兴趣或是想不清楚的问题吗?

《我要问掌门》栏目开通了,凡是你想和我交流的话题,可以来公众号(陈壮壮)发消息给我,前面加上(我要问掌门)这五个字,可以加上你的要求,例如人名和地名隐去等等。

我会从中选择话题进行回答,并推送出来。 所以,所有加上了(我要问掌门)标记的信息,默认就是可以公开的内容。

快到锅里来

user avatar

211 985 高考就是纸老虎

gpa 3.8 托福雅思都是渣

研究生 博士后 本科毕业像条狗

北上广 英美欧 要想成功出亚洲

白瘦美 高富帅 满街都是官二代

设计师 程序猿 就我一人还没钱

大长腿 一八零 六块腹肌才算赢

健身房 瑜伽馆 二十开练都算晚

ipad mbp 4k才能玩游戏

flyme miui 苹果才能用的high

akg 铁三角 耳机越贵才越好

买手机 别套壳 人生在世为逼格

新百伦 亚瑟士 跑步先把装备置

超极本 台式机 电脑mac数第一

黑红轴 轨迹球 kindle才是文艺流

煤老板 暴发户 大家都穿优衣库

学技术 哪家强 北大青鸟和蓝翔

月挣车 年买房 存折储蓄像银行

上贴吧 刷微博 屌丝没有夜生活

土圆肥 很危险 这个世界全看脸

懂经济 谈历史 蛤蛤你在作大死

硬科幻 看三体 文革毁灭太阳系

国产片 武侠剧 好片都在上世纪

郭小四 韩岳父 畅销书籍没出路

头像萌 回答嗲 妹子吸粉好方法

要摄影 先砸钱 外闪后背要买全

东南亚 德意法 旅游还是出国好

若相爱 到永久 铠甲软肋全都有

用Quora 玩知乎 人丑就要多读书




仅为娱乐。若有得罪 望海涵。

------------------------------

回来看到这么多赞好鸡冻。

谢谢大家。

看了评论稍微改了一下 。

才疏学浅 请多指教。

user avatar

知乎是中国中产阶层焦虑症的投影。如果能把它全部保存下来,几十年之后,这就是绝赞的一手史料。

=================================================

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其实很容易误会……我人在上海,拿上海举举例子。

所谓的屌丝其实就是中产阶层,这是负二的观点。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0多点,算下来月薪税后3500的样子。大部分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按常理说,在上海,月薪超过7000就应该能过上相当有尊严的生活,而超过10000,就应该属于绝对的高收入阶层。

但事实绝非如此。月薪5000在上海真的是将将够用。按较低标准算,租房1500,水电网300,交通400,吃饭1500,抽烟300(稍高,但低也低不到哪里去)。在仅仅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情况下,收入的五分之四已经没了。没有娱乐没有社交,买不起任何消费品,也无法应对任何突发事件。三餐都是包子盒饭。这根本不是Life,这就是Survive。而这种生活品质所对应的收入,已经比上海人均高出1500元每月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屌丝”,实际上处在中产阶层的地位,拥有中产的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准,但由于税负、房价、体制性的地域差异以及与收入水准相比多少有些荒唐的物价,他们并不能够享有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反而会发现自己更近于“社会底层”甚至“赤贫阶层”。

而能够享受“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人,其收入水平至少要在月薪15000-20000左右,但这种收入,已经能够称得上是“高收入阶层”(已经是人均的5倍了你还想怎样)。也就是说,现在国内处于这样的吊诡局面:事实上的中产阶层只能享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方式,而享受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则是事实上的高收入阶层。

大家并非觉得房价不高(事实上是变态的高),并非觉得数码用品不贵(实际上确实挺贵),并非觉得好大学随便考留学随便去(留学水分很大这个暂时不提,但好大学的确很难考),并非觉得月薪低于10000简直活不下去(这个确实活不下去=。=),这些只是他们希望自己具备的想法,其深层是对于现实的焦虑感。他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可能享受中产生活,但他们的收入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享受中产生活——二者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这些焦虑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没什么天赋,不算太努力,家里没什么背景,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凑合,也没什么高层次的追求。你觉得我是值得被鄙视的?可一个社会中,最多的就是我这样的人。我人生的目标就是能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过普普通通的日子,而这一切,只需要普普通通的努力程度与普普通通的天赋就足够了,这样的人占了总人数的差不多百分之七十,你凭什么觉得这些人都没有权利过上平常但有尊严的生活?实际上我们理应过着平常而有尊严的生活,而且我们最应该过着平常而有尊严的生活——而那些很努力很努力的人,应该过上比我们好得多的生活。如果我们“很努力很努力”只为了过上平常的生活,那社会结构一定出了大问题。社会结构整个的畸形导致了普遍的中产阶层焦虑,而知乎(典型的中产阶层网站)就是这一焦虑的投影。这并非错觉,这是事实。

======================================

这个问题串的每一个答案及回复都在佐证我的观点。

流落在帝都的80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

卧槽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只出去了两天而已啊!!!!!!!!!

user avatar

“在一群出色的人中间,常常误以为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然后忘了努力。”

来自知乎网友

user avatar

就像『荒野求生』中的「只要扭掉头就可以吃了」,常常上zhihu会有只要把肉腌一下然后放到烤箱中就美味了的幻觉

user avatar

以为大家都用网易云音乐,或者虾米,结果……


网易云音乐在哪儿?哦,点击大图,找到了。

日活用户50万也好意思在酷狗的4000万面前蹦……

(IOS日活5W不到……)

好吧,虾米……也难兄难弟不到哪儿。

在流媒体播放器的鄙视链中,你要知道,屌丝一定是完胜高富帅的。

所以,我的回答,和前面诸位大神所说“中国人均月薪1W+”、“大家都用苹果”,一个意思。

数据来源:

askci.com/chanye/2015/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