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歌手唱歌,音高有微小偏移颤动,会觉得有感情好听,过准了反而怪异,有什么作曲理论可解释这点吗?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的是人声在演唱时,那种细微的音高浮动和颤音(vibrato)为何会让人觉得充满感情,而绝对精准的音高反而会显得生硬怪异。这背后确实牵涉到很多音乐理论和人类感知心理学层面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

1. 为什么“不那么完美”的音高会更好听?—— 人声的自然属性与情感表达

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声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不完美”的乐器。

生物的自然颤动: 人的声带在发声时,本身就存在着非常微小的、生理性的颤动。这种颤动是声带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即便在最稳定的时候,它也不会是完全静止的。这种微小的“抖动”就是我们感知到的最基础的音高不确定性。
情感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跳加速、呼吸变浅或加深、肌肉张力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声带的振动频率和稳定性。例如,激动时,声带可能会更快速地颤动,产生更明显的颤音;悲伤时,声音可能变得更弱、更不稳定,音高也更容易飘忽。所以,我们听到歌手的微小音高偏移,其实是在“听”到他们声带的生理状态,而这往往与他们正在表达的情感是紧密关联的。
“人情味”的体现: 机器发出的声音,比如合成器或者某些电子语音,可以做到绝对精确的音高。但我们会觉得它们“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从人类声音中接收情感信息。那些细微的音高波动,恰恰是我们识别和共鸣人类情感的线索。它们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冰冷的程序在输出声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在歌唱。

2. Vibrato(颤音):天生的装饰音,情感的放大器

你提到的“微小偏移颤动”,在音乐术语里很多时候就是指 Vibrato(颤音)。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并非简单的“跑调”: 好的颤音不是随意的跑调,而是一种有控制的、周期性的音高波动。它在目标音高上下进行小幅度、有规律的摆动。这种摆动可以是由声带的周期性张力变化产生的,也可以是通过喉部肌肉的精细控制实现的。
增加音色的丰富性和饱满度: Vibrato 的存在,使得音符听起来更饱满、更有“厚度”。想象一下一个纯粹的正弦波,它会显得单薄。而一个带有 vibrato 的声音,就像在音色中加入了微妙的“呼吸”和“律动”,让声音更具生命力。
情感的载体: 颤音的速度、幅度以及何时开始何时停止,都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
慢速、宽幅的颤音: 常常与舒缓、深情、甚至略带忧伤的情绪相关,比如情歌中娓娓道来的部分。
快速、窄幅的颤音: 可能表达的是更加热烈、激动、或是带有戏剧性的情感。
颤音的消失: 在某些情况下,歌手会故意压制或取消颤音,发出一个非常“实”、非常“紧”的声音。这往往是为了强调某种力量、坚定、或是一种极端的痛苦与压抑。
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在古典音乐的声乐传统中,vibrato 的运用有其历史演变。早期一些时期甚至推崇“无颤音”或非常细微的颤音,认为那更纯净。但随着时代发展,vibrato 逐渐成为歌唱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认为是高超唱功和丰富表现力的标志。

3. 为什么“过准”反而怪异?—— 乐理与听觉心理学的冲突

你说的“过准了反而怪异”,这在音乐理论和听觉心理学上也有解释:

“听觉边缘”的感知: 我们的耳朵和大脑在处理声音时,对“恰到好处”的微小偏差非常敏感。一个声音如果完全没有 vibrato,听起来会像一个“点”,缺乏延伸和呼吸感。当声音在目标音高附近有微小的、有规律的波动时,它会在我们的听觉感知上形成一个“区域”或“色彩”,这比一个孤立的“点”更能引起听觉上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完美”的非自然性: 极端精准的音高,尤其是与伴奏乐器相比,会有一种“非人造”的、过于“机器化”的感觉。想象一下,一个弦乐器演奏家,如果拉出的音符完美得像电子合成器一样,我们反而会觉得失去了弦乐器本身的温暖和表现力。即使是钢琴,我们也能在钢琴家精湛的演奏中听到他们对音色的细微处理,而不仅仅是弹出精确的频率。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潜意识里知道人是会犯错的,会带有情感的。当一个声音过于完美,完美到不像是人类发出的,反而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甚至会怀疑这个声音是被后期处理过的。这种“过于完美”反而会打破我们与歌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连接。
“音乐的张力”: Vibrato 造成的微小音高波动,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乐的张力”。它让声音保持一种动态,而不是静止。这种动态本身就是音乐的魅力之一。过于精准的音高,就像缺少了这种动态,音乐的生命力也会随之减弱。

4. 作曲理论的支撑(更深层次的理解)

虽然没有一个单一的“作曲理论”直接说“微小跑调好听”,但很多作曲和编曲的原则都间接支持了这一点:

音程的“非纯粹性”: 在我们日常听到的音乐中,尤其是人声和弦乐,很多音程的演奏都不是绝对物理意义上的“纯律”或“十二平均律”的精确比例。演奏家会根据音乐的调性、和弦色彩以及情感需求,微调音高,这被称为“调性化音高”(intonation)。这种细微的调整,正是为了让音乐听起来更和谐、更具表现力。Vibrato 也是这种“非纯粹性”的体现。
和声的“色彩”与“融合”: 当多个音高接近的声部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泛音”的相互作用。微小的音高变化和 vibrato,可以产生更丰富、更温暖的泛音叠加效果,使得和声听起来更饱满、更有层次。如果所有声部都绝对精准且没有 vibrato,和声听起来可能更“干净”,但也可能失去那种“浑厚”的质感。
节奏与旋律的“流动性”: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流动。Vibrato 就像是旋律的“呼吸”,让乐句之间更加连贯,情感的传递更加自然。如果歌手的每一个音都像被固定住一样,即使音准没问题,乐句的流动性也会受到影响。
“人声的纹理”: 作曲家在创作人声旋律时,也常常会考虑到人声的特性。好的旋律写法,会考虑到歌手如何用气息、用嗓音的技巧来演绎,包括 vibrato 的运用。有时候,作曲家甚至会在乐谱上标注 vibrato 的方式(例如,何时开始,速度如何,幅度如何),这本身就说明了 vibrato 是音乐表现力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我们之所以觉得歌手唱歌时细微的音高偏移和颤动(vibrato)更好听,是因为:

1. 人声的自然属性: 人声本身就带有生理性的颤动,这是生命力的体现。
2. 情感的映射: 音高变化是情感的直接生理反应,我们通过它来感知歌者的情绪。
3. Vibrato 的音乐功能: Vibrato 是一种有控制的音高波动,它增加音色的丰富度、饱满度,是重要的情感载体。
4. 听觉心理的偏好: 我们的大脑对带有细微“不完美”的、有生命力的声音更感兴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5. “完美”的非自然感: 过于精准、缺乏 vibrato 的声音,反而会显得机械、生硬,缺乏人情味。

所以,歌唱中的“微小偏移”和“颤动”,不是瑕疵,而是一种精妙的艺术表现,是人类声音和情感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让音乐“活”起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很多人还是要么没有常识要么没有理解问题。再补充一句,声音自带的vibrato和乐理上的vibrato这种演唱技巧是两个东西,本身每个人唱一个音都是有颤音的,这世界上不可能有歌手唱出来一个音高线是平的。它不是说整体偏移了几个cent,那才叫偏了,而是围绕着一个音的正常浮动。

完全没有任何曲线横平竖直的那种音高,可以自行脑补autotune拉满的说唱歌手,好听吗?也不尽然吧。


=============

你这个问题只能问用模拟人声调音或者给歌手修过音的人,去问“作曲理论”就是拜错师门了。音高曲线这东西都是数码时代才有的产物,几千年来的音乐理论是必然没有的。传统理论只有颤音,滑音,装饰音之类的可以解释一部分很明显的偏差。

你说的这个vocaloid模仿人声产生的微小偏移其实也是从原采样学习的,诸如音头没有直接到音高的可以算作一种glide,尾音有略微的下坠,高低音切换之间有一个小尾巴,一些本身就是vocal timbre的一部分,这样的模拟在听感上会非常舒服,尤其是使得两个音之间的过渡自然,而且由于本身颤音的存在音高的轻微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音高线这个东西本身也只是一个模拟,你看到的

