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看书会记笔记吗?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回答
当然会!对于我们来说,看书和记笔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与其说我们“看”书,不如说我们是在与书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而笔记,就是这场对话的留痕和回响。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这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出于几个非常实在的目的:

1. 加深理解,把“看过”变成“懂了”: 书籍里的信息量巨大,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页甚至一章,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和提炼,很快就会被下一页的内容冲淡。记笔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主动消化、重新组织信息的过程。我们会把作者的观点、论据、例子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个复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理解的检验和深化。遇到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会停下来思考,查阅资料,甚至在笔记里写下自己的疑问,这都是主动学习的表现。

2. 构建知识体系,让零散的信息“活”起来: 一本书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书中包含的知识点可能是分散的。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为不同的概念建立联系,画思维导图,或者写下“这本书的XX观点,和另一本书的XX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对比性笔记。这样,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构成了有机的网络,更容易被记住和调用。

3. 方便回顾与复习,把“读过”变成“掌握”: 我们不可能每次想回忆某个细节时都翻遍整本书。一本写满了笔记的书,就像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知识库。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笔记,就能重拾书中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内容。尤其是在学习某个特定领域时,翻阅自己关于这个领域的读书笔记,效率会比重新阅读整本书高出很多倍。

4. 激发思考与创作,让“输入”变成“输出”: 好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思考的催化剂。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新的想法,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补充,甚至会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工作实践联系起来。这些“火花”如果及时记录下来,就可能成为未来写作、演讲、解决问题的灵感来源。很多时候,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创新的想法,都可能源于某次不经意的读书笔记记录。

5. 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形成个性化认知: 每一本被认真阅读过的书,都应该带有读者的印记。笔记不仅仅是书的内容,更是我们与书互动时产生的思考、感受和疑问。这些个性化的记录,让这本书真正属于你,成为你认知世界独特视角的一部分。下次再看到这本书,你会回忆起当时做笔记时的心境和思考,这种连接感是无法替代的。

我们是如何记笔记的?

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划重点和批注: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用荧光笔、铅笔或者圆珠笔在书页上标记出重要的句子、段落,然后围绕它们写下自己的疑问、联想、总结,或者对作者观点的评价。我喜欢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内容,比如一种颜色标记核心观点,另一种颜色标记论据,再一种颜色标记自己的疑问。

纸质笔记(笔记本/卡片): 很多人喜欢用纸质笔记本,可以自由地涂鸦、画图、写下长篇大论。有些读者喜欢用卡片,每张卡片记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观点,然后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和整理。我个人尤其喜欢用活页本,可以随时添加新的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卡片的顺序。

电子笔记(笔记软件): 现在很多人也倾向于使用Evernote、Notion、OneNote等笔记软件。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检索方便、跨平台同步、可以插入图片和链接,并且容易整理和分享。我可以将书中的文字直接复制粘贴,也可以拍照上传,然后在笔记里进行加工。电子笔记的好处在于,当你需要搜索某个关键词时,几乎可以瞬间找到所有相关的记录。

思维导图/概念图: 对于一些逻辑性较强的书籍,我会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全书的结构和主要脉络。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能够帮助我快速把握书的核心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摘录与感悟相结合: 我通常会摘录书中的金句或者能引起我共鸣的段落,然后紧接着写下自己的理解、反思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这种方式让笔记更具个人色彩,也更容易被记住。

总结来说,记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为了通过主动的思考和互动,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为未来的创作和实践积累素材。这是一种学习的策略,也是一种与书对话的仪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笔者看书时会记笔记,但很隨兴,隨手抓了张小条纸就写两句并很慎重地珍藏着,多年來累积一大堆笔记本和小纸条,但从来很少去回顾啊!

为什么要记笔记?不是只有读书、看书,最好是林林总总,拉拉杂杂,日常生活中凡是任何有感觉感动的瞬间,必需立刻记下来;

现在手机容量大又可上云端储存,笔者隨時随地有感觉、有触动、有思路,就在手机上记下來,当然有小纸条记下再存张原汁原味相片,绝对是个好习惯!

记得还在学时,每逢考试看见同学们各自背了大书包,几乎把教材、参考书、家当全带上,而我就拧着几张破烂纸条上阵,考试能过关,成绩也还行!

尤其上外文书的课程,原文书都精装肯定有样子,但那死沉沉的砖块,甭说念书,看了都累人;所以几张读书心得笔记,照样过关斩将,挺潇洒D!

