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自中国电影网的文章批评恶意刷低《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评分?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对豆瓣恶意刷低评分的批评,这在中国电影评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高评分电影遭遇“差评潮”

《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的上映与争议: 这三部影片都属于商业大片,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导演和演员,上映前备受瞩目。然而,它们在口碑和观众评价上却出现了两极分化。
《长城》: 作为张艺谋执导的“东方史诗”巨制,汇聚了刘德华、景甜、马特·达蒙等中外明星,宣称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好莱坞式大片。然而,其剧情和人物塑造备受质疑,许多观众认为其文化内核和表达方式存在问题。
《摆渡人》: 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等主演,改编自张嘉佳的热门小说。影片的喜剧风格和“鸡汤”式的台词被不少观众批评过于做作、尴尬,甚至被贴上“烂片”标签。
《铁道飞虎》: 由丁晟执导,成龙主演的动作喜剧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游击队的故事。影片在动作设计和娱乐性上获得部分好评,但也有观众认为其情节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
豆瓣评分的“风向标”作用: 豆瓣电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评分和评论社区,其评分常常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晴雨表”和观众口碑的重要参考。当一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出现大幅波动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时,往往会对其票房和后续宣传产生显著影响。
观众的批评声音: 对于上述影片,确实存在大量观众在豆瓣上表达了负面评价,指出了影片在剧情、演技、制作、立意等方面的不足。这些批评是基于个人观影感受的真实反映。

二、 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批评:从“客观评论”到“恶意刷低”的指控

中国电影网的观点(被转载): 中国电影网的文章直指豆瓣平台存在“恶意刷低”评分的行为,认为这并非正常的观众批评,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操纵评分,以达到某种目的。文章可能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或“论据”:
评分的集中性和极端性: 指出在影片上映初期,大量用户在短时间内集中给出极低评分,且评价内容高度相似,缺乏个体化的思考和分析。
“水军”或“黑手”的猜测: 暗示存在“水军”或特定团体在操控评分,背后可能涉及商业竞争、恶意报复或其他利益驱动。
对电影产业的负面影响: 强调这种“恶意刷低”行为不仅损害了影片本身的价值,也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豆瓣平台监管责任的缺失: 批评豆瓣作为平台,未能有效识别和阻止这种恶意行为,甚至可能因其算法或规则导致这种现象的放大。
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立场: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媒体,其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的文章,无疑是将这一批评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定性。这表明官方层面对于电影评论的规范化和抵制“网络暴力”的态度。人民日报的转载可以解读为:
对豆瓣评分机制的担忧和质疑: 认为豆瓣评分已不再是单纯的观众评价,而是可能被操纵的“数字游戏”。
维护电影产业的利益: 强调保护电影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创作和评价环境。
引导舆论和价值观: 通过官方媒体发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电影评价,警惕网络上的非理性声音。

三、 多角度解读与思考

1. 关于“恶意刷低”的定义与证据:
“恶意刷低”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事件的核心争议点。什么是真正的“批评”,什么是“恶意攻击”?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如果大量观众都认为影片质量差,给出低分,这是否是“恶意”?还是正常的市场反馈?
如何区分“用户真实评价”与“刷差评”? 豆瓣等平台在技术上确实可以识别部分异常行为,但要完全杜绝“刷评”并非易事。一些评论可能是真实的个人感受,只是表达方式比较直接或情绪化。
“集中差评”是否等于“恶意”? 影片质量确实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负面情绪,导致集中差评。关键在于这些差评的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或者是否是机械重复的攻击性言论。

2. 豆瓣评分机制的优劣势:
优势: 豆瓣评分是一种基于用户投票和评论的众包机制,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大众观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空间。它打破了传统电影评论由少数专业人士垄断的局面,赋予了普通观众话语权。
劣势: 这种机制也容易受到“水军”、群体性情绪、粉丝效应以及“差评党”的影响。评分的波动性可能很大,尤其是在影片上映初期,更容易被操纵。此外,评分数量和比例的展示方式,也可能影响用户的判断。

