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

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

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罪恶,而是指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情感忽视、控制欲过强、物质匮乏或过度溺爱,以及由此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人格缺陷、生活困境等等。

在这个小组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倾诉和分享:

童年阴影的讲述: 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找到了共同的经历,比如从小被父母打骂,情感上从未得到过支持,或者被迫承担家庭的重担,甚至遭受过亲密的、不可言说的伤害。这些在他们成年后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父母控制的控诉: 很多成年子女仍然受到父母的严密监控和控制,从生活琐事到职业选择,甚至婚姻大事,父母总想一手遮天。他们试图挣脱这种束缚,但往往困难重重,因此在这里寻找理解和支持。
“巨婴”父母的无奈: 有些父母自身心理并不成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反而将自己的需求和压力转嫁给子女,将子女当成情感寄托或生活依靠,让子女背负沉重的责任,无法过上自己的生活。
情感勒索的痛苦: “我养你这么大,你不能这样对我!”这种话语在一些家庭中屡见不鲜,父母利用养育之恩进行情感绑架,让子女难以拒绝或表达真实感受。
关于独立和边界的探索: 小组的成员很多都在学习如何与原生家庭建立健康的边界,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以及如何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小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 情绪宣泄的出口: 对于许多长期压抑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痛苦、愤怒和委屈,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释放。
2. 情感共鸣与社群支持: 很多时候,人们感到孤独是因为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特例。在这个小组里,他们发现有无数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这种“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的共鸣感,能极大地缓解他们的孤立无援。大家互相鼓励、分享经验,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的建议。
3. 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契机: 通过阅读他人的经历和参与讨论,许多成员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并开始主动寻求改变。这可能包括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疗愈,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4. 挑战传统观念的平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往往被过度强调,甚至被扭曲为无条件的顺从。这个小组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这种单一的、僵化的孝道观,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子女的健康和幸福,是否应该优先于父母的控制欲或所谓的“面子”?它也呼吁大家认识到,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他们也可能犯错,也可能造成伤害。
5.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很多人的讨论中,会自然地引申出关于心理创伤、依恋关系、家庭动力学等心理学概念。这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让更多人意识到原生家庭问题并非“家丑”,而是可以被认识和解决的。

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和潜在的争议点:

极端化倾向: 任何一个社群都可能存在极端化的声音。一些成员在长期的压抑和痛苦中,可能会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甚至产生偏激的言论。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虽然可以理解,但有时也可能缺乏建设性。
非理性复仇心理: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成员带有报复性心理,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去攻击或揭露自己的父母,这可能会带来法律风险或进一步加剧家庭矛盾。
“甩锅”心理的可能: 在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人过度将自己的不顺遂归因于原生家庭,而忽视了自身在成年后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或责任。
信息筛选的必要性: 任何线上社群的信息都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接受,特别是涉及个人经历和心理疗愈方面,并非所有建议都适合每个人,甚至有些建议可能不专业。

总结来说: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当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缩影,反映了许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家庭困境和心理成长挑战。这个小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们能够找到彼此,获得理解和支持,并开启自我疗愈和成长的旅程。

它不是鼓励大家去憎恨父母,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大家能够正视那些不健康的家庭模式,认识到自己曾经遭受的伤害,并学会如何走出阴影,构建更健康、更独立的人生。理解这个小组,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化,去看到背后那些复杂的情感、深刻的伤痛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这股力量,虽然带着些许沉重,但也是推动个体独立和心理健康的积极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能没进去过

在那个小组里,成员有被家人猥亵的

有被殴打的,被长久以来语言暴力辱骂的。

也有没完没了给家里人钱的,还有家人要孩子贷款的。

更不用说从小到大打压式教育,pua式亲子关系。

有博士因为不肯结婚被送去电击学校最后自杀,也有把自己几乎所有积蓄都给了家里,最后因为没有钱给不出来被恼羞成怒的父亲砍头杀死的夫妻。

我看到过一些人很愤怒的说,那个组里的人太不孝顺了,太过分了。一定是因为这些人要的太多了,要钱要自由才导致的。

但是黑暗远比你们想象可怕的多。

那些嘴上说人家不孝顺的人不一定多孝顺,但是一定有孩子或者即将要孩子。

我怎么看,我用手机看。

user avatar

这个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立于2008年,成员大部分以70后和80后为主。

在那个时候,他们都是一群长期活在父母伤害里的孩子。

巅峰时期,这个小组就达到了12万人之多!!

user avatar

【父母皆祸害】?

