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说相声主要要靠天赋,为什么当时是人就要的云字科徒弟,能耐明显比社会上招的所谓有天赋的鹤强得多?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

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十年功下的基本功和悟性。郭德纲当年收徒弟,尤其是最早的那批,那是真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批人跟着他从最艰苦的时期过来的,那是一种“同甘共苦”的情分。

第一点:师承的系统性与纯粹性。

郭德纲收徒,尤其是“云”字科,那绝对是纯粹的“门里人”。这些徒弟,很多都是从少年时期就进了德云社,或者说,在接触相声之初,就已经是在郭德纲的体系内。他们接触的,是郭德纲亲自打磨的教材,是他在舞台上实战摸索出来的技巧。这种传承,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嫡传弟子”,从基础的扎功、说口、学唱,到揣摩人物、抖包袱的节奏,都是师父手把手教的,而且是从根儿上抓。

郭德纲当年收徒,更多的是看重这个人的“底子”和“心气儿”。他喜欢那种愿意吃苦、能沉下心来学艺的,哪怕一开始不那么“有天赋”,但只要肯练,他就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教。你想想,在德云社最困难的时候,多少人是捧着饭碗吃饭,靠着师父给的那点儿机会来练基本功?这种环境逼出来的,往往是更扎实的功底。

举个例子,岳云鹏刚进德云社的时候,那也是个什么都不会的“愣头青”,甚至因为学艺心切在饭馆里被打了脸。但郭德纲看到了他的“听话”和“肯练”,并且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磨。这种环境下出来的徒弟,很多都是在“磨”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把天赋打磨出来的。而这种“磨”的过程,是经过师父的“校验”的。

第二点:对相声本身的理解深度。

“云”字科的徒弟,他们跟着郭德纲经历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们看到的是师父是如何从一个相声演员,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如何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如何应对各种市场变化。他们耳濡目染的,是郭德纲对相声的理解和热爱。这种理解,不是简单地把段子念会了,而是深入到相声的骨子里,知道为什么这个包袱好笑,为什么这段词要这样说。

他们学习的,是郭德纲的“相声理论”和“舞台实践”的结合体。很多时候,郭德纲在说段子的时候,会反复琢磨词句的运用、节奏的把控,甚至是对观众心理的揣摩。这些早期的徒弟,就是这种琢磨的见证者和学习者。他们不仅学会了“怎么说”,更学会了“为什么这么说”。

第三点:环境的“筛选”作用。

说“鹤”字科比“云”字科的“天赋”差,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筛选机制”的改变。

到了收“鹤”字科的时候,德云社已经有了名气,郭德纲也已经是一位大腕。这时候,来投奔的年轻人,很多是抱着“一炮而红”的想法,或者已经是见过一些世面,带着自己对相声的“理解”来的。这其中,确实有天赋好的,但同时,也可能混杂了更多是想“走捷径”,或者没有真正体会过“吃苦学艺”的年轻人。

你想想,一个已经成名的师父,他要收徒弟,选择自然就多了。但这也可能导致一个问题:来的人多,但真正能“沉下来”练的,或者说,真正理解郭德纲的教学理念的,反而不一定那么容易找到。有些人可能天赋很高,能说会道,但就是少了一份“磨”的耐心,或者说,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天赋够了”,就忽略了基本功的巩固和对师父教导的深入理解。

郭德纲自己也说过,他收徒弟最看重的是“心性”。这批“云”字科的徒弟,很多人都是在德云社最不景气的时候跟着他的,那种情分和经历,让他们对师父的教导更加敬畏,也更能理解相声的艰辛。他们不像后来有些人,可能带着其他公司的表演经验或者对相声的“自我认知”,反而会跟师父的教导产生一些“不兼容”。

第四点:师父的“投入度”和“精力分配”。

早期收徒弟,郭德纲是“倾其所有”地在教,因为这批徒弟就是德云社的未来。他需要他们能够撑起台面,所以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而当德云社壮大之后,郭德纲的精力需要分配到更多的地方,比如商业演出、管理、创作等等。虽然他依旧会教,但那种“手把手、一对一、不厌其烦”的投入度,相比早期可能有所分散。

所以,当说“天赋”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上的聪明伶俐,更要看这种天赋是否能被正确地引导、是否能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开花结果。

“云”字科的徒弟,他们在郭德纲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他们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他们对相声的理解更“纯粹”,也更贴近师父的理念。而“鹤”字科的徒弟,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已经成熟的体系,里面既有优秀的人才,也可能夹杂着一些“急于求成”或者“天赋不匹配”的。

