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

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经验的相似性: 很多人类的情感、经历和生活困境是共通的。如果你恰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或者对某些主题(如爱情、失落、成长)有深刻的体会,那么看到作家描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觉得“我也会这么写”、“我更能写出这种感觉”。这并不是说你就能写出“好”的作品,而是你的内在体验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思想的成熟度: 如果你对生活、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且这些思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原创性,那么当你读到一些观点相对浅显、逻辑不严谨、或者只是在重复常见说法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我也能写”的念头。
批判性思维的活跃: 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伴随着批判性思维。你会不自觉地分析作者的逻辑、论证方式、情感表达是否恰当。如果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出色,你自然会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你对“写作”的理解存在偏差:
将“表达”等同于“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把想法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有艺术性地表达。你可能能够清晰地表达你的想法,但作家需要考虑字词的选择、句子的节奏、段落的结构、意象的运用等更复杂的要素。
忽视了文字的力量和技巧: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精炼、有力的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同样一个意思,作家会选择更贴切的词语、更生动的比喻,构建更富于音乐感的句子。你可能忽略了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文字技巧。
对“原创性”的误解: 有些作品可能是在现有框架下进行细节填充或组合,让你觉得不那么“高不可攀”。但真正的原创性可能体现在某个独特的视角、某个新颖的结构、或者某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挖掘。

你的阅读品味和期望:
你可能偏爱某种风格: 如果你偏爱写实、朴素、或者某种特定的叙事风格,而你读的作品恰好符合这种风格,但又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你就会觉得“我也能做到”。
你对“文学性”的定义: 有些作品可能更侧重于故事性、娱乐性,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艺术性。如果你更看重文学的艺术价值,那么这些作品就可能显得“平庸”。
期望值设定: 如果你带着对文学作品极高的期望去阅读,那么稍微逊色一点的作品都会让你产生“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二、 作家作品的原因:

作品本身的风格和定位:
写实主义和生活流: 这类作品通常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其语言风格往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如果作家处理得不够精妙,或者题材本身不够独特,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我也能写”的错觉。
通俗文学和商业写作: 有些作品追求市场和大众的接受度,因此在叙事、情节设置、语言风格上可能会采取较为保险、易于理解的方式。这类作品的门槛相对较低,使得读者更容易代入并产生“我也可以”的认同。
“伪深度”或“空洞的哲学”: 有些作品可能披着哲学的外衣,或者运用一些听起来很高深的词汇,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思想支撑或逻辑严谨性。这种“故作高深”很容易被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读者看穿,并觉得“我也有这些想法,甚至能说得更清楚”。
过度依赖模板和套路: 很多类型小说(如言情、悬疑)都有成熟的套路。如果作家只是简单地套用模板,而没有注入自己的独特思考或创新,那么很容易被读者感知到其“模式化”的写作方式。

作家写作技巧的精湛之处被你忽略了:
“不着痕迹”的写作: 最好的写作往往是“不着痕迹”的,即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到作者的刻意雕琢,文字自然流畅,情感真实动人。这种境界往往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之上,让你以为“很简单”。
对语言的极致运用: 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作者对词语选择、节奏控制、语境营造的反复推敲。你可能感受到了文字的表层含义,但忽略了其深层的艺术效果。
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 有些作家能够从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切入一个熟悉的题材,或者采用非常规的叙事结构,从而产生新鲜感。这种“巧思”可能不易被普通读者察觉,但一旦你意识到,就会觉得“原来可以这样写”。

作家只是在“整理”和“呈现”:
作家是思想的搬运工和加工者: 很多时候,作家并没有创造“全新的”思想,而是将已有的思想、情感、观察进行整合、加工,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你自己也具备类似的思考,那么你会觉得作家的工作只是一个“整理”的过程。

三、 文学评价体系和“名人效应”:

“作家”的标签效应:
名气的光环: 一旦一个人被贴上“作家”的标签,尤其是“著名作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赋予其作品更高的评价和更深的理解。当你觉得某个作品配不上这个标签时,就会产生落差感。
被过度解读: 有时,文学作品会被评论家、评论文章进行过度解读,赋予其超出作者本意的意义。当你发现作品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被吹嘘得神乎其神时,就会产生“我也可以写”的认知。

文学评价的多元性和主观性:
价值取向不同: 有些人看重思想深度,有些人看重语言美感,有些人看重情节跌宕。你的评价标准可能与大众评价标准不同,从而导致你对同一部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流行文化”的筛选: 能够成为主流的作家和作品,往往是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筛选,包括市场、评论界、甚至教育系统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认可的作品都是你认为的“高不可攀”。

总结一下,当你产生“我随随便便都能写出来”的感觉时,很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的叠加:

1. 你的个人阅历、思想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恰好与作品产生了“共振”,你理解了其核心,并认为自己能达到同等水平。
2. 你对“写作”的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表达想法”的层面,而忽视了文字技巧、结构设计、情感深度挖掘等更为复杂的创作要素。
3. 你所评价的作品恰好在风格、主题或技巧上没有达到你个人的“高标准”,或者存在某些可以被轻易模仿或替代的“套路”。
4. 你对“作家”身份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例如被“名人效应”或“过度解读”所影响。

最后,要提醒的是,产生这种感觉并非坏事,它可能意味着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创作潜质。但要真正“写出来”并达到令人认可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学习和对写作技艺的磨练。 这是一个从“我能理解”到“我能做到”的飞跃,其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杨庆祥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他自己读《小时代》的感受。杨庆祥说他自己对郭敬明早有耳闻,但一直以来并未读过他的作品。有一次在去外地开会回来的路上,因为在高铁站候车闲得无聊,就去车站的书店里随便看看,顺手买了一本《小时代》。结果就这样,在回北京的路上,很快就读完了《小时代》。