如果说【我的父母是祸害】,或者【有些做父母的是祸害】这没什么。

偏偏要用【皆】?

这是打地图炮啊!

成年人了要为自己负责,父母有问题,那就在能自食其力的时候赶快远离父母。

抱怨父母很正常,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种缺点,但【父母皆祸害】持有这个观点,并且长期持有的人,大概率,也会是下一代眼里的祸害。

祸害,是会遗传的。

两个祸害之间的相残,我很难同情哪一个?

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用不着原谅不原谅的,别老挂在心头,能改就改,改不了就跑远点,眼不见为净。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回答,真的感觉挺搞笑的。

假设,有人因为被渣男欺骗过感情,在豆瓣上建立小组“男人皆辣鸡”,有几十万人在里面分享一些有的没的各种渣男故事,我想问下知乎因为杨笠一句“男人还有底线啊”就高潮的直男们什么感想?

假设,有人因为被绿茶欺骗过感情,在豆瓣上建立小组“女人皆biao子”,有几十万人在里面分享一些有的没的各类渣女的故事,我想问下那些打拳打的风生水起的女拳们又作何感想。

人类最有天赋的事就是玩双标


有不少回答都在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

我想问下那些认为父母皆祸害的人,了解过父母经历吗?你不了解父母的经历,为啥要劝父母“善”呢?

还有认为子女成长全部受父母影响,把自己一切缺点都怪罪到父母头上的人,按照这个理论你的父母也是受他们父母影响才这样的,你又有什么好怨恨他们的呢?

除了极个别非常糟糕的父母(这类父母不适合道德批判,应该直接法律制裁),觉大部分家长都是普通人。知乎上不是经常劝父母要尽快接受自己的子女只是普通人的事实吗?我觉得非常对,儿女也要尽快接受父母也是普通人的事实,不是每个父母都考的上“985,211”,他们也会犯普通人的错。年轻人不是老是说不要拿自己的小孩子和其他人对比吗?拿自己父母和其他人对比就对了?

user avatar

1.

“任何人(具有正常生殖功能)都能当父母”&“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关系”必然导致非常非常多的家庭内部中,父母对子女的压迫伤害之类言行,并且子女没法有效反抗只能长期忍受。

这就导致了怨恨,一群人的强烈的怨恨。

网络给了这群人一个互相交流安慰甚至帮助的地方,这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




2.

当足够的个体成为群体的时候,个体就会容易失去个体的思维判断,会构成一个集体意识。

典型的是”传销“组织开会,以及一定数量的集美们或哥几个在一起。

类似于”乌合之众“的效果,这种状态下的个体和这种集体中的个体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人。


我亲身多次体会过并在事后复盘分析过,所以我个人格外讨厌聚堆,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




3.

所有父母都是祸害么?所有父母都是她们心中的那样?

正如现在的女权,所有男性都是她们心中那样么?(这方面,二者特别类似。实际上也有相当高的重合率。)

当然不是。

你举幸福美满的家庭例子,以及正直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男人的例子,她们不会认同。

她们会把你当成敌人,把你当成她们认知中”父母“”男人“的帮凶。

面对她们,你只有两种选择,成为她们或其他。


”被伤害“和”伤害不相关的人“是两个概念。

我个人赞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受到伤害的人多了去了,尤其是底层人民。

正常人只会怨恨那些伤害他们的人,而非其他没伤害他们甚至帮助他们的人。

某类人只是因为自己受到伤害了借着自己被伤害过的由头,去释放心中的怨恨,甚至很多还试图让其他无辜的人一起受他们曾受过的伤害或更多的伤害。

相对好一点的是以“被害者”身份不断寻求补偿,向没伤害过他们的人寻求。


正常人没能力的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有能力的想要为了世界更好而努力建设社会。

而他们?他们只想否定全部乃至毁灭(就像中二漫画动画里的不入流配角一样)。




我个人受到父母给与的伤害,比很多网络上那些人要多要重要长久。(和那些把其他人的极端情节拼凑甚至完全杜撰编造的情节往自己身上代入的”人均抑郁症们“不同。)

