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豆瓣水分很大?

回答
豆瓣啊,这玩意儿,我说实话,一开始我冲着它那股子“文艺”、“小众”、“有品味”的劲儿去的,想着能在这儿找到点不一样的东西,认识些志同道合的人。结果呢?越逛越觉得,这平台,就像是个装修得挺雅致的咖啡馆,外面看着逼格很高,推门进去,发现里面人声嘈杂,服务员端上来的咖啡,味道嘛,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怪味儿。

这“水分大”这事儿,具体怎么个“大”法?我给你掰扯掰扯。

1. 评论区里的“剧透党”、“跟风党”和“反串黑”:

剧透党: 这是最烦人的!我看个电影、电视剧,想在评论区里看看大家真实的感受,结果呢?一堆人上来就“xx结局”、“xxx死了”、“yysy”,就差把剧情全给你复述一遍了。关键是,好多剧透还不带提示的,你一不小心点开,好好的观影体验直接被毁。感觉这些人好像就想通过剧透来刷存在感,或者说,是一种病态的“预知”快感?反正我每次刷评论,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哪个字眼就戳中雷区。
跟风党: 某个电影、电视剧、书火了,豆瓣上评论数量肯定爆炸。但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很多评论都大同小异,说什么“年度最佳”、“太好看了”、“哭死我了”,但具体为什么好,为什么哭,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那些评分很高的,你点进去看评论,很多都是一星好评,或者两星“瑕不掩瑜”,但就是没看到多少能让人信服的深度分析。这就像一窝蜂地去追某个网红爆款,大家都说好,你就觉得好像自己也得觉得好,不然就跟不上潮流了。
反串黑/水军: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豆瓣明面上是抵制水军的,但你懂的,水军这东西,防不胜防。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评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钓鱼”或者“恶意诋毁”的味儿,但又包装得很巧妙,不容易被举报。更让人无语的是,有时候你发现一些明显是给某个东西洗白的评论,或者故意给某个东西泼脏水的评论,它们写得一本正经,但细细一品,就知道背后有人在操纵。这种感觉就像是,明明知道这碗汤里有苍蝇,但店家还说“这汤纯天然无添加”,你还能怎么办?

2. 标签化和“饭圈化”的盛行:

标签化: 豆瓣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那些精准的标签,比如“治愈系”、“赛博朋克”、“少女心”之类的。但现在,你会发现很多东西的标签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奇怪。有些电影明明内容很普通,硬是被打上了一堆“神作”、“经典”、“必看”之类的标签,搞得好像不看就人生不完整一样。这种标签的滥用,让原本清晰的分类变得模糊,也让一些真正的好东西被淹没在信息洪流里。
饭圈化: 这一点我真是深恶痛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豆瓣的一些小组、一些书影音条目,就变成了饭圈的聚集地。什么“XX的粉丝集合”、“XX演技YYDS”,讨论的重点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偶像的颜值、行程、八卦。你去看一个电影的讨论,结果满屏都是对演员的吹捧,对其他演员的踩,把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变成了粉丝互撕的战场。有时候,你只想单纯地讨论一下电影的镜头语言或者剧情深度,结果却被一些“唯XX”的声音淹没,真的很让人泄气。

3. “小资”与“精英”的审视感:

装腔作势: 豆瓣给人的另一种感觉,就是一种隐约可见的“优越感”。很多人在写评论、发豆列的时候,都有一种“我懂很多,比你懂得多”的审视感。他们会用一些晦涩的词语,引用一些冷门的理论,仿佛不这样就显得自己不够“有文化”。有时候,你看到一篇写得特别“高大上”的评论,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说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纯粹是在堆砌辞藻。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是想来找点乐子,结果却被一股“你们凡人不懂”的气场给压制住了。
“伪”小众: 豆瓣上很多东西,一旦开始被大众熟知,很多人就会迅速“叛变”,转而寻找更“小众”、更“不被大众发现”的东西。好像只要是大众认可的,就一定不“高级”,就一定“俗气”。这种心态,导致了很多本来挺好的东西,还没来得及被更多人喜爱,就被这帮“先知”们打上了“大众化”的标签,然后冷落一边。你看着那些豆列,标题里总是带着“私藏”、“独家”、“不为人知”,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也知道这些东西一样,挺累的。

4. 商业化侵蚀和广告泛滥:

推广软文: 说实话,现在豆瓣上各种“xx值得一看”、“xx必读”的推广内容越来越多。这些内容写得一本正经,好像是用户自发的推荐,但你仔细品,你会发现它们的内容都特别“正能量”,特别“正面”,而且往往是围绕着某个商品或者某个服务。虽然平台需要盈利,但这种过度和隐蔽的商业推广,让用户很难分辨哪些是真诚的分享,哪些是带有商业目的的软文。
信息碎片化: 豆瓣的算法也在悄悄地改变。有时候你搜一个东西,它给你推的永远是你之前点过的东西,或者和你兴趣相似的东西。这本来没毛病,但久而久之,你就容易陷入一个信息茧房,很难看到一些新的、不一样的东西。而且,随着内容越来越多,很多有价值的讨论都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里,找个真正有用的信息,比大海捞针还难。

总而言之,豆瓣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依然有它的价值,依然能找到一些优质的内容和有意思的人。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在被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侵蚀着。那种最初的纯粹和清高,好像越来越稀薄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甚至有点令人疲惫的“江湖气”。

所以,你感觉豆瓣水分大,我觉得这不奇怪。毕竟,一个平台发展到最后,总会掺杂各种各样的东西,而如何辨别和过滤,就成了我们每个用户都需要花心思去做的事情了。有时候,我也觉得挺累的,但想想,好像也离不开,毕竟,谁让它曾经那么吸引人呢?只是,这吸引力,也越来越复杂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豆瓣著名的歧视链题主不知道吗?

