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学术圈交叉太少,容易以个人喜好和知名度来判断专业水平。
他们复旦专门做苏东研究的是冯玉军老师,斜对门华东师大专门做苏东的有冯绍雷老师、贝文力老师等,有个专门的苏东研究基地。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都翻车了,目前整个东亚可能只有唐世平老师的团队没有翻车。
相比而言,有些机构水平高一些,比如有请社科院俄欧亚所的学者,这些人基本还是靠谱的。
目前的问题是,在开片前一周到两周,莫斯科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绝大多数学者(包括我)预测翻车的决定性因素,很有可能隐藏在开片前14天内俄罗斯政坛各派系之间的互动中。但是这些互动,能被当作材料研究的话,估计要十年之后才能见光了。
今天下午还看到他在知乎直播谈俄乌局势,他怎么好意思腆着脸搁那大言不惭?好歹也消停两天避避风头吧。
所以金灿荣很早就反复说,社会科学的预测功能很差。
你把利弊分析得再清楚,最终拍板和执行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绝对理性人的假设也只是个假设。
何况你认为的利弊并不一定是拍板的人关注的利弊,可能A才是国家利益的最优解,然而B是党派利益的最优解,甚至还有个个人利益的最优解C;可能他已经被刀架脖子上;可能你觉得这样做10年以后必有收获,而他觉得得先苟过今年;还可能,他拍了板,结果这个决策因为内部的重重阻力而搁浅。
预测一年,比不上真正的话事人开一场联席会有用。
而最大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战争迷雾即便在大国领导人获得了最好的情报的情况下,依然是迷雾,但就算两眼一抹黑,该决定的事情也要下决定。学者可以一个课题做三年,但决策的人可能熬夜开个会就要拍板。治病都是边诊疗边评估再调整,要是等你把什么都算清楚了,人都没了。
预测不会打仗肯定是比预测要打仗更安全的一边,毕竟除了美国谁都不是经常发动战争。
键政预测学暨科学算命,目前还不成熟。算命请关注哈里·谢顿何时发表他的结果。其他人还是回顾性分析比较靠谱。吃瓜就吃瓜吧。
这不是很正常么。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咱知乎上的键政人吹逼,就当是村口摆个茶摊,老哥几个拿着扇子侃大山,跟出租车司机聊红墙秘事其实也没多大区别。所以,咱们说来说去就是个乐子,打发打发时间,能了解点基本的国际动向,知道大国立场和外交政策基本也就够了。
但学术研究不能这么搞。国际关系研究,乃至于说整个人文社科的研究,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人和社会,所以能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非常重要。你研究俄乌关系,不说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最起码你得懂俄语和乌克兰语吧?你能看的得是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第一手资料吧?
我可没听说过沈逸懂乌克兰语。
因为不懂俄语和乌克兰语,所谓的俄乌关系研究,就成了看英语资料的翻译,然后再根据英语资料再来进行分析。然而,英语国家筛选的俄乌资料,本来就是有倾向性的。你拿这种资料作为论据,就没啥可信度。
这种分析就好比,一个不懂中文和蒙古语日本国际关系专家,看了几个美国人翻译的英语资料,就在这儿断言中蒙关系如何如何。不出错,反而才不正常。
更不用说,即便你懂俄语和乌克兰语,那些高层机密你能在万里之外知道?你有这本事,当个啥破教授,提前做空俄罗斯股市,不比在这儿去给券商站台捞钱爽多了?全世界对这种内幕消息了解最多的,都是那些顶级的资本巨鳄,只有他们才掏得起收集这些情报的天量资金。
最后,再说一点,绝大多数的国际关系研究者都有自己专耕的领域,比如沈逸、金灿荣这些人主要研究的就是中美关系。离开这些领域,他们的见识不见得比大多数人抢多少。而如今电视上、网络上的这些国际关系专家,有一个算一个,你就当他们是个高级点的键政人就好。
这倒不是说他们水平不够,而是媒体的运营逻辑是造明星。好比说,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与中亚关系的研究者,但中亚在国际关系中的存在感太低,我说的东西根本没啥传播力度。就算哈萨克斯坦这些地方偶尔出点事,但很快也就过去了。而媒体需要的是一个基本上在各个领域能都说得上话的“全能型”学者,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学者,必然要在专业领域之外,对很多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东西发表见解。
当年局座的翻车,跟这个情况也差不多。局座的专业领域是军事装备学以及所谓的“未来学”,但你把他拉来讲伊拉克战争,这好比是硬拉着总装干总参的活,不出错反而不对劲。
如果你真的对某些国际关系领域的问题感兴趣,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找这些领域的期刊和专家。像现在很多大学、社科院等机构的国际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所等一般都会下设针对不同地域的研究中心,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对来说会更具参考价值,也比这些明星学者靠谱得多。
说明研究互联网治理的人根本就不懂互联网治理,不把互联网对面的人当做与自己智商相等的人,而是当做单纯的可以被灌输的对象。
连治理对象是什么都搞错,怎么能有可行的治理方式呢?
