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小组「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

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

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985工程”代表的是顶尖、精英、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校,毕业生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培养的优秀人才。然而,“废物”一词却直接指向了与这种精英标签完全相反的境遇。这种极致的对立,瞬间抓住眼球,也精准地击中了许多年轻人的痛点。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自嘲式”的标签化。那些以“985”为背景,却自认为“废物”的群体,通过这个名字,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绝望的境地,但这种绝望又是包裹在一种戏谑和自嘲的保护色之下的。

背后折射的群体情绪:

这个小组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许多“985”背景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精英光环”的失落与幻灭: 许多“985”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可能被寄予厚望,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高期待。他们习惯了在学校的体系中获得认可,习惯了“优秀”的标签。然而,一旦走出校园,进入更广阔但竞争更激烈的社会,他们可能会发现,仅仅拥有“985”的学历,并不能保证他们获得理想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社会的尊重,甚至可能连“内卷”都无法脱颖而出。这种曾经的优越感在现实面前遭遇挫败,很容易产生失落和幻灭感。

2. 对社会评价体系的质疑: “985”的标签是社会赋予的,它代表着一种外部的、标签式的评价。但当个体发现,即便拥有了这样的标签,也无法兑换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他们自然会对这种评价体系产生质疑。为什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获得了“985”的认可,却依然可能过着“平凡”甚至“不如意”的生活?这种对现有社会评价体系的疏离感,让他们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才是对自己的肯定。

3. 内卷的压力与焦虑: “985”的毕业生并非都在享受高薪厚禄,许多人依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得不参与到“996”、“007”等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中。即使是在学术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严峻的“内卷”问题。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当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时,用“废物”来形容自己,实际上是一种对这种无效内卷的戏谑表达,也是一种缓解自身焦虑的方式。

4. 对“成功学”的警惕与反思: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成功学”的论调层出不穷,贩卖着一夜暴富、捷径致胜的鸡汤。但对于很多经历过严苛学术训练的“985”学生来说,他们更清楚实现目标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当发现这些“成功学”与现实脱节,甚至是一种剥削时,他们会产生警惕,并通过自嘲来表达对这种虚假叙事的反感。

小组的运作方式与成员的互动:

这个小组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区”,让成员们可以自由地倾诉和表达那些不那么“光鲜”的一面。在这里:

真诚的倾诉: 成员们可以分享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种种碰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未来的迷茫,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种坦诚的交流,能够引起共鸣,让个体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
互相慰藉与支持: 在这个小组里,“废物”不是一个羞耻的标签,而是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大家在这里互相安慰,提供经验,分享信息,形成了一种社群式的支持。这种“抱团取暖”的心理机制,能有效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焦虑。
批判性思考的萌芽: 虽然表面是自嘲,但很多时候,这种自嘲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公、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教育体制弊端的批判。当大家发现,即使是“985”背景也无法打破某些“天花板”,这种经历本身就促使他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寻求意义的尝试: 当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失效时,人们会转而寻求其他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途径。也许在这个小组里,有人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人开始思考不同的人生价值,有人在尝试走出“内卷”的泥沼,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废物引进计划”的“引进”之意:

“引进”这个词也很值得玩味。它可能意味着:

引进失败的经验: 将自己“失败”的经历引进进来,公开分享,让其他人从中吸取教训。
引进不同的可能性: “985”的光环有时会成为一种束缚,让人不敢尝试非传统的道路。“引进计划”可能是在鼓励大家引进一些“非985”思维,或者其他不被主流认可的技能和人生方向。
引进对现实的客观认知: 从精英的“象牙塔”中跳出来,引进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接受“985”并非万能的现状。

辩证看待与潜在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小组的存在。

积极的一面: 它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促进了群体之间的互助,也可能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后喻文化的自我调节。
潜在的负面影响: 过度沉溺于“废物”的标签,可能会加剧个体的消极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阻碍积极的改变。如果一味地强调“废物”,而忽视了自身可能存在的其他价值和潜力,那这种自嘲就可能变成一种自我设限。此外,一些人也可能利用这种情绪,进行恶意营销或者贩卖焦虑。

