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

回答
相声演员为啥得会唱太平歌词?这事儿可不光是“会唱”那么简单,里面门道深着呢。要我说啊,这太平歌词,不光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更像是他们行走江湖的“护身符”,一张能让你在相声界立足,甚至走得更远的“身份证”。为啥这么说?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得说这太平歌词的历史渊源。您想想,相声这门艺术,那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老百姓的嘴里、从市井的街头一点点生长出来的。在过去,说书的、唱莲花的、唱鼓词的,这些玩意儿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太平歌词呢,就是其中一股重要的“清流”。它早年间就流行在北方一些地区,内容贴近生活,唱词也通俗易懂,有故事、有道理,还能哄得大家一乐。

那相声跟太平歌词啥关系呢?这就像盖房子,太平歌词就是那打地基的材料。早期的相声艺人,很多都是从这些民间曲艺形式里“转行”过来的。他们原本就会唱太平歌词,把唱太平歌词的底子打好了,再往里头加入说、学、逗、唱的技巧,慢慢就形成了咱们今天说的相声。您想想,没有这个根基,相声这棵大树,根子往哪儿扎去?

所以,一个相声演员会唱太平歌词,首先就说明他尊重传统,有“师承”。这年头,想在相声这碗饭里讨口好,光靠一张嘴说白话可不够。很多老的太平歌词,比如《白沙滩》、《玉皇花园》、《老残游记选段》之类的,都承载着老艺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会了唱,你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老艺人心灵的一扇门,你能听到他们当年是怎么说学逗唱的,怎么跟观众互动的,怎么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敬畏。

其次,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基本功的试金石。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而太平歌词恰恰能把这“唱”和“说”这两个字揉在一块儿。唱太平歌词,讲究的是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它要求演员有好的嗓子,懂唱腔的变化,还要能通过唱把故事里的情绪传递出来。这不像简单的吼几嗓子,它有讲究,有韵味。

您再看看,唱太平歌词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说”的成分。有些段子,唱到关键处,演员会突然停下来,用京剧的念白方式给您讲讲背景,或是用山东快书的节奏来一段“数板”,这不就是把说和唱融合了吗?还有,唱的时候,演员还会用眼神、用表情来配合,用手势来增加表现力,这不就是“逗”和“说”的结合吗?所以说,会唱太平歌词,等于把这四门功课都练到了,而且是练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再者,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包袱”和“垫活”的灵感库。您别小看那几句老词儿,里面藏着多少智慧和幽默啊。老艺人们在唱太平歌词的时候,常常会在里面穿插一些俏皮话、顺口溜,或者根据当时的场合、观众的反应,即兴改一改唱词。这些都是“包袱”的雏形。一个熟练的相声演员,能把太平歌词的唱词,巧妙地引申到他要说的段子里,或者用太平歌词的风格来“垫”一下,让观众在听相声的同时,也能回味一下传统曲艺的韵味。这是一种“以老带新”,用经典来烘托新内容的技巧。

比如,有的演员在说一段关于饭馆的故事时,可能会突然来一段太平歌词《酒迷》,把酒桌上的那种热闹劲儿唱出来,然后顺势引出自己要说的包袱。观众听了,既觉得有趣,又觉得这演员有底蕴,不是那种只会蹦几句流行语的。

还有,增加表演的层次和趣味性。相声不能总是一路地讲下去,得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太平歌词就像一剂“调味品”,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整个段子注入新的活力。它能让相声表演不那么单调,增加一些“嚼头”。有时候,一场相声下来,观众可能不记得你说的具体内容,但会记得你那段唱太平歌词时的神采飞扬,那才是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唱太平歌词能让相声更“接地气”,更受观众喜爱。老百姓喜欢听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是多高深的道理,而是能引起共鸣,能让他们会心一笑。太平歌词里唱的很多都是人情世故、生活百态,这些内容很容易拉近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当演员用一种带着老味道的唱腔,把这些生活化的场景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亲切,觉得舒服,觉得这才是真玩意儿。

所以啊,说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不是一句空话。它既是检验演员功底的尺子,也是他们打通传统与现代、连接观众心灵的桥梁。没有这门功夫,你的相声,就像一栋没有根基的房子,看起来热闹,却经不起风雨,更留不住人心。这玩意儿,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宝贝,好好学,好好用,你才能在相声这块园子里,种出更美的花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其实是不一定,为啥,过去的太平歌词不好听,且唱腔、曲调都缺乏变化。即使是很优秀的演员表演的太平歌词, 也不是太好听。所以一般只是在开场时唱一下,大段的太平歌词很难作为一整场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信可以去搜下马志明表演的