其实没什么,国内很多人研究国际问题,都是把米国视为绝对的主角,而忽视其他国家,尤其是俄国。
当然即使是有俄国信息渠道的,绝大多数也是判断不会打。边境军备什么的可以说是部分原因,但不是必然导致打的结果。浪费钱什么的,tnnd米舒斯金上台之前俄罗斯政府浪费钱那叫新闻吗?那叫生活方式!!!
出兵决策是15号做出的,打多大规模是21号做出的。凡是那之前说普京要开战的分析,都是跳大神。
最终导致开打的两大功臣/罪魁祸首就是米国布林肯和乌克兰的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丹尼洛夫,这两个傻子分别说服了拜登和捷连斯基,让他俩相信普京在虚张声势,然后为了恰烂钱居然还在17号恢复对东乌克兰前线的炮击。这尼玛的哪个正常人分析问题的时候会想到有这样的sb?
不过也好,普京打一下,治疗不少精神病(当然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病情加重),国际政治最终会回到现实主义当中……
术业有专攻,隔方向如隔山。
别看都是国际关系,互相看不懂对方写的是啥东西再正常不过。
正经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有长期积累和持续追踪,最大限度收集第一手信息,甚至个人途径的信息。二三手信息不行的。
沈老师明明专精在中美、意识形态、互联网这块,去淌自己不懂的方向的浑水,实属不该。
如果只是跟朋友口嗨,或者个人账号随便评论一下,倒没什么,说错就说错了谁在乎呢?但这种场合说错,那影响比较大。
从开始读博没几天的时候,就被反复告诫学者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能贪图眼前名利。
如果真错了,像金老师那样坦诚说“我说错了”,那也没什么,谁还没说错的时候?尤其是这种风云突变、信息混杂的事件,错是正常的。认错无损于羽毛。
一个学者,没事b站发视频,微博挂人,不好好搞研究,整得跟个恶霸网红一样,这就算了,最后
还跑到券商二级市场当专家路演赚钱(至少税后3000/小时),不到两天被打脸(不过互联网记忆只有7天,sy删视频、拉黑、控评是挺熟练的),只能说
你sy都在分析国际形势,他能预测吗,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吗?
现在倒好了,他在券商sw专家会上来了2天打脸,
接下来 1天打脸,1h打脸,1min打脸,光速打脸,没得打了,脸都不要了
不懂为啥会有人认为我在帮sy说话……这个回答指出的问题比“翻车”这件事更不利于sy吧……
本科的时候导师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国际关系里科学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小事,不可能预测大事,因为训练集都不够。”
学者对于政治社会中的突发性大事件的预测从来就没有准过——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学术界都没能达成统一的共识,美国冷战期间养了那么多研究苏联的专家硬是没能预测到苏联解体,普京入侵乌克兰也是远超学界预料的。这不是因为这些学者水平不够或者笨,而是因为学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根本无法帮助他们克服政治社会中某些大事件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学者对事件进行预测和推演,无非依赖于对历史案例的归纳。然而,历史上的“突发性大事件”几年才会出现一个,而且每个突发性事件之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你就算熟读了历史,了解了二战前希特勒对捷克波兰的所作所为,了解了美苏对峙期间双方各自的施压策略,了解了俄罗斯在南奥塞梯的行动模式,都无法实质性地提高对现在的俄乌关系的预测的准确性——毕竟普京不是希特勒,俄罗斯联邦不是苏维埃联盟,乌克兰不是格鲁吉亚,众多变量但凡有一个有一丢丢的微调,结果可能就有巨大的差别。我们要想考试拿高分,尚且需要考前刷几十到上百道例题才能够提高我们判断的精准度,而当题目是“普京会不会打乌克兰”时,我们又能有几刀例题来参考呢?