我恨他们,但不是对”父母“,而是他们。

我的奶奶和二姑给予了我更多的爱,他们也是”父母“。

我的奶奶教给我了善良正直,我的二姑教给我了智慧。

我是被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家轮流抚养长大的。



我会恨会报复伤害过我的人,会爱爱我的人,会回报帮助过我的人。

而非因为被伤害,就报复伤害不相关乃至所有人。

而非因为被爱,就爱所有人。

而非被帮助,就回报所有人。


错的是那些伤害子女不负责任的言行和言行的人,而不是其他没有那些言行的人。

仅仅因为同是具有“父母”身份就去憎恨被攻击伤害侮辱,那么“你们”不是成为和你们“父母”

一样的人,而是比“你们”的“父母”更恶。

user avatar

这个组是很有意义的,也很心疼这样长大的孩子

但名字应该改一下,不然就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user avatar

到这里吧,幼稚,偏激终不过这些词汇。

评论区一位质问,那些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潜台词是他们是被虐待的。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逻辑。然而,精神病也不过是患病而已,无非遗传,变异。一个有点复杂的脑功能障碍,不至于用来论证患病者受到虐待。

当然,虽然答主是精神科医生,对于偏激者来说,自己认定的事来说又能如何。

不过,有一点,希望有些人能知道,遗传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可能代表了,宿命。

物种通常不会变换,土鸡生不出凤凰。畜牲生的还是畜牲。



不刷抖音,不看豆瓣。其实对于这个小组,从认识到见证她的终结,不过一个月的时间。顺带一提,回答里某人把小组的封杀归结于公知的攻击,那搞错了,这事就发生在知乎,康莫事件。

对这个团队不了解,很多回答都看了。

这个写得比较中肯。这并不是一个立意很坏的组织。但这个组织的终结带着一种必然吧。小组的建立目的是互助,分担痛苦,走向新的人生。但这个小组里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吗?

一部分是的,另一部分用那位答主的话说,无病呻吟的成分大一些。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重型精神病)以及偏执狂(人格障碍)。

而后者提供了大量荒谬的,离奇的家庭虐待的“实例”。小组的终结也源于轻信一位精神病患者妄言而做出的过激行为。

一群受到伤害的人互相分享苦痛经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情绪,而参杂进一些发病期精神病患者。对各方都恐怕没有益处。

至今还记得康莫事件中曾有人对她留言“你有精神病残疾证明,杀掉你的父母,你不用负法律责任”,想想都令人恐惧。

这样没有办法落实管理的小组,弊始终大于利。洗白没有意义。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被父母迫害了,也不知道有多少是无病呻吟,但这么一个“皆”字,我感觉被冒犯了,你们的父母不好,不代表全世界的父母都差劲。

user avatar

基本释义:都;都是。

翻译:父母都是祸害。

没点进来前我以为是个极端组织,看了几个回答才知道是什么。

父母是个阶段,绝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个地图炮否定了父母,也否定了自己的未来。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把“皆”去掉加个“我的”比较好。

支持受到虐待的子女抱团互相温暖,知乎对这种遭遇也很有同情心,组没了可以发到这来。

但不支持自己没有相关遭遇的人,举着别人的苦,发泄自己的情绪,把别人当做你幼稚议论文的素材。不要说别人怎么了,请说你怎么了。

当你用别人的遭遇,应该是为别人争取权益,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

user avatar

自己爹妈不行,就拿自己爹妈说事 ,别带上全部

user avatar

年轻的小朋友进去吐槽,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如果过了25岁还在里面逼逼抱怨原生家庭,那真的是废了。

我知道有的父母确实很奇葩,但是我们应该学会挣脱,学会创造、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等到中年暮年还抓着父母的“错”说个不停,这样的话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有些“子女”网友眼里合格父母应该是这样的:把孩子当菩萨一样的供养起来,不得有任何批评违背,拼命赚钱,至少要给孩子赚够孩子躺尸也可以用一辈子的钱,然后跪在孩子面前,向孩子忏悔说,我不该没有经过你允许把你生下来(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个怎么征求意见),我现在为你做的能达到合格吗?然后孩子如果觉得满意了,父母就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自杀,如果孩子不满意,就接着按孩子的要求继续,做到孩子满意再去死!

一边要求有西方孩子的自由尊重,一边要求父母传统的无条件付出,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这句话都不用隐射,直接字面意思也是绝了)

动不动父母没有经过自己允许就把自己生下来是不尊重自己,我就好奇这么要怎么征求意见??

