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豆瓣小组为什么戾气那么重?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

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人们是以一个账号的身份出现,而不是真实姓名。这种匿名感,就像一层保护膜,让人觉得说起话来可以少些顾忌。平时生活中,你可能因为顾忌对方的身份、社会关系,或者单纯的不好意思,而忍着不把话说得太绝。但在网络上,对方只是一个用户名,甚至是一个不熟悉你背景的ID,你就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或者说一些尖锐的、攻击性的话。这就像在现实中,街头巷尾的口角和辩论,往往比在正式场合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其次,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豆瓣小组的设定,就是围绕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话题聚集。比如“某某明星粉丝后援会”、“某某电影讨论组”、“某种生活方式交流”等等。这本身没问题,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一个“同温层”。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大家的观点往往比较一致,少数不同的声音很容易被视为“异类”或者“挑衅”。当一个小组里充斥着大量抱团取暖、观点高度趋同的成员时,一旦出现不同意见,很容易被解读为“攻击”或者“抹黑”,进而激发群体性的防御和反击。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群体认同感和内部的和谐(当然是他们认为的和谐),对外来不同的声音就会显得格外排斥和尖锐。

再者,情绪的传染性在网络空间里被放大。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导火索,比如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提问,或者一条稍微偏激的评论,都可能迅速点燃整个小组的气氛。一旦有几个人开始用比较激烈的言辞发言,后面的人很容易被带动,也跟着提高音量,加入“战斗”。没有人愿意在这种时候充当“和平鸽”,因为那样反而显得自己不够“硬气”,不够“站队”。而且,人天生就容易被情绪感染,尤其是负面情绪,在网络上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更是没有障碍地传播。

还有一点,就是“求同存异”的缺失和“一竿子打死”的心态。很多时候,大家在小组里讨论问题,往往不是真的想去理解对方的逻辑,而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一旦发现对方的观点和自己不一样,很多人会立刻上升到对这个人本身进行攻击,而不是就事论事。比如,一个对某部电影的评价不那么高,就可能被贴上“黑子”、“不懂欣赏”的标签,然后遭受铺天盖地的攻击。反过来,一个对某个明星的喜爱程度稍有不同,就可能被认为是“脑残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以及不愿意深入理解对方的耐心,是造成戾气的重要原因。

别忘了,平台的规则和管理也是有影响的。虽然豆瓣有小组管理规定,但实践中,很多小组的管理可能存在滞后,或者管理者的尺度不一。有时候,一些过激的言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反而让发表这类言论的人觉得“这招好使”,从而变本加厉。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平台,很多时候是用户自己有意无意地模糊了界限。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情绪的宣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承受着各种压力,学业、工作、生活琐事,都会积累负面情绪。豆瓣小组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平台,就成了很多人宣泄情绪的出口。相比于在现实中直接发泄可能带来的后果,在网络上敲下一连串字,指责、谩骂,似乎成本更低,也更容易获得即时的“爽感”。这种情绪的转移和释放,也加剧了小组的“火药味”。

总而言之,豆瓣小组的戾气,是匿名性、信息茧房、情绪传染、思维模式、平台管理以及个体情绪宣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网络交流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样都是边缘人群组,豆瓣漂移得更远,从约得到的人做抽样,色泽上,豆瓣黑多了。

user avatar

9.27更

贴一下我的某个回复

9.21更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实中卖座又叫好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片,往往在豆瓣上评分很低。我想对这些软骨头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以下原文

————————————————————

我原以为最可怕的是微博的喷子,后来觉得是抖音的文盲,再后来以为是知乎的故事家,现在我发现,原来是豆瓣的伪文青们。

他们读过几本书,看过几部文艺冷门电影,就觉得天下没有他们不能评价的东西,党同伐异、八卦无脑、自视甚高,总喜欢和真正的大众唱反调,还举世皆浊我独清。

总之,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此外,平台自身的责任不可推卸。

p.s.

