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声颇有生命力,京剧却只能靠国家拨款才能生存?

回答
说起相声和京剧,它们都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要说为啥一个能火得“一塌糊涂”,另一个却得靠“国家输血”才能勉强度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扒拉扒拉一大堆。

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玩意儿的内容和形式。

相声,说白了,就是俩人一张嘴,说学逗唱,聊家常,讲段子。它特别接地气,内容取材也广,能紧跟时代潮流,从家长里短的柴米油盐,到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都能拿来编成段子。观众听了,觉得熟悉,有共鸣,就容易乐呵。而且,相声的包袱(就是笑点)设置得好,观众能即时得到反馈,那种大家伙儿一起笑的氛围,很能带动情绪。再说了,相声演员之间的互动,火花四溅,本身就是一种表演的魅力。它不像京剧那样,得需要一定的“门槛”才能欣赏。

京剧呢?唱念做打,锣鼓点子,那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它讲究的是程式化、规范化,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腔都有讲究,都有历史渊源。这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它的题材多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但问题就在于,这“厚重”有时候也成了它的“包袱”,让很多普通观众觉得生涩,难以亲近。那些唱腔,咿咿呀呀的,不熟悉的人听着就像在听天书,再加上复杂的脸谱、华丽的服装,有时候会让观众觉得“高高在上”,跟自己的生活有点距离。

其次,咱们得说说受众和传播方式。

相声现在之所以这么火,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传播渠道非常多元化。郭德纲他们那一拨人,不光是在剧场演出,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等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很多年轻观众,通过德云社在网络上的视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才可能走进剧场。这种多渠道的传播,让相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更容易触达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而且,现在的相声演员也特别会利用新媒体,跟粉丝互动,拉近距离。

京剧呢?传统上它的传播方式就是剧场演出。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京剧的录音、视频,但整体来说,它的新媒体传播做得相对薄弱。很多优秀的京剧表演,往往只能在特定的演出场合才能看到,这自然就限制了它的受众范围。而且,京剧的很多知识,比如行话、唱腔的流派,对于非戏曲爱好者来说,确实不太容易理解。想让一个从没听过京剧的人,一下子爱上它,这难度系数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来说说市场化和商业运作。

相声现在可以说是非常市场化的了。德云社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有自己的剧场,有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演出、门票、周边产品等等,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够反哺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郭德纲本人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他懂得如何包装自己、经营团队,如何吸引观众,如何把相声做成一门能赚钱的生意。这种成功的商业运作,为相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资金支持。

京剧,在很多地方,它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很多京剧院团,尤其是国有院团,往往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营。虽然国家也在鼓励京剧的创新和市场化,但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体制和观念,让京剧真正地走向市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京剧院团面临着演出场次少、上座率不高、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依赖政府的补贴。这补贴虽然保证了京剧不会灭绝,但也很容易滋生一种“温室效应”,让它们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创新也可能受到一些限制。

还有就是人才培养和传承模式。

相声的传承,虽然也有师徒相授的传统,但现在更加开放和多元。像德云社,它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培训机构,吸引了大量有天赋的年轻人,通过系统的训练,让他们快速成长为能上台演出的相声演员。而且,这种模式也更加注重对演员舞台表现力和观众互动能力的培养。

京剧的人才培养,传统上也是师徒制,这保证了技艺的纯粹和精湛。但相对来说,这种模式比较封闭,培养周期长,而且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戏曲学院在培养京剧人才,但要培养出既有深厚功底,又能吸引现代观众的京剧演员,难度不小。而且,一旦京剧演员的艺术生涯结束,或者他们的身体条件不再适合演出,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支撑,他们的生活也可能面临困境。

最后,我们得说说观众的口味和时代的变迁。

人的口味是会变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的娱乐方式太多了,他们可能更偏爱那些能够快速带来感官刺激、轻松愉快的娱乐内容。相声恰好满足了这一点,它节奏快,有笑点,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让人放松。