总结: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群“985”大学生的个人遭遇,更是关于当下社会中,关于精英教育的边界、个体价值的重塑、社会评价体系的困境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在这种复杂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的集体写照。它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表达了在光鲜的标签之下,隐藏着的普遍的焦虑、失落和对现实的追问。理解它,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去倾听那些隐藏在自嘲之下的真实心声,以及背后涌动的社会情绪和思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题家”与“一般意义上的会做题的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精神已经被摧残坏了,有两个表现:

一、过度相信自己读好书就可以实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二、明明自己对于物质、异性有不低的欲望,但精神已经被摧残到不去主动研究金钱、女人这些课题。


真正的没有被做题摧残坏的科学精神是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去研究那个东西、研究那个领域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共性。

我随便列举几个课题 :

一、高薪岗位招人有啥要求?对情商要求很低的高薪岗位招人有啥要求?

二、自己家乡县城十大富豪成功要素、自己大学所在城市中小企业主成功要素。

三、在“女人”这个问题上当冤大头的人的共性(我在此推荐我自己的“人性化”理论)


有的做题家很有趣,明明自家亲戚里有某领域的成功者,春节聚会从来不问对方。等到自己混差了,就开始怨天尤人。

他可以在大学教室里问同学“第几页的第几题怎么解”,就是坚决不问自家亲戚“您是怎么白手起家的”。他其实是渴望钱、女人的,但是他已经被摧残到只愿意研究大学书本习题而不主动研究钱与性的课题了。


此答案不是成功学,看完了还是大概率不成功。但我觉得失败者应该知道自己输在哪里。输得明明白白,也算不枉费自己的智商。


想得到A事物,却长期不研究直接的因果关系,得不到又怨天尤人,这确实是最废物啊!

user avatar

看了一点,很难受,人生本不该如此凄惶。

社会在进步,在开放,这些跳出小地方的同学们,算是承受了极大压力的一群人,自我价值暴涨爆贬,心理痛苦可想而知。一个人减个肥,从120斤降到100斤,心脏神经都受不了,何况精神上的减肥强肌。

或许我也只能弱弱地说一句,当年我的祖先可能承受的压力也会如此,而你们这代人的眼泪,换来的会是下面几代的安居乐业吧。

刘强东也是小地方的人,我相信还有其他很多大佬也是,他们必然经历过初到大城市,刚进大学堂的那种惶惑,从后来的成功看得出当年心理上亏欠的痕迹,但终究瑕不掩瑜地成功了,他的出头未必可以归结为新行业草创红利,跟实体店、跟阿里巴巴斗得也是千辛万苦,我想,东哥不好看,但也算是小镇青年的楷模。

user avatar

习得性无助的一种表现。

对于小镇预备做题家,其成长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1,通过做题进入一个社会认可度高的大学,并在其中学习到知识,找到未来可用的人脉基础。

2,离开学校,在学历基础上进入获得一个较高竞争起点,并在工作中成为佼佼者。

3,在工作事业的领域成为精英,掌握话语权、资源并获取红利。

多数小镇预备做题家,所接触的信息,给他们一个刚性错觉,就是能够获得第一个阶段的胜利,后续两个阶段唾手可得。

所以当他们满怀信心的进入第二阶段,然后被社会各种毒打的时候,习得性无力产生了,他们发现在第一阶段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模式,不一定能获得优势,有些时候还会造成劣势。

在大量的劣势负反馈下,天之骄子的小镇做题家,被各种“无原因”的负面反馈,搞得习得性无助了。

这时候他们开始自嘲,以及暗示第一阶段的努力是低效和蠢笨的,或者归咎于客观的问题。

但是他们忽略了,没有通过第一阶段的人的人生,以及学习的有效性。

他们急着去寻找所谓的情商、成功学、思维方式、技能培训秘籍,然后被更狠的毒打,更饱受负反馈,然后加剧习得性无助。

刻舟求剑的典故人人知道,人人觉得可笑,可惜都在刻舟求剑。

有个朋友跟我说,默苍离,你写的那些玩意有啥用,根本没人看,看了也没人照做,照着做太苦了。

还有个朋友跟我说,默苍离,你傻啊,你写的那些实话,都照着做了,谁当韭菜?