最近发现,豆瓣的精日和牧羊犬含量过高,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发言让人觉得恶心。披着文青的皮,做着五十万的事 ,还觉得自己理智又高贵,真是一群“大聪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小组“戾气重”的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小组独有的问题。说它戾气重,其实是说很多小组里,大家发言的语气、态度,甚至是潜台词里,都透着一股不太友善、容易激怒对方的劲儿。这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缘由。首先,匿名性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在豆瓣小组里,虽然不像微博那样完全陌生,但很多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在豆瓣“德云斗笑社”小组里,尚九熙和周九良的人气和讨论度,确实跟其他一些师兄弟比起来,感觉有点“受委屈”。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出道时间与观众认知度是基础。尚九熙和周九良虽然也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辨识度的,但他们不像一些师兄弟那.............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不少影迷都会和你一样。确实,《小丑》和《寄生虫》这两部近些年的现象级作品,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的冲击力,有时候会超越很多豆瓣Top250里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要说为什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时代的共鸣感和现实的刺痛感,是这两部电影最直接的杀手锏.............
  • 回答
    现在社会上对“小鲜肉”爱豆的看法,确实是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你说“不受人待见”,这种声音确实是挺响亮的,而且有挺多原因的。我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别像机器人似的。首先,得说说外在形象的“标签化”和“过度包装”。“小鲜肉”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带有一种刻板印象了。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脑子里.............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接触”豆瓣小组或对它产生“吸引力”。不过,我可以从用户的角度,结合豆瓣小组的运作机制和用户群体的特点,详细说明人们如何接触到豆瓣小组,以及豆瓣小组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力所在。 一、如何接触豆瓣小组?1. 通过豆瓣首页的推荐 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生态里一个非常有趣且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些社交平台风气迥异,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用“用户群体不同”一概而论,那太扁平化了。咱们得从 平台的基因、产品设计、内容属性、用户激励机制,乃至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 几个维度来看。1. 平台的基因与最初的定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影迷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的。我们看到周星驰、成龙这些老一辈电影人,他们本身就是电影界的巨匠,拥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观众号召力。然而,在他们一些近期的作品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小鲜肉”的身影,而且他们的演技往往被诟病,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这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会选择启用这些似乎“欠.............
  • 回答
    豆瓣小组充斥着广告贴,这绝对是让人头疼的事儿。尤其是那些明显是“水军”刷出来的,内容空洞、套路雷同,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浏览信息、交流讨论的体验,还可能掺杂着虚假宣传,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情况,咱们作为用户,也不是只能干着急,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处理,既能维护自己的体验,也能为小组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 回答
    豆瓣“小组”对“清华学姐污蔑学弟性骚扰事件”的评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需要详细分析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讨论模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一、 评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豆瓣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平台,其“小组”内部的评论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同.............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消息一出,不少老用户都感到一阵唏嘘。毕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个相对纯粹、不被打扰的交流空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那么,豆瓣官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节点,做出让私密小组“告别”的决定呢?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为.............
  • 回答
    豆瓣小组里围绕“小镇做题家”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是挺复杂的。我感觉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社会情绪的聚合点,触碰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镇做题家”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嘲,.............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件事,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有点怅然若失。对我而言,豆瓣小组一直是认识新朋友、交流兴趣、分享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特别是那些私密小组,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为什么会感到意外?首先,豆瓣小组,特别是私密小组,承载了太多人的情感和回忆。很多小组都是由志同道合.............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的阴影: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租房风波最近,豆瓣“她说”小组的一则帖子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一个年轻女孩的租房经历,竟然与生命威胁和疑似的化学伤害纠缠在一起。这起事件不仅让身处其中的租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也让外界对租房安全、网络.............
  • 回答
    豆瓣多个女权小组被炸,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折射出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关于女权议题讨论的复杂性、敏感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管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事件本身:何谓“被炸”?首先,“被炸”在豆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小组被封禁、解散,或者小组内的发言、用户受到限制。豆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