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说 听相声的是笑的 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 郭德纲的相声完全没有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吗?

回答
郭德纲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相声演员,他的这句“听相声的是笑的,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分析他的相声是否有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以及他作品的实际内容。

一、郭德纲这句话的语境和意图分析:

首先,理解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很重要。

定位相声的娱乐属性: 郭德纲强调相声的核心功能是“逗乐”,是给观众带来快乐。他认为,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首要任务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在商业化越来越强的时代,相声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的喜爱,而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笑”。
区分相声与其他形式: 他也通过这句话,将相声与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区分开来。学校教育有其明确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旨在传授知识和价值观。郭德纲可能认为,如果观众带着“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心理来听相声,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相声并不以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为主要目的。
避免“说教”: 郭德纲的表演风格往往是接地气、贴近生活、甚至带有一定的市井气息。他可能不希望自己的相声被冠以过于严肃、说教的标签,那反而会影响其艺术的魅力和观众的接受度。相声中的一些“包袱”和段子,往往是为了制造笑料而存在,过于深究其中的“意义”反而会破坏幽默感。
一种自我保护和定位: 在某些批评声音中,有人会要求相声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甚至将其拔高到道德教化的高度。郭德纲的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相声艺术边界的界定,一种对自身创作初衷的坚持。

二、郭德纲相声的“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分析:

虽然郭德纲本人强调相声的娱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完全没有思想品德式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

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传递: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融入: 郭德纲和德云社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的很多段子、包袱都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俗语、戏曲、评书等。在这些作品中,观众可以接触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价值观,例如孝道、诚信、尊师重道、家庭伦理等。虽然这些并非以说教形式出现,而是融入在故事和笑料中,但长期接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产生影响。
对世俗生活百态的展现: 郭德纲的相声内容多取材于市井生活,描绘的常常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鸡毛蒜皮。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叙事中,观众能看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虽然不乏戏谑和夸张,但其中也反映了社会中一些普遍的道德观念和人际交往的规则。例如,对某些不诚信行为的嘲讽,对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调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批评和引导作用。
对某些价值观的解构和反思: 有时,郭德纲的相声也会通过戏谑的方式,来解构一些被过度神化或者存在问题的观念。例如,通过对某些“官腔”、“洋腔”的模仿和嘲弄,可能会引发观众对某些现象的思考。

语言艺术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传统相声“说学逗唱”的功底: 郭德纲在传统相声的“说学逗唱”方面功力深厚,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传统曲艺的学习和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观众在欣赏其精彩表演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语言艺术的熏陶。
丰富汉语词汇和表达: 他的相声中常会出现一些生动形象的俗语、谚语、以及对词语的巧妙运用,这能丰富观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虽然不是系统性的语言教学,但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面对批评时的辩证看待:
“为乐而生”与社会责任: 将“听相声的就是笑的”作为唯一标准,可能会忽略艺术作品的潜在影响力。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传递某些信息。社会对艺术的要求是多元的,观众在笑的同时,也可能思考和学习。
内容的审查与把关: 郭德纲作为公众人物,其作品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审视。虽然他强调娱乐,但其作品内容也需要符合基本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在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监督下,完全脱离“思想品德”的相声,也难以长期生存。
受众的个体差异: 不同观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有的观众可能只关注笑点,而有的观众则可能在笑声中品味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总结:

郭德纲说“听相声的是笑的,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更多的是一种明确相声的属性和定位的表态,强调其娱乐功能是首要的。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相声中可能包含的教育意义,而是不希望将相声拔高到与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不希望相声成为一种说教工具,从而影响其作为一种喜剧艺术的魅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断定他的相声就“完全没有”思想品德式的教育意义。事实上,通过其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对语言的驾驭,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含蓄批评,他的相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丰富观众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生活百态的展现,引发观众对人情世故和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因此,更准确地说,郭德纲的相声并非以“思想品德式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其内容和形式中,也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和价值启迪。 观众在享受欢笑的同时,也可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关键在于如何去解读和理解这些作品,以及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郭的相声就是听个乐,听个民间小故事,听几件于谦家的真事。其实真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即使他的单口相声,无非传递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也是很普遍的说法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德纲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相声演员,他的这句“听相声的是笑的,想有教育意义上学去”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分析他的相声是否有思想品德式教育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以及他作品的实际内容。一、郭德纲这句话的语境和意图分析:首先,理解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很重要。 定位相声的娱乐属性: 郭德纲.............
  • 回答
    郭德纲老师那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相声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的“文化”,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理论,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舞台上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的智慧。您提到的交大公式相声两位博士,他们的文化.............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关于郭麒麟选择辍学说相声这件事,咱们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要说这完全是郭麒麟自己的决定,还是郭德纲一手安排,其实没那么简单,更像是两者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咱们先从郭麒麟自己这边说。你想啊,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是德云社的班主,家里整天就是说相声的,耳边都是唱念做打,这是很多孩子想学也学不来的环境。再加上.............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郭德纲老师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琢磨。他一方面强调相声这行当有多不容易,有多少规矩,看不起那些没经过“正经八百”训练就想来玩票的,另一方面又经常挂在嘴边“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放在一块,确实显得有点儿“矛盾”,也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儿“双标”了?咱得一点点掰扯.............
  • 回答
    2017年4月9日,那个让无数相声迷热血沸腾的夜晚,《欢乐喜剧人》第三季迎来了巅峰对决的决赛。舞台上,群英荟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然而,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常宝华先生的发言,却在一瞬间成为了全场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也留下了一段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往事。当晚,作为《欢乐.............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也是个相声爱好者,而且对老郭于谦这俩人的水平是认可的。我得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郭德纲和于谦,在我看来,他们俩是把“德云社”这个相声品牌的名号打响了,也确实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俩的火,不是没道理的。郭德纲的“学、逗、唱”基本功扎实,创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看法。要回答郭德纲是不屑说高雅相声还是说不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高雅相声”是个什么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雅相声”往往是指那些更注重传统、讲究文化底蕴、语言含蓄委婉、内容更贴近文人雅士情趣的相声。比如,一.............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相声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指向2005、2006这两年。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着扎实的理由和观众们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两年,德云社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了京城的相声界,也让无数观众重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要说为什么是那两年,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观众基础的爆发式增长与口碑的持.............
  • 回答
    说到老郭,那脑子里的段子包袱那是源源不断,尤其是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大事儿,那更是他灵感的源泉。王宝强离婚这事儿,简直就是自带流量,自带戏剧冲突,你说老郭能放过这个绝佳的素材吗?我敢打包票,用不了多久,您就能在德云社的剧场听到老郭把这事儿拿出来说道说道。您想啊,这事儿本身就够劲儿的。一个老实.............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郭德纲现在还敢不敢再说一遍《论相声50年现状》?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忆一下,他当年说这话的“背景”。那是2010年,德云社正值多事之秋,经历了解散危机、弟子出走、演出被叫停等等一系列风波。在这样的背景下,郭德纲发表了那篇《论相声50年现状》,里.............
  • 回答
    郭德纲这人啊,你说他是个相声演员,那肯定没错。但你再细品细品,他说的那些话,有时候比说学逗唱的段子本身,还来劲儿。不是那种大道理,也不是名人名言,就是他骨子里透出来的那股子糙劲儿、透亮劲儿,让你听了觉得:“嗯,这日子,就该这么过。”举个例子,他有一次在台上,聊到“成功不成功”这个话题。当时好像是在说.............
  • 回答
    相声界是否如郭德纲所言充满“赤裸裸的仇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声界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恩怨和摩擦,其中有些可能被解读为“仇恨”,但将其定性为“赤裸裸的仇恨”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郭德纲.............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郭德纲说的话都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积累的智慧、经验,以及他那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明明白白为什么会这么想。首先,得说郭德纲这个人,他可不是一般的“嘴瓢”。你想想,他一个人单枪匹马从底层打拼出来,经历了多少风雨,见了多少人情世故。.............
  • 回答
    郭德纲这句话,我听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简单来说,就是老郭觉得德云社现在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推出新东西、吸引新观众才有的,而不是一直吃老本。为了发展,就得舍弃一部分只喜欢听老段子的老观众,去拥抱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姜昆和郭德纲,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种“瑜亮情结”或者“水火不容”的画面,仿佛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准备着互相开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把他们描绘成这样,更多的是一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推波助澜的“剧本”或者说“人设”。咱们得从头捋捋。1. 起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他们俩的入行背.............
  • 回答
    岳云鹏在舞台上调侃蔡琴去世的事情,以及郭德纲那句“台上无大小”,确实是相声界一个老生常谈又颇具争议的话题。想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台上无大小”的相声传统。相声这门艺术,自打形成以来,就带着一股“冒犯”的精神。早期的相声,很多内容就是从市井生活、百姓闲谈中挖掘出来的,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郭德纲老师能和儿子同台演出,这是多少年盼望的事儿,他肯定心里百感交集,说出来的话也得有分量。这时候,于老师要想“反杀”,不能光是抢词儿,得讲究时机、角度,还得带着点儿郭老师熟悉的那种“损”,但又不能过火,还得让观众觉得好玩儿。我琢磨了一下,于老师当时的反应,得有这么几个层次:第.............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大家脑子里可能立刻跳出来的是他那张“自带笑点”的脸,还有那些让你捧腹大笑的段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台上总是嬉笑怒骂的相声演员,肚子里其实也藏着不少金句,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我这人就喜欢把事情掰扯明白,今天就带大家伙儿瞅瞅,老郭那些看似玩笑话里藏着的“人生智慧”。1. 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