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都推荐不要念中医专业?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

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

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甚至很多写字楼里,都有中医馆。这看起来好像是中医的春天来了,但实际上,很多中医馆是以“养生保健”、“推拿按摩”为主,对中医执业医师的要求并不高,甚至有些挂羊头卖狗肉,里面坐诊的可能只是推拿师或者没有行医资质的人。而真正需要具备扎实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能够独立看诊、开方抓药、并能应对复杂疾病的中医师,数量是相对有限的。
公立医院的编制和岗位有限。 即使想进公立医院,中医科的编制岗位也远没有西医科那么多。即使你能力很强,也可能面临等待、竞争激烈的情况。而且,很多大医院的中医科,更倾向于引进有科研背景、博士学历、并且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
“名医效应”与“普通医生”的差距。 中医的传承性很强,很多病人更愿意去相信那些“名老中医”或者有口碑的医生。这导致很多刚毕业的中医师,即使理论扎实,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建立自己的病人基础。这段“爬坡期”可能非常漫长且艰难。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很多中医馆的收入模式,要么是按人头算,要么是靠推销保健品。真正靠医术和处方费赚取合理收入的,往往是那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医生。对于新人来说,前期的收入可能并不高,但付出的精力和学习成本却很高。

二、 学习过程的挑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中医的学习,尤其是在国内现在的教育体系下,存在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理论体系的庞大与复杂。 中医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辨证、经络学说等等,非常抽象且博大精深。要完全理解并融会贯通,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些理论与我们日常接触的“科学”认知有很大不同,初学者可能需要一个接受和转化的过程。
临床实践的“碎片化”。 很多时候,学校教授的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比如,很多课程可能更多侧重于“记诵”而非“理解”,到了临床实习,又会发现老师的带教方式、病人的情况都与书本上的“典型病例”有很大差异。
教材更新与时代脱节。 部分教材的内容可能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对于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缺乏更具前瞻性的指导。
缺乏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验证。 相对于西医,中医的很多诊断和治疗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仍然缺乏清晰、可量化的验证过程。这使得一些人对接纳和理解中医感到困难,也影响了中医在一些领域的普及和认可度。

三、 社会认知与质疑:信任危机与“伪中医”的干扰

“伪中医”的搅局。 这些年,“伪中医”的存在,比如那些吹嘘包治百病、利用虚假宣传、甚至利用迷信手段的个体,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声誉。这导致很多人一提到中医,就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将所有中医都视为“骗子”。
西医的强大影响力。 现代医学(西医)在治疗急重症、感染性疾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发展速度和科研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使得很多人在面对疾病时,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西医,而对中医的依赖性减弱。
对中医“疗效”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中医见效慢,或者只能治疗一些“小毛病”,对于一些重大的、急性的疾病,中医显得力不从心。虽然这不完全准确,但确实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

四、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科研与国际认可度

科研难度大。 中医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很难用现有的西医科研模式去完全解释和验证,这使得中医的科研进步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国际认可度低。 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广中医,但在国际主流医学界,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很多国家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高,这也限制了在中医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发展。

总结来说,知乎上大家不推荐念中医,不是否定中医本身,而是基于对现实就业、学习过程、社会认知以及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理性分析。

如果你真的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做好了面对上述挑战的心理准备,那么继续深造中医也是一种选择。但你需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条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坎坷得多,需要更多的付出,并且需要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适应能力。

或许,未来中医的发展方向会更加多元化,例如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健康管理和慢病调理领域的深化应用等等。但就目前来看,如果你是抱着“轻松就业”、“快速赚钱”的心态去选择专业,中医很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上神学院,那你至少知道自己要去学啥。虽然我也强烈不推荐,但好歹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学中医的有几个知道自己究竟是去学的什么玩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或者其他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你搜“光腿神器推荐”时,确实会看到大量看似真诚的分享,用户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款产品如何显瘦、显白、保暖,甚至有多么“裸妆感”。然而,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知道具体购买链接或者店铺时,却发现信息寥寥,或者.............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知乎上“城市精英”和“文艺青年”扎堆的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平台本身的特性、内容生态的演变以及用户群体的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这是“为什么”,不如说是“如何形成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预设的规则。一、 平台的基因: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土壤知乎最初的定位是“中文互联网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的讨论,确实会出现很多认为俄罗斯“战败”的观点。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面倒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信息来源的单一。首先,信息源和传播机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媒体是全球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媒体在报道上普遍倾向.............
  • 回答
    美团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生活服务平台,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知乎上对美团的“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商业模式带来的固有矛盾,也有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策略引起的不满。要详细说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 平台规则与商家利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知乎上对日本车的青睐,这事儿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掰扯出不少门道来。你想啊,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学历高,信息获取能力强,而且很多都是理性消费或者对某些领域有深度研究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品牌或者一种产品能获得普遍的认可,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瞎起哄。要说为啥日本车受待见,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明显的.............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普遍认为前端自学比培训好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不好”,而是对学习方式、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自学:1. 知识的快速迭代与培训内容的滞后性前端技术变化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HTML5、CS.............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您提到的“孟德尔什么问题都能回答”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知乎用户“孟德尔”在平台上表现出的极广涉猎范围和深刻见解的一种概括和赞扬。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孟德尔”能够回答几乎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用户“孟德尔”的真实情况(推测)首先,我们要明确,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允许任何注册用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名称使用英文缩写的讨论,其实触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沿革到现实需求,再到文化认同,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里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详细解释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英文缩写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知乎上存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