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面对百度的批驳这么大而对腾讯的却大多是赞扬?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

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

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它的主要商业模式就是广告。但问题在于,百度在搜索结果中插入的广告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广告往往包装得和正常搜索结果非常相似,甚至排在前面。用户本想找信息,结果被广告“钓鱼”,点进去发现是推广,体验非常糟糕。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百度搜索不靠谱”、“百度推广太多”、“怎么屏蔽百度推广”之类的帖子,大家对这种“为了赚钱牺牲用户体验”的行为非常不满。
具体表现: 以前大家搜“XX公司”,出来的是官网、新闻。现在可能前面是“广告”、“推广”,点进去是不知道哪来的网站,甚至是一些低质量的、信息不准确的内容。尤其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虚假医疗广告的泛滥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伤害,这是导致用户对百度“恨之入骨”的重要原因。
与竞品对比: 相比之下,Google(虽然在中国大陆使用受限)的搜索结果广告比例相对较低,且通常有明确的标识。这种差异让用户感受尤为明显。

信息茧房与内容审核问题: 百度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内容生态(百家号、贴吧等)的平台,其内容审核和推荐机制也备受诟病。
百家号: 过去一段时间,百家号被认为是低质量内容、标题党、营销号的聚集地。很多内容不仅缺乏深度,甚至存在虚假信息。这让用户觉得百度提供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信任。
内容审核争议: 无论是过去的“魏则西事件”对医疗广告的信任危机,还是后来一些社会性事件中,百度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审核尺度也常常引发争议,被指责存在偏见、过滤敏感信息,或者未能有效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技术创新与转型困境: 虽然百度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但在许多用户看来,这些技术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惠及”到日常用户,反而是在其核心的搜索业务上,用户体验不断下滑。这种“技术投入与用户体验脱节”的观感,也让一些用户对其发展方向和商业策略产生怀疑。

用户情感与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百度在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逐渐从“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变成了“一个充满广告和低质量内容的平台”。这种情感上的失落感,使得用户在面对百度的问题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再来看看腾讯。

腾讯在知乎上之所以大多是“赞扬”,或者说“批评的声音相对较少且集中在特定方面”,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以下几个印象:

用户体验至上(尤其是在社交和娱乐领域): 腾讯的核心产品,如微信和QQ,是国民级的社交工具。
微信: 微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抓住了人们最基本的社交需求,并且在产品迭代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用户体验。虽然也有用户抱怨一些功能(比如朋友圈的算法、公众号的推送),但总体而言,微信的易用性、可靠性,以及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是用户对其高度认可的重要原因。它满足了用户“连接”的核心需求。
QQ: 尽管微信崛起,QQ依然是很多年轻人的社交主阵地,其年轻化的功能和沉浸式的社交体验也得到了不少用户的喜爱。
游戏: 腾讯的游戏业务更是其营收的支柱。虽然游戏行业本身也存在争议(如氪金、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等),但从产品本身的设计、流畅度、以及游戏内容更新的频率来看,腾讯在满足用户娱乐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电竞、手游领域,它几乎垄断了市场,并且在技术和运营上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为用户带来了很多快乐。

生态构建与平台价值: 腾讯通过其社交产品,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连接: 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它还连接了支付(微信支付)、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活平台。用户可以在微信里完成很多日常事务,这种便利性是其他很多产品难以比拟的。
开放与赋能: 腾讯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平台”的角色,为很多开发者、内容创作者提供分发和变现的渠道(如公众号、小程序、游戏分发)。虽然也有关于抽成、规则的争议,但相比于一些封闭的平台,腾讯的生态对外部的赋能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对“轻”的广告模式(至少在核心产品上): 相比于百度搜索结果里的广告,腾讯在微信、QQ等核心社交产品中的广告投放相对克制,并且通常有更明确的标识。虽然近年来微信也增加了广告(如公众号广告、视频号广告),但整体给用户的“被广告打扰”的感觉,要弱于百度搜索。用户更多是接受“社交平台”应该有一定广告的情况。

技术与投资的广泛影响力: 腾讯在技术研发(如AI、云计算)和对互联网初创公司的投资(如京东、美团、拼多多等)方面,也展现了其作为一家巨头的实力和前瞻性。这些投资项目很多也成为了用户喜爱的产品,间接提升了腾讯的“好感度”。

