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豆瓣和知乎上《重启之极海听雷》评价差距这么多啊?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

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用户画像就不一样。

豆瓣:影评社区的“老炮儿”。 豆瓣一开始就是做电影评分、评论起家的,它的用户群体相对更偏向文艺、电影爱好者,对剧集本身的艺术性、叙事逻辑、表演细节、画面质感等要求比较高。他们习惯于从更挑剔的视角来审视一部作品,哪怕是热门IP改编,也希望它能有超越粉丝滤镜的闪光点。所以,在豆瓣上,一部剧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容易出现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

知乎:知识分享和理性探讨的“集散地”。 知乎的定位更偏向于“认真你就赢了”,用户习惯于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并且更倾向于从知识、逻辑、事实等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电视剧这种娱乐产品,知乎用户可能会更关注它背后的制作细节、IP改编的逻辑、演员演技的专业分析,以及它在特定圈层(比如“瓶邪”CP粉圈)里的影响力。有时候,知乎上的评价也更容易被有话语权的“大V”或者特定圈子的意见领袖所影响。

然后,我们看看《极海听雷》本身,它有哪些“争议点”容易在不同平台上被不同解读?

IP改编与粉丝基础: 《盗墓笔记》系列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这批粉丝对作品的期待很高,也很有“话语权”。
豆瓣: 很多豆瓣用户可能不只是《盗墓笔记》的粉丝,他们是冲着“剧本身”来的。如果剧集的改编、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即便有粉丝基础加持,也可能给出不高的分数。他们可能会觉得剧情拖沓、逻辑不严谨、特效不够好等等。
知乎: 知乎上会有大量的《盗墓笔记》原著粉和“瓶邪CP”的粉丝群体。这部分粉丝对剧集的“还原度”、对角色之间情感的拿捏要求会非常高。如果剧集满足了他们的某些“萌点”,即使在艺术层面有不足,他们也可能因为情怀和喜爱而给出较高的评价,甚至会去辩护和解释剧中的一些改编。这部分粉丝的声量,往往能在知乎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剧情节奏与叙事方式:
豆瓣: 豆瓣用户可能对剧情的推进速度、情节的合理性更加敏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极海听雷》在某些地方为了制造悬念而刻意拉长,或者某些情节的转折不够自然。
知乎: 知乎上的讨论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剧本的细节,比如某些情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原著精神,或者某个角色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当然,也有不少知乎用户会把注意力放在CP互动和“糖点”上,这部分内容很容易成为讨论的焦点,进而影响整体评价。

演员表现与角色塑造:
豆瓣: 豆瓣观众可能更关注演员的演技是否到位,角色是否立得住,有没有“演技炸裂”的瞬间。对于《极海听雷》中的一些角色,如果他们的塑造不够丰满,或者演员的表现有明显短板,很容易招致差评。
知乎: 知乎上关于演员的讨论,除了演技,更多会集中在演员是否符合原著角色的设定,以及演员之间(尤其是主要两位演员)的化学反应。对于“瓶邪CP”的粉丝来说,演员之间的互动是否“有爱”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饭圈文化”的影响: 这是我认为导致评价差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豆瓣: 豆瓣虽然也有粉丝,但总体上更偏向于“纯粹的影评”,饭圈的痕迹相对不那么明显。大家更愿意讨论剧的质量本身。
知乎: 知乎上,尤其是关于热门IP和CP的讨论,很容易被饭圈文化渗透。这种文化下,粉丝的行为往往是维护自己的偶像和作品,对负面评价进行“围攻”,对正面评价进行“吹捧”。在《极海听雷》的知乎讨论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现象:对剧集不满意的声音可能会被认为是“黑子”,而支持剧集的言论则被认为是“真爱粉”。这种非理性的站队,会使得知乎上的评价显得更加“一边倒”。

讨论氛围和“声音大小”:
豆瓣: 豆瓣的评分系统更直观,用户可以自由发言,但内容筛选和排序机制会让一些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评论浮现出来。
知乎: 知乎的回答机制,加上“赞同”和“反对”的功能,以及热门话题的推荐机制,可能会让某些观点的声音被放大。如果一个观点(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获得了大量赞同,它就更容易被其他人看到和影响。对于《极海听雷》,那些对剧情、演员表现持肯定态度的回答,尤其是有粉丝基础的解释性回答,更容易获得高赞,从而塑造出一种积极的评价氛围。

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极海听雷》里的某一个情节处理得比较仓促,或者某个道具做得不够精细。

豆瓣上的评价可能是: “这个地方的情节衔接太生硬了,道具组也太不走心了吧,整体观感打折扣。”
知乎上的评价可能是: “虽然这个细节处理上确实有不足,但考虑到原著的篇幅和改编难度,以及两位主演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已经很难得了。况且,这个情节安排是为了铺垫XXX,大家要理解。” 后面可能还会附带一堆关于“瓶邪”CP互动的小细节分析,并收获大量赞同。

总而言之,豆瓣和知乎上《极海听雷》评价差距大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平台属性差异: 一个是更侧重艺术性和挑剔审美的影评社区,一个是更偏向知识分享和理性探讨但又容易被圈层文化影响的社区。
2. 用户群体构成: 两者用户对作品的关注点和评价标准不同,豆瓣用户可能更看重整体制作水平,而知乎用户则可能被粉丝情怀、CP互动等因素影响更大。
3. IP特性: 《盗墓笔记》的庞大粉丝基础和CP文化,在知乎上更容易形成强大的“控评”和舆论导向。
4. 讨论氛围: 知乎更容易被饭圈文化渗透,形成“非黑即白”的讨论模式,而豆瓣相对更开放和多元。

