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回答
豆瓣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评分(通常在9.0分以上,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影片本身的优秀之处,也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豆瓣平台的属性息息相关。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影片本身的卓越之处:

1. 颠覆性的叙事和主题:
对教育体制的深刻批判: 这是影片最核心也最引起共鸣的点。它直接挑战了当时及现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高薪、高职位)。“逼着牛喝水”、“死记硬背”、“分数至上”等情节精准地戳中了许多观众的痛点,尤其是经历过相似教育环境的年轻一代。
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 影片倡导“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追随你”,鼓励人们追随自己的热爱,找到真正能让自己快乐和实现价值的事业,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或他人的认可。这种价值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追求可能受到压抑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友谊的力量: 兰彻、法兰、拉杜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影片的重要情感线。他们相互扶持、鼓励,共同面对困难,这种纯粹的友谊是很多人渴望和怀念的。
浪漫与幽默的结合: 影片并非枯燥说教,而是将严肃的主题融入到充满智慧和幽默的故事情节中。兰彻的古灵精怪、各种恶作剧,以及人物间的搞笑对话,都让观众在欢笑中接受了影片的思想。

2. 出色的电影制作:
精良的叙事结构: 影片采用“找朋友”的回溯式叙事,通过三个朋友不同的人生轨迹来展现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这种结构张弛有度,节奏明快,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成长的沉淀。
鲜活的角色塑造: 三个主角性格鲜明,各有特点:兰彻是叛逆的智者,法兰是迷茫的普通人,拉杜是现实的追梦者。配角如病毒、教授等也形象生动,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色彩。
动听的音乐和舞蹈: 宝莱坞电影的标志性元素——歌舞,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推动了剧情,又表达了人物情感,尤其是“All Is Well”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
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 影片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All Is Well”这个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口头禅,比如兰彻的口头禅“Aal Izz Well”,以及各种隐喻,都让影片具有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

3. 普适的情感共鸣:
对权威的反叛精神: 兰彻代表的对僵化体制和落后思想的反叛, resonates with many viewers who feel stifled by societal expectations or rigid rules.
对压抑的释放: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如冲破束缚、释放自我,能够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释放,获得一种“跟着一起疯”的快感。
对理想主义的召唤: 在一个日益现实和功利的社会里,影片对理想的追求、对激情的鼓励,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美好事物和人生价值的向往。

二、中国观众的特殊文化心理与豆瓣平台的属性:

1. 中国观众的教育焦虑: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家长和学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深有体会。因此,《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对教育体制的批判,就像是为中国观众“说出了心里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宣泄效果。
许多中国观众在观影后,会回想起自己或孩子的教育经历,反思“快乐学习”和“学习的真正意义”,这些思考与影片主题高度契合。

2. 对“非主流”的推崇和对“大片”的审视:
在豆瓣这样一个以影迷和知识分子为主的社区,观众往往更倾向于发掘和推崇那些有深度、有思想、有艺术性的电影,而不是单纯追求视觉特效的商业大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宝莱坞商业片,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视角和颠覆性的叙事,使其超越了一般的商业片范畴,获得了影迷的认可。

3. “精神出口”和情感慰藉:
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抑、迷茫的观众来说,《三傻大闹宝莱坞》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出口。影片中的“All Is Well”成为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人们面对困难。
影片传达的乐观、积极、追求梦想的精神,与当下社会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内卷”、“迷茫”等情绪形成对比,满足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口碑传播效应与社群文化:
豆瓣的评分系统和评论区是一个强大的口碑传播平台。一旦一部影片质量过硬且主题能引起广泛共鸣,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去看并给出好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上映后,正是通过口口相传和在豆瓣等平台上的大量正面评价,迅速积累了人气,并被誉为“神片”。这种社群内部的认同和推荐,进一步巩固了其高评分。