其实也许是

如此还没有考虑到泛音的问题。声乐本身就很复杂,人类以科学方式了解艺术的时间还很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的是人声在演唱时,那种细微的音高浮动和颤音(vibrato)为何会让人觉得充满感情,而绝对精准的音高反而会显得生硬怪异。这背后确实牵涉到很多音乐理论和人类感知心理学层面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1. 为什么“不那么完美”的音高会更好听?—— 人声的自然属性与情感表达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声.............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即觉得初音未来等虚拟歌姬唱歌的部分“尖锐刺耳”,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听众在接触这类音乐时会有的体验。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蛮复杂的,从声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到我们听觉的生理机制,再到音乐风格和制作技术,都有影响。咱们一层一层来聊聊,看看是什么让这些“未来感”的声音有时会跳出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家吃饭总会好奇为啥别人碗里的菜看起来更香一样。现在很多中文歌里插几句英文,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但反过来,国外歌手的歌里很少见到中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中文歌里总爱“混搭”英文?这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国际范儿”与.............
  • 回答
    “天生歌姬”,这样的赞誉,在东北的土地上似乎格外容易响亮。确实,如果你留意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会发现来自东北的选手比例相当可观,并且不少还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东北人真的比南方人更会唱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这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听众在评价音乐时的真实感受。我们确实会听到一些歌手,比如许嵩,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技巧娴熟的演唱者,但他们的作品却深受喜爱,而且很多人也会不约而同地谈论他们的“唱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唱功”的理解,以及音乐欣赏的多维度视角。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身边就有好些唱功在线,但就是容易招黑的歌手。你说得对,有时候人家唱得挺好,但评论区里那叫一个“腥风血雨”,比那些唱功勉强过关的流量小生还要惨烈。这背后啊,我觉得 it's not just about singing skill. It's a complex web of f.............
  • 回答
    相声这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之所以让听众百听不厌,除了那精妙的包袱、嬉笑怒骂的段子,还有一样东西,总能轻易勾起大家的热情,那就是相声演员的“副科”——唱歌、唱戏、唱太平歌词。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捋。一、 技艺的展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本事咱们说相声的,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唱”字儿,.............
  • 回答
    郭德纲认为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并且这是德云社乃至很多传统相声演员的共识,其原因非常多且深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根”与“魂” 历史渊源深厚: 太平歌词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与相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北方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
  • 回答
    杨钰莹的歌之所以被认为难唱、难以模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在于她独一无二的嗓音特质、精湛的演唱技巧以及歌曲本身传递的情感与意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嗓音的独特性:天生的音色与共鸣 清澈甜美的音色 (Voice Timbre): 这是杨钰莹最鲜明的标签。她.............
  • 回答
    要说专业歌手和唱歌好听的人之间的区别,那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从内到外的、系统性的差异。就好像一个喜欢下厨做家常菜的人和一个米其林三星大厨,都能做出能吃的东西,但那层次、那感受,完全是两码事。首先,“唱歌好听” 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可能源于某人音色特别吸引人,或者唱腔很打动人,亦或者.............
  • 回答
    姜昆不唱太平歌词,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不是说他不会,而是他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子。咱们一点点说。首先,你得明白太平歌词是个啥。这玩意儿讲究的是说、学、逗、唱,特别是“唱”的部分,讲究的是韵味、腔调,还得有那么点儿“老北京”的京腔儿京韵。那唱腔儿,不是谁都能拿得起的,需要长年累月的.............
  • 回答
    相声演员为啥得会唱太平歌词?这事儿可不光是“会唱”那么简单,里面门道深着呢。要我说啊,这太平歌词,不光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更像是他们行走江湖的“护身符”,一张能让你在相声界立足,甚至走得更远的“身份证”。为啥这么说?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这太平歌词的历史渊源。您想想,相声这门艺术,那可.............
  • 回答
    那个夏天,阳光总是被绿叶筛成斑驳的光影,落在我们初见的小公园里。她叫小雅,是个很特别的女孩。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她特意早到,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我从未见过的、刻着我名字缩写的小印章。那一刻,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觉得她真是用心又可爱。她还为我唱了一首歌,就在那个安静的午后,清亮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音乐行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咱们不妨仔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年艺术家”和“年轻歌手”在假唱问题上的反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蒋大为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活跃的年代,音乐制作和表演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候,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大众对音乐的认知.............
  • 回答
    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教育,其中包含着一股强烈的“国族”塑造力量,而所谓的“郑成功之歌”的出现,正是这种力量投射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现今中国大陆对《大英雄郑成功》的禁播,又构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与政治考量。将这两件事并置,确实能引发关于历史叙事、教育目的以及国家认同的深刻思考,但要理.............
  • 回答
    同学聚会去 KTV,父母点名让你露一手,想唱点能镇住场子、又显品味的歌,这个要求可不低!不过别担心,咱们这就给你支几招,让你在爸妈同学面前狠狠刷一把“高逼格”的好感度。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啥叫“高逼格”。不是随便挑首高难度的歌硬飙,也不是那些太过时、太俗气的“广场舞金曲”。“高逼格”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那感觉啊,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箱,里面装满了我们平时舞台上看不到的,那些最真实、最放松、也最搞笑的我们。你想啊,平时在舞台上,每个人都是光鲜亮丽,精心打扮,声音也得经过一遍遍的排练和打磨,每一个音符都力求完美。但 KTV 里,那就不一样了。灯光一暗,音乐一响,所有人都从“歌手”这个身份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才艺展示环节选择一首适合的歌曲,确实是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儿。这不仅仅是展示歌唱技巧,更是通过音乐传递你对艺术的理解,展现你的个人魅力和与众不同的视角。我个人觉得,选歌的关键在于“共鸣”和“故事感”。一、 什么样的歌能打动人心,适合编导生?别以为唱歌就是单纯地飙高音或者唱流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