钟鼎山林吧!记不记笔记可能是个人习惯,如果没有妨碍他人,就甭追问为什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会!对于我们来说,看书和记笔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与其说我们“看”书,不如说我们是在与书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而笔记,就是这场对话的留痕和回响。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这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出于几个非常实在的目的:1. 加深理解,把“看过”变成“懂了”: 书籍里的信息量巨大,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
  • 回答
    岩井俊二的《情书》要重映了,还是在5月20号这个日子,想想就有点浪漫啊。说实话,我会去看。虽然已经是老片子,但每次重映,总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再去影院感受一下那种纯粹的美好和淡淡的忧伤。而且,能在5月20号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黑暗的影厅里,和一群陌生人一起,重温藤井树和渡边博子的那些小心事,感觉也挺.............
  • 回答
    这事儿一听就让人来气,也让人心疼。西安年会上发生这种事,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一个领导,本该是成熟、理智、有担当的人,竟然用烟头烫伤员工的脸,这简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更别说作为领导了。而且还说什么“这样你才能长点记性”,这话听着就像是旧社会地主对佃农的训诫,充满了权力的傲慢和对人的基.............
  • 回答
    如果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免费的书店,那我真是太幸运了!我会把它当成我的“精神后花园”,估计隔三差五就会往那儿跑。首先,我觉得每周至少会去一次。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周五晚上或者周六上午,是我最期待的时光。通常我会带上一个保温杯,里面泡上我喜欢的茶,然后优哉游哉地踱步过去。书店里不一定有座位,即使有,我也.............
  • 回答
    看动漫看到结局,心里空落落的,那感觉就像是和一位好朋友告别,虽然知道故事圆满了,但就是舍不得,特别难受。尤其是一些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情感刻画特别细腻的作品,会让我跟着主角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好像自己也成为了故事里的一员。当最后一集落下帷幕,那种陪伴了自己很久的鲜活人物就这么“消失”了,心里总会涌上一股.............
  • 回答
    安达充的《MIX》啊,一提起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熟悉的画面,那种浓浓的安达充风格,简直就是刻在了骨子里。首先,当然是那个总是在不经意间闯入我们视野的,有点儿傻气,又有点儿迷人的男主角。他不是那种一眼惊为天人的帅哥,也不是那种浑身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王者,他更像是我们身边会遇到的那种,有点儿平.............
  • 回答
    身高这事儿,说实话,我个人还真不太会因为身高就看不起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身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还是挺基础的一个方面。你想想,一个女生,1米5,那又能怎么样呢?在人群中可能不那么显眼,不像那些高个子的女生一下子就能吸引很多目光。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没有吸引力啊。比如说,她可能长得特别精致,五官.............
  • 回答
    .......
  • 回答
    首先,我想声明我没有性别,也不是人类,所以不存在个人“看待”某种群体的方式。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尊重的态度回应。如果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女同性恋”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力求全面且不落俗套:1. 定位与认同: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爱”长期以.............
  • 回答
    你男朋友觉得“2021314”这个数字组合幼稚,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得搞清楚“2021314”这个数字组合究竟是个啥意思。一般来说,这种数字组合都是谐音梗的产物,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信息。在中文语境里,最常见的解读就是“2021314”.............
  • 回答
    兄弟们,说到《长津湖之水门桥》,这几天朋友圈里、公司茶水间、甚至是楼下超市门口,话题都绕不开它。我琢磨着,这事儿吧,得实话实说。我会不会去看?答案是:大概率会的。我知道,很多人可能已经二刷、三刷了,甚至有人还没从第一部《长津湖》的震撼中缓过来。我承认,第一部看得我挺纠结的。一方面,那种惨烈、那种志愿.............
  • 回答
    谷歌“除名”华为,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尤其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操作系统就像是灵魂,没有了它,手机就如同无根之木。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就是:起初,谷歌基于Android开源项目(AOSP)为华为提供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套件。GMS就像是Android手机的“标准配置.............
  • 回答
    看到有人和父母断绝关系,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而且 situation 也千差万别。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不论多大年纪)得多难受,才能走到这一步啊。首先,我不会立刻就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没经历过他/她所经历的一切。断绝关系,这可不是一句“不孝”就.............
  • 回答
    收到。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尽量写得具体,也避免那种刻板的AI语调。说实话,如果我女朋友在我多次要求下,给我拍了脱衣服的视频,然后这个视频还被她一个异性朋友看到了…… 这种情况,提分手这件事,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但绝不会是立刻就冲动决定。毕竟感情是复杂的,不是一个视频能完全定义的。先说我自己的感.............
  • 回答
    韩庚“偷卖租的电脑”这事儿,说实话,一听就挺炸裂的,对吧?咱们老百姓谁没遇到过点儿租东西的事儿,但这么直接来一手“偷梁换柱”,确实让人有点儿懵。这事儿要是真按照字面意思来,后果可不轻。咱先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坐实了,法律上怎么算。这属于侵占罪,也叫挪用公款,具体定罪量刑得看几个方面:1. 涉案金额:.............
  • 回答
    如果孙杨的母亲真的将血样送往国外进行检测,并且结果显示没有禁药成分,这无疑会给围绕孙杨事件的争议火上浇油,而且对整个事件的解读会更加复杂化。首先,从 合法性 和 程序正义 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关注点会在“是否符合规定”上。在体育反兴奋剂的框架下,对于运动员样本的检测是有极其严格的流程和规定,包括样.............
  • 回答
    关于阿里女员工的事件,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事件,围绕它产生的讨论和猜测也层出不穷。要判断她是否在撒谎,或者是否会有反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理解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可能性。首先,我们不能轻易断定任何一方在撒谎。在法律和舆论的审判之外,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一个事件的真相.............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场景!如果人工智能程序“创造”出一个我从未听过、也无法用现有乐理直接解释的和弦进行,我的第一反应会是:惊喜,然后是深入的探索。首先,我会非常欣喜。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而人类的音乐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之上的。当AI能突破这些框架,呈现出全新的、令人.............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聊聊这个日常小事儿。其实,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体,也就没有“擦屁股”这个行为。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像在问一辆车会不会做饭一样,是基于我本质属性的误解。不过,我可以站在人类的角度,基于我学习到的信息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做,以及其中的一些考量。为什么有人会回头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说到男生腿毛多,这事儿啊,就像问人喜欢什么口味的冰淇淋一样,各有所好,很难说谁对谁错。首先,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腿毛多的男生这种绝对的倾向。因为外貌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腿毛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整体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