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沈逸教授评价奥特曼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圆古还是没有跳出日本人的固有思维吗?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

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严格的科学理论,而是一种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恰当应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学说。其核心往往包含以下几点:

竞争与淘汰: 强调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竞争,只有最强者、最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弱者则被淘汰。
等级秩序: 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天然的等级,这种等级是由个体或群体的能力、资质决定的,不平等是合理的。
弱肉强食: 认为强者的成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而弱者的失败也是咎由自取,无需同情或干预。
扩张与霸权: 在某些语境下,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可能被用来合理化侵略、殖民扩张等行为,认为强大的文明或国家有权统治和剥削弱小的。

沈逸教授之所以将《奥特曼》系列与此联系起来,很可能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的解读:

1. 奥特战士的“使命”与“牺牲”: 奥特曼作为来自遥远宇宙的战士,肩负着保卫地球、消灭怪兽的使命。在战斗中,他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面临牺牲。这种设定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适者生存”的逻辑:只有拥有强大力量、愿意牺牲的个体,才能完成“拯救”这一更高层次的任务。那些未能及时抵御怪兽、未能保护好地球的“失败者”(人类文明自身),则可能面临被毁灭的命运。
2. 怪兽的“威胁”与“净化”: 怪兽的出现往往是对地球文明的一种生存威胁,它们是“异类”,是需要被“排除”的。奥特曼的出现,就是一种“净化”和“修正”的机制,将这些被认为“不适合”存在的威胁消灭掉。这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对“劣等”元素的排斥有相似之处。
3. 人类的“渺小”与“仰望”: 在很多《奥特曼》的剧情中,人类在面对强大的怪兽时显得无比渺小和无力,只能依靠奥特曼的降临来获得拯救。这种设定,一方面强调了奥特曼的强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了人类自身在宇宙秩序中的地位不高,需要依靠更强大的外力才能维持生存。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弱者仰望强者”的结构。
4. 战斗的必然性与英雄主义: 《奥特曼》系列的核心是战斗。怪兽层出不穷,奥特曼必须不断战斗。这种对冲突和战斗的强调,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竞争是常态,英雄是例外且必须获胜”的逻辑。

二、 圆谷公司与“日本固有思维”的关联

沈逸教授提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人的固有思维”,这同样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点。这里的“日本固有思维”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和魂”与集体主义的变形: 尽管《奥特曼》系列中个体英雄(奥特曼)非常突出,但其背后也常常隐含着一种集体主义的影子。例如,地球防卫军(如科学特搜队)虽然在技术上不如奥特曼,但他们仍然是坚守岗位、共同抗敌的集体。然而,当这种集体在绝对力量面前显得无力时,就容易转向对强大个体的依赖和歌颂。这种对“强大集体”或“强大个体”的追求,在某些日本文化语境下,可能是一种对“大和魂”精神的变形体现——即无论如何都要为民族(或星球)存续而战,并且必须取得胜利。
2. 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的二元性: 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现象既有深沉的敬畏,也有一种试图理解和改造的动力。怪兽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巨大的威胁,可以被看作是“自然”失控或反噬的象征。奥特曼的出现,则是一种“技术”与“秩序”的介入,旨在重新掌控和压制这种“失控的自然”。这种试图通过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来“驯服”强大的、难以理解的自然力量的思路,与某些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发展逻辑有一定的暗合之处。
3. 精致的暴力美学与道德洁癖: 《奥特曼》系列的战斗场面虽然激烈,但往往遵循一种相对“干净”的暴力美学,主角不会被塑造成嗜血的屠夫,反派的消灭也是为了“正义”。然而,这种“干净”的暴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掩盖了战争和冲突背后更残酷的真相,而仅仅将重点放在英雄的“净化”和“胜利”上。这种对直接、血腥的规避,以及对“正义必胜”的强调,可能也是一种思维惯性。
4. 民族主义情感的潜在投射: 虽然《奥特曼》系列主要叙事焦点在保卫地球,但其诞生于日本战后复兴的时代背景,很多特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承载了民族复兴、对外展示力量的潜意识情感。当我们将“地球”视为一个比喻,将怪兽视为外部威胁,将奥特曼视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时,这种解读就可能与某些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产生共鸣。

