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却提不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观点却不接受别人的批判,这样读书就是消遣,是没有意义的,和看韩剧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现自己思维(观点)的薄弱项,有方向的提高和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样读书才有进步。
与发表学术论文会接受审稿人意见类似,在知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得到他人的批判,这对自己是有利的,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是每个人读书都为了走学术的,何况在中国搞学术,不是大咖,也没多少油水,而且我们发表的观点往往是自己并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往往会犯些常识性错误,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审稿人意见。
因此如果只是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在知乎发表观点,接受专业大V的点评,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方法。知乎上有很多大神,只要你态度诚恳,不神经质,虚怀纳谏,那么自己水平很快就会进步。
所以在知乎发表见解和推崇读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补的,前提是你明白在这里不是接受学术训练,而且你能听得进去专业人士客观的批评。
真正理解知乎传递的精神的用户,也许是那些能够自主地和知乎保持友善距离的用户。
知乎的出现,揭露了一个事实:一个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有效率地筛选出高质量信息到底有多么难。在知乎之前,微博等网站的信息筛选方式是关注一个个独立的作为信息节点的用户,而这种方式无法实现针对单一问题的信息筛选的精确操作。普通用户筛选信息的方式就是关注或者取关。这种方式对于不那么执着于高质量信息的普通用户来说无所谓,但让执着于高质量信息的普通用户非常不满。而知乎传递了一种精准和执着的高质量信息筛选精神。它在关注的基础上加入了问题作为信息坐标导向,用户投票作为关注之外的筛选机制,最初效果非常不错。但如今哪怕是在知乎上,这种筛选机制的效率也在不断下降,时间和精力成本越来越高,更别提其他网站了。
认识到这一点,这就认识到了书籍,特别是经典书籍存在的价值。经典书籍传递的信息很多时候远不如互联网友善通俗,但它们信息的质量却(平均来看)高得多。因此真正追求信息质量的用户,反而会因为认识到筛选互联网信息的低效率和高成本而回归经典书籍。知乎最初吸引了这些人的到来,但他们在发现了知乎的变化后,又再次选择保持友善的距离。
这里的友善是指,知乎仍然是中国互联网上难得的高质量信息聚集地,特别是那些具有时效性的书籍无法提供的信息。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进退自如,因他们从一开始都就没有被知乎这个网站所羁绊,而是始终在秉承着知乎网站背后的那种筛选高质量信息的精准和执着精神。换言之,谁能满足这些人的这种精准和执着,谁就是他们心中的知乎。
“推崇xx” = “把时间都用在xx上” ? 这个逻辑不对。
分享一下个人的感受。
对我而言,知乎渐渐成了一个督促自己读书的地方,让我在非学术科研工作中,继续写与我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而且,不受那么多的拘束。
在大学的煎熬中发现,在动笔写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那个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把书读通;而无数个痛苦的纠结“写什么”的时刻,恰好是一个不断反复深化并且升华读过的书的过程。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高质量答案是如何写的,就我自己的答案与专栏文章而言,基本上与我专业相关的内容,我都会专门回顾读过的书和文献,有时候还需要读点新的内容,然后才会动笔。
在没有学术写作任务的日子里,知乎有时是我读书的动因——我读理论书籍的原因通常是:导师的威胁、论文的压力、小说读完了。
当然,还可能是,遇到一个好问题,或者,每周更新一次专栏的 flag 不能倒。
学而不装则罔,装而不学则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