但是郭德纲改造的太平歌词,虽然如刘文步吐槽的不是原汁原味,但是也确实比原来的好听了很多,好听代表这门艺术的“卖相”好了,卖相好才能卖钱,才有可能发展的好。

user avatar

本身就是个错误提问。

没有听任何人说过相声演员必须会太平歌词。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不是叫街的艺术。

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全才。

四门功课里的唱,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指太平歌词和数来宝。这两个都是为了招揽生意,叫街的唱。

第二种,凡是本嗓唱的,都归唱。歪唱,学唱的,都归学。

比如侯宝林的空城计,就算唱,刘文亨的学越剧就算学。

但不管怎么说,其实太平歌词本身不是相声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太平歌词的相声,也就是屈指可数的歪唱太平歌词,扒马褂等寥寥数段,而且也不是不可替代,扒马褂也可以用快板或者歌曲代替,没有什么不可或缺一说。

马老这一辈子,留下音像资料的唱的段子,也就只有跟侯宝林不一样版本的八大改行,学李多奎卖菜那段,和苏三不要哭,统共这么两段,还都是单独唱的,不是整段的相声。

要按某些粉丝的逻辑,马老这缺一门的,妥妥的不会说相声啊。


最后再多唠叨几句,太平歌词这玩意没有门槛,对,不是门槛很低,而是没有门槛。

你唱一首新歌,还得先跟着哼唱几遍把旋律记下来,就这还不一定唱的下来。而太平歌词,只要有嘴,听过一段,随便给你一段词,你就能唱下来,何来会不会一说。这玩意既不好听也没什么难度,按某相声老艺术家的话说,这玩意都臭遍了街了。


还想再唠叨几句,哈哈哈哈。

某大师“死了鸡的庆祥”就别说自己会太平歌词了。跟老先生唱的都不是一个味了,听听马老那版的扒马褂,郭荣起那才是老味的太平歌词。不过大师一张嘴,倒是少马爷歪唱太平歌词的传承。所以我一直觉得,大师说本门唱是太平歌词的出处就在这。

user avatar

“太平歌词”确实是相声本功唱。

因为这玩意儿,别的曲种看不上。唱一个小时都是那一个调儿,唱京剧唱评戏这么唱早让人轰下去了。

太平歌词为什么能是相声的本功唱?因为相声本来也不是把太平歌词用在正常的表演中,歪唱太平歌词也不是把太平歌词从头唱到尾唱给观众听,不然观众早走了。

就像郭德纲说的,过去相声艺人到了集市上撂地儿,不能一到那儿就直眉瞪眼开说,得先圈拢观众。不然你到那儿就开说,观众没来得及围上来呢,你包袱已经抖了好几个了,说完人家观众能给钱吗?所以,相声艺人得一边儿唱太平歌词一边儿白沙撒字,爱听相声的一看,知道这是说相声的,纷纷围拢过来。相声艺人看看观众差不多了,站起身来正式道万儿报名,开始说相声。

其实过去摆摊卖艺的都有圈拢观众的过程,只不过使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也就是说,太平歌词就相当于过去理发匠手里的“唤头”,“呲啷”一响,大家听见了知道这是剃头师傅来了,要理发的就出来招呼师傅。或者相当于过去骑着自行车拉着保温箱买冰棍儿的嘴里吆喝的“冰棍儿”,相当于收破烂儿的蹬着三轮车敲的铙。你能说现在不会敲唤头的就不是理发匠、不会敲铙的就不会收破烂儿吗?显然不能。

其实,侯宝林解释“说学逗唱”的时候,在《相声溯源》里说“说学逗唱”不能概括相声的内容,也不能说明相声的表现形式,不是个科学分类法。他说,相声的唱实际上也是摹拟的一个方面,最早在清代,相声的唱是唱民间俗曲小调。按照侯宝林的说法,太平歌词只是民间俗曲小调之一。而且他认为学和唱往往是分不开的。

侯宝林尤其提到了唱双簧,说这是学、唱兼有的形式,过去相声艺人没有不会唱双簧的,反倒是唱双簧的未必是相声艺人。他又提到,随着相声的发展,相声的“太平歌词”等民间小调的“正唱”逐渐消失,相声的唱往往跟学杂糅。