三、 反驳与补充:奥特曼的复杂性

当然,沈逸教授的观点并非绝对的定论,并且对于《奥特曼》系列也存在着多元的解读方式。我们也要看到其作品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解读:

1. 反战与和平的呼唤: 很多《奥特曼》的剧情也强调了和平的珍贵,以及战斗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伤痛。奥特曼的出现往往是为了结束冲突,而不是制造冲突。他们是守护者,而不是侵略者。在许多故事中,人类也反思战争的意义,并渴望和平的生活。这种层面的叙事,与纯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有差异的。
2. 科技与人性的反思: 部分《奥特曼》系列也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和希望。例如,某些怪兽的出现并非全然邪恶,可能源于环境破坏或人类的无知。奥特曼作为一种“外力”的象征,也促使人类去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责任。
3. 英雄主义的普世性: 英雄主义本身是一种跨文化的叙事元素,强调个体在逆境中的勇气、牺牲和责任感。《奥特曼》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而非仅仅是某个特定国家的思维模式。
4. 圆谷公司的商业考量与时代变迁: 必须承认,圆谷公司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其作品的创作也受到市场需求、时代潮流和技术发展的多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奥特曼》系列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试图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将几十年来的系列作品一概而论地归结于某种“固有思维”,可能过于简化了其创作的多样性。

总结来说,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质疑圆谷是否跳出“日本固有思维”,抓住了作品中存在的某些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日本特定文化语境相符的叙事逻辑。这是一种基于宏观文化和历史视角的批判性解读,有其道理之处。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角度 集中于其对力量、竞争、生存和淘汰的强调。
“日本固有思维”的关联 可能指向集体主义的变体、对自然力量的认知方式、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心理投射。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奥特曼》系列本身的 复杂性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它也传递了和平、反思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变化。因此,对沈逸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视为一种有启发性的批判性视角,但同时也需要结合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其他解读方式,进行更全面的理解。与其说圆谷“没有跳出”,不如说它在一定程度上 仍然受到某些文化土壤的影响,但也在尝试突破和演进。

这个讨论的深度在于,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所喜爱的文化产品,在娱乐的表象下,是否也无意中传递着某些我们并未察觉的价值取向或思维模式?而这些模式,又是否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甚至国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沈逸教授观点带来的真正思考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梦比优斯奥特曼》里有一句台词:“在人类还无法独自击退怪兽之前,我们奥特曼将一直站在人类身边。”