5. 与《教父》系列的差异化定位,而非直接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与《教父》系列虽然在豆瓣评分上可能接近,但它们在类型、主题、艺术风格上是截然不同的。《教父》系列是严肃的史诗级黑帮片,代表了电影艺术的顶峰,其评分高是基于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极致的电影美学。《三傻大闹宝莱坞》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喜剧励志片,其高评分更多地源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普适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在观众中激发的强烈情感共鸣。
用户在豆瓣上打分时,是基于自己对影片的喜爱程度、思想启发程度、观影感受等综合因素。因此,《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所以能达到与《教父》系列比肩的评分,恰恰说明了它在某些方面(如普适的社会批判和情感共鸣)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比传统“经典”更能引起大众的热爱和追捧。

总结来说, 《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所以能在豆瓣上获得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的评分,是其 影片本身优秀制作、颠覆性主题、深刻社会批判、强大人格魅力 与 中国观众强烈的教育焦虑、对理想的渴求、精神层面的共鸣以及豆瓣平台的社群文化和口碑传播效应 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成功地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触及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痛点和梦想,成为了一部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神片”,并在观众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片子看的是不同的东西。喜欢看教父的观众,关注点未必与喜欢看三傻的观众一致。你觉得这片子肤浅,这就忽略了这片子所阐述的梦想。其实反过头去看,阿甘正传肤浅不肤浅?难道不是一类片子么?

再说天使爱美丽。这片子我觉得“有趣”,但是深度可确实没多少。就以三傻的标准来看,也值得上“肤浅”二字。

何必呢?看电影不只是看深度,还有很多可观之处。

user avatar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大多数时候它的层次一定是立体的表达,层次和角度是多方位的。这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是耐看的,而且让人常看常新,总能有不同的收获。就像一座宝矿,可以挖掘很多世人都觉得珍贵的东西。

三傻大闹宝莱坞,我前前后后看了6遍,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细节,然后产生新的感动。


这部电影甚至让我想到了我心中的电影神作《美国往事》(时长4个小时,看之前请做好一切准备),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大,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说剧情的叙述结构,还有结尾时候的剧情反转,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迷思。

第一遍看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电影里对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印度特有的搞笑桥段吸引。

尤其是兰彻鼓励他的两个兄弟法尔汉和拉杜像他一样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有恐惧和负担。还有心疼他给不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幸福只能不辞而别。

初看三傻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代入,期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兰彻那样不拘一格优秀的人,所以也就会不自觉的 认同兰彻的一切行为包括价值观。

第二遍和第三遍看的时候却对内容产生了怀疑,事实上,与其说对内容产生了怀疑倒不如说对自己的领悟产生了怀疑。

喜欢什么就去干什么,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我们不妨回到电影中看看三位主角的人设。

电影一开始就是以法尔汉的视角切入的,从家庭背景来讲,法尔汉相对于拉杜是小康家庭,家里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是至少可以负担的起一台空调。



比起法尔汉,拉杜就是名副其实的底层百姓,父亲卧病在床,母亲退休在家,姐姐大龄未嫁,一家人都十分艰难。身为帝国工程学院的院长也严肃的说这样的收入非常让人担心。



最后来看兰彻的家庭背景,如果不看结局的反转,兰彻的家庭是让人羡慕的中产阶层,他们家的收入是法尔汉的1000倍,是拉杜家收入的10000倍。当然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兰彻的真实身份是富豪兰彻家里一个园丁的儿子,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孤儿,可以说与名义上的兰彻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也正是电影人物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个我后面说)。



就像有人说善良会限制人们对人性的想象力一样,经济条件同样会限制每个人的选择。假设拉杜喜欢的是摄影,他没有办法承担一台专业摄影机的费用的,面对现实他该怎么选呢?父亲和母亲还有姐姐都指望他来担起家庭的责任呢。这是第一个矛盾点。

