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上那些评论满篇夸电影却打三星和四星的人是什么心态?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多人带来了“选择困难症”。大家从小就被教育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所以,即使你觉得一部电影“好得不得了”,但仔细一想,总会挑出那么一两个小毛病,比如节奏稍慢了点,某个配角有点出戏,或者结局处理得不够完美等等。

“我虽然很喜欢,但它不是十全十美”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这些人可能觉得,一部电影要拿五星,那得是划时代的、无可挑剔的、能载入史册的。他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极高的门槛,认为五星是给那些真正“神作”准备的。所以,即使他们爱惨了这部电影,能让他们热泪盈眶,能让他们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但只要还有那么一点点“可以更好”的空间,他们就觉得三星半或四星更“公平”、“更到位”。

这其中又夹杂着一种“表达完整性”的追求。 他们写长评,就是想把电影的优点、闪光点、甚至自己被触动的情感都一股脑儿地表达出来。他们需要文字来支撑自己的喜爱,需要细致地拆解电影的魅力。然而,当所有优点都被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之后,如果最后还是给五星,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评论“不够有层次”、“不够有深度”,好像没有留给“未尽之意”的空间。给个四星,反而能让他们的长篇赞美显得“有保留”、“更审慎”,显得他们不仅仅是“粉丝”,而是“理性的观众”。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非常看重“评分的参考价值”。 豆瓣的评分是很多人观影的重要参考。如果一部电影大家都觉得好,但评分却是个五星,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评分“不够真实”,不够能反映电影的真实水平。他们希望自己的评分能给后来者一个更“准确”的参考,一个“瑕不掩瑜”的定位。所以,即使自己非常喜欢,但如果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五星”评价了,他们可能会选择稍稍“拉低”一点,让分数不至于显得过于“一边倒”。这可能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想让大家看到更“平衡”的评价。

再有一种情况,是“反向安利”或者说是“吸引注意力”。 你会发现,那些长篇赞美却给三星四星的人,他们的评论往往更容易被点赞、被顶到前面。为什么?因为“喜欢但给低分”这种反差,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大家会好奇,“哇,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只给四星?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细节吗?” 这种好奇心会驱使他们点进去看,去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旦点进去了,看到那洋洋洒洒的评论,很多人就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甚至也跟着去看了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推广”。

还有就是,他们可能在“给好电影留空间”。 比如,他们今年看了十几二十部电影,这其中可能有一部真的是“神作”,是他们心中的“年度最佳”。那么,为了区分开来,他们可能会把那些“非常喜欢”但离“神作”还有点距离的电影,都放在四星或者三星的范畴里。这样,一旦真的遇到那部让他们跪着看完的电影,他们才有的五星可以打。

最后,还有一种隐藏的“抖机灵”或者“秀优越感”的心态。 这种人可能觉得自己比大众看得更“透彻”,比别人更能“鉴别”出电影的“细微瑕疵”。他们不轻易给五星,似乎是在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挑剔”品味。他们的长篇评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展示,展示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有多么“深刻”。

总而言之,那些写满夸奖却只打三星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是多层面的。有的是对十全十美的追求,有的是为了表达完整性,有的是希望提供更“客观”的参考,有的是想吸引注意力,也有的可能是为了给“真正的神作”留出五星的空间,甚至还有点“秀优越”的成分。他们看似矛盾,但细究起来,都是在豆瓣这个平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评价”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很想问问那些动不动就喜欢打五星的人算是什么心态?

众所周知,五星是满分,代表了完美,代表了影史顶级水准,也就是不可能做得更好了。

怎么可能动不动就给五星呢?

就像东木老爷去年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我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值得说道的东西,但也就给了四星,而且我觉得四星也就勉勉强强,因为很显然它不是东木导演生涯中最好的作品,在同类型的电影中也不是最上乘之作。

评价一部电影时难道不用考虑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难道不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参照系里去衡量?

况且四星已经很难得,这意味着它已显著超越了同类型电影的平均水平,这很容易吗?