京剧呢?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艺术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体会京剧韵味的人,相对来说就少了一些。当然,这并不代表京剧不好,只能说它的艺术形式和目标观众群,与当下的主流审美和娱乐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而言之,相声之所以生命力顽强,在于它紧跟时代步伐,形式灵活,传播广泛,商业运作成功,能够不断地吸引新的观众。而京剧之所以目前在生存上更加依赖国家拨款,则是因为它在内容形式上对观众有一定门槛,传播渠道不够多元,市场化运作面临挑战,人才培养和传承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并不是说京剧没有价值,而是说,在现代社会,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确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频共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门槛不一样。

京剧不是二人转,不是谁来了都能干。某位相声大师曾说过,京剧舞台上哪怕跑龙套的,都得是正经科班出来的。但是相声呢?他统计了当时的相声演员,有一大半都是半路出家,而且以勤行居多。比如现在某位大红大紫的相声演员,之前不就是干服务员的吗?当然,这里没有歧视服务员的意思,只是说相声的门槛低,你半路改行说相声一样能火。

观众去看京剧,看的是什么?是剧情吗?当然不是,想看剧情我看电视剧、电影不好吗?哪个不比京剧好看?观众是去看表演,看艺术的,这个门槛一下就上来了,不是谁都能欣赏京剧艺术。

观众去听相声,听的又是什么?是相声艺术吗?当然不是,不然高峰不会一直火不了了。观众是去听段子找乐子的,是去听“牛粪有的是”、“于谦的爸爸王老爷子”、吃虾仁的。这个门槛可就太低了,只要你生理上没有不适,你就能从相声中找到乐子。

user avatar

因为高雅京剧,压根就不该存在。

京剧是什么?就是以前的主播

旧社会地位最低不过乞丐戏子裱子

看明白没,这就是唱大戏的在古代的地位,约等于今天的网络女主播,内容约等于今天的网络爽文。

那是那个大部分人文盲没文化的年代的公众娱乐活动,唱的就是屎尿屁,今天唱宋朝大将的婚外情,明天唱明朝公子的花故事,后天再唱一个农夫把王母娘娘的脸抹了。

现在你非要给它灌上一个国粹,天天宣扬伟光正,等于直接失去了它原本最大的受众。

受众都没了,你跟谁玩去,这不就跟大文学家写网文一个道理么,你写的挺好,谁看啊。

喜欢看文学的,谁看网文?看网文的,谁有功夫琢磨你那破玩意呢。

user avatar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你想问“德云社是怎么爆红然后挣钱的,京剧团体能不能复制这个模式”。

答案是不能。

德云社靠相声演出成本小,进行了近十年的赔本经营。1996年以“北京相声大会”的名字成立,演员只有张、郭、李三人,当时小园子最惨的时候,一下午就一个观众。

郭德纲老师最惨的时候吃面糊就大葱。出去演出散场晚了没公交,从通州走回来,为省打车钱。

经济状况一塌糊涂,但培养出了一支几十人的演出队伍,打磨出了一批在当时已不太常见的传统相声段子,留下了很多演出视频。

然后是2005年左右,中国网络论坛和视频平台兴起,德云社凭借这些资本,在网络上爆红。

借助这些知名度,德云社开始了商演,也就是像演唱会一样的专场演出。通过这些商演的收入,德云社才能够在经济上站稳脚跟,才有了未来。一直到现在,德云社的普通剧场演出,最多也只能做到收支相抵。


京剧团体不能复制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第一,演出成本太高。

相声演员只要水平过硬,一个人一个话筒,说一下午都没问题。京剧想开一出戏,张嘴唱戏的“角”们且不论,乐队最少七八个人,龙套配戏也要十来人,服装、梳头、盔把、捡场、催场,又需要十来人。一个想要挣钱的专业剧团,没有五十人,根本不可能独立开一场演出。这还只是人工成本,没有算服装道具化妆音响的成本。

我说了,德云社是三个人开始的,除了场租没有成本,一开始还得赔本干。一个独立的私营京剧团,需要赔进去多少钱,才能等到名气积累起来,实现扭亏为盈的一天?