所以,对于这种“大事件”,学者们的预测和出租车司机的预测在准确性上不会有任何显著的差别。当然,有些和政策制定者关系紧密的内部人士或许能够获取一些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内幕消息”进而提高预测的精准性,但是这种人一般不是学者。对于俄罗斯内部的政策制定,沈逸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不会比我们多多少。
总之,学者们用“科学方法”对于“大事件”的预测一般约等于瞎蒙,有些人蒙对了没必要将其称为大师,蒙错了也不能说翻车——这个“车”从来就没开起来过。科学方法适合预测的是一些有微观基础,自下而上决定的东西——比如选举、市场波动、舆论风向等等。这些预测能够得到足够大量的样本的支持,根据不确定性会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而收缩。至于说“普京打不打乌克兰”这种翻遍历史只能找到个位数的可比性十分存疑的样本的预测对象,没有办法能给出靠谱的回答。
其实我也算是翻车了,只不过我没多大把握的事情一般不当众说出来,都是私下聊一聊。
大概十几号的时候我和一个哥们聊,我还夸马克龙比较有胆识,是我近几年比较欣赏的五常国家领导人之一,理由就是在俄乌紧张关头主动跑去莫斯科会见普京拿到安全承诺。
顺便还讽刺了一把德国总理舒尔茨,说SPD是废物之类的——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大多数人喜爱一个乳法,我是把法国称为欧洲灯塔然后乳德。
但是谁知道美国人拱火,乌克兰真就不长脑子——你说你惹毛子干嘛?
好了吧,现在下毛毛雨了。
前几天看了一段观网直播,刚好说到俄军“狂飙突进”以至于受到伏击战,沈教授突然问“席将军”:“乌克兰面积大概有多大?“
我当时心想,60万平方公里,包括克里米亚与顿巴斯,这是地理常识,国际关系问题专家不可能不知道。
“席将军“回答:“乌克兰的面积(思考中)……嗯……基辅距离边界是一百多公里嘛。“
沈教授说:“嗯,所以从推进速度来说,三天到四天推了一百多公里,不算是一个很慢的速度吧。“
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沈逸的水平,他分析中美关系只有一个固定套路
不管出了什么新问题,他都是一样的说辞:
1.新冠防控能力暴露出美国治理水平其实是一泡污,美国一共死了多少多少人……
2.美国内部撕裂,内斗分歧严重,拿不出任何有效举措遏制中国崛起……
3,凡是美国出台的种种法案都是放屁,都是陈词滥调,通通不能落地,美国隔三差五写个几百页的法案出来就是为了出来放个屁……
4.中国什么也不需要做,保持战略定力就可以了。
5.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
看起来长篇大论废话一大堆,其实有用的信息一个字都没有。
拜托,判断失误的前提是有自己的判断,他这号人完全是在为定好的调子做注解,伴着指挥棒翩翩起舞上下翻转好吗?
不知“精神之独立、学术之自由”为何物,满脑子里都是开发票想办法把科研项目里的公帑套出来,说穿了不过是披着学术外衣的商人罢了。
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
很简单,因为他没有额外的信息源。
有人说因为他在国际政治领域积累不多,这是错的。有人说他以前聊别的问题也是瞎蒙的,这也是错的。有人说人文社科本身就没有可预测性,这更是错的。
关键的关键,就是信息源。
你在公开媒体上能得到的信息,那只是全部信息的一小部分。如果你能看英文媒体,那么你比只能看国内媒体的大部分网友强一点。如果你能主动看若干国外机构和智库的材料,那么你又要强很多。但是这些也都是一小部分信息,并且注定是不太重要的一部分信息。
原因很简单,不光你键政带师想预测,所有的政客、商人、股民,都想预测。所以但凡对预测有用的信息,别人不会发布出来,只有当信息失去预测价值了,才会发布出来让你看到。
这些不发布的信息,可能叫内参,可能叫情报,总之就是,如果你没有渠道,你就看不见。
所以为什么沈逸讲一些国内的事情,比如去年讲成都49中的事,讲得很到位?最关键的因素,不是他有多聪明,不是他积累有多深,而是他有一般人没有的信息源。他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他当然分析得比你好。
至于这个信息源是怎么来的,可以去看看沈逸工作的单位是什么,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中国的事,不光是有主管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还有背后出谋划策的高校研究能力。看明白这个脉络,你就知道他的信息源是什么了。
但是这个信息源不能给他带来地缘政治国际形势方面的额外信息。所以他评论乌克兰、俄罗斯、美国,他的信息源就跟普通网友差不多,他的分析水平当然就是普通键政水平。
信息就是力量。玩键政一定要首先审视自己的信息渠道。这是个基本原则。
我比较幸运,接触过一些不错的人文社科学者,简单说,他们对老百姓是持同情态度。。也就是说,我说的你不懂,只有一个原因,你可怜。如果一个学者拿老百姓的观点当回事,那极大概率他也是老百姓水平。大人不和幼儿园小朋友吵架,只有小朋友自己吵。
此人无才也无德。
无才不提了,判断失误的事不是第一次了。