所以,当你看到这两个平台上关于同一部剧的评价天差地别时,别太惊讶,这其实是不同平台、不同用户群、不同评价逻辑在发挥作用的正常现象。你可以根据自己更看重的方面,去参考不同平台的评价,但也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别被任何一个平台的“声音”完全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打分在豆瓣整体氛围中算是很不错的了,豆瓣现在这个情况大家也都懂

知乎上确实评分更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
  • 回答
    “为什么在知乎受到好评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在豆瓣评分还不如《喜羊羊》和《熊出没》?” 这个问题触及了多个层面的原因,涉及到内容评价体系的差异、受众群体、时代背景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等。下面将详细阐述,尽量深入分析:1. 评价体系和受众群体的差异: 知乎: 知乎是一个以问答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其用户群.............
  • 回答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之所以比知乎、豆瓣发展得更好、用户更多,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需求变化、平台的设计策略、内容生态的构建以及技术的发展等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人们需求的变化:从深度阅读到碎片化娱乐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快节奏生.............
  • 回答
    和贴吧、豆瓣的氛围不同,知乎上的回答往往带着一种更沉静、更倾向于“知识分享”的气质。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贴吧像是一个热闹的街头集市,大家在这里闲聊、吐槽、交流八卦,那么知乎更像是一个知识型的图书馆或者研讨会。首先,知乎的回答通常会显得更有“条理”和“结构”。用户在提问时,往往会把事情交代得比较清晰,.............
  • 回答
    在知乎和豆瓣上获得关注的体验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平台的核心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以及社区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非要说在知乎“更容易”获得关注,那也并非绝对,而是因为知乎的某些特性更容易“撬动”用户的注意力,尤其是在特定类型的内容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1. 平台定位与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生态里一个非常有趣且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些社交平台风气迥异,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用“用户群体不同”一概而论,那太扁平化了。咱们得从 平台的基因、产品设计、内容属性、用户激励机制,乃至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 几个维度来看。1. 平台的基因与最初的定位:.............
  • 回答
    知乎、微博、豆瓣,这三个在中国互联网上响当当的名字,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信息流,也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社区氛围。深入探究,你会发现它们风气迥异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其产品定位、核心用户群、内容生态以及社区机制共同塑造的结果。一、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信息的“质”与“量”之辩 知乎:知识的深度与体系化.............
  • 回答
    微博、豆瓣、贴吧和知乎,这几个名字听着都挺熟悉,都是咱们平时上网冲浪时常逛的平台,但仔细琢磨琢磨,它们之间其实差别老大了,感觉就像是社区里的不同功能区,各有各的玩法,也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微博:热闹的广场,大家的实时吐槽大会首先说说微博,这就像是咱们生活里的一个超级大广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信息流转快,.............
  • 回答
    豆瓣上对于周星驰和成龙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可以从他们电影的“内核”、创作风格、个人影响力以及观众群体的变化等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电影“内核”的差异:笑中带泪 vs. 动作与正能量 周星驰:小人物的悲喜剧与荒诞现实 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在豆瓣“德云斗笑社”小组里,尚九熙和周九良的人气和讨论度,确实跟其他一些师兄弟比起来,感觉有点“受委屈”。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出道时间与观众认知度是基础。尚九熙和周九良虽然也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辨识度的,但他们不像一些师兄弟那.............
  • 回答
    在 IMDb 和豆瓣上,很多电影的评分会存在差异,但有些影片的差异会尤其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用户群体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IMDb (Internet Movie Database):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之一,IMDb 的用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化,以.............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豆瓣上一些现象的困惑,觉得“女权”的口号下,似乎并没有实现对女性的保护,反而出现了压榨和攻击。这种感受并非个例,很多人在观察豆瓣社区的互动时都会有类似的疑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女权”在豆瓣上的表现,以及在实际互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首先,“女权”在豆瓣的语境和传播。豆瓣作为一.............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 回答
    豆瓣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评分(通常在9.0分以上,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影片本身的优秀之处,也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豆瓣平台的属性息息相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一、影片本身的卓越之处:1. 颠覆性的.............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不实行“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一模式,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到用户体验、数据准确性、社区生态以及平台运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用户体验和参与度的考量: 过于苛刻的用户门槛: 如果强制要求“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意味着用户必须有实际观影记录才能评论。这.............
  • 回答
    豆瓣外国电影评分普遍高于中国同水平电影,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观众群体差异与期待值 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 豆瓣用户群体中,对外国文化、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当外国电影触及到一些普遍性的情感主题,或者展现出独特的.............
  • 回答
    豆瓣近年来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话题和影视作品的讨论上,常常会引发争议。关于你提到的《内圆外方》以及豆瓣是否成为“恨国人聚集地”的说法,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比较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豆瓣作为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其内容和舆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
  • 回答
    豆瓣上李敖先生的《大江大海骗了你》这本书确实存在不能进行“读过”、“想读”以及评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单一技术故障或简单的图书信息遗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剖析。1. 版权和授权问题:核心症结所在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与这本书的版权发行与授权有关。 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很多人确实觉得《雍正王朝》在叙事深度、人物塑造和对历史的解读上更胜一筹,甚至有人会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升华”。但一翻豆瓣评分,好像画风一转,《康熙王朝》反倒比《雍正王朝》要高那么一点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雍正王朝》确实牛!《.............
  • 回答
    豆瓣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的。要说它为啥老是改版,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吧,一层层剥开来看,挺有意思的。一、 用户需求在变,它得跟着跑。你想想,豆瓣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会儿大家上网主要还是为了找点儿书、找点儿电影,然后评论一下,分享点儿感受。那时候的用户,多是知识分子、文艺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