第二,商演模式不能复制。

超大剧场与体育馆演出,本质是名气变现,也就是大型粉丝见面会。你必须通过其他平台积累足够的名望和人气,才能搞这些。

而这种表演模式,需要的就是短平快,门槛低。这与戏曲发展历史上,追求“虚拟、细致、小劲头”的艺术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说难听一点的话,就是你在这种模式下表演的东西,业界觉得越烂,观众反响越好。因为他们花钱冲的是你的名气,而不是你的表演水平。表演的门槛高了,让人看不懂,反响肯定不会好。

而京剧,因为戏校和传统遗留的影响,一时还烂不到那个程度。


综上,京剧虽然死不了,但靠复制德云社模式来爆红并改私营是没可能的。

以上。

user avatar

前两天我发了个b站的视频。

内容是几段京剧串烧加点音乐。

然后评论说:

这已经不是京剧了,是有京剧要素的流行音乐。

我想问:

为什么这不是有流行音乐要素的京剧呢?

有这样的目标用户,京剧不死谁死呢?

user avatar

在歌唱表演领域,京剧的同类型竞争对手太多太多了。流行歌曲,古典音乐,音乐剧。电视剧,电影。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脱的一丝不挂睡觉都没人看。机关枪哒哒哒打得血肉横飞都不刺激。宇宙飞船激光炮对射都看腻了。谁看脸上抹油彩翻跟头啊。

在搞笑领域,相声的同类型竞争者只有小品。而小品有一个缺点。需要使用眼睛。开车的时候不能欣赏。洗澡的时候不能看。洗脸刷牙的时候,看起来不方便。睡觉的时候不能欣赏。

郭德纲相声的兴起,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上升。还有就是手机导致人们看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看屏幕累了以后,只能听相声。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相声表演者愿意放下身段,愿意和广大群众一起下里巴人,真正实现了相声这门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事实说明了群众认可的才是群众喜欢的。去年某日,我听着郭德纲、于谦还有他一个弟子的《扒马褂》,整个1个多小时,我笑的整个床都在颤。

京剧的表演者都在干嘛呢?

前几年看见几张身着几片有京剧元素的纱布遮挡重点部位,头戴京剧的表演道具,脸上带着京剧妆容的图片。这是近十年来,我这个大俗人的生活中唯一和京剧的交集。

我档次太低,下里巴人,实在够不到人家档次,上不了人家台面。

user avatar

提问者:为什么相声颇有生命力,京剧却难以生存?

回答者:因为他们新编的戏,太可笑!杨过翻十几个旋子,完了跟保卫领袖似的冲小龙女喊:“姑姑!”这叫《神雕侠侣》。

提问者:研究创新么。

回答者:创新也没有这么创的。这个最新的、流行的内容,可以把不了解京剧的观众,很快带到京剧的世界中来;但是形式呢,还得是老的,多老都不怕,就怕四不像。行头、扮相、唱腔,尽可能地不要出规矩,按原有的来。哪怕让人看出来,你是在模仿哪个传统老戏,都没关系——在电影和漫画里这叫“致敬”。向传统致敬,才能留住老观众。

提问者:好像也有点儿道理。您能举个例子吗?让我们也学习一下。

回答者:比如《变形金刚》《指环王》,八本《哈利·波特》……

提问者:您等会儿吧!我就问问您,这《变形金刚》怎么演啊?

回答者:向传统致敬么,一切都离不开传统。

提问者:这都编到外国去了,还怎么传统啊?

回答者:哎,我这么给你说吧,传统京剧《珠帘寨》听过没有?

提问者:那是脍炙人口啊。“昔日有个三大贤”,非常好听的老生唱段。

回答者:对了。“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是不是这个味儿?

