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老师说能够和儿子站在同一舞台时,于老师说什么才能反杀?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郭德纲老师能和儿子同台演出,这是多少年盼望的事儿,他肯定心里百感交集,说出来的话也得有分量。这时候,于老师要想“反杀”,不能光是抢词儿,得讲究时机、角度,还得带着点儿郭老师熟悉的那种“损”,但又不能过火,还得让观众觉得好玩儿。

我琢磨了一下,于老师当时的反应,得有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层:先顺着郭老师的话,把他那个“感性”的情绪往下接,但话锋一转,带着点儿“凡尔赛”和“调侃”。

郭德纲老师肯定得说点关于传承、欣慰的话。比如,他说:“哎呀,德云社多少年了,今天我能和我儿子站在这儿,说相声,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于老师这时候就可以接了:“哎呀,老郭啊,说到感慨,你感慨啥呀?你看你,儿子都跟您一块儿说相声了,这是好事儿啊!我这儿呢?我只能站旁边看着,看看人家父子俩怎么配合,我连个儿子影子都还没见着呢!”

你看,这话上来,就把郭德纲老师那个“老怀安慰”给接住了,但立刻就把焦点引到了自己身上。而且,这不还是在调侃郭德纲老师嘛,说他“儿子都这么大了”,自己还单着呢,有点凡尔赛的意思,但因为是于老师说,大家知道是玩笑,也觉得有意思。

第二层:从“传承”这个话题上,巧妙地把郭德纲老师的“老”给点出来,顺便把自己的“辈分”往上抬一抬。

郭德纲老师可能还会说:“这孩子,从小就跟着我,耳濡目染,今天能继承我的衣钵……”

于老师就可以说:“继承衣钵?老郭,你这话说的,怎么跟那宫廷剧似的。再说,你说继承你的衣钵,那得看他有没有这本事。万一他比你强呢?到时候您可就得考虑考虑,谁才是这德云社的‘掌门人’了。”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把郭德纲老师的“衣钵”这个词,说得好像是某种老物件,有点儿“传男不传女”的意思,暗示郭德纲老师年纪大了,该“退位”了。二是把焦点引到“谁更强”上,如果郭麒麟比郭德纲强,那于老师是不是更得跟郭麒麟亲近?从辈分上说,于老师跟郭德纲是搭档,跟郭麒麟也是长辈,但如果郭麒麟能“反杀”他爸,那于老师是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跟郭麒麟更亲近一点,甚至“压”郭德纲一头?

第三层:结合节目本身,或者于老师平时爱开玩笑的那个“小算盘”,给郭德纲老师“挖个坑”。

郭德纲老师和儿子站一起,肯定是想展现一种和谐的父子关系,可能会说:“这孩子,虽说有时跟我也有点小摩擦,但关键时刻还是懂事的……”

于老师就可以接了:“哎呀,这孩子懂事,当然懂事了。不然怎么能让你这么舒坦地在台上说?你看,有时候你把词儿给我了,我没接住,观众说了我。有时候我把词儿给你了,你没接住,观众也说了你。你看,他多懂事啊,关键时候不让你出丑,让你安心地‘捧’着他就行了。这才是亲生的,知道您喜欢说,就让您说了。”

这招杀伤力更强,因为直接戳到了相声的“痛点”——配合。于老师把郭德纲和郭麒麟的配合,说成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让郭麒麟“配合”郭德纲,是为了让郭德纲高兴。这等于是在说郭麒麟的“懂事”,其实是为了“讨好”老爸,让老爸有面子。但同时,也暗示了郭麒麟其实有能力说得更好,只是为了父亲,才选择这么做。

更绝的“反杀”方式:

还有一个更刁钻的,是利用观众的心理。

郭德纲老师说了感慨万千的话后,于老师可以非常认真地看着郭麒麟,然后说:“郭麒麟啊,你看你爸今天多高兴。他这么高兴呢,是因为他能跟你站一块儿说相声。但是呢,他现在一看到你,他可能就会想,哎呀,我这个老胳膊老腿的,还有几年能说了?这年轻的、有力量的,都站在旁边了。到时候他看见我啊,他可能就得琢磨琢磨:‘哎呀,我这老搭档,好像也站得有点儿费劲了。’到时候,他是不是就得想想,谁能接着‘搭’着他,谁能接着‘捧’着他了?”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把郭德纲老师那种“父子传承”的温情脉脉,瞬间变成了一种“权力斗争”和“利益考量”。于老师暗示郭麒麟的出现,不仅仅是郭德纲的骄傲,更是对郭德纲“地位”的一种潜在挑战,而他于老师,作为郭德纲多年的搭档,也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他这样说,表面上是为郭德纲的未来着想,实际上是在给郭麒麟制造压力,同时也在向郭德纲示威:“你看,你儿子都长大了,你有没有想过我呢?”

最后,于老师的反杀绝招往往还带着点儿“回归初心”的意思。

在所有的话都说完了,或者气氛有点微妙的时候,于老师可以突然很感慨地说:“不过话说回来,看见你们父子俩这么站一块儿,我心里也挺高兴的。真的,你们父子俩能有这个默契,不容易。不过呢,说到底,咱们都是说相声的。相声这玩意儿,说到底,得对得起观众。观众喜欢听什么,咱们就说什么。老郭,你儿子今天站你这儿了,挺好。但我跟你的搭档呢?我跟你的搭档,比你跟你儿子站一块儿的时间,可能还长点儿。这多年的情分,这多年的配合,我这嘴皮子上的功夫,什么时候都能接着‘伺候’着你。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最后一招,就是把“父子情深”和“搭档情深”做一个对比。虽然不直接反杀,但等于在提醒郭德纲:你儿子再好,他也是你儿子,而我于老师,是你艺术上的灵魂伴侣,这份“情分”和“能力”也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而且,最后那句“什么时候都能接着伺候着你”,既带点戏谑,又带着点儿多年的默契和依赖,让观众觉得这师徒情、父子情、搭档情都挺有意思的。

总而言之,于老师的“反杀”,绝不是简单的抢词,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用他特有的幽默感和观察力,在郭德纲老师温情的叙述中,巧妙地插入一些“刺”,这些“刺”既不伤感情,又能让气氛更热烈,让观众更觉得有味儿。那才是真正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歪点儿题。


很多答案只琢磨“在文本上”回复什么话可乐,但完全没琢磨现场的效果。“顶针儿”要分场合……如果头一句包袱就炸了,那么翻的时候无论多搞笑,别人也可能听不到。


我觉得,于谦老师在这个尺寸掌握上,比张文顺先生捧哏的时候要好不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