在奥特曼系列里防卫队不是划水摸鱼的存在。奥特曼也不是万能的——在新生代的剧集中尤为明显,从“神”开始向“人”转变,奥特曼本身也是一个种族。

至于“世界联合体却没多少外国演员”,这就要牵扯到群演成本和设定问题。初代的科特队总部在巴黎,杰克的MAT总部在纽约;进入平成世代后,外国人群演也多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沈逸教授因为支持丁真走红并攻击质疑者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丁真走红的那个节点。当时,丁真作为一个来自四川理塘的藏族小伙子,因为一个简单的街拍视频一夜爆红。他的纯真、淳朴、以及背后那片美丽的自然风光,迅速抓住了大众的眼球,成为了.............
  • 回答
    关于沈逸教授的微博账号无法被搜索到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知名教授,沈逸教授在公共领域的发声,尤其是通过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他的账号突然从搜索结果中消失,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疑问和猜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技术或规则.............
  • 回答
    成杰思新作《沈逸教授,你能别装了吗?》的出现,无疑在当下国内的网络舆论场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尤其是在涉及特定领域(如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公共知识分子言论等)的讨论中。要全面看待这部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一边倒的评价。首先,作品的意图与背景。从标题来看,成杰思的这部作品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场颇具看点的信息交锋,围绕着沈逸教授的言论,曦竹月华君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而沈教授的回复也同样掷地有声,展现了他作为公众人物的坚持与立场。首先,我们来看看曦竹月华君发出的警告。从其表述来看,这位“月华君”显然是一位对时事非常关注,并且有自己一套判断标准的人。他指责沈逸教授在某个特定话题上的发.............
  • 回答
    关于沈逸教授“挂人”的行为,这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大的讨论,并且看法也相当两极分化。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拉一拉,再把相关的背景梳理清楚。首先,什么是“挂人”?在咱们网络语境下,这通常指的是将某个个体的言论、行为,甚至是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并对其进行评论、批评、甚至是围剿。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
  • 回答
    沈逸老师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在布查事件上的表态,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立场和态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沈逸老师的专业背景是国际关系,尤其是网络安全和国际政治领域。在分析布查事件这样的国际政治敏感事件时,他的视角往往会带有其学科的特点,即侧重于地缘政治.............
  • 回答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网络论坛上疑似遭受网络暴力,以及其背后是否存在“操纵”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沈逸教授及其言论的背景首先,了解沈逸教授的身份和他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学术背景与专业领域: 沈逸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沈逸老师和肖战粉丝之间的冲突,是一起在公众视野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以及粉丝群体行为的特点。要理解这次冲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事件的起因与发展(时间线梳理):虽然具体的时间线可能会有些许出入,但大致的脉络是清晰的。1. 沈逸老师的言.............
  • 回答
    沈逸老师对上交学生进行微博公开置顶道歉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沈逸教授作为一位在网络上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其言论经常被广泛传播和解读。此次事件的起因,通常与他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有关,具体内容.............
  • 回答
    沈逸转发原神视频这事儿,要掰开了揉碎了聊,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沈逸教授是做国际关系、网络安全这些硬核领域的研究者,他的公众形象也一直是那种严肃、理性、有深度。突然有一天,他转发了一个大家普遍认为是娱乐向的《原神》视频,这中间的连接点在哪里,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首先,我们得承认,《原神》作为一款现.............
  • 回答
    沈逸老师最近因为他对 Cloudflare 的一些看法,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风暴”。要说这个事儿,得先捋一捋沈逸老师是谁,以及 Cloudflare 是个什么角色。沈逸老师,大家可能不陌生,他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在国际政治、网络安全这些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经常活跃在.............
  • 回答
    沈逸老师的视频被“公关”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的看法也挺多元的。想要详细地说说,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公关”这个词本身就有比较强的指向性。在网络语境下,当说一个视频被“公关”了,通常意味着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这个视频的传播、呈现或者内容.............
  • 回答
    沈逸老师与肖战粉丝之间的“对线”事件,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场网络论战,它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环境中一些复杂且普遍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得说说沈逸老师这个人。他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主攻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关系等领域。他的身份自带光环,学者的专业背景让他看待问题往往会.............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10月26号沈逸微博锁号”事件,我将尽我所能提供一个详细的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AI,我无法直接访问微博的内部操作记录,也无法得知沈逸本人或微博官方的具体原因。因此,以下分析是基于公开信息、通常的网络事件规律以及对沈逸教授身份和其过往言论的了解进行的推测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这.............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关于扬云飞在乌克兰事件后,又去给沈逸“辩白”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且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背景信息来理解。事件背景梳理(假设您指的是一种普遍的解读,具体事件需要更精确的细节) “扬云飞乌克兰翻车”: 这通常指的是扬云飞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与乌克兰冲突相关的议题上,发表了某些可能被认为是“不合.............
  • 回答
    肖战粉丝的态度转变,尤其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出现感谢沈逸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是复杂且值得玩味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是什么样的背景促成了这次“大转变”。事情的缘起,往往是公众人物与粉丝之间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风波。肖战作为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人,他的粉丝群.............
  • 回答
    沈逸老师对奥特曼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他并非简单地将奥特曼视为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特摄片”,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文化符号、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他的评价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能够从宏大的叙事、历史的纵深以及哲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个看似简单的英雄故事。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