提问者:是啊。

回答者:我这个《变形金刚》啊,有这么一段,就照它唱

昔日有个三大贤,汽车人结义在塞伯坦。
弟兄们宇宙曾失散,地球相逢又团圆。
擎天柱马上呼三弟,大黄蜂在城楼怒发冲冠。
耳边厢又听人呐喊,威震天的人马来到了大路边。
高楼上助你三通鼓,十面金刚变变威严。
哗啦啦打罢了头通鼓,擎大爷提刀跨雕鞍。
哗啦啦打罢了二通鼓,人有精神车又欢。
哗啦啦打罢了三通鼓,红蜘蛛的人头落在马前。
一来是奸贼命该丧,二来弟兄得团圆。
贤弟休回外星转,就在这纽约过几年,落得个清闲……

提问者:还真是那意思。

回答者:无论什么人一听,哎,《变形金刚》,有意思。喜欢京剧的观众呢,知道这段是从《珠帘寨》来的,中规中矩,不是胡闹。

提问者:您刚才说还有八本《哈利·波特》?人家J.K.罗琳才写了七本,您愣排出八本来。

回答者:那怎么了?传统的连台本戏,都是四本、八本,数字吉利,也对称,没有三本、七本的。他们拍电影,非把“哈七”拆成上下两集,就为了凑八本。

提问者:那您在这儿给我们讲讲怎么样?

回答者:这要讲起来学问就大了。我先问问您,据您看,这出戏里的角色行当应该怎么安排呢?比如主角,哈利·波特,应该是什么行当应工呢?

提问者:那应该是小生吧。

回答者:罗恩?

提问者:……武生?

回答者:赫敏呢?

提问者:那……武旦?

回答者:外行,完全的外行!哦,一个小生,一个武生,一个武旦,仨人再扎着靠上来,三四一十二面靠旗,满台追着别人打,闹不闹啊?

提问者:那让您说?

回答者:哈利用武生,气派;罗恩用花脸,有个性;赫敏这个角儿可得全才,过去所谓的花衫子,什么都得有点儿,但是主要卖她的唱。这扮相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正三个人得岔乎开了。

提问者:倒是也有道理。那这个……我问问您,这邓不利多教授呢?

回答者:邓不利多教授当然是老生了,穿一八卦仙衣,挂白满,上头可以系一蝴蝶结,鹅毛扇子就不用拿了。他可以按麒派的路子。

提问者:那斯内普呢?丑儿扮?

回答者:又外行了不是?斯内普是最后一本才揭晓的大卧底,他话不多,表情也不多,重在做戏,也得一个硬里子老生。

提问者:哎,那这个……伏地魔!这可是个要紧的人物。

回答者:嘿!我告诉你吧,这伏地魔啊,得是小生。

提问者:伏地魔是小生?!

回答者:哎,说你外行吧?京剧的人物由什么行当应工啊,不在岁数,在个性和剧情需要。按正史说,吕布比刘备岁数大吧?可是你看《辕门射戟》,吕布还是小生,刘备倒是老生。

提问者:真是。

回答者:这个伏地魔不是一般的小生。演他学生时代的样子,用本嗓,也就是大嗓小生。

提问者:哦,日记里的“汤姆·里德尔”。

回答者:对了,还得有点儿魂子那意思。

提问者:那变成伏地魔以后呢?

回答者:变成伏地魔以后就勾脸了,专门给他设计一个蛇形脸谱,白脸,细长红眼窝,中间来一个大蛇。唱呢,改小嗓,表现他那个尖利的嗓音,还有蛇语。

提问者:这还真不好来。

回答者:伏地魔上场唱“粉蝶儿”

黑魔法,玄妙无匹;统食死,扫巫界,谁人敢敌!

完了念这么四句

赤目蛇面世无双,妙法通玄谁敢当。
为酬大志扫麻种,要灭波特小儿郎。

最后报名

某,黑尊者,伏地魔王是也!

提问者:这都怎么琢磨的!

回答者:就要这个范儿。向传统致敬么,你说那么大一反派上场,别看是小生,起码得有楚霸王这样的身份,所以唱“粉蝶儿”。要拿普通话报一个“学徒伏地魔上台鞠躬”,那像话么?

提问者:也不至于呀!