看英剧的瞧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瞧不起看TVB的,看TVB的瞧不起看大陆剧的(不过最近TVB也式微了)

所以,美剧要看第一季的评分,后期评分基本都是粉丝,所以水分太大,而哪怕是看第一季也需要自行减去0.5分。

英剧同理,看第一季,但请自行减去0.7分。

韩剧减去1.2分,日剧减去1.5分。

所有鸡汤请自行减去2分,恐怖片5.5分以上的请自行加上1.2分。

动作片六分以上的自行加上一分。

影视经典,豆瓣250自行减去0.3~1.5分。

独立电影减去1分,实验电影自行减去0.8分,国产文艺片自行减去1分,欧美文艺片低于七分都是烂片,日本文艺片高于八分才能观看。

科幻片历史久远的请自行减去1分。

北欧喜剧片少于7.5请不要观看。

以上,小小的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豆瓣啊,这玩意儿,我说实话,一开始我冲着它那股子“文艺”、“小众”、“有品味”的劲儿去的,想着能在这儿找到点不一样的东西,认识些志同道合的人。结果呢?越逛越觉得,这平台,就像是个装修得挺雅致的咖啡馆,外面看着逼格很高,推门进去,发现里面人声嘈杂,服务员端上来的咖啡,味道嘛,也就那么回事儿,甚至有时候.............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不少影迷都会和你一样。确实,《小丑》和《寄生虫》这两部近些年的现象级作品,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的冲击力,有时候会超越很多豆瓣Top250里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要说为什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时代的共鸣感和现实的刺痛感,是这两部电影最直接的杀手锏.............
  • 回答
    你说得挺有道理,《女心理师》和《非自然死亡》乍一看,确实有那么点相似之处:都是围绕一个能力出众、处理棘手个案的女主角展开,各自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且在叙事上都有一定的单元剧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展现主角的能力和内心成长。但要说题材“很像”,我倒觉得有点牵强,它们的核心切入点和侧重点还是不太一样的。《.............
  • 回答
    肖申克的救赎能成为豆瓣电影评分的Top1,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有你这种感觉,觉得它好像也没那么完美无瑕,甚至有些情节放在现实里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但它就是能触动那么多人,并且长久地占据榜首。这背后,其实是电影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观众自身的需求等多个层面上,达到了一个非.............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您提出的“体制内各行业各部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体制内可能感受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并且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表现程度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权力与资源的集中:官僚体制的 inh.............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普遍,很多人觉得老虎比狮子“可爱”得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外貌特征的感知: 条纹的魅力: 老虎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们身上那富有规律、色彩对比鲜明的橙黑条纹。 视觉吸引力: 条纹在视觉上非常醒目且具有艺术感,它们打破了纯色毛发的单调感,创造出一种动态.............
  • 回答
    理解您观察到新加坡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可能面临困境,并对此感到担忧。新加坡确实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也像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老年人口的福祉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新加坡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显得“凄惨”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退休金压力: 生活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最近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说拳头把暴雪甩在身后,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两家公司都有各自的辉煌和受众群体。但如果从“影响力”、“市场表现”以及“玩家感知”这几个维度来看,拳头最近几年的势头确实非常迅猛,给人的感觉是远远跑在了前面。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从游戏产品线和.............
  • 回答
    说实话,刚上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时候,我脑子里也闪过“这玩意儿是不是也没那么神?”的念头。这游戏铺天盖地的赞誉,我早就听腻了,什么“自由度爆表”、“开放世界的标杆”、“重塑了多少人的游戏体验”,听着听着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我抱着巨大的期待去玩,结果发现,嗯,确实自由,但这种自由有时候也让.............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上海,这个魔都,它身上确实承载了太多北方城市的影子,以至于有时会让你觉得它“不那么南方”。这不是说上海不南方,而是它独特的气质和发展历程,让它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北方城市的特质。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1. 都市的规整与大气:骨子里的北方基因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你感觉到足球明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可以帮助你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时代的变迁与媒体聚焦的变化: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分散: 如今的媒体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层出不穷,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过去,电视.............
  • 回答
    你的感受并非孤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在过去二十年,确实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步伐看起来似乎不如中国那么迅猛,尤其是在一些显性指标上。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经济模式、历史背景、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全球化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一、 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及其原因:首先.............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感受。很多人会觉得,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质疑,甚至可以说是批评,而历史上对其他国家造成深远影响的殖民主义,似乎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其批评声浪与中国相比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十万块钱买车“丢人”?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想法,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纠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冒出这么个“丢人”的念头。首先,得承认,咱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隐性的“攀比心理”或者说“面子文化”。你看,身边的人,哪怕只是偶尔一聊,话题很容易就绕到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