3. 电影评论的生态与责任:
观众的权利: 观众有权对电影表达自己的看法,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这种批评是市场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作者的责任: 电影创作者也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评价。
媒体的责任: 媒体在报道和评论电影时,应保持客观公正,引导理性讨论,避免煽动情绪或传播不实信息。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是在呼吁行业净化评论环境。
平台的责任: 豆瓣等平台应承担起维护社区秩序和打击恶意行为的责任,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评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事件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度: 这种争议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在内容创作、市场规范、评论生态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流量”与“口碑”的博弈: 在商业电影中,“流量明星”和“IP效应”往往能带来高关注度,但口碑才是决定影片生命力的关键。当“流量”与“口碑”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引发激烈的讨论。
公众对“烂片”的容忍度: 近年来,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制作粗糙、内容空洞的“烂片”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因此,一些影片即使有强大的明星阵容,一旦内容不过关,也容易招致差评。
话语权争夺: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也是电影评论话语权争夺的一部分。官方媒体介入,表明对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引导意愿。

四、 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后续发展

豆瓣平台可能面临压力: 豆瓣可能会受到官方的关注和审查,不得不加强对评分行为的管理和规范。
用户评论行为的反思: 观众可能会更加反思自己的评论行为,是否过于情绪化或片面化。
对电影制作方的启示: 电影制作方可能会更加重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口碑,而非仅仅依靠营销和明星效应。
电影评论生态的调整: 整个电影评论生态可能面临一次洗牌和重塑,更加注重理性、客观和建设性的批评。

总结来说,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中国电影网批评豆瓣“恶意刷低”评分,是一次官方媒体对网络电影评论现象的介入,旨在规范评论环境,引导理性观影。这既是对豆瓣评分机制可能存在问题的担忧,也是对整个电影行业健康发展的呼吁。事件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恶意刷低”与“真实批评”的界限,以及平台、观众和创作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电影评分的争论,更是对中国电影市场评价体系和网络舆论生态的一次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

在看摆渡人的后半程,我已经被电影里面各种又长又矫情的台词、跳跃而且没有章法的剧情还有梁朝伟的港普折磨的死去活来,索性拿起豆瓣,可以负责任的讲豆瓣关于《摆渡人》电影的评分都比电影本身好看。

后来看到王家卫发了一篇微博,说“摆渡人,渡人渡己,世界上没有圆满的事情”,顺带的是半个娱乐圈的转发“我喜欢(这部电影)”。

你们已经让我吃了屎,现在还要来告诉我,“屎其实非常好吃,你不懂就不要乱讲”,你乱讲是因为你不知道吃屎其实是一门艺术。

活了这么多年,感觉这次成长了。也对,搞不好屎真的非常好吃,人就是要勇于尝试。

(二)

然后今天,人民日报点评批评豆瓣,说其污蔑国产电影,恶意给《摆渡人》和《长城》差评;观察者评论说豆瓣外国电影比国产的高,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豆瓣已经快撑不起压力了。很有可能在豆瓣上面被打为2分多的春节联欢晚会,被强制改成100分。

我也觉得这样做不错啊,反正人民喜欢不喜欢人民说了不算,那谁说了算呢?RMRB说了算。我觉得这个标准很完美。可以解决广大群众关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真是英明神武,身为毫无话语权而且喜欢崇洋媚外的观众,我要坚决拥护这种决策,培养自己的爱国思维。再去看一遍《摆渡人》作为对自己的再教育。

(三)

网传豆瓣的评分有一套综合衡量,恶意打分的,不管是1分是5分,都入不了总数,豆瓣创始人阿北也详细的解说过豆瓣的分数是如何设计的。有些电影公司肯定知道这一点,因为其中几家片方,那种拍出来的电影很烂的,都找过豆瓣,试图花七位数去买1分,但阿北就是坚持不卖。该是几分就是几分。

我觉得阿北还有豆瓣真是愚蠢,腐朽。电影不行,是电影本身的错吗?是脸瘫演员演技差的错吗?是矫情而又鸡汤的台词的错吗?是编剧没写好故事的错吗?是导演过度追求商业化的错吗?怎么可能是他们的错!

他们很努力的!你给他们的电影多给两分又怎么了?当做鼓励啊,没有鼓励怎么进步?

(四)

豆瓣的口号是“我们的精神角落”,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小资情调。普天之下,不管是角落还是星辰大海,都要学会听从指挥,才可以打胜仗。如果电影评分低,不是因为电影的问题,是评分网站的评分有问题,是我们观众的有问题。

对不起!我们这届观众不行!