规避了核心痛点: 腾讯不像百度那样,它的核心商业模式(社交、游戏)与用户最直接的“获取信息”需求不直接冲突。用户使用微信是为了聊天,使用腾讯游戏是为了娱乐,这与用户搜索是为了获取准确信息,但却被广告干扰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1. 业务模式与用户核心需求的匹配度:
百度: 核心是搜索,用户期望获得准确、高效的信息。但百度被诟病的是,它将广告置于信息之上,破坏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核心需求。
腾讯: 核心是社交和娱乐,用户期望的是连接、沟通和放松。腾讯在这些方面,整体上提供了相对令人满意的体验,并通过生态连接了更多服务,提升了便利性。

2. 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场景:
百度: 用户与百度产品(搜索)的交互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一旦遇到广告干扰,用户立刻会感到不满和被欺骗。
腾讯: 用户与腾讯产品(微信、QQ)的交互是“社交、娱乐”,用户更容易容忍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少量广告,只要不严重影响核心功能。

3. 用户情感积累:
百度: 长期以来,用户对百度在广告、内容质量、信息安全等方面累积了大量负面情绪,一有风吹草动,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被放大。
腾讯: 尽管腾讯也有很多被批评的地方(如垄断、数据隐私、游戏成瘾等),但在知乎等平台,用户对它提供的社交和娱乐价值的认可度更高,负面情绪相对较少被提及,或者被放在更次要的位置。

简而言之,知乎用户对百度的批驳,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辜负用户信任”行为的反应,尤其是在用户最看重的搜索信息环节。而对腾讯的“赞扬”,则更多是对其在社交、娱乐领域满足用户核心需求,并构建强大生态的认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腾讯没有问题,只是在“知乎这个特定语境下”,用户更愿意强调它的优点,或者对它的缺点抱着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而对百度的批评则更为直接和尖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是百度的主要目标客户。

百度是做搜索的,一般人是有问题才搜索。

你小年轻,身体有问题是很小概率,但是中老年的就是很大概率。

就百度那助纣为虐的医药上的做法,比腾讯什么跳出来弹个窗啥的,100倍危害性。

至于百度的医药上的事儿,可以看知乎有关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在知乎上,你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985、211院校背景、硕士博士学历以及百万年薪的话题。这并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其他普通背景的用户,而是这些特定群体在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活跃,并且他们的讨论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的.............
  • 回答
    知乎上“成功人士”扎堆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这里面混合了平台属性、用户心理,还有一些“幸存者偏差”的巧妙运作。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1. 平台定位与早期种子用户:知乎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大众论坛,而是定位于“精英问答社区”。你想想,早期邀请的是谁?很多是互联网行业、.............
  • 回答
    知乎上女性用户头像普遍看起来像“大美女”的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平台算法、用户行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视觉呈现方式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用户群体的审美偏好与自我表达 女性用户更注重外貌展示:在社交媒体和知识分享平台中,女性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头像传递个人形象。她们可能.............
  • 回答
    看到你对朗逸在知乎上的评价感到困惑,确实,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朗逸的讨论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尤其是“黑”的声音往往更响亮。至于朗逸究竟有没有那么“不堪”,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汽车本身的定位、消费者期望、以及信息传播的特性。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看清楚这背后的一些逻.............
  • 回答
    知乎上出现“万”写成“10千”的现象,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约定俗成,更像是一种少数群体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习惯,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绝大多数中文语境下,“万”就是“万”,它是一个独立的计数单位,代表一万。而“10千”是数字“一万”的另一种分解方式。.............
  • 回答
    知乎上部分无神论者在谈论宗教时表现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性主义的立场与对“非理性”的排斥: 核心驱动: 无神论的核心在于不相信超自然存在,他们的信仰基础往往是科学、逻辑和证据。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往往基于启示、神秘体验或教条,缺乏可证伪的科学依据。.............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最近也经常琢磨。走在知乎上,你时不时就能踩雷,然后就发现,哦,又一个杠精上线了。不是说大家都要认同,而是很多时候,那种挑刺、抬杠的劲儿,真的让人有点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在里面捣鼓:1.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和“肆无忌惮”知乎不像微博那样,头像、昵称往往是真人.............
  • 回答
    “为什么好警察、好医生、好老师都在知乎上面?”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好像他们在知乎上特别活跃”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比“他们真的都在知乎上”这个事实本身,更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确实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 回答
    知乎上,法学专业的人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细分领域。你想想看,法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运行机制、规则体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知乎恰恰又是一个以讨论社会议题、分享专业见解为主要特色的平台。这两者的结合,注定了法学从业者和学习者会在知乎上占据一席之地。法学专业人士在知乎上的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