其实他们说的特别有道理,不是吗?

因为思考和修炼,相比于,照着游戏攻略一样的成功学,去赌一把,辛苦太多了。

与其如此,躺平了对大家都好。

不卷了,那些暂时领先的无能之辈总算松了口气啊。

真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件事,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有点怅然若失。对我而言,豆瓣小组一直是认识新朋友、交流兴趣、分享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特别是那些私密小组,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为什么会感到意外?首先,豆瓣小组,特别是私密小组,承载了太多人的情感和回忆。很多小组都是由志同道合.............
  • 回答
    豆瓣小组里围绕“小镇做题家”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是挺复杂的。我感觉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社会情绪的聚合点,触碰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镇做题家”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嘲,.............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的阴影: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租房风波最近,豆瓣“她说”小组的一则帖子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一个年轻女孩的租房经历,竟然与生命威胁和疑似的化学伤害纠缠在一起。这起事件不仅让身处其中的租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也让外界对租房安全、网络.............
  • 回答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被雪藏”,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主观,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个曾经活跃、引人注目的社群,如今在豆瓣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小组的性质与早期吸引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背景和它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用户。 时.............
  • 回答
    豆瓣可爱事物分享小组“爆组”事件:一场关于网络社群管理与用户情感的博弈豆瓣“可爱事物分享小组”近日被爆组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事件,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网络社群管理边界、用户情感表达自由以及平台责任的多维度探讨。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何为“.............
  • 回答
    这篇豆瓣小组帖子“每到雷阵雨的时候,我就喜欢点外卖”很有意思,我看完之后觉得挺有共鸣的,也引发了一些联想。首先,从标题来看,它就透着一种“天气与情绪”的关联。雷阵雨,往往伴随着阴沉的天空、呼啸的风声、偶尔炸响的雷鸣,以及淅淅沥沥或者倾盆而下的雨声。这种天气,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待在室内、享受安逸的.............
  • 回答
    《小丑》(Joker, 2019)在豆瓣上,一星评价的比例达到6.7%,这个数据在一部备受瞩目、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身上,并不算特别令人意外,但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承认,6.7%的一星率,对于一部在很多影评平台和观众群体中获得极高评价的电影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对“刺眼”的数字。这说明,在.............
  • 回答
    央视点名批评“小鲜肉”天价片酬,这个话题触及了当下娱乐圈的几个核心痛点:高昂的成本、对行业生态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演员职业操守的质疑。 这并非新鲜事,但每一次被公开点名,都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明确央视批评的“天价片酬”指向的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小鲜肉”这个群体,更是指那些以流量而.............
  • 回答
    豆瓣女权使用“荣誉女人”称号和“牠”字来称呼因救助三名女性而牺牲的男生,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事件中,一名男性为了救助三名女性而英勇牺牲。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悲痛的事件,大家普遍会.............
  • 回答
    您提到的“豆瓣女用户嘲讽网约车司机‘没骨气’不敢拒载,获得四百多点赞”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具体内容(推测):虽然我无法直接获取到您提到的具体豆瓣帖子内容,但我们可以基于您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 豆瓣平台: 豆.............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
  • 回答
    豆瓣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了大规模的“一星差评潮”,这无疑是近期科技和文化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豆瓣的用户,我对此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谬。表面现象与直接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和表面上看,用户给出差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对App本身的功能、用户体验、bug或.............
  • 回答
    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集体性打一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用户权益、平台管理以及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1. 大规模、协同性的负面评价: “集体性打一星”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个别用户.............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