一个无才的庸碌之辈其实没太大破坏力,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没有,那就逃不过万人唾骂的结局。
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有自己的立场很正常,但至少要守住做人的底线。环球时报的胡锡进,著名的鹰派,但是下面介绍的事件中两人表现截然相反。某博主发文调侃印度焚烧新冠死亡者尸体,并与中国火箭发射对比,截图如下。
沈逸认为,同情印度死者的全体中国人都是“圣母婊”,而胡锡进觉得官方机构应该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如下图)。先不说胡锡进是否真有人道主义精神,至少人家愿意做做样子。反观沈逸,脸都不要了,破口大骂如同村妇骂街。我一贯认为,缩在键盘后面骂人不算本事,你要真有本事就去新德里,孟买或者纽约联合国做一次公开演讲,当场骂在座的全体印度人是“妖艳贱货”。那样我至少敬你是条敢作敢当的碳基生物。
再说这次乌克兰战争预测失误。同样是预测失误,人家金灿荣教授立即出来公开道歉,光明磊落,一派学者风范。人的能力有高低,学术失误更是不可避免。可以说这次金灿荣预测失误不仅没有降低我对他的信任,反而让我对他的学术品格高山仰止。
反观沈逸,预测错了,不是第一时间去反思,道歉,反而是要控评?就问他的教授是咋评选上去的?就他也配被称为“国师”?你让那位三十年前的复旦辩论队顾问老师情何以堪?
我不是一个键盘侠,即使当着沈逸的面,我也敢把这篇回答一字不差地甩他脸上,如果他还有脸的话。
分享最近这段时间自己写的其他几篇回答,欢迎大家阅读评论:)
PS:评论区不是我关的,我一贯支持大家畅所欲言。哪怕有不同意见,只要不是说脏话搞人身攻击我都愿意理性讨论。说到管理员关闭的原因,我猜测是怪我嘴贱提了一句辩论队的顾问老师。既然这样我就多说几句,老先生的著作可以说是我马列主义政治学的启蒙读物。论学术水平,沈逸,张维为,陈平和李世默等人加一起也比不上老人家。
开头说错了就说错了,毕竟没人是神仙,
更谈不上哪个是百分百的预言家,
关键是翻车了,事后却和没事人一样,立场180度转弯,
他这种前后对比,才挺有意思。
我万万没想到他会直接删视频然后控评,破大防了哈哈哈
他把原主标题删掉,用原副标题《美欧俄大国博弈视角下的乌克兰问题》作主标题就没事了,而且万无一失、无懈可击。(毕竟没有演讲录音曝出来;光看副标题是万能句式)
自称研究舆论,但看他取演讲的标题,还是不懂宣传啊。就连自己的“老本行”——抓50w,也没抓对过。
当然,国际关系这一块预测错了太正常了,职业外交家都有误判的时候。
但真正有趣的是预测者发现自己翻车后会有什么表现,这才是见证人品的时刻。
翻车很正常,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翻车了。我当初也判断不会大打。
可是这正是人类社会有意思的地方,人类社会有规律,但又不是完全的遵从规律,很多关键的时间节点其实是由某个人的一念之间来决定的,你说你能完全的预测那就不是科学,是神学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是因为科学只遵循事实和逻辑,其他一切都必须抛弃,作为人来说,你不可能得到事实的所有信息,你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逻辑判断也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你只能不断的逼近准确。所以你的判断必然会有失误。这就是客观规律。
科学家和玄学师的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科学承认自己很多东西自己不懂,自己在研究,所以科学家犯错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在人类社会领域,同样是如此。
对于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你看别人的观点有两点,一点是对方提供的信息是不是你以前不知道的,第二点是对方的思路是否符合逻辑和科学研究的精神,至于结论,你只需要参考就好了。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能够完全准确的预测一切的人。
要认识到这一点。
以上。
如果凭借以此翻车就否定一切,这个世界上就没人能站的住了。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沈逸在观网的直播里面解释了一下,承认了自己判断失误。并且强调自己没有删视频。只是因为标题每个字之间有一个空格所以直接搜词搜不到。
我认为他说的有一点道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俄罗斯承认两个共和国,再公开出兵两个共和国,不往外打,只以逸待劳打乌克兰的防守反击,就已经形成战争态势,乌克兰进北约的计划一定会被堵死,就能维持现状了,俄罗斯不必做出更大的动作。
但是他也承认不应该用中国人四两拨千斤的思路来推测俄罗斯的逻辑。俄罗斯人做事从来都是硬碰硬的。大军集结在了边境,就一定要进攻,不存在虚晃一枪的可能性。
不过谁能想到呢?大概只有美国情报机构想到了。看到冬奥会期间拜登反复以极其确定的宣传俄罗斯要进攻,绝对是提前得到了情报。
国政本来就是玄学居多,再牛逼的人水平和北京出租车司机差距也有限。况且这又是意识形态战争的重点,根本就不是理性对话的地方。
谁也别笑话谁,经济学翻车的还少吗?