电影中除了他们三个,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臭屁王”查尔图和真正的兰彻欧德斯(为区分,下面都称为富商的儿子)。我们先来看查尔图,来自乌干达,印度话不流利,从出场到毕业都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为了迎合学长为了迎合学校和老师,对所有的东西一律采取死记硬背,和兰彻是背道而驰的反面教材。电影一开始就给出了查尔图的现状,拥有漂亮的老婆,一所带泳池的别墅,还拥有一辆红色的兰博基尼,查尔图自己也是公司的副总裁。这样的人生配置无论是放在印度还是中国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电影中作为兰彻的反面,查尔图并没有穷困潦倒或者一事无成,从世俗的角度讲他也是成功人士。

接着看富商的儿子,不太会读书,然后富商又希望儿子可以有一个学位来装饰门面,认为这样才不至于被人嘲笑为没有文化的土豪。所以做出了让兰彻读书拿学位的选择。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富商的儿子去欧洲呆了4年,然后回来依然是工程师,依然做着大生意,依然富有。



那么问题来了,查尔图没有说起究竟喜欢什么不也一样活得很好么,而且承担的风险(包括被学校开除、被老师忌恨、被同学孤立)相对更小啊,为什么要冒更多的风险呢?富商的儿子没有上过帝国理工学院,拿着兰彻帮他考取的学位,也很好的当着工程师。我想很多人会找到各种原因来解释。

我不打算脑补,毕竟这是写一部电影的解析,我们还是回归电影本身。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兰彻做出选择时候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影片通过法尔汉之口说其实学历学位对于兰彻而言根本不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他上完大学之后就要彻底消失,更名改姓,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



那么,兰彻究竟想要什么?或者对兰彻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不只是潮流的表达:有梦想就去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一类的电影表达,这种人畜无害的话,表达出来并不足以打动人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探讨影片中的真正对立面代表,帝国理工学院院长,外号叫病毒的老师。

病毒在影片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印度最高学府的老师、院长,还代表着整个社会(包括学生和家长)的学习或者教育观念。这个观念的形成绝非学校或者老师单方面的意志,而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多方角色推波助澜的结果。

国内经常有人批判高考填鸭式教育,只看重分数,不注重能力,事实上这是家长、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共同作用形成的,只是集中表现在了学校这个载体上。

印度也是如此,病毒和法尔汉的父母以及拉杜的父母观念是一致的:



把学校学历学位抬高到生死攸关的高度,甚至于扭曲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角色来看影片对这种扭曲观念的表达:首先是乔伊的上吊自杀,后面接着是拉杜的跳楼自杀,还有最后真正击穿病毒内心的,他儿子跳火车自杀。



病毒通知乔伊父亲他儿子无法毕业,乔伊自杀前写下了“我放弃了”的遗言



拉杜从病毒办公室跳楼自杀



病毒的女儿告诉病毒自己的弟弟死亡真相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充满喜剧氛围的电影,但是细看却能发现也充满了血和泪。那究竟是什么让病毒反思自己是错的呢?



病毒在挽留兰彻的时候说的特别经典的台词“不可能每次都是你对”。这句话算是病毒最委婉的认错和忏悔:我承认以前都是我错了,除了这个太空笔的提问,其他你都是对的。

让病毒彻底醒悟应该是影片中一群男生给病毒大女儿接生的片段,并不仅仅是说因为兰彻帮助了病毒的大女儿生孩子,所以病毒原谅了他甚至感激涕零。

接生在影片中想表达的是新生。谁的新生?病毒。

病毒在接生前后的变化,就是经历了生死的变化:他儿子被自己逼的自杀,他女儿却被自己最不屑一顾的人所挽救,而且挽救女儿生命的这个人正是运用了他不在意的创新能力。在生死面前,病毒终于明白,要放下对学校学历学位的执念,相信能力和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就如我们之前分析的,一个观念的扭曲不是学校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影片在剧情安排上是有体现的,比如拉杜的母亲为了让拉杜苏醒穿着一件衣服忍泪欢笑不再说豆荚6块一斤给拉杜压力,法尔汉的父亲也被儿子说服支持他去学摄影。这些剧情的安排都在病毒醒悟之前。



