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图。
奇怪么?奇怪,因为按照这种打分,算出来的分数是7.5,而不是4.8。
那么,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加权打分。
豆瓣曾经主动提过,部分用户的加权要大于其他用户,而这些用户通常比较权威。
这就有趣了,这意味着,在1星中,权威用户数量是远大于5星的。
而在之前的战狼,流浪地球的打分事件中,总有人说,打低分的是少数派,豆瓣人也很爱国的。
结果呢?
这次的内圆外方恰恰证明,豆瓣的权威用户,或者说是主流用户群体是什么尿性。
因此,毫无疑问,豆瓣的的确确是反体制派的大本营,估计里面有很多老用户,都是方方的忠实支持者。
所以说:
这次的事件,充分了豆瓣的主流用户到底是什么尿性,豆瓣用户下次也别胡扯什么这都是临时小号抹黑豆瓣了。
因为,数据,能说明一切。
豆瓣上有人说这首歌不该转,因为涉嫌侮辱和诽谤。我问哪里涉嫌侮辱诽谤了,他们说歌词太写实了。
我说这首歌可能从名字到剧情都是个代指,毕竟武汉几千万人,重名的很多。
他们更愤怒了,向我怒吼:“说的是哪个我们不清楚吗?”
~~~~~二更分割线~~~~~
问:“真正的为抗疫发声和虚假的为抗疫发声界限在哪?” 答:“千万别墅的围栏。”
去买书,要一本纪实日记文学。书店老板回答:《纪实》没有了,只有《日记文学》。
集体讨论大会上,小伙计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在抨击特权的同时还享受特权呢?”接着休息了一会再开会,主持人问刚才提问题的小伙计去哪了,旁边人站出来说他已经被扔到最左边的角落了。
莫斯科文化界代表团来湖北访问,陪同的人员给他们介绍历任主管人员,并且得意地说:“我们主管人员和交管局关系可好了。”莫斯科的友人很惊讶为什么文化界会和交管局关系好。陪同人员说:”当然要关系好了,不然怎么半夜送你赶飞机?“
一位公民打电话到武口区电视台问主持人:“日记到底是记实还是小说?”主持人说:“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纪实。”“为什么?”“如果是纪实的话应该写点真的内容。”
地狱有个规矩,谁在人间造了谣,被造谣污蔑人的血就会淹没此人。一次上帝去地狱视察,发现血只浸到一个人的腿。查询过资料后上帝很奇怪,问到:“你造谣污蔑了上千万人,怎么血只及腿呢?”那人答道:“因为我站在XX的肩上!”
某人到处作报告,一天,他去某疯人院作报告,事先该疯人院负责人把疯子召集起来叮嘱:“在听完这位大佬的伤痕文学报告后要热烈鼓掌”。等完报告后果然博得了长时间经久不息的掌声,他非常得意,但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人没有鼓掌。于是他顿时大发雷霆问:“ 你为什么不鼓掌?”此人答曰:“我是来修WiFi的,又不是疯子。”
一个总编辑和一个写日记的出门坐火车,开着开着火车停了,写日记的怒吼:“开火车都能停!怎么搞的!我朋友说美国从来不会发生这种事!”旁边一人上前查看后说前方道路障碍司机才停下来的,于是总编辑出来打哈哈:“你看人家也是为了我们,少说两句吧。”写日记的大怒:“你算什么东西!”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一个作家看了大怒说这些人在污蔑他,旁人文为何,他说:“这两个人都走在左边!”
假如现在是战争时期,你奉命去抓捕汉奸,
你把豆瓣上的人统统枪毙了,肯定有冤假错案。
但你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之鱼。
豆瓣可能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爱国有罪的网站,
你问政府部门为什么不管它,
拜托,你抓汉奸,是一个一个抓容易,还是集中抓容易?
