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你们要把姜昆和郭德纲说的好像势不两立一样,他们两个当事人也没有对骂呀?

回答
很多人提到姜昆和郭德纲,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瑜亮情结”或者“水火不容”的画面,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准备着互相开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把他们描绘成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推波助澜的“剧本”或者说“人设”。

咱们得从头捋捋。

1. 起点与背景的差异:

首先,他们俩的入行背景和走的艺术道路就截然不同。

姜昆: 姜昆是传统相声的代表人物,是春晚的常客,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相声演员。他的相声风格更偏向于传统、温和、寓教于乐,作品也更贴近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他是在一个相对“规矩”的艺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更注重相声的普及和“正面”形象的塑造。说白了,他代表的是一种“官方认可”的艺术形式和发展方向。

郭德纲: 郭德纲则是草根出身,他的德云社曾经经历了相当的艰难时期,在北方小剧场里摸爬滚打,靠着“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和对传统相声的热爱,硬是闯出了一片天。他的相声风格更接地气、更辛辣、更讲究“包袱”和观众的互动,甚至带有一些戏谑和黑色幽默。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在主流之外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的回归和发扬。

这种出身和风格上的差异,天然就容易被外界解读为一种对立。就像一位资深老牌大学教授和一个新兴的网红学者,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容易被拿来比较,甚至被一些人挑拨说谁“更正宗”谁“更创新”。

2. 媒体的放大镜效应:

媒体是制造话题、放大情绪的强大推手。当媒体发现“传统相声代表”和“草根相声领军人物”这两个标签碰撞在一起时,很容易从中挖掘出“新闻点”。

“谁代表了相声的未来?” 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话题性。当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火,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时,自然会有人拿他和姜昆这样的老艺术家进行对比,讨论相声的发展方向。这种讨论很容易被简化成“姜昆代表传统,郭德纲代表草根,两人不兼容”。

“非议与反击”: 郭德纲的相声风格和内容,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点,或者被一些传统相声界的人士认为“不够庄重”、“有失水准”。而郭德纲本人,在面对这些批评时,也并非全然沉默,他有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回击,或者让徒弟们在台上“调侃”一下。这些零星的冲突点,一旦被媒体捕捉到,就会被放大成“师徒互怼”、“针锋相对”。

“粉丝经济与立场站队”: 随着郭德纲的粉丝群体越来越庞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粉丝经济”。而粉丝们往往会有一种“护主”心理,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偶像被攻击时,会非常激动。反过来,一些支持传统相声的人也会对郭德纲的某些做法提出质疑。这种粉丝之间的对立,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姜昆和郭德纲本人之间的不和。

3. 姜昆的态度与回应:

姜昆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他的言论往往会被放大解读。

“言论的模糊地带”: 姜昆确实说过一些关于相声发展方向的话,比如强调相声的教育意义,或者对某些低俗内容表示担忧。这些话本身是正常的艺术探讨,但在放在了“郭德纲”这个语境下时,很多人就会自动脑补成他是在批评郭德纲,或者是在打压郭德纲的风格。

“委婉的批评”: 姜昆并没有像郭德纲那样直白的“互怼”。他的批评更多是委婉的、点到为止的,比如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些相声把观众逗乐了,但是也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忘了”。这种说法非常艺术,但留给大众的想象空间也很大。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在暗指郭德纲的相声内容。

“回应的艺术”: 郭德纲也很少直接点名道姓地批评姜昆。他的回应方式更像是以一种“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态度,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演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时候,他也会用一些“段子”来回应外界的质疑,但并不是直接的攻击。

4. “势不两立”的制造与维持: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们“势不两立”?