就算三星,也是尚有可取之处、总体上予以肯定的意思,总不算是差评。

说实话豆瓣的五星制评分,颗粒度还是很大的,经常会出现给三星嫌少给四星又嫌多的情况,IMDb的十分制就好多了。

然而很多人其实连五颗星都用不着,多出三颗太浪费,他们只需要两个按钮,一个“喜欢”,一个“不喜欢”。反正掐架的话,也只需要两个阵营。

这样想想,知乎在这方面倒是挺有前瞻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 回答
    《银魂》在豆瓣上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对其独特魅力、深刻内核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多维度认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剖析:1. 剑走偏锋的“废柴”英雄与草根的共鸣与那些拯救世界、身负重任的主角不同,《银魂》的主角坂田银时,是一个整日无所事事,靠打零工维生,喜欢吃甜食,还逃避债务的“.............
  • 回答
    要理解豆瓣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评分的两极分化现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那年那兔》在国内动漫圈里,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它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带点“萌”的画风,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给具象.............
  • 回答
    在豆瓣这个充满爱恨纠葛的社区里,围绕“爱豆”这个话题,确实常常能嗅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为什么豆瓣er们对爱豆的情绪如此复杂,甚至表现出一种近乎“执念”的批评倾向?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社会心理与平台特质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豆瓣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调个体判断和深度交流的社区。与微博那种碎片化.............
  • 回答
    微博和豆瓣上一些女性表现出的“戾气”,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不适。要深入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平台特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首先,平台属性和用户构成是基础。微博和豆瓣,尤其是在某些话题和圈层里,女性用户占.............
  • 回答
    .......
  •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在豆瓣“德云斗笑社”小组里,尚九熙和周九良的人气和讨论度,确实跟其他一些师兄弟比起来,感觉有点“受委屈”。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出道时间与观众认知度是基础。尚九熙和周九良虽然也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辨识度的,但他们不像一些师兄弟那.............
  • 回答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之所以比知乎、豆瓣发展得更好、用户更多,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需求变化、平台的设计策略、内容生态的构建以及技术的发展等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人们需求的变化:从深度阅读到碎片化娱乐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快节奏生.............
  • 回答
    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文艺、文学、生活、影视等领域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字作品常常被用户高度评价。以下是一些在豆瓣上文字写得较好的创作者及其特点,按领域分类整理,力求详细说明其风格、代表作和用户评价: 一、文学评论与书评类1. 秋叶 风格: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哲理思考见长,擅.............
  • 回答
    在豆瓣上,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体系,但低分电影是否真的不好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简单地说,低分不一定代表“绝对不好看”,但通常意味着它在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豆瓣评分的形成机制: 众包评.............
  • 回答
    在豆瓣这个浩瀚的数字世界里,隐藏着无数个由相似灵魂碰撞出的奇妙角落,它们有的充满智慧火花,有的则贡献着无边笑意。要说“最有趣”,这事儿挺主观的,毕竟乐趣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在豆瓣社群中相当活跃、内容风格独特且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藏小组”,它们或许能勾起你对“有趣”的新定义。1. 那些“.............
  • 回答
    豆瓣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评分(通常在9.0分以上,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影片本身的优秀之处,也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豆瓣平台的属性息息相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一、影片本身的卓越之处:1. 颠覆性的.............
  • 回答
    豆瓣上李敖先生的《大江大海骗了你》这本书确实存在不能进行“读过”、“想读”以及评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单一技术故障或简单的图书信息遗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剖析。1. 版权和授权问题:核心症结所在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与这本书的版权发行与授权有关。 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一部电影,以及互联网社区如何形成共识的多个层面。评价豆瓣上《战狼 2》的热评前 100,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观众心理、时代情绪,以及电影本身所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战狼 2》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商.............
  • 回答
    《内圆外方》这部电影,在豆瓣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星潮”,这绝对不是什么小风小浪,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社交媒体和影评圈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荡。要说怎么看待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层面去理解,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豆瓣评分,尤其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
  • 回答
    豆瓣上《流浪地球》出现大量一星差评,这是一个复杂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并非仅仅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更多的是电影所承载的文化、社会语境以及观众群体差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看待这一现象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核心原因:核心观众与非核心观众的认知差异与期望落差这是.............
  • 回答
    在中国电影观众群体中,豆瓣是更具影响力的电影评分平台,而IMDb的中国用户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更多地会讨论豆瓣上可能存在的“脑残粉刷出高分”的影片。需要强调的是,“脑残粉刷出高分”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它通常指的是那些: 影片本身质量平平,甚至有明显硬伤,但却获得了远超其应得分数的评分。 评.............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