这也就是说,你说学京剧是学,学评戏是学,其实这里边也体现着唱。而且要我来说,你说你表演一段学京剧,你学的谁的?你是学梅兰芳,还是学麒麟童?还是学哪个名家?你说给大家学一段儿京剧,结果大家一听就是你自己的个人唱法,这怎么能算学呢?如果这也算学,我也会唱打虎上山啊,我也会唱几句铡美案啊,我还会唱流行歌曲呢,我这没入门儿就已经至少会了相声一门功课了?

所以我一直就认为,有些相声演员的所谓学戏曲学歌曲,根本就不能叫学。你看二人转的学,那就得学谁像谁。相声里说学逗唱的学和二人转说学逗浪的学,其实都是指模仿。既然是模仿,搞个四不像出来,那是模仿谁?你说你学刘德华唱个忘情水,既没有刘德华唱歌的味道又没有刘德华的形神特点,那算学吗?那不就是唱吗?你说你就是学个忘情水没说学刘德华,那叫唱个忘情水,不叫学,好吗?

就像之前所说,太平歌词就是揽客用的,怎么就会唱的比不会唱的多赚两毛钱?那你会唱不会逗,我会逗不会唱,咱俩谁适合说相声?

再说了,太平歌词有啥不会唱的呢?也就是不知道词,把词放在那,听别人唱过两句,谁都知道怎么唱了。哪有就是不会唱只能少赚两毛钱的?学几分钟就会唱,剩下的无非就是背词儿呗。大段的相声段子都背得下来,太平歌词有啥难的?

相声原本是在露天摆摊儿撂地儿的,得揽客。到后来相声进了茶馆、戏院,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上了电台电视台,还用撂地儿揽客吗?当然就不用了,所以也就不唱太平歌词了。

北京相声大会没听众的时候,怎么不唱太平歌词揽客?倒不是不用揽客,是行人不知道你这是要干嘛。

所以,相声演员会不会太平歌词,根本没关系。谁听马季师胜杰唱过太平歌词?谁敢说他俩不是相声演员?好像也没人听马三立唱过太平歌词吧?人家是相声大师。你说他肯定会?怎么证明?他是教过你唱太平歌词吗?新走红的卢鑫玉浩,他俩唱过太平歌词吗?你说他俩不是说相声的?

没人规定相声演员必须会唱太平歌词。真要有这个规定,随便一个说相声的,你给他一小时,他马上从不会唱到会唱,现场给你唱一段儿。

唯一拿太平歌词说事儿的,其实就是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他跟所谓的“主流”有矛盾。“主流”没谁唱太平歌词,广播电视上大家听过的,好像就侯耀文石富宽以前表演过歪唱太平歌词。因为主流不唱太平歌词,郭德纲就把太平歌词提溜出来,宣扬不会唱太平歌词就不是合格相声演员。其实主流们真就都不会唱吗?未必吧?我也见过几次德云社演出从开场到结尾,开场的时候那老半天的锣鼓点儿那个闹腾啊。你咋不唱太平歌词呢?按老规矩来不是应该唱太平歌词等客吗?哪怕你放录音呢?

所以,什么标准?什么规矩?太平歌词这种形式,会不会不打紧,爱学就学,不爱学就不学。没有观众是奔着太平歌词去听相声的。

——————

哦,忘了点题了。

除德云社之外,没听说哪门哪派说相声演员必须会太平歌词。所以,题目本身就是错的。相声演员不是必须会唱太平歌词。我反正是没听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马季、师胜杰、冯巩、常贵田他们唱歌太平歌词,也没听他们说相声演员必须会唱太平歌词。

user avatar

贴几段老侯爷在怹的《相声溯源》里对唱的描述:








至少我觉得老侯爷的相声理论比老郭的理论可采纳度要高一点。

user avatar

太平歌词确实是相声门的本功唱。

相声演员的定位跟过去不一样了。侯先生都说了,学唱才是精髓,本功唱是得会,但不必精,也不一定非要使。

现在的相声演员,别说唱了,学不会也可以啊,甚至不逗都能是相声演员。看到那么多人说,谁说相声演员必须会太平歌词了?那就明白为啥公式相声都敢冒头了。

惹不起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