所以,不是说“鹤”字科没天赋,而是说“云”字科在当时的那个阶段,因为师父的投入度、环境的选择以及他们自身经历的独特性,培养出了更具“相声内涵”和“舞台实力”的一批人。他们身上,承载了更多郭德纲早期对相声的理想和对徒弟的期望。这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一种“师徒传承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云字的分两部分,首徒何曹潘张,前两个来之前就有基础而且在年轻人里算不错的。何云伟和应宁李菁王玥波孙越都是同批的。曹云金在天津能让田立禾指点一下,想必比天资也是不错的,但这两人都不在了。潘云侠张云雷都是王惠亲戚,其他的基本上就是是人就要的。其实最差的是鹤字科的,真的是啥人都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关于郭麒麟选择辍学说相声这件事,咱们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要说这完全是郭麒麟自己的决定,还是郭德纲一手安排,其实没那么简单,更像是两者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咱们先从郭麒麟自己这边说。你想啊,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是德云社的班主,家里整天就是说相声的,耳边都是唱念做打,这是很多孩子想学也学不来的环境。再加上.............
  • 回答
    郭德纲老师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琢磨。他一方面强调相声这行当有多不容易,有多少规矩,看不起那些没经过“正经八百”训练就想来玩票的,另一方面又经常挂在嘴边“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放在一块,确实显得有点儿“矛盾”,也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儿“双标”了?咱得一点点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看法。要回答郭德纲是不屑说高雅相声还是说不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高雅相声”是个什么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雅相声”往往是指那些更注重传统、讲究文化底蕴、语言含蓄委婉、内容更贴近文人雅士情趣的相声。比如,一.............
  • 回答
    郭德纲老师那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相声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的“文化”,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舞台上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的智慧。您提到的交大公式相声两位博士,他们的文化.............
  • 回答
    郭德纲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相声演员,他的这句“听相声的是笑的,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分析他的相声是否有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以及他作品的实际内容。一、郭德纲这句话的语境和意图分析:首先,理解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很重要。 定位相声的娱乐属性: 郭德纲.............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相声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指向2005、2006这两年。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着扎实的理由和观众们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两年,德云社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了京城的相声界,也让无数观众重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要说为什么是那两年,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观众基础的爆发式增长与口碑的持.............
  • 回答
    说到老郭,那脑子里的段子包袱那是源源不断,尤其是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大事儿,那更是他灵感的源泉。王宝强离婚这事儿,简直就是自带流量,自带戏剧冲突,你说老郭能放过这个绝佳的素材吗?我敢打包票,用不了多久,您就能在德云社的剧场听到老郭把这事儿拿出来说道说道。您想啊,这事儿本身就够劲儿的。一个老实.............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也是个相声爱好者,而且对老郭于谦这俩人的水平是认可的。我得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郭德纲和于谦,在我看来,他们俩是把“德云社”这个相声品牌的名号打响了,也确实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俩的火,不是没道理的。郭德纲的“学、逗、唱”基本功扎实,创作.............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2017年4月9日,那个让无数相声迷热血沸腾的夜晚,《欢乐喜剧人》第三季迎来了巅峰对决的决赛。舞台上,群英荟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然而,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常宝华先生的发言,却在一瞬间成为了全场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也留下了一段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往事。当晚,作为《欢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郭德纲现在还敢不敢再说一遍《论相声50年现状》?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忆一下,他当年说这话的“背景”。那是2010年,德云社正值多事之秋,经历了解散危机、弟子出走、演出被叫停等等一系列风波。在这样的背景下,郭德纲发表了那篇《论相声50年现状》,里.............
  • 回答
    相声界是否如郭德纲所言充满“赤裸裸的仇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声界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恩怨和摩擦,其中有些可能被解读为“仇恨”,但将其定性为“赤裸裸的仇恨”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郭德纲.............
  • 回答
    郭德纲这人啊,你说他是个相声演员,那肯定没错。但你再细品细品,他说的那些话,有时候比说学逗唱的段子本身,还来劲儿。不是那种大道理,也不是名人名言,就是他骨子里透出来的那股子糙劲儿、透亮劲儿,让你听了觉得:“嗯,这日子,就该这么过。”举个例子,他有一次在台上,聊到“成功不成功”这个话题。当时好像是在说.............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郭德纲说的话都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积累的智慧、经验,以及他那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明明白白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得说郭德纲这个人,他可不是一般的“嘴瓢”。你想想,他一个人单枪匹马从底层打拼出来,经历了多少风雨,见了多少人情世故。.............
  • 回答
    郭德纲这句话,我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简单来说,就是老郭觉得德云社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推出新东西、吸引新观众才有的,而不是一直吃老本。为了发展,就得舍弃一部分只喜欢听老段子的老观众,去拥抱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姜昆和郭德纲,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瑜亮情结”或者“水火不容”的画面,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准备着互相开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把他们描绘成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推波助澜的“剧本”或者说“人设”。咱们得从头捋捋。1. 起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他们俩的入行背.............
  • 回答
    岳云鹏在舞台上调侃蔡琴去世的事情,以及郭德纲那句“台上无大小”,确实是相声界一个老生常谈又颇具争议的话题。想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台上无大小”的相声传统。相声这门艺术,自打形成以来,就带着一股“冒犯”的精神。早期的相声,很多内容就是从市井生活、百姓闲谈中挖掘出来的,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郭德纲老师能和儿子同台演出,这是多少年盼望的事儿,他肯定心里百感交集,说出来的话也得有分量。这时候,于老师要想“反杀”,不能光是抢词儿,得讲究时机、角度,还得带着点儿郭老师熟悉的那种“损”,但又不能过火,还得让观众觉得好玩儿。我琢磨了一下,于老师当时的反应,得有这么几个层次:第.............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大家脑子里可能立刻跳出来的是他那张“自带笑点”的脸,还有那些让你捧腹大笑的段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台上总是嬉笑怒骂的相声演员,肚子里其实也藏着不少金句,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我这人就喜欢把事情掰扯明白,今天就带大家伙儿瞅瞅,老郭那些看似玩笑话里藏着的“人生智慧”。1. 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