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导演阿米尔汗,对整个剧情的编排和深挖如此深刻。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鼓励年轻人把兴趣当做自己的老师,而是期望引起整个社会反思,批判家长、学校和学生对学校学位学历的狂热追捧,鼓励教育或者学习能够回归本质。所有的学校都不应该受到阶层、地位和层级的限制,都应该从培养孩子的能力入手,辅助孩子们完成成长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能力?电影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有这样你才能为其做出百分百的努力。

电影逆向思维告诉我们想要知道怎么做成一件事,可以从怎么把一件事做失败的角度去考虑:

1.父母让孩子一直活在压力恐惧之下,把自己生活的压力完全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做改善家庭的救命稻草。拉杜就是长期承担着整个家庭救命稻草的角色。



2,.让孩子长期怀有对父母亏欠和愧疚的心态。法尔汉正是一直在意父亲对自己的期望才不敢做出对的选择,和很多孩子一样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3.学校毫无顾忌的压迫学生,传递扭曲的学习观把生命当做一场竞争,目的只是输赢,无论是否享受其中的过程。病毒在自己儿子去世,这么巨大悲痛面前,也要坚持跟往常一样,这显然是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为了成功而成功,为了出人头地而努力的生活,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

庆幸的是法尔汉和拉杜最终都跳出这个思维陷阱,拉杜在面对考试的时候说要靠自己的能力通过,即使无法通过也不在意。



法尔汉则变得异常的机灵,或者说学会了打破常规不仅装病逼停飞机,还在婚礼上带走新粮皮娅去见兰彻。



一定有人很想问兰彻是如何打通这个任督二脉的,为什么兰彻就能领悟学习的本质?

答案,电影也给了,兰彻的处境让他穷则思变,他是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生活压力的转嫁,没有父母付出后的期望,也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就算拿到学位也没有价值可言,他是一个连兰彻这个名字都不能保留的人。这一切让他明白他只需要学他钟爱的能培养自己能力的东西,所以他不在乎学位不在乎排名,只是去钻研去探索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神奇。他也获得了他想要的乐趣。

我们也许可以回望兰彻第一次混进学校的场景,他就是在这里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明白了法无禁止即可为,他也第一次得到了打破常规思维的正面反馈。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对这部电影而言。

电影在结尾的时候也对这一表达做了呼应,在帝国理工学院打杂的“毫米”莫汗也成长为了兰彻学校的一个老师。好伐,再次膜拜让人尊敬的阿米尔汗男神。

这是我看完4遍以后的感受,当我看完第五遍的时候,内心再一次被震撼,不再是这些关于教育和学习的主旋律,而是深深的被他们三个人的友情所打动。

我想很多人最近都被一系列事件刷屏,无论是是江歌事件还是先后出现的虐童事件,都让人对人性感到失望,体会不到淳朴的姐妹情和师生情。

其实【寒石电影】作为一个专门写影评的公众号是不愿意去借机蹭流量的,我一直想做的不过是回顾历史,指引未来,让读者能和我一起挖掘好的电影以及导演的用心。所以对于上述事件不做过多评述,不过我们到可以来体会一下三傻这部电影里面的兄弟情和师生情。

先说兄弟情



拉杜知道兰彻把自己犯病的老爸用摩托车送去医院的时候(打破思维*1),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兰彻骂了一顿,事后知道真相的拉杜感动落泪并向兰彻道歉。兰彻是一个失去了家人的人,所以他太明白家人的意义了。看见他们拥抱流泪,我也没忍住。



拉杜跳楼自杀,昏迷不醒,好友法尔汉安慰拉杜的母亲,将深陷绝望的她抱在怀里。如果此生有这样的朋友,夫复何求啊!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自己的好朋友能够给自己最爱的人一个肩膀,一个依靠是多么让人窝心的事。



