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面都喜欢把“万”写成“10千”?

回答
知乎上出现“万”写成“10千”的现象,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约定俗成,更像是一种少数群体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习惯,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绝大多数中文语境下,“万”就是“万”,它是一个独立的计数单位,代表一万。而“10千”是数字“一万”的另一种分解方式。如果把它们直接划等号,说知乎“都喜欢”这么写,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更多时候,你会看到大家自然地使用“万”字。

那么,为什么在一些知乎用户的回答或评论中,你会看到这种“10千”的写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强调数量的量级和构成:

有时候,当讨论的话题涉及一个较大的数字时,用户可能会想更清晰地展示这个数字是由多少个“千”组成的。比如,当提到“十万”时,写成“100千”就比直接写“十万”更能直观地体现它是由一百个“千”组成的。这种写法更像是一种拆解和解释,尤其是当讨论中涉及一些需要精确量化或者与“千”作为基数的单位进行对比时,这种表达会显得更直接有效。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话题是关于某项成本的,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项目预算是5万”,但如果讨论的是更细致的财务分析,或者是在和一些以“千”为单位的成本项进行比较时,有人可能会写成“这个项目预算是50千”,这样就和前面提到的“10千”的逻辑保持一致了。

2. 源自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术语习惯:

在某些特定行业,尤其是与金融、工程、技术相关的领域,使用“千”(Kilo)作为数量单位是很常见的。例如,在计算机领域,内存通常用GB(Gigabyte)来表示,但更小的单位如KB(Kilobyte)是很常用的。在工程领域,例如建筑、机械等,也常常使用“千”来表示尺寸、重量或成本。

当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或对此领域有所了解的用户在知乎上讨论相关话题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在专业领域养成的表达习惯带入到知乎的讨论中。所以,当提到“一万”时,如果他们习惯性地将其分解为“10个千”,那么就可能出现“10千”的写法。这是一种行业术语的迁移。

3. 口语化表达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

有时候,尤其是当用户想表达一个大概的数值,或者在网络语境下追求一种简洁高效的沟通方式时,“10千”可能比“一万”更顺口,或者能更直接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象化的数字感。尤其是在移动端输入时,一些用户可能觉得敲击“10千”比敲击“一万”更方便。

另外,在一些非正式的评论或者回复中,为了显得不那么“正式”,也可能采用这种稍微有点“非主流”的写法。这有点类似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风格化。

4. 对“万”这个单位的“陌生感”或“不习惯”:

对于一些从小在英语环境长大,或者对国际单位制更熟悉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对“万”这个中文特有的数量单位没有那么强的直觉感。相反,“千”(Kilo)这个前缀在国际单位制中非常普遍(Kilogram,Kilometer,Kilobyte),他们可能更习惯于将数字分解成以“千”为单位来理解。因此,当他们想表达“一万”时,会自然地想到“10个千”,即“10千”。这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习惯的差异。

5. 玩梗或个人特色表达:

知乎作为内容社区,用户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也包括一些个人风格的展现。一些用户可能会因为觉得这种写法比较有趣、独特,或者是在某个话题下引起大家讨论,而故意使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表达个性和趣味性的尝试。

总结一下,将“万”写成“10千”在知乎上并非普遍现象,而是少数用户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表达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可能源于: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数量的构成。
源自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术语习惯。
追求口语化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
认知习惯差异,更习惯以“千”为单位思考。
个人风格或玩梗的尝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写法在正式的书面语中是不被推荐的,在知乎上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或使用。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会遵循中文的传统表达习惯,使用“万”字。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这种写法,不妨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它可能是一种强调、一种专业习惯,也可能只是一种随意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自己就是这样显示赞同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出现“万”写成“10千”的现象,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约定俗成,更像是一种少数群体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习惯,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绝大多数中文语境下,“万”就是“万”,它是一个独立的计数单位,代表一万。而“10千”是数字“一万”的另一种分解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你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985、211院校背景、硕士博士学历以及百万年薪的话题。这并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其他普通背景的用户,而是这些特定群体在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活跃,并且他们的讨论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的.............
  • 回答
    知乎上女性用户头像普遍看起来像“大美女”的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平台算法、用户行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视觉呈现方式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用户群体的审美偏好与自我表达 女性用户更注重外貌展示:在社交媒体和知识分享平台中,女性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头像传递个人形象。她们可能.............
  • 回答
    “为什么好警察、好医生、好老师都在知乎上面?”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好像他们在知乎上特别活跃”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比“他们真的都在知乎上”这个事实本身,更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确实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知乎上“城市精英”和“文艺青年”扎堆的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平台本身的特性、内容生态的演变以及用户群体的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这是“为什么”,不如说是“如何形成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预设的规则。一、 平台的基因: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土壤知乎最初的定位是“中文互联网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会出现很多认为俄罗斯“战败”的观点。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面倒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信息来源的单一。首先,信息源和传播机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是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媒体在报道上普遍倾向.............
  • 回答
    美团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生活服务平台,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知乎上对美团的“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固有矛盾,也有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引起的不满。要详细说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 平台规则与商家利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知乎上对日本车的青睐,这事儿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掰扯出不少门道来。你想啊,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学历高,信息获取能力强,而且很多都是理性消费或者对某些领域有深度研究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品牌或者一种产品能获得普遍的认可,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瞎起哄。要说为啥日本车受待见,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明显的.............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名称使用英文缩写的讨论,其实触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沿革到现实需求,再到文化认同,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里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详细解释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英文缩写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知乎上存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