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什么不把上知乎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用户通过回答问题、发表文章,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对于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知乎可以是一个“加速器”和“拓展器”。
发现新书与新领域: 在知乎上,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关于书籍推荐、读书方法的讨论,甚至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普及。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原本可能不会接触的书籍或学术领域,从而拓宽阅读的视野。
深入理解与批判性思考: 很多时候,一本书的内容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与其他观点进行对照才能真正理解。知乎上的高质量讨论,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一本书的价值,发现书中的盲点或争议之处,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难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概念、历史背景或专业术语。知乎上总会有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用户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帮助他们扫清阅读障碍。
获取阅读灵感与动力: 当感到阅读疲惫或迷茫时,看到别人充满激情地分享读书心得,或者讨论某个观点时,可以重新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

社交与归属感的满足: 即使是热爱读书的人,也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分享与获得认同: 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得到他人的赞同和鼓励,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满足。对于推崇读书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将这种分享视为一种传播和推广读书理念的方式。
建立知识社群: 在知乎上,他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圈子”,与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互动,这能提供一种归属感和社区认同,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热情并非孤单。

2. 时间管理与精力分配的现实考量:

并非所有时间都适合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心力,而这种状态并非随时都能达到。
碎片化时间利用: 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可能不适合进行需要长时间沉浸的深度阅读。这时,浏览知乎上的短篇文章、回答或评论,可以是一种更有效的知识摄取方式。
精力恢复与调节: 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也可能导致精神疲劳。在适当的时候切换到其他相对轻松但仍有知识获取性质的活动,比如浏览知乎,可以帮助他们调整状态,避免 burnout。

“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推崇读书的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也可能渴望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通过知乎“输出”: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分享读书笔记,本身就是一种“输出”行为。这种输出能够巩固他们的知识体系,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并为他人提供价值。如果他们只是埋头读书而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输出,反而可能限制了知识的深化和传播。
“输出”促进“输入”: 在输出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出更强的阅读动力,去寻找新的知识来填补这些空白。

3. 知乎作为“反思”和“整理”的平台:

对阅读内容的梳理: 在知乎上看到与自己阅读内容相关的讨论,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更清晰的观点。
检验认知: 看到别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解读,可以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全面,是否存在偏差。
形成自己的体系: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他们可以更清晰地构建起自己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体系。

作为阅读的“导航”: 很多时候,知乎上的高质量内容可以成为他们下一个阅读目标的“导航”。例如,看到一个对某本书的精彩解读,可能会让他们更迫切地想去读这本书。

4. “推崇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行为,需要维护和传播:

传播读书理念: 这些人之所以极力推崇读书,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希望影响更多人去读书。知乎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平台来实践这种传播。通过在知乎上的活跃,他们能够扩大读书理念的影响力。
建立个人品牌: 对于一些用户而言,在知乎上分享读书心得和专业知识,也是建立个人品牌的一种方式。这种品牌效应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他们获得更多的阅读资源或合作机会。

5. 人的天性与社交需求:

好奇心驱使: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即使是热爱读书的人,也无法完全剥离对外界信息的好奇。知乎上层出不穷的新鲜话题和观点,自然会吸引他们的目光。
社交和互动是人类基本需求: 孤独地埋头读书固然能获得知识,但缺少与人交流的互动,可能会让这个过程显得单调。知乎满足了他们一定程度的社交需求和互动欲。

总结来说, 知乎上的“推崇读书者”不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并非是矛盾或虚伪的表现。而是因为:

知乎本身是一个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有效补充,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更深入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他们需要平衡不同形式的学习和“输出”,以巩固和传播自己的知识。
社交和互动是人类的普遍需求,知乎满足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部分期望。
他们也可能是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信息,或者是在为深度阅读做准备。

最终,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更为智能和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并非不读书,而是以一种更立体、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来践行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和推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书却提不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观点却不接受别人的批判,这样读书就是消遣,是没有意义的,和看韩剧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现自己思维(观点)的薄弱项,有方向的提高和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样读书才有进步。

与发表学术论文会接受审稿人意见类似,在知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得到他人的批判,这对自己是有利的,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是每个人读书都为了走学术的,何况在中国搞学术,不是大咖,也没多少油水,而且我们发表的观点往往是自己并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往往会犯些常识性错误,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审稿人意见。

因此如果只是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在知乎发表观点,接受专业大V的点评,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方法。知乎上有很多大神,只要你态度诚恳,不神经质,虚怀纳谏,那么自己水平很快就会进步。

所以在知乎发表见解和推崇读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补的,前提是你明白在这里不是接受学术训练,而且你能听得进去专业人士客观的批评。

user avatar

真正理解知乎传递的精神的用户,也许是那些能够自主地和知乎保持友善距离的用户。

知乎的出现,揭露了一个事实:一个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有效率地筛选出高质量信息到底有多么难。在知乎之前,微博等网站的信息筛选方式是关注一个个独立的作为信息节点的用户,而这种方式无法实现针对单一问题的信息筛选的精确操作。普通用户筛选信息的方式就是关注或者取关。这种方式对于不那么执着于高质量信息的普通用户来说无所谓,但让执着于高质量信息的普通用户非常不满。而知乎传递了一种精准和执着的高质量信息筛选精神。它在关注的基础上加入了问题作为信息坐标导向,用户投票作为关注之外的筛选机制,最初效果非常不错。但如今哪怕是在知乎上,这种筛选机制的效率也在不断下降,时间和精力成本越来越高,更别提其他网站了。

认识到这一点,这就认识到了书籍,特别是经典书籍存在的价值。经典书籍传递的信息很多时候远不如互联网友善通俗,但它们信息的质量却(平均来看)高得多。因此真正追求信息质量的用户,反而会因为认识到筛选互联网信息的低效率和高成本而回归经典书籍。知乎最初吸引了这些人的到来,但他们在发现了知乎的变化后,又再次选择保持友善的距离。

这里的友善是指,知乎仍然是中国互联网上难得的高质量信息聚集地,特别是那些具有时效性的书籍无法提供的信息。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进退自如,因他们从一开始都就没有被知乎这个网站所羁绊,而是始终在秉承着知乎网站背后的那种筛选高质量信息的精准和执着精神。换言之,谁能满足这些人的这种精准和执着,谁就是他们心中的知乎。

user avatar

“推崇xx” = “把时间都用在xx上” ? 这个逻辑不对。

user avatar

分享一下个人的感受。

对我而言,知乎渐渐成了一个督促自己读书的地方,让我在非学术科研工作中,继续写与我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而且,不受那么多的拘束。

在大学的煎熬中发现,在动笔写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那个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把书读通;而无数个痛苦的纠结“写什么”的时刻,恰好是一个不断反复深化并且升华读过的书的过程。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高质量答案是如何写的,就我自己的答案与专栏文章而言,基本上与我专业相关的内容,我都会专门回顾读过的书和文献,有时候还需要读点新的内容,然后才会动笔。

在没有学术写作任务的日子里,知乎有时是我读书的动因——我读理论书籍的原因通常是:导师的威胁、论文的压力、小说读完了。

当然,还可能是,遇到一个好问题,或者,每周更新一次专栏的 flag 不能倒。

user avatar

学而不装则罔,装而不学则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