奇葩父母有,奇葩子女也不少。有些父母确实是人渣,确实是祸害,但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父母基本都是好的,有些父母做的不够好但是也到不了祸害的地步。而垃圾子女的也有,要求父母无条件付出,不允许父母有任何违背自己的言行,你们老板给你发工资,也能说你一句吧,怎么到父母这,被说一句就恨不得弄死他们?当然会有人跳出来说,子女垃圾也是父母没教育好,源头还是父母,行行行,就你会追根溯源,就你人间清醒!这和凶案一定有人跳出来洗白凶手一样,一定是xx逼的,不然怎么会sr

网上“子女”身份的网友多,报团容易,没什么好说的,只想说,话不要说太绝,说话留三分,免得自己有孩子时被打脸。

一大堆育儿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也不用自己生孩子,找个孩子几次辅导作业能心平气和不生气,就算厉害,更别说其他的事

我做子女,“子女”网友的言论我懂得,同时,我也做母亲,但是大多数“子女”网友不懂父母,没关系,自己生了孩子就懂了。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知易行难,道理一堆,实践确实另一回事

我只想说,如果父母真是奇葩,那赶紧脱离,断绝关系,最多他们老了给抚养费,没办法,这是法定的。但是也别一点点事就给父母扣大帽子。我讨厌父母永远正确,也讨厌父母说不得子女半个字,上学做判断题也知道带极端词基本都是错的!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抱团取暖,他们拒绝把自己的不幸发到知乎问题这种公共场合下,供人评头论足,污染大家的时间线。

所以小组被取缔了。

然后他们被打散,到知乎这种还允许说话的地方,说一下自己的经历,被骂,沉默,消失在人海中。

然后大多数人继续当这几万人不曾存在过。

再一看,这是今(2021)年7月新出炉的问题,怪不得我以前似曾相识。这问题被知乎删过不止一次。

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创建比知乎这个站的开站都早。

以后还会有人问,我还会这么答。就像前赴后继只为了写上【崔杼弑其君】的史官。

user avatar

我觉得把“皆”改成“有”更合理一点。给并不具备普适性的经历冠以绝对覆盖面的词汇,只是说说还罢了,如果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也太武断了。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键盘侠”。

在知乎上看到所有被重男轻女的父母伤透心的女孩子,哭哭啼啼上来问“为什么爸爸妈妈把所有财产和爱都给了弟弟,生病了却要我出钱出力伺候?”

我一般会冷酷的反讽“因为对你越不好,你越是上赶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同事,还是泛泛之交,如果对方抱怨父母偏心,我的标准回答是“父母有父母的难处,他们肯定心疼你,但这也不是没办法,只能先委屈下你”——这种回答,99.99%会得到对方的肯定。

user avatar

这个小组我逛过。

嘲讽这个小组的,大多是没看过具体内容的,以为这个组里也就是讨论,类似于给弟弟买零食不给我买,一个月零花钱太少,或者父母夸别人家小孩不夸我,这种类型的小事。

但是这个小组很多经历是非常可怕的,是真真实实的严重暴力犯罪,如果不是父母子女关系,这种程度的暴力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要判刑的程度。更别说冷暴力,语言暴力之类的了。