沈逸老师也好,金灿荣政委也好。他们和吃瓜群众的区别,就是球迷和黄健翔的区别。
黄健翔有很好的口才,有发声的平台,对于任何一个球员精彩进球都能如数家珍,对每个豪门的历史都能娓娓道来。
但他本质还是个球迷,不过是个高级球迷。他不是老板,不是教练,更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乌克兰问题,你刷微博,他们也刷微博。
你们说黄健翔预测欧冠胜负能把把都准吗?这是同理。
很多人喜欢把沈逸金灿荣抬的特别高,我看不惯,但贬的一文不值也没必要。
正如同黄健翔有黄健翔的价值,他能给球迷做科普,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足球,可以带领不懂足球的人感受足球的魅力。
这就够了。
宣传口工作的人,不能指望真的懂业务啊,否则就去干专业了
要求要切合实际
太入戏了。
拿不到一线俄军的部署情况,就轻言战和?
太没有军事常识了。
沈逸判断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去请教知乎著名军事政治俄罗斯专家大V,@扬云飞
扬大V表示 乌克兰不会打仗,乌克兰竟然不肯执行他国定的丧权辱国条约,不识抬举,还想收复国土。乌克兰当局挑事,但是俄罗斯识大体,不会动手。俄罗斯动手了吧,都是美国和乌克兰干的好事。我作为俄罗斯问题专家,哪像沈逸那种错误,我判断可准了。俄罗斯不想打,打就是乌克兰自找。
社会科学领域预测未来本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翻车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本来也没多大个事,承认一下翻车了,水平有限,一家之言,自罚三杯这事就算过去了,翻车了现在还在装死算是个怎么回事。
你看看隔壁金灿荣,态度就很好。
有错就要认,知错就改。挨打要立正,敢作敢当;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说一件小事。
昨天兔子宣布开放熊小麦进口的消息出来后,他发了一张图,内容大概是#乌克兰宣布撤回反华声明联署#。
就这么一张图,没有任何说明,极具误导性,对于我们这些不经常关注国际形势的人来说,很容易就以为是最近一起放出的新闻。于是评论区大多数人都在更肆无忌惮地嘲笑乌克兰了。
后面评论区有人提醒他说,沈老师,这是去年六月的事情了。过了十多分钟,他才编辑微博,把时间消息加了上去。
因为主页关注的人多,特别是最近为了看实时战况又关注了环球网,我其实是很少刷到沈老师的微博的。就好巧不巧,这条被我刷到了。
其他的事我也没关注,但就这么一件小事,我觉得很崩塌。和他在互联网塑造的形象相去甚远。
沈老师,在网络吃瓜的时候,对于非自己专业领域的消息,能否多去了解一二再作发表呢?公众人物不应该更谨言慎行么?如此做法显得自己非常不专业,甚至有些高傲了。
在用红布装饰的讲台上,某个内党的演讲家正向人群做着慷慨激昂的讲话。他是个瘦削的矮个男人,长着跟身材不相称的长手臂和一颗硕大的秃顶头,上面还有几绺稀疏的头发。他长得像个侏儒,因为仇恨而扭动着身子,一只手抓着话筒柄,另一只手——胳膊瘦骨嶙峋,手却大如蒲扇——在头顶的空气中凶狠地抓舞。他的声音因为扩音器而带上了金属味,在没完没了地迸射着一系列内容,诸如暴行、屠杀、驱逐、抢劫、强奸、拷打战俘、轰炸平民、散布谎言的宣传、侵略、背信毁约等。听着他演讲,你不可能不先是相信,然后变得疯狂。每隔一阵子,人群的愤怒沸腾起来,喇叭的声音被野兽般的咆哮声压了下去,那是从几千个喉咙里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的,而最为野性十足的喊叫,来自那些学童。