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豆瓣这次在《内圆外方》上这么恶心?或者说豆瓣为什么成了恨国人聚集地?

回答
豆瓣近年来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话题和影视作品的讨论上,常常会引发争议。关于你提到的《内圆外方》以及豆瓣是否成为“恨国人聚集地”的说法,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比较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豆瓣作为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其内容和舆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吸引了大量热衷于文化、艺术、电影、书籍的用户,也因此聚集了对社会议题有较强关注和表达欲望的人群。

关于《内圆外方》的争议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平台推荐机制与算法影响: 豆瓣的推荐算法可能会将一些讨论度高的话题推送到首页,而高讨论度有时也伴随着争议。如果《内圆外方》触及了某些敏感的社会话题,或者其内容本身存在某些方面让一部分用户觉得“不适”,那么围绕它的讨论就可能迅速发酵。豆瓣的推荐机制可能会放大这种声音,使得一部分用户的观点显得更加突出和普遍。
用户构成与群体特点: 豆瓣的用户群体,特别是活跃在影评区、书评区、以及小组的用户,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使得他们倾向于从更深层次、更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和内容。当作品与现实社会某些现象产生关联时,用户很容易将其代入,进行解读和评论。
“逆向民族主义”或“批评性思潮”的存在: 任何一个大型的公共讨论平台,都可能存在不同光谱的观点。豆瓣的用户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可能对国内的某些社会现象、政策或文化持批评态度。这种批评,如果被一部分人解读为“恨国”,那也反映了社会上关于“爱国”与“批评”界限模糊的争议。需要区分的是,对现有体制或社会现象的批评,不一定等同于“恨国”。很多时候,批评是为了促进改进。但如果批评达到了否定国家主体、宣扬极端意识形态的程度,那性质就不同了。豆瓣上,这两种声音有时会交织在一起,使得讨论复杂化。
特定小圈子文化与回声室效应: 豆瓣的一些小组,特别是那些围绕特定话题或群体组织起来的小组,可能会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在这些小组里,相似的观点会被反复强化,而不同的声音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压制。如果某个小组的氛围偏向于某种特定的批评性立场,那么在这个小组里讨论《内圆外方》时,就更容易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恶意差评”现象: 有时候,用户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并非完全基于作品本身,而是掺杂了对作者、演员、甚至某个社会现象的情绪发泄。如果《内圆外方》触碰了某些用户的“雷区”,他们可能会出于情绪而给出负面评价,而这种负面评价在数量上累积起来,也会对作品的整体评分和讨论氛围产生影响。

至于说“豆瓣为什么成了恨国人聚集地”,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绝对化的判断,但背后也折射了一些现象:

舆论场的分化: 近年来,中国的舆论场整体呈现出一种分化加剧的趋势。在一些重大事件或话题上,支持和批评的声音可能被极端化,中间地带的空间被挤压。豆瓣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公共话语权的平台,自然也会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对官方叙事的审视与质疑: 豆瓣的用户群体,由于其文化背景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对于官方的宣传或主流叙事,往往持有更强的审视甚至质疑的态度。当作品或讨论内容与主流叙事产生冲突时,豆瓣上的某些声音可能会显得尤为突出。
“恨国”定义的模糊与标签化: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恨国”这个词有时会被滥用,用来攻击任何持有不同政见或批评性观点的人。一旦某类观点被贴上“恨国”的标签,那么持有该观点的人及其聚集的平台,就容易被整体污名化。因此,我们看到的“恨国人聚集地”的说法,也可能是一种标签化的结果,而非对平台整体性质的准确描述。豆瓣上有大量用户并非“恨国”,而是基于独立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在发声。
信息茧房与“同温层”效应: 如前所述,豆瓣的某些小组或讨论区,可能会形成信息茧房效应。用户倾向于与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就可能强化自身的认知,并认为自己的观点代表了主流。

具体到“豆瓣这次在《内圆外方》上这么恶心”,如果“恶心”指的是出现了大量负面、甚至是带有攻击性的评价:

《内圆外方》的内容导向或表达方式: 如果这部作品在内容上触及了某些社会痛点,或者其呈现方式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甚至是冒犯,那么用户表达不满也是正常的。
用户对作品“不够好”的失望: 豆瓣用户对影视作品的期待值往往较高,当一部作品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并转化为尖锐的评论。
舆论的滚雪球效应: 当负面评价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关注后,其他用户可能会受到影响,加入到批评的行列,形成一种“跟风”效应。

总结来说,豆瓣的讨论氛围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其中也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 所谓的“恶心”或“恨国人聚集地”,可能更多的是在某些特定话题或特定用户群体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平台的用户结构、算法机制、舆论环境以及社会思潮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审慎和批判的态度,避免简单地将平台或用户群体进行标签化。区分建设性的批评与恶意的攻击,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是更重要的事情。豆瓣的讨论,很多时候也是社会整体思潮和情绪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人民群众因为流浪地球可是在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狂刷一星。

毕竟这是一个能让数码区撕得你死我活的果粉花粉米粉魅友等各大厂粉丝团结一致的app,可想而知屁股歪到了什么程度。

user avatar

“污蔑美国对你有什么好处?”