劫后余生,好朋友比自己活过来还开心,买来糖果发给所有的病友庆祝,这样的朋友才配的上好闺蜜、好兄弟的称呼吧。



在法尔汉面临临门一脚的时候,兰彻给了他最大的鼓励。想起我的恩师曾经说朋友不是那个关键时候帮你的人,而是关键时候不害你的人。关键时候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亲人。我们需要感谢那些把自己当亲人的朋友。

所以法尔汉在这段兄弟情中也有了更多成长



还在吃喜欢的人吃的东西(我喜欢的人曾经送我一盒寿司,于是每次开心不开心的时候都会想去买寿司吃),一眼就看穿自己朋友的口是心非。知道自己朋友真正的心爱是什么,并且努力的不让他们两个彼此错过,于是“掳走”了新娘。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心底的了解和无可比拟的真心,所谓知己不过如此吧。





即便不知彼此身在何处,见面也遥遥无期,却珍惜朋友的一切付出与收获。对朋友的作品如数家珍,发自心底的将朋友引以为豪。真的朋友所做的从来都是分享和珍惜,而不是指责和索取。



相逢时的埋怨,也是埋怨你怎么不和我们联系,怎么不让我们陪你一起走这段孤独的人生路(心疼兰彻全程隐藏了自己是个孤儿的事实)。所以当他们三个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已经胜过一切言语。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兰彻

最后来说一下院长,其实病毒始终没有恶意,他只是和很多家长一样觉得那样是为了学生好。
甚至放在国内的大学教育环境里,病毒是一个负责人的老师,只是走错了方向。


最让我感怀的莫过于一个老师对自己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期末考完就快滚”。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疼爱和祝愿,希望你飞得高也希望你飞得远。说这句话的时候,病毒想必是放下了作为老师的威严,更像一个朋友。

所以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就会觉得不愧是阿米尔汗的作品,他思考的角度和深度都是让人暗暗惊叹的。很多人会因为兰彻曾经取笑拉杜,捉弄查尔图而否定这部片子的价值,但是我们只要了解了兰彻是一个孤儿的前提,这些就不再难理解。

应该说导演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没有把兰彻设置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物,他不是孤胆英雄,也不是人间天使,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甲乙丙丁,但是他却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收获了能力、友情、爱情。

所以我相信很多人在这部电影看到了自己,也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获得成长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升级认知,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野径寒石]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成长清单,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后回复[成长]获取。