讲话持续了可能有二十分钟时,一个通讯员匆匆走上讲台,把一张纸条塞到演讲家手里。他打开看了一眼,然而并未停止演讲。他的声音和行为都没有任何改变,他演讲的内容也未改变,但是突然间,那些名字变了。不用说什么话,理解像波浪一样掠过人群。大洋国在跟东亚国打仗!然后出现一阵剧烈的骚动。广场上布置的旗帜和宣传画全错了!超过一半的宣传画上印错了面孔。这是蓄意破坏!戈斯坦因的特务在行动!接着出现了暴乱般的一段插曲,宣传画被人们从墙上扯下来,旗帜被撕成碎片踩到脚底。侦察队的队员表现出了惊人的敏捷身手,他们爬上楼顶,把烟囱那里飘扬的三角旗剪掉。才两三分钟时间,这些工作就全部完成了。那位演讲家仍紧攥话筒柄,肩部前倾,另一只空出来的手在空中抓舞,仍然在演讲。再过一分钟,人群中又爆发出因愤怒而引起的野蛮咆哮声。仇恨周跟刚才一样,丝毫不走样地进行,只是仇恨的对象变了。 温斯顿回头想一想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演讲者实际上是在某句话中间变了调,不仅没打顿,而且甚至没破坏句子结构。
——《1984》,乔治·奥威尔
不过,倒也不必阴阳怪气什么“大洋国”之类的话;当今社会,这种人的存在可不是某一方的专利。
我认为知乎大佬们没资格嘲讽沈逸,别忘了在俄罗斯全面出击前,知乎可是弥漫着一股美俄演戏收割欧洲,美俄媾和联俄制华的说法的,直到俄罗斯真的全面出击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某种程度上,沈逸对美国的判断没错,因为美国真的是要收割欧洲,不断放出俄罗斯要出击的烟雾弹,当俄罗斯真的出击时,美国在干嘛?美国什么也没干,连个像样的制裁都拿不出,美国第一时间竟然是跑中国来问话?这说明美国在放完烟雾弹后连个预案都没,压根没考虑俄罗斯全面出击的可能性。
欧洲在干嘛?在扯皮开会,制裁拿不出几个,对俄甚至无法统一口径,自己国家需要的能源倒是立马豁免制裁了,说明欧洲也蒙了,靠本能把最不能制裁的能源豁免了,最反俄的波兰在干嘛?波兰甚至说不参与制裁,因为波兰很弱小,三小国甚至连个P都没放,笑死,波三小之前可是跳的老高了。
乌克兰在干嘛?除了演员等死外,议员公务员以及96位富豪提桶跑路,其他根本没什么准备,不管之前是不是配合美国演戏,那些提前跑的是真润了,糖果大王就倒霉了,之前普京还开玩笑说会为糖果王提供庇护,现在想想,或许普京就没开玩笑。
中国的反应才是真的迷,明明跟普京签了能源大单,让俄罗斯获得了财政支持,放开俄全境小麦进口禁令,是因为欧洲粮仓变成俄罗斯了?,做了这一切后,对俄罗斯全面出击表现出了浑然不觉的样子,或许是战略定力,或许是真的不知,或许就是觉得签个单子继续惠惠惠而已,对俄罗斯的意图毫不在意,导致中国现在才撤侨。
如果是战略定力,我觉得决策层有够心狠手辣的,为了战略掩护不惜代价,毕竟要是成了至少能在争取十年发展。
如果不是,那我想说构了,一切都惠好的。
或许俄罗斯的战略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简单,什么美俄演戏,美俄媾和都不是,就是单纯的认为乌克兰进北约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因此俄罗斯发出了最后通牒,而北约拿俄罗斯的警告当成了极限施压,如同嘲笑中国38线警告那样嘲笑俄罗斯。而联合国军跨过38线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了心理阴影,越战的时候甚至不敢跨过17线。
然后俄罗斯全面出击乌克兰了,大家都傻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