豆瓣其实为我们展示了香港废青是如何诞生的。
文艺青年这个概念什么时候火起来的?大约十年前。豆瓣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也是十年前。公知们什么时候成为意见领袖的?还是十年前。
当初接受着公知洗脑的那批人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日复一日接受着社会的毒打,日复一日走在通向平庸的道路上,他们的内心深处还埋藏着公知们种下的种子。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一切不如意、不顺遂,都是社会的错,都是国家的错,都是体制的错。哪怕到了今天,这批人也依旧是苟延残喘的公知们的忠实拥趸。可是他们没看到,或者装作没看到,当初被视为社会领袖的公知们如今已被新的年轻群体所唾弃,他们这些旧时代的文青们也早已与时代脱节,只剩下当年自诩为进步青年的优越感在心里作祟。
十年时间,中国变化了太多,中国互联网也变化了太多。传播知识发表观点的去了知乎,唱歌跳舞做视频的去了B站,分享生活的去了抖音快手,最有价值的内容生产者们早已被细分到了更核心的平台。现在提起豆瓣,除了十年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你还能想到别的吗?现在的豆瓣还剩下什么?八卦吗?约炮吗?现在除了标记标记电影,正经人谁还上豆瓣?
如今的豆瓣,从当初的文艺青年聚集地,历经十年岁月,如今成了社会边缘人士聚集地。当年的那批进步青年,如今却成为了抱残守缺的代表,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大家有没有发现。
“文艺青年”“理中客”“奇葩说粉丝”“公知”“小资情调”,在现实生活中,带有这些属性的人其实是高度重合的。
而豆瓣恰好就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内圆外方》这首歌在意识形态上就和他们不一致,必然被打一星。
很多豆瓣的“文艺青年”,其实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文艺,他们只是文西方的艺,甚至是文印度的艺,就是不文自己国家的艺。
他们喜欢油画、喜欢咖啡、喜欢大提琴、喜欢交响乐,你见过有几个文艺青年喜欢水墨、喜欢茶叶、喜欢马头琴、喜欢二泉映月的?
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甚至打心眼里不喜欢。
为什么文艺青年会变成这样?当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多年持续不断的文化输出有关。这些文化输出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烹饪,电影等等众多领域。
文化输出必然夹带私货,必然有所导向,而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完成了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一部分人就慢慢地变成了有所偏好的“理中客”,变成了“公知”。
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他们无法思考也不能思考这是为什么,这到底对不对。只是情感上觉得要这么做,相信要这么做。
我曾在西班牙一个青旅遇到过一个台湾小哥,他用英语告诉我他在伦敦某家商场做前台销售,他非常理解白人鄙视亚裔,因为他觉得很多亚裔在各种礼仪上都做的不好,这样不够gentle,不够优雅,活该被歧视(他的原话)。这是一个极端例子,但这种由西方定义的礼仪,由西方定义的善恶美丑,由西方定义的价值观其实影响甚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艺青年”们会更多的倒向方方,倒向邱晨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你的礼仪就得是优雅绅士,为什么不能是繁文缛节呢?
凭什么提起钢琴就是音乐王子,提起二胡就得街头卖艺?
凭什么意大利面就高级,汉中米皮就低俗呢?
归根结底,可能缺的就是「凭什么」和「为什么」,这些关乎定义、更加底层的思考吧。
天平朝对面倾的太久了,我只想让它回来一点,有兴趣的朋友移步这篇回答。
关于方方:
追星行为和偶像决策的分析:
不讨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单纯从意识形态来说,网民是有阶级属性的。
B站网民意识形态,更接近太平年代的普通年轻民众,顽梗自娱自乐,思想紧随时代变化。他们的意思形态,往往更加的关注普通民众的立利益。
虽然知乎是政治敏感最严的地方,但却是整个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最接近上层建筑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知乎能够诞生入关学。在知乎,更多的人会关注科技前沿、家国大事、国际撕逼。
而豆瓣是什么地方,是典型小资意识聚集的地方。她们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品位和自由。他们不仅怜悯性的看待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极力的回避逃离那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普通民众总是充满同情的样子,但也从来看不到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快乐。
其实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西方意识洗脑的那么简单,而是有可能他们从小就更加的具有阶级属性。在家国面前,他们更加的看重自己的利益。就方方事件来说,他们极力回避方方事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倒不是他们一定不能预见负面影响,而是在他们眼里这种负面影响是<方方“个人价值”的释放。
方方和她的一系粉丝总是批判网名极左,下标签。
但实际呢!
给人打标签批斗,正式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所留下的陋习。
现在中国青年有几个人嘴边能不是左就是右的?
时代变了,豆瓣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