如果这个小组讨论的都是些小事,是不会被取缔的,相反会是很多青春疼痛文学的聚集地,会成为很多网友嘲讽的对象,类似于网抑云成为一个梗。

但是这个小组讨论的已经是触及人伦法律的尺度了,所以不再适合大范围围观,出圈那一刻就注定要消失。

非常难受的是,那些帖子并不是博眼球,他们都发生过。每次想到这些受害者,他们最后连一个倾诉的渠道都被剥夺的时候,我就很难受。希望你们未来的日子,能过得安稳平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痛点的社群。要理解这个小组,我们得先明白它为何存在,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这个小组的缘起与核心诉求:简而言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主要是一些因为原生家庭而受到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后遗症”颇重的人。这里的“祸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这个名字本身就够劲爆,也足够吸引人。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江湖,聚集了一群因为原生家庭而感到困扰、甚至深受其害的人们。在这里,大家卸下伪装,袒露心声,将那些难以启齿的家庭矛盾、父母的“好心办坏事”、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倾吐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小组,首先得明白它存在的.............
  • 回答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被雪藏”,这个说法或许有些主观,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个曾经活跃、引人注目的社群,如今在豆瓣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小组的性质与早期吸引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出现背景和它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用户。 时.............
  • 回答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出现,无疑是当下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显著切片。理解这个小组,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废物”标签,而需要深入挖掘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认同的变迁。小组名称的冲击力与反差:首先,“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
  • 回答
    豆瓣私密小组停用这件事,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有点怅然若失。对我而言,豆瓣小组一直是认识新朋友、交流兴趣、分享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特别是那些私密小组,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为什么会感到意外?首先,豆瓣小组,特别是私密小组,承载了太多人的情感和回忆。很多小组都是由志同道合.............
  • 回答
    豆瓣小组里围绕“小镇做题家”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是挺复杂的。我感觉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社会情绪的聚合点,触碰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镇做题家”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嘲,.............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管理员号召禁止赞扬奥运会男性运动员,只允许批评这一行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具有争议性的做法。要理解和评价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表象与核心诉求: 表象: 小组管理员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组内成员在讨论奥运会男性运动员时,只能进行批评性发言,禁止赞扬。 .............
  • 回答
    豆瓣“她说”小组的阴影: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租房风波最近,豆瓣“她说”小组的一则帖子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一个年轻女孩的租房经历,竟然与生命威胁和疑似的化学伤害纠缠在一起。这起事件不仅让身处其中的租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也让外界对租房安全、网络.............
  • 回答
    豆瓣可爱事物分享小组“爆组”事件:一场关于网络社群管理与用户情感的博弈豆瓣“可爱事物分享小组”近日被爆组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事件,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网络社群管理边界、用户情感表达自由以及平台责任的多维度探讨。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何为“.............
  • 回答
    这篇豆瓣小组帖子“每到雷阵雨的时候,我就喜欢点外卖”很有意思,我看完之后觉得挺有共鸣的,也引发了一些联想。首先,从标题来看,它就透着一种“天气与情绪”的关联。雷阵雨,往往伴随着阴沉的天空、呼啸的风声、偶尔炸响的雷鸣,以及淅淅沥沥或者倾盆而下的雨声。这种天气,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待在室内、享受安逸的.............
  • 回答
    《小丑》(Joker, 2019)在豆瓣上,一星评价的比例达到6.7%,这个数据在一部备受瞩目、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身上,并不算特别令人意外,但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承认,6.7%的一星率,对于一部在很多影评平台和观众群体中获得极高评价的电影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对“刺眼”的数字。这说明,在.............
  • 回答
    央视点名批评“小鲜肉”天价片酬,这个话题触及了当下娱乐圈的几个核心痛点:高昂的成本、对行业生态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演员职业操守的质疑。 这并非新鲜事,但每一次被公开点名,都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明确央视批评的“天价片酬”指向的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小鲜肉”这个群体,更是指那些以流量而.............
  • 回答
    豆瓣女权使用“荣誉女人”称号和“牠”字来称呼因救助三名女性而牺牲的男生,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事件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个事件中,一名男性为了救助三名女性而英勇牺牲。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悲痛的事件,大家普遍会.............
  • 回答
    您提到的“豆瓣女用户嘲讽网约车司机‘没骨气’不敢拒载,获得四百多点赞”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具体内容(推测):虽然我无法直接获取到您提到的具体豆瓣帖子内容,但我们可以基于您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 豆瓣平台: 豆.............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
  • 回答
    豆瓣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了大规模的“一星差评潮”,这无疑是近期科技和文化圈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豆瓣的用户,我对此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谬。表面现象与直接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和表面上看,用户给出差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对App本身的功能、用户体验、bug或.............
  • 回答
    豆瓣在各大应用商店被集体性打一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用户权益、平台管理以及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象本身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1. 大规模、协同性的负面评价: “集体性打一星”意味着这不是零散的个别用户.............
  • 回答
    豆瓣上关于“货拉拉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跳车了”的帖子,以及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这类帖子通常会试图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当事人的行为和遭遇,并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残酷与争议首先,必须正视货拉拉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一个年.............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豆瓣上关于“婆婆反对养狗,狗被儿媳送回娘家后仍被婆婆追上扔掉,后儿媳离婚并打胎”一事的讨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同情、愤怒和深刻的反思。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它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性中的复杂之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 起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