对不起对不起!我们这届观众不行!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们这届观众不行!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这是腾讯新闻看到的。我只是复制粘贴。至于这个新闻文章是不是复制粘贴,那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请告知原作者,我会进一步标明出处。

《中国电影报》在这两天发文,质疑豆瓣、猫眼平台上的电影打分因为大量“水军”、“恶意刷分”、“影评人不靠谱”等原因而不再可信,并表示这些“恶评正在伤害电影产业”。

这篇文章经过《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后,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大量讨论,猫眼相关负责人因为“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猫眼“专业影评”功能在昨天晚上也已经悄悄下线。

这是事情的具体起因。

这里我补一句,和豆瓣约谈这事儿是没有的,和猫眼约谈有没有电影局也没说清楚。不过猫眼的专业影评是已经下去了的。

文章指出《摆渡人》23号零点场公映还没结束,豆瓣上就出现了上千个1星评论。同时表示豆瓣上的4星、5星好评“被消失”,1星却被保留,由此质疑豆瓣人为干扰评分。

这种情况其实和豆瓣的打分显示机制有关。在豆瓣的评分机制中,用户可以在一部电影上映前进行打分,但整体分数只有在电影公映那个时刻才会显示。所以这上千个1星评论,绝大部分都是用户在《摆渡人》上映前打分,在0点之后就才得以显示,而不是上映后短时间内“人为制造的1星差评”。

文章另一个质疑是豆瓣账号会通过“撞库”成为“肉鸡”--就是被盗号,然后被盗号分子集中用来给电影刷高分或者低分。但在豆瓣此前回应腾讯科技采访时就表示,确实存在被盗号用户,但这个用户数量相比豆瓣整用户量来说非常小,根本达不到全面影响一部电影评分的结果。

这是文章的解释。基本合理。

我这里补一句,底下评论有质疑,豆瓣上映前打分这个玩意儿的。问题在于,你不能因为你不认可人家在电影上映前,通过渠道了解了这部电影,觉得它烂给它低分,就给它定性。

我也觉得没看过,或者只看过预告片就判定烂片是不好的行为。但这不代表,我,或者和我相同想法的人,可以挥舞道德大棒,通过不确定性论述,直接给人家定性为“水军”、“黑客攻击”、“恶评”。

你可以觉得豆瓣不值得信任,所以你不信。但你不信,就可以借着媒体权力强行扣帽子吗?

——————————————————————————————————————————

另外补一句,在写这个答案之后,看到微博上发布了央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以人民日报逻辑直接钦定豆瓣低分影评为恶意影评、黑客攻击,并以种种引导性言语,强行判定豆瓣影评、猫眼专业影评为恶意影评,缺乏实事求是的相关报道。

作为媒体,尤其作为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无责任转载的文章,以及中国电影报道就此逻辑进行的相关报道,几乎以一种三流公众号的语气,用不客观的证据,强行引导舆论,批判网络媒体,定性豆瓣影评、猫眼影评为恶意评论、水军评论。

顺便说一下,这件事情牵扯到央媒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电影报的强硬质疑、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无责任转载、中央电影频道节目中国电影报道的定性报道,莫非不是因为,他们是官媒、是央媒,所以敢于如此肆无忌惮的进行对“恶评”的恶评,与定性?

大约到这里再补一句,某些答主,包括我底下评论,无非是有抱着“人民日报客户端不能代表人民日报,其转载不具备权威性之类的”。

支持 @Arman Ehmed 的看法。

我就请问,客户端再不代表,再外包,再缺乏权威,其主办单位是不是人民日报,是不是人民日报的客户端?

客户端不代表人民日报,评论部代表人民日报。评论部一句以此为准,万事OK。

也辛苦你们这么费心的安排谁代表人民日报了。

所以,随意发布、转载定性报道和评论是合理的?莫非因为不能全权代表人民日报的态度,所以更“权威”、能代表人民日报的评论部再发个社评,就可以洗地了是吗?

一切就没问题了是吗?

反正猫眼的影评去掉是活该,反正豆瓣不值得信任就是恶意影评的印象也无所谓。

请问官方新闻媒体是否有相关的职业操守,请问宪法和法律是否规定了媒体的界限。然后我想了想,哦,我国没有新闻法。

我不知道某些答主怎么能从中理解为,这叫做单纯的抵制恶意影评。

我也不知道某些答主怎么能从中理解为,知乎er们是在故意唱反调,搞情绪。

我还希望有些人能记起来,在快播案中,人民日报同样超乎媒体权利,违反相关法律,强行判定快播有罪。

补一句,鉴于有人说我盖棺定论,我就想请问,

快播的辩词再精彩 也不配赢得掌声。


这篇评论,是不是引导性舆论,是不是强行定性。

顺便说一句,我是真的觉得,快播案不应该这么快就被时间冲刷下去。不应该事情过了就过了,至少有些东西,不值得反思吗?