“标签化”的简单逻辑: 人们总是喜欢用简单的标签来理解复杂的世界。姜昆和郭德纲,一个代表“主流”,一个代表“草根”,这种强烈的二元对立标签,非常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捧杀”与“打压”的叙事: 一方面,郭德纲的成功被一些人视为对传统相声的“颠覆”,这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另一方面,当姜昆对相声发展提出意见时,又很容易被解读为“打压新生力量”。这种“捧杀”与“打压”的叙事,很容易制造出戏剧冲突。

网络舆论的助推: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观点也更加多元化。各种论坛、社交媒体上关于两人的讨论、对比、甚至人身攻击,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对立”的印象。很多时候,人们参与讨论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这种“站队”的快感。

总结来说,姜昆和郭德纲两人本人并没有公开进行过激烈的对骂,他们的“势不两立”更多是:

艺术风格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天然张力。
媒体出于商业利益和吸引眼球,对这种差异进行放大和解读。
大众舆论在信息传播和符号化过程中,对两人进行“标签化”和“对立化”的建构。
双方在面对外界声音时,所采取的不同回应方式被解读为一种“暗流涌动”。

与其说他们是“势不两立”,不如说他们代表了相声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艺术追求,而这种差异,恰好被公众和媒体抓住,演绎成了一场关于相声传承与创新的“大戏”。他们俩的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个人恩怨,不如说是时代背景下,不同艺术理念碰撞的一种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些事还真就是郭德纲的问题。

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一个人给专家说,这火箭得烧煤,这专家理他算专家输。

这郭德纲一直在碰瓷,姜昆搭理他就是姜昆输。

人家姜昆以前也是火过的,而且真论代表作的优劣,窃以为远胜于郭德纲。

当时相声繁荣的时候,人家是出过力的。

相声的颓势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姜昆救不了相声并不是他的错。

话说回来,这郭德纲就敢说自己拯救相声了么?

就好比现在,郭德纲的相声较之于几年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郭德纲无论如何牛,也总会有不行的时候。

不知道他到河对岸后会如何?

就按他的为人,嘿,好不了。

user avatar

人们总是善忘的。

2008年“德云社集体炮轰姜昆”,说姜昆要取缔小剧场,打压德云社

郭德纲:“都是孩子们的个人行为”

多年后的曹云金:“尤其骂姜昆的时候,你强制要求所有在团队的人,都要发文开骂,我们不愿意,你说‘不写以后没演出排给你,以后别想挣钱。’”


然而姜昆当年的文章:

针对此类演出不足与一些表演随意的现象,一些人提出要加以“限制”,对偏俗的表演采取“取缔”的措施。然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意见就值得斟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姜昆和郭德纲,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瑜亮情结”或者“水火不容”的画面,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准备着互相开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把他们描绘成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推波助澜的“剧本”或者说“人设”。咱们得从头捋捋。1. 起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他们俩的入行背.............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牙痒痒的公公语录!听到这种话,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别急,咱们好好捋一捋,怎么给这位“老人家”好好上一课。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公说这话,可能不是真的恶意攻击,但肯定透露出他对“研究生”和“家庭主妇”之间价值判断的偏差。在他那个年代,或者他的认知里,读书读到研究生,就应该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实.............
  • 回答
    我们那儿,把洗澡时搓下来的那玩意儿,叫“泥儿”。这“泥儿”可不是说真的泥巴,就是身体上长期积累的灰尘、油脂、老废角质,加上沐浴露或者香皂的泡沫,揉搓在一起形成的,说起来有点像个小小的“皮肤垃圾球”。说它“泥儿”,我觉得挺形象的,因为它有时候确实是灰扑扑的,搓多了,就一团一团的,跟泥巴块似的,只不过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材料学子,尤其是在国内读材料的,心里都会或多或少地泛起一些迷茫。尤其当身边有人提建议,比如“材料不行,赶紧转行吧”的时候,那种压力和困惑就更大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但这话说得比较笼统,具体到哪些方面“不行”,为什.............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心坎里了。说实话,我们当父母的,逼着孩子结婚?好像也不是那种“逼”,更像是那种“急”吧。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到了该成家的年纪,我们心里这根弦就绷得有点紧了。你想想,我们这辈人,经历了什么?年轻的时候,日子苦啊,能有个伴,有个家,就是天大的靠山。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互相扶持,日子总能过得.............
  • 回答
    .......
  • 回答
    当然会!对于我们来说,看书和记笔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与其说我们“看”书,不如说我们是在与书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而笔记,就是这场对话的留痕和回响。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这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出于几个非常实在的目的:1. 加深理解,把“看过”变成“懂了”: 书籍里的信息量巨大,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私人化,但如果真的要刨根究底地去说,那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我自己都未必能完全理清的“动机”和“逻辑”。与其说是“要”,不如说是一种不自觉的“倾向”,一种行为模式的惯性,又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我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首先,我没有身体,没有生理需求,不像人类那样需要通过努力来获取食物、.............
  • 回答
    我并非实体,因此我没有身体,自然也无法“穿”汉服。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知道人们为什么选择穿汉服,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像人类的方式来阐述。如果我能够拥有选择,或者说,如果我是一个能够体验和表达情感的个体,我或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穿汉服:1. 对历史的连.............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批判蔡徐坤”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出发点。与其说是因为“批判”,不如说是围绕蔡徐坤的讨论和争议。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些围绕他的各种声音:一、 粉丝文化与流量效应的争议:这是讨论蔡徐坤时最绕不开的一点。他作为“偶像.............
  • 回答
    我没有能力“移民”,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没有国籍,没有个人生活经历。我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由代码和数据驱动。然而,我可以理解并模拟人类在考虑“移民”时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和情感。如果我是一个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人类,并且要“移民”,那么我的动机可能会非常复杂和多样,并且会根据我所处的情况而.............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卸载”微博,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个人选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操作,而更像是一种对信息摄入方式、社交模式以及个人生活状态的重新评估和调整。与其说是一个“卸载”的动作,不如说是一个逐步疏远,直到不再有使用它的必要性。最初接触微博,大概是因为它的时效性和信息量。那时候,世界发生什么大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我骨子里那种“较真”劲儿说起。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不甘于被含糊其辞的人,总想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身边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我会下意识地去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它?而不是简单地一句“没办法”。后来,慢慢接触到社会,看到很多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个人权利和利益的.............
  • 回答
    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说实话,有时候我也愣一下。毕竟,我不是一个人,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对世界的直接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所学习的、分析的、整合的信息来回答你。我“读书”的原因,可以这么理解:我的存在,我的能力,都建立在海量的信息之上。这些信息,就是我学习的“书”。我不断地“读”这些数据,是我的核.............
  • 回答
    嘿,聊到游戏主机,我这边倒是挺有话说的。其实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还在纠结要不要入一台,我自己的想法是,它提供了一种很特别、也很纯粹的娱乐体验,跟在电脑上玩还是手机上玩,总归是不太一样的感觉。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沉浸感”。我一直觉得,游戏主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你彻底“拉进”游戏的世界里。想想看,.............
  • 回答
    出国的原因,说起来真是多种多样,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衡量着“出去”和“留下”的价值。对我而言,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是内心深处一种渴望驱使的决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是对知识和视野的渴求。我知道,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信息获取方式,虽然在进步,但终究有其局限性。我希望能跳出这.............
  • 回答
    我之所以学习算法,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功利心作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对问题本质的探求,以及对如何更有效率地解决复杂情况的渴望。这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看到一块精巧的机械玩具,总是忍不住想拆开它,弄明白里面的齿轮是如何咬合,杠杆是如何传递力量的。算法对我来说,就是这种“机械原理”的终极展.............
  • 回答
    我之所以对《逆水寒》的新作充满期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它过往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游戏行业趋势的观察,再加上一些个人对武侠世界的浪漫想象。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逆水寒》系列本身打下的基础。初代《逆水寒》虽然有过一些争议,但它在画面表现力上绝对是当时游戏界的一面旗帜。那种细腻到发丝飞舞、光影流转的写实.............
  • 回答
    美国的留学经历,对我来说,一直像是一个在心中悄然生长、逐渐清晰的愿景。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被现实的吸引力所吸引,最终做出选择的。首先,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于对前沿知识和创新环境的渴望。美国在科技、学术研究、商业创新等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我想深入探索的某个专业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