读完这本书之后,杨庆祥的观点是,就整体质量而论《小时代》没有评价的价值,但是郭敬明确实把书写的很爽,那种流畅感是通俗书中所罕见的,所以那时候他也理解了为什么《小时代》会卖得那么好。

郭敬明的那套东西,在网文中一般被叫做“卡爽点”。这种卡爽点的文章,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整体的遣词造句和框架结构偏通俗,让人一看就懂;第二,在爽点的节奏上下功夫,让整个小说读起来更流畅。

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小说遣词造句偏通俗,所以认为这种写作平平无奇,换自己也能来。而至于所谓的“爽点”,对于没实际写作过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以及如何把它写好。

这倒是让我想到了当年郭敬明的抄袭案。那时候,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庄羽的《圈里圈外》,我自己这两本小说都看过。尽管无论在法律还是事实上,郭敬明的抄袭都是板上钉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把这两本小说看作是一个针对同一题材的命题作文,那么郭敬明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远比《圈里圈外》要爽。这种把故事写爽的能力,恰恰是庄羽所缺乏的。就如上面说《小时代》一样,你当然可以嘲笑说郭敬明在里面就是到堆品牌的名字,但换你来写一堆堆砌品牌名字的小说,你的东西卖得也不会比郭敬明好。

其实小说这个领域倒也还罢了,影视领域这种感觉表现得更明显。我想很多看过不少影视剧,自认为熟悉影视剧套路的人,都认为自己有编剧的能力吧?比如在动作类影片中,有些人甚至可以完全根据人物的着装、性格等特点,看完前面就能把后面的剧情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让很多人认为,这些套路我都熟,换来我我也能写。但这种“简单”和“爽”的背后,一般都是几个、十几个编剧几个月甚至几年反复讨论和推敲的结果,每一个用烂了的套路背后,实际上也都有暗地里埋的新东西。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试着写一个剧本——大多数人,连把故事编流畅这一点都做不到。

毕竟,在好莱坞,一个好编剧年入百万美元都是很常见的,这钱真没有那么好拿。

user avatar

很多人以为,写小说的关键就在于“编出一个超级酷炫霹雳无敌屌炸天”的故事。

看到那种不那么“超级酷炫霹雳无敌屌炸天”的故事,就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其实,讲故事跟编故事一样重要——如果不说更重要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 回答
    看到“何以笙箫默”这五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轻轻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更像是一首未曾写尽的诗,一段触动心弦的旋律,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清晰的情感体验。首先,它的 古韵与雅致 就足以让人心动。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刻意堆砌.............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 回答
    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关乎到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与其说gay的眼底“都”有很深的悲伤,不如说,在某些gay的眼中,我们或许能读到一些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更为沉淀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出柜”本身就是一.............
  • 回答
    陈岚,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算是响当当的了。要说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魔怔”一样的粉丝,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两个字能概括的。她的粉丝群体,那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能量的存在,你很难用单一的标签去定义他们。要深入了解,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陈岚的作品本身。她写的东西,很难说是.............
  • 回答
    要说《刀剑神域》(SAO)这片子平庸,估计不少核心粉丝得炸毛了。但话糙理不糙,很多观众,包括我,都会在某个点上觉得,它好像并没有达到那个声名鹊起的程度,或者说,它的优秀之处并没有那么“贯穿始终”。可偏偏就是这么一部作品,火得一塌糊涂,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ACG启蒙之一。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魔法?咱们.............
  • 回答
    有几位建筑师的作品都曾让我产生过“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的感觉,但如果非要选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定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她的作品之所以让我产生这种强烈的感受,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颠覆性的、充满未来感和生命力的建筑世界:1. 对形式的极致探索:流动的、解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的是人声在演唱时,那种细微的音高浮动和颤音(vibrato)为何会让人觉得充满感情,而绝对精准的音高反而会显得生硬怪异。这背后确实牵涉到很多音乐理论和人类感知心理学层面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1. 为什么“不那么完美”的音高会更好听?—— 人声的自然属性与情感表达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声.............
  • 回答
    南京疫情的病例确诊以轻症为主,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力地说明了新冠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接种疫苗后依然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理解新冠疫苗的工作原理(以mRNA疫苗为例,但原理适用于大多数疫苗):新.............
  • 回答
    《原神》里,角色们能抽到手,跟他们有没有神之眼,这事儿啊,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看着一些角色,你可能会想,“这人怎么也混上神之眼了?”感觉米哈游这发放名单,确实挺随意的,让人捉摸不透。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也不是全无章法,只不过规则有点“内敛”,不那么直白地摆在明面上。神之眼,是“天理”的认可,也是.............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困扰的问题,明明是好好买回来的猪肉,煮熟后一股刺鼻的“怪味”扑鼻而来,但身边的人却若无其事,甚至觉得香喷喷。这种体验,我特别能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臭味”,其实可能是一种我们身体的特殊反应,或者是猪肉本身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风味物质。首先,咱们得承认,鼻子这东西,每个人都长得差不.............
  • 回答
    .......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十万块钱买车“丢人”?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想法,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纠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冒出这么个“丢人”的念头。首先,得承认,咱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隐性的“攀比心理”或者说“面子文化”。你看,身边的人,哪怕只是偶尔一聊,话题很容易就绕到车.............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深层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确实,好像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一些人却觉得“新鲜”的文化越来越少,很多事物都似曾相识,或者不过是旧元素的变奏。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传播的加速与同质化:首先,你得承认,信息传播的速度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