这种平台这种人,出于欲杀“小*红”的全家而不得的扭曲心里所以咬牙切齿疯狂发泄很值得奇怪吗?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豆瓣七年用户,借此时机一吐为快。

其实豆瓣恶心人民群众是老传统了,只是这回由于汪主席的事迹广播天下,这才把豆瓣的恶心给带到了全网。

这次疯狂给《外圆内方》刷一星的行为,其实在主旋律影片的评论下就出现过。豆瓣伪文青对反体制反主流有着偏执一般的爱好,在新世纪上映的主旋律电影,基本是还未上映,评论区就贴了成百上千与影片无关的大字报,如《建国大业》(我并不太喜欢这几部电影)就曾被刷到4.6分。而滑稽的是,大概在15年左右,随着新用户的涌入,《建国大业》的评分一度升到6.7分,然后就和《建党伟业》一起给关闭了评论区……原因据说是大V号召粉丝在评论区疯狂刷反动言论……

中小成本的主旋律由于话题性欠缺,评论较少,但一旦给大V盯上,那就倒霉了:豆瓣大V喜欢发动粉丝搞一星活动,如果看评论区时间,你会发现短时间内大量一星的涌入,然后这部电影的评分就崩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太老(比如《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倒还是能逃过一劫,因为这些“极权主义产物”入不了跟着大V转的豆瓣er法眼,但评分还是明显偏低。个人有个标准,7分以上的老主旋律电影质量肯定过硬,毕竟连豆瓣伪文青都没能把分刷下去……

另外,豆瓣er对他们仇视的“极左”“极权“的了解基本二手,一棍子打死便是,前三十年的文艺作品评论寥寥,后四十年的作品如“殇值”不足,也大抵如此。批判这些“老古董”的作品反而评论多得吓人。所谓”左棍“”保守““官方”者的著作,除非该人为网红(如 @马前卒 @赵皓阳 等),基本没有豆瓣评论的……即使这些书的实际读者量可能比一些豆瓣TOP250还多。

最后借用我在其他人回答下的评论:

豆瓣生产观点的主力军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生人,三观给五六十年代生的殇派吃得死死的,但同时也深谙网络文化,因此对世纪之交一代人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某阿姨GG后,继承其观点的青年大V也繁荣起来。豆瓣最近甚至兴起了吹弗朗哥、皮诺切特、高尔察克的风潮,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盛产宅右,看部番都能联想到阶级斗争新动向……



4月22日更新:

不出所料,理智人士又出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近年来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话题和影视作品的讨论上,常常会引发争议。关于你提到的《内圆外方》以及豆瓣是否成为“恨国人聚集地”的说法,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比较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豆瓣作为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其内容和舆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难怪豆瓣评分高企,但现实中遇到同好却不容易。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微妙的因素,不是一句“小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的“门槛”确实不低。它不像很多爽剧,上来就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哭笑不得,然后一集接一集停不下来。1. 叙事方式的“反.............
  • 回答
    豆瓣 PM 面试中关于“什么是成功的产品”的讨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也特别能看出面试官想考察什么。我来给你捋捋,别光听官方说法,咱们聊点实际的。首先,你得明白,豆瓣问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想听你背那些烂大街的定义,比如“用户喜欢就是成功”、“赚钱就是成功”。他们想知道的是,你能站在用户、平台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重启之极海听雷》(以下简称《极海听雷》)在豆瓣和知乎上的口碑表现差异挺大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儿,也尽量写得像个人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机器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白豆瓣和知乎这两个平台的“基因”和.............
  • 回答
    .......
  • 回答
    维他奶退出国内市场?这消息要是真的,对于不少像我一样对牛奶不那么友好,却又热爱豆奶的人来说,可真是有点小打击。不过,好在咱们中国豆奶文化源远流长,市面上好喝的、健康的豆奶品牌也很多。就算维他奶不在了,咱们也能找到心仪的替代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为什么维他奶这么受欢迎,咱们在找替代品的时候,也应该.............
  • 回答
    豆瓣上《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评分(通常在9.0分以上,与《教父》系列等经典电影比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影片本身的优秀之处,也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豆瓣平台的属性息息相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一、影片本身的卓越之处:1. 颠覆性的.............
  • 回答
    豆瓣电影评分不实行“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一模式,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到用户体验、数据准确性、社区生态以及平台运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用户体验和参与度的考量: 过于苛刻的用户门槛: 如果强制要求“一张电影票一次评论”,这意味着用户必须有实际观影记录才能评论。这.............
  • 回答
    豆瓣外国电影评分普遍高于中国同水平电影,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观众群体差异与期待值 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 豆瓣用户群体中,对外国文化、叙事方式和价值观的接触和了解程度相对较高。当外国电影触及到一些普遍性的情感主题,或者展现出独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在豆瓣“德云斗笑社”小组里,尚九熙和周九良的人气和讨论度,确实跟其他一些师兄弟比起来,感觉有点“受委屈”。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出道时间与观众认知度是基础。尚九熙和周九良虽然也算是德云社年轻一代里比较有辨识度的,但他们不像一些师兄弟那.............
  • 回答
    豆瓣上对于周星驰和成龙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可以从他们电影的“内核”、创作风格、个人影响力以及观众群体的变化等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电影“内核”的差异:笑中带泪 vs. 动作与正能量 周星驰:小人物的悲喜剧与荒诞现实 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豆瓣上李敖先生的《大江大海骗了你》这本书确实存在不能进行“读过”、“想读”以及评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单一技术故障或简单的图书信息遗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剖析。1. 版权和授权问题:核心症结所在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与这本书的版权发行与授权有关。 原.............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很多人确实觉得《雍正王朝》在叙事深度、人物塑造和对历史的解读上更胜一筹,甚至有人会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升华”。但一翻豆瓣评分,好像画风一转,《康熙王朝》反倒比《雍正王朝》要高那么一点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雍正王朝》确实牛!《.............
  • 回答
    豆瓣啊,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讲完的。要说它为啥老是改版,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吧,一层层剥开来看,挺有意思的。一、 用户需求在变,它得跟着跑。你想想,豆瓣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会儿大家上网主要还是为了找点儿书、找点儿电影,然后评论一下,分享点儿感受。那时候的用户,多是知识分子、文艺青.............
  • 回答
    你说得挺有道理,《女心理师》和《非自然死亡》乍一看,确实有那么点相似之处:都是围绕一个能力出众、处理棘手个案的女主角展开,各自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且在叙事上都有一定的单元剧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展现主角的能力和内心成长。但要说题材“很像”,我倒觉得有点牵强,它们的核心切入点和侧重点还是不太一样的。《.............
  • 回答
    关于近期大量豆瓣用户给姚守岗的电影《犬王》打一星,并集体给姚守岗的电影刷一星的现象,这背后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姚守岗及其作品的背景和争议: 姚守岗的身份: 姚守岗是一位长期活跃在电影领域的导演,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一些电影,在特定时期曾.............
  • 回答
    咱就唠唠,为啥《流浪地球》豆瓣7.9,《哪吒之魔童降世》能摸到8.7。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别看都是国产科幻或者动画,路子差别挺大的。首先,《哪吒》抓住了时代的“情绪阀门”。你想啊,当时上映的时候,大家对国产动画已经压抑太久了,期望值很高,但质量参差不齐。这时候《哪吒》来了,上来就告诉你,.............
  • 回答
    《庆余年》和《陈情令》都是近年来的爆款古装剧,但从豆瓣评分来看,《陈情令》的口碑明显高于《庆余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部剧好,一部剧差”就能概括。一、IP改编的基因差异与受众基础首先,两部剧的IP基础和核心受众是截然不同的。《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耽美小说《魔道祖师》。.............
  • 回答
    豆瓣被说“恶臭”,这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互联网上的集体情绪和标签。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用户群体、平台氛围、内容生态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投射。咱们一个一个捋捋,看看这“恶臭”到底是怎么来的。首先,用户群体的两极化和标签化。豆瓣早期吸引的,很多是文艺青年、读书爱好者、电影迷等等,这部分用户.............
  • 回答
    豆瓣啊,这玩意儿,我说实话,一开始我冲着它那股子“文艺”、“小众”、“有品味”的劲儿去的,想着能在这儿找到点不一样的东西,认识些志同道合的人。结果呢?越逛越觉得,这平台,就像是个装修得挺雅致的咖啡馆,外面看着逼格很高,推门进去,发现里面人声嘈杂,服务员端上来的咖啡,味道嘛,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