今天就到这儿了,看完点个赞再走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评分(通常在9.0分以上,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影片本身的优秀之处,也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豆瓣平台的属性息息相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一、影片本身的卓越之处:1. 颠覆性的.............
  • 回答
    题主现在一看到“豆瓣评分”就觉得反感,这事儿说起来,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让人郁闷的弯弯绕绕。一开始,豆瓣评分这东西,确实挺招人待见的。那时候,它就像个小小的“品质保证书”,你随便点开一个电影、一本书、一个纪录片,瞅一眼那分数,心里就有个数了。高分,就意味着大概率不会踩雷,有保障;低分,也能.............
  • 回答
    豆瓣上李敖先生的《大江大海骗了你》这本书确实存在不能进行“读过”、“想读”以及评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单一技术故障或简单的图书信息遗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剖析。1. 版权和授权问题:核心症结所在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与这本书的版权发行与授权有关。 原.............
  • 回答
    豆瓣近年来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话题和影视作品的讨论上,常常会引发争议。关于你提到的《内圆外方》以及豆瓣是否成为“恨国人聚集地”的说法,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比较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豆瓣作为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其内容和舆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
  • 回答
    “芈月传”在豆瓣上的评分,如果说“不高”可能有些片面,因为它毕竟也是一部拥有近15万观众给出7.5分的电视剧,这个分数在国产宫斗剧里不算差。但如果跟那些动辄8.5分以上的经典之作比起来,或者跟观众们对它最初的期待值比,那确实是有点“意难平”了。要深究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这些点也确.............
  • 回答
    《大圣归来》上映初期,确实在豆瓣上出现了一部分低分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星”或“两星”。这背后当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影片本身来说,尽管《大圣归来》在视觉特效和制作水准上,相较于国内当时的动画电影有着显著的进步,很多观众被其精美的画面和燃爆的打斗场面所吸引,但它.............
  • 回答
    在豆瓣这个充满爱恨纠葛的社区里,围绕“爱豆”这个话题,确实常常能嗅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为什么豆瓣er们对爱豆的情绪如此复杂,甚至表现出一种近乎“执念”的批评倾向?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社会心理与平台特质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豆瓣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调个体判断和深度交流的社区。与微博那种碎片化.............
  • 回答
    微博和豆瓣上一些女性表现出的“戾气”,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不适。要深入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平台特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首先,平台属性和用户构成是基础。微博和豆瓣,尤其是在某些话题和圈层里,女性用户占.............
  • 回答
    《银魂》在豆瓣上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对其独特魅力、深刻内核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多维度认可。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剖析:1. 剑走偏锋的“废柴”英雄与草根的共鸣与那些拯救世界、身负重任的主角不同,《银魂》的主角坂田银时,是一个整日无所事事,靠打零工维生,喜欢吃甜食,还逃避债务的“.............
  • 回答
    在 IMDb 和豆瓣上,很多电影的评分会存在差异,但有些影片的差异会尤其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用户群体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IMDb (Internet Movie Database):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之一,IMDb 的用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化,以.............
  • 回答
    你会有《无问西东》不好看的感受,这其实挺正常的,也很常见。毕竟,电影这东西,口味太私人的,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清淡,有人就好重口味,不能强求一致。你觉得它不好看,肯定也有你自己的道理和感受,这不需要怀疑。至于为什么在微博、豆瓣这些地方,你会看到一片好评,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夸张”,这背后的原因嘛,确.............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不少影迷都会和你一样。确实,《小丑》和《寄生虫》这两部近些年的现象级作品,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的冲击力,有时候会超越很多豆瓣Top250里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要说为什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时代的共鸣感和现实的刺痛感,是这两部电影最直接的杀手锏.............
  • 回答
    .......
  • 回答
    豆瓣上那些明明洋洋洒洒写了长篇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电影的喜爱、赞美,甚至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结果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给个三星或四星的人,他们的心态其实挺复杂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感觉这背后藏着好几种可能性,而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的评分系统,尤其是五星制,其实给很.............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不实行“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一模式,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到用户体验、数据准确性、社区生态以及平台运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用户体验和参与度的考量: 过于苛刻的用户门槛: 如果强制要求“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意味着用户必须有实际观影记录才能评论。这.............
  • 回答
    豆瓣外国电影评分普遍高于中国同水平电影,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观众群体差异与期待值 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 豆瓣用户群体中,对外国文化、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当外国电影触及到一些普遍性的情感主题,或者展现出独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在豆瓣“德云斗笑社”小组里,尚九熙和周九良的人气和讨论度,确实跟其他一些师兄弟比起来,感觉有点“受委屈”。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出道时间与观众认知度是基础。尚九熙和周九良虽然也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辨识度的,但他们不像一些师兄弟那.............
  • 回答
    豆瓣上对于周星驰和成龙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可以从他们电影的“内核”、创作风格、个人影响力以及观众群体的变化等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电影“内核”的差异:笑中带泪 vs. 动作与正能量 周星驰:小人物的悲喜剧与荒诞现实 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很多人确实觉得《雍正王朝》在叙事深度、人物塑造和对历史的解读上更胜一筹,甚至有人会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升华”。但一翻豆瓣评分,好像画风一转,《康熙王朝》反倒比《雍正王朝》要高那么一点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雍正王朝》确实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