——————————————————————

那么我要说什么呢?

知乎上总有些答主,一副我就烦你们扣帽子和政治正确的样子,却不停地扣着帽子和政治正确。

明明多数高票答案其实对这个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一定有些答主用“黑某报是政治正确”、“我对知乎这些人很失望”的语气,来扭曲这件事情。

人家给百鸟朝凤高分、给湄公河高分、给驴得水高分、给罗曼蒂克消亡史高分时,有些人说——哎呀这片子不怎么样啊,这片子毛病真多,这片子我看不懂,给这片子高分的都是装逼格,哎呀给这片子高分的都是水军。

人家给长城低分、给摆渡人低分,给小时代低分,有些人说——哎呀这片子没这么烂啊水军吧、哎呀这片子还能看的你们真挑、哎呀这片子我觉得不烂啊你们给低分是装逼格、哎呀给这片低分的都是水军。

我不知道这两种人是不是一群人,有多少重叠,但我想说,高分也水军、低分也水军,给国产电影优秀的高分你们说不行,给国产电影的次品低分你们也说不行。

电影就是电影,你觉得这部电影烂,说出你的理由;你觉得这部电影好,说出你的理由。当然,你也可以不说,反正觉得烂就是觉得烂,没人能强迫你觉得好。

但你觉得烂,不许别人觉得好?你觉得好,不许别人觉得烂?豆瓣觉得好的,就有问题?豆瓣觉得烂的,还有问题?

怎么,一边说着不信豆瓣,一边强行豆瓣恶意?

来告诉我啥叫恶意?谁恶意?

来告诉我谁不支持好电影?

来告诉我什么叫恶评?

来告诉我人民日报要日谁?

呵呵,呵呵,呵呵

user avatar

这里有好几个误传。

1、并非人民日报批豆瓣

所有媒体在转载时,都说是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豆瓣。但如果仔细看原文的话,并非如此,《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只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并非是正式的人民日报纸质版上面。署名是「人民日报客户端 曾凯」,并非正式的记者署名。


其原文是《中国电影报》昨日发表的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 中国电影网

转载(也有可能抄袭、洗稿)就代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要是成立,新浪、腾讯的问题就麻烦大了,每天转那么多稿件!

但因为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转载,就被外界解读成了人民日报表态,把事情搞大了。害的人民日报连忙在其微信号澄清,专出一文「自我打脸」。

请注意,这个号是《人民日报评论》,这才是人民日报的正式表态。


一般来说,评论部才是报社核心立场所在。严格来说,那种个人署名的文章,即便发在报社的评论版,也不能代表报社立场。


外界可能不大了解的是,虽然都挂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牌子,但里面分为三六九等。其中署名为「本报记者」的文章,才是正牌的人民日报的报道;署名为「本报评论部」的,才严格代表人民日报的立场。即便署名「人民网 记者」,也要低一个等级,至于署名「人民日报客户端」,连记者字样都没有的,属于不入流。


新华社同样如此,要看记者署名是新华社、新华网,还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地方频道?

这些中央媒体目前内部都很乱,不少子报子刊地方站,甚至是各种闲杂人员,扯着虎皮,在下面搞事搞钱,经常自我抹黑。这次还不清楚,人民日报客户端这位「曾凯」究竟是编辑、抄袭、洗稿,还是被人指使...

不管怎样,肯定不能代表人民日报这个中央喉舌的立场。

2、总局并未约谈豆瓣

今天,多家媒体在传豆瓣、猫眼已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一时风声鹤唳,更是推高了这波情绪。结果,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不得不赶紧在朋友圈辟谣... 网传豆瓣猫眼因评分“不公正”被约谈 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外界过度“猜想”了事实

豆瓣创始人小北也辟谣了,根本没有约谈。


所以,请大家真不要这么悲情或者愤怒。。。


————

关于媒体,相关阅读:

普通人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 - 萧良善的回答 - 知乎

魏则西在知乎上被骗万余元是真的吗? - 萧良善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评价 2016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