回答者:这个邓不利多,按麒派的路子,他跟这个斯内普定计的时候,有这么一大段唱

贤教授休要跪休要哭,
听老邓从前事细对你说:
千错万错伏地魔错,他不该一心心坏事尽做。
杀却了凤凰社数百余口,就是那詹姆莉莉也不存留。
小哈利他侥幸逃脱魔咒,到如今子报父的仇。
当时奉了我的命,你又藏进了食死徒。
你本当,杀了我,怎奈是我们多年师生难以下毒手;
你本当,不杀我,怎奈是舍此难骗那黑魔头。
这才是马到临崖难回头,船到江心难补漏。
斯内普,成全我,我把你忠孝节义四字留,万古名留——西弗勒斯啊!

提问者:《斩经堂》!

回答者:值钱就值钱这板上了!

提问者:那您再给说说,赫敏的戏怎么来呢?刚才说,那花衫子,我看不错。

回答者:你瞧,就沾小姑娘来神儿。

提问者:您不说向传统致敬么?这古今中外的男人啊,都差不太多,女孩子可就不一样了。传统京剧里,没有像赫敏这样的人哪。

回答者:那赫敏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提问者:赫敏聪明好学,温柔体贴,别看出身于麻瓜家庭,就是非巫师血统的家庭啊,但是成绩非常优秀,是哈利和罗恩的好朋友,多次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别看她平时一本正经,满嘴都是书本知识,但也是个爱美、爱恭维的小姑娘。有一次学校舞会,罗恩没请她,她不高兴了。但她长大以后还是嫁给了罗恩,两个人感情很好。

回答者:是啊,这么一个小姑娘。你看过《鸿鸾禧》没有?

提问者:看过啊,《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嘛。“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春寂寞,空负貌如花。”

回答者:对啦,赫敏上场就念这几句——

青春整二八,出身是麻瓜;
书中颜如玉,罗恩睁眼儿瞎!

这戏里还有各种文武场子。赫敏的唱功,邓不利多的做派,哈利、罗恩跟敌将的起打——像他们那个戏,活人打出手,满台兵器乱飞,就是不对,只有神怪戏能打出手,祭法宝的意思,搁这个戏里,有那么几套出手,是正根儿。还有各种彩火,各种舞蹈,完全是从传统中重新挖掘出来的,有传授。就连弗立维教授……

提问者:教魔咒课那小个儿?

回答者:哎,丑角儿,正宗的矮子功,一口京片子!怎么样?

提问者:倒是不错啊。

回答者:我告诉你,就这个戏,昨儿我把自行车卖了,给剧组的魁地奇球队置了几把笤帚。

提问者:啊?卖自行车置笤帚?

回答者:是啊,打算拿着投资这么办,这不没人点赞吗?


原作者“司南”

user avatar

京剧是规范性的,可以无限模仿前辈,学得越像活得越好。

相声是实证性的,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你干成模仿秀了,就彻底凉了。

所以谁告诉你相声活了京剧死了???跟相声比人家京剧活得很好……

user avatar

相声活了?除了德云社你再举个栗子?就算是德云社,靠相声吃饭么?

京剧死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排名第一,拿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扶持,死哪儿了?

user avatar

很简单,门坎不一样。

演的门坎不一样,听的门坎也不一样。

德云社招生的标准30岁以内都可以,能登台的京剧演员哪个不是从小坐科。同样是系统的培训,德云社学个一两年可登台,京剧没个十几年功夫不可能。

再说听戏和听相声。相声基本能听得懂说话就可以,所以年轻人入门也容易 ,甚至会以某个说相声的长得帅而喜欢听相声,听戏……远没这么简单。

所以一边可以供需两旺,而另一边,供也难,需也难。当然是两副境地。

user avatar

相声从诞生到今天,始终是底层群众的娱乐方式,最早从清朝开始就在街上表演赚个饭钱,到90年代进入电视普及全国再到没落,今天又回归了小剧场,只要你去听,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都能听懂,都能听笑了,累了一天,开心一下,这就够了。

京剧在这方面就差远了,地位很高,一个从不了解京剧的人听不出味来,也听不出好坏来,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娱乐方式。

user avatar

京剧太把自己当回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