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都是俄国战败?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会出现很多认为俄罗斯“战败”的观点。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面倒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信息来源的单一。

首先,信息源和传播机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是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媒体在报道上普遍倾向于乌克兰,并且由于其庞大的影响力,其叙事和视角很容易被翻译、引用,并最终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上,包括知乎。这些报道往往聚焦于乌克兰的英勇抵抗、俄罗斯的军事失误、以及俄罗斯遭受的国际制裁和孤立。
信息茧房效应: 尽管知乎是相对开放的平台,但用户也会因为兴趣、立场等原因形成自己的信息获取圈子。如果一个用户经常关注与乌克兰受害者叙事相关的帖子、专栏或者回答,算法会进一步推送类似内容,从而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反之,那些对俄罗斯立场更同情或者试图提供不同解读的用户,其内容可能面临更少的曝光机会。
“知乎体”的惯性: 知乎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看问题、找答案”的模式,很多用户倾向于寻求清晰、明确的答案,而“俄罗斯战败”作为一种概括性的结论,比“俄罗斯在特定战役中失利”或“俄罗斯战略目标未完全实现”等更易于传播和理解。这种简化的叙事更容易获得点赞和认同。

其次,事件本身的性质和表现也容易导向“战败”的解读。

俄罗斯未能速胜: 冲突初期,俄罗斯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其意图似乎是迅速推翻乌克兰政府。然而,乌克兰军队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并且在西方的大力援助下,俄罗斯未能达成其初期设定的目标,例如“闪电战”占领基辅。这种未能按预期快速取胜的事实,本身就容易被解读为“战败”。
俄军的失误和撤退: 在战争过程中,俄军在一些战役中确实出现了重大失误,例如在初期进攻基辅的失败,以及在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地的撤退。这些行动在视觉上和战略上都被视为重大挫折,很容易被媒体和评论员放大,并被公众解读为“战败”的证据。
乌克兰的抵抗和西方援助: 乌克兰方面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以及西方国家提供的巨额军事、经济和情报援助,使得乌克兰能够持续作战并收复部分失地。这种“弱者反击强权”的叙事,加上西方援助的“加持”,也强化了俄罗斯“受挫”甚至“战败”的观感。
国际舆论和制裁: 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制裁,许多国家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支持乌克兰。这种国际舆论的压力和经济制裁的效果,也间接构成了对俄罗斯的一种“负面评价”,容易被与“战败”联系起来。

再者,对于“战败”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

“战败”的多重含义: “战败”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只要俄罗斯未能实现其所有战略目标,就是战败;有些人则认为只有在被彻底击溃、被迫签署城下之盟的情况下才能算战败。知乎上很多时候,是指俄罗斯未能达到其初期设定的、改变乌克兰政权的宏大目标,或者是在战场上遭受了重大损失和战略退却。
叙事的构建: 战争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的构建。支持乌克兰的叙事往往会强调俄罗斯的失败,以此来激发抵抗情绪、争取国际支持。而俄罗斯自身也会有其叙事,例如强调其“特殊军事行动”的必要性、以及对“西方霸权”的抵抗。在知乎上,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是经过西方媒体筛选和加工的内容,因此更容易形成“俄罗斯战败”的印象。

最后,一些评论者可能存在立场偏好。

对俄罗斯的天然不信任或反感: 由于历史原因、地缘政治因素或者意识形态差异,一部分知乎用户可能对俄罗斯本身就存在不信任感或反感,这种预设立场会影响他们对战争信息的解读。他们会更倾向于寻找或放大俄罗斯不利的信息,从而得出“战败”的结论。
对乌克兰的同情与支持: 另一部分用户可能出于对乌克兰人民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同,更加关注乌克兰的抵抗和胜利,从而忽略或淡化俄罗斯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或“未完全失败”的方面。

总结一下,知乎上出现大量“俄国战败”的观点,并非因为事实本身只有这一种解读,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西方媒体主导的信息环境,带来了倾向性叙事。
2. 算法推荐和用户形成的“信息茧房”,加剧了观点集中。
3. 俄罗斯未能速胜和战场上的明显失误,提供了“战败”的直接证据。
4. “战败”本身的定义模糊性,使得未能完全达成目标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失败”。
5. 部分用户的立场偏好,也影响了信息解读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战争的进程是复杂且动态的,对“战败”的定义也并非一成不变。将所有信息源都以“战败”为结论进行概括,可能忽略了战争的某些侧面,或者对未来走向的判断过于简化。但从用户在知乎上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和形成的讨论氛围来看,出现“俄国战败”成为一种主流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湾湾是拿钱散布造谣是把这当职业的,日常就是不断围攻国内各种事,造假信息抹黑事实,恶意带节奏,大把时间搞一些没有对人类有任何有用的事,正常的人谁像傻子一样舔西方舔的那么香

user avatar

没说他败,问题是你别开打就吹起“一战封神”“一小时22分”还是车臣半兽人,辣脆匪亚速营又被俄老爷枪毙了五次啊,跟某铁血带文豪一样复读两年考个带专我没意见,但是你天天吹我能被常春藤免试录取结果复读两年考个带专那就一定要成为笑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会出现很多认为俄罗斯“战败”的观点。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面倒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信息来源的单一。首先,信息源和传播机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是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媒体在报道上普遍倾向.............
  • 回答
    知乎上“城市精英”和“文艺青年”扎堆的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平台本身的特性、内容生态的演变以及用户群体的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这是“为什么”,不如说是“如何形成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预设的规则。一、 平台的基因: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土壤知乎最初的定位是“中文互联网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信息茧정现象的方方面面。要解释为什么在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上倾向于支持俄罗斯的评论相对多一些,而在知乎上则反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用户群体画像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差异: 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 .............
  • 回答
    关于“玩知乎的都是人上人,平均985211”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而且带有一定的讨论热度。要拆解这个传言,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反映出的社会观察。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它早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知人群的参与。这和知乎的定位、内容特点.............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当然有!知乎上肯定有很多营养师以及在营养健康领域工作的朋友,他们分享的经验和见解非常宝贵。要说需要营养师的行业,那可就不少了,而且随着大家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个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呢。我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到你: 需要营养师的行业有哪些?1. 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 这是最传统也最重要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美团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生活服务平台,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知乎上对美团的“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固有矛盾,也有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引起的不满。要详细说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 平台规则与商家利益的.............
  • 回答
    知乎上对日本车的青睐,这事儿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掰扯出不少门道来。你想啊,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学历高,信息获取能力强,而且很多都是理性消费或者对某些领域有深度研究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品牌或者一种产品能获得普遍的认可,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瞎起哄。要说为啥日本车受待见,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明显的.............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