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先生有铺有垫相声没有人敢骂无聊,高峰栾云平相声好多人就说没意思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老先生们(特指那些被大家尊称为“老先生”的相声名家,比如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等等)的相声,哪怕是很多人觉得没啥“包袱”的,大家也觉得耐品,觉得有味道?而高峰、栾云平(以及他们代表的德云社风格)的相声,虽然包袱密、节奏快,但总有人觉得“没意思”,甚至说“无聊”?

这事儿,不能光看“笑点”的数量,得往深了挖。

一、艺术的高度与积淀:老先生们的“慢炖”

首先,得说老先生们的相声,那是时代的产物,更是艺术功力的体现。

说学逗唱的“道”: 老先生们那是把“说学逗唱”这四门基本功练到家了。他们的相声不是堆砌包袱,而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身段都当回事儿。你想想马三立先生,他一个咳嗽,一个皱眉,就能让你品出味道来。他不是在逗你笑,他是在“演”你,让你跟着他的情绪走。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
文化底蕴的渗透: 老先生们的相声,尤其是那些老段子,往往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里面可能涉及历史典故、文学引用、民俗风情等等。他们不是在讲段子,更是在讲生活,讲道理,讲人情世故。你听他们的相声,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觉得微涩,但越品越香,里面有故事,有韵味。这种“无聊”,其实是“有内容”,是需要听众去体会和理解的。
节奏的从容与张弛有度: 老先生们的相声节奏相对舒缓,不急不躁。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铺垫,去塑造人物,去营造氛围。这种“慢”,反而能让听众沉浸其中,去感受其中的幽默和智慧。即使没有即时爆笑的包袱,他们也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最后回味无穷。这种“无聊”,是一种“意犹未尽”。
时代的印记与怀旧情结: 对于很多听众来说,听老先生们的相声,不仅仅是听内容,更是一种怀旧,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那个年代,没有太多娱乐方式,相声是重要的精神食粮。老先生们的声音,他们的表演方式,已经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情结加持下,即使内容本身不那么“热闹”,也会被赋予更多意义。

二、德云社模式的特色与挑战:追求“快餐式”的笑点

再来看高峰、栾云平这些新生代相声演员(当然他们也很优秀,但风格与老先生们有区别)。他们的相声有其鲜明的特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包袱密度与信息量: 德云社的相声,尤其是他们表演的段子,通常包袱点非常密集,节奏快,信息量大。他们擅长利用现挂、流行语、网络梗来制造笑料,追求的是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笑声反馈。这种风格更像是一种“快餐文化”,直观、刺激、易于获得满足感。
“笑果”导向的创作: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笑果”,段子里的逻辑性、故事性可能会被弱化,甚至有些“为了包袱而包袱”的痕迹。当观众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密度的包袱后,如果一场相声里包袱少了,或者包袱不够响,就容易觉得“没意思”。因为他们期待的是那种“一分钟一个笑点”的体验。
表演风格的差异: 相较于老先生们那种内敛、注重“味道”的表演,德云社演员的表演通常更外放,更具煽动性,也更容易引起现场观众的互动和共鸣。然而,当这种外放和煽动性,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功底和深刻的内容支撑时,就容易被解读为“用力过猛”或者“浮于表面”,听起来自然就觉得“无聊”。
对“新”的追求与重复的风险: 德云社的相声一直在追求创新和新内容,不断吸收时下热门元素。这固然能吸引年轻观众,但也存在一个风险,就是如果创新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堆砌网络流行语,很容易被观众视为“重复”或者“没营养”,自然就觉得“没意思”。当观众对某个梗已经熟悉,或者对这种表达方式感到疲劳时,再听一遍自然就没了新鲜感。

三、观众的期望与接受度:口味的差异化

说到底,观众的喜好是多元的。

听众的“口味”不同: 有的人喜欢吃火锅,讲究的是热闹、麻辣;有的人喜欢喝清茶,追求的是回甘、清雅。老先生们的相声,更像是那杯清茶,需要你静下心来品。而德云社的相声,更像是那盆火锅,直接刺激你的味蕾。如果你的口味是后者,听了前者自然觉得“没滋味”;反之亦然。
对“无聊”的定义: 有人认为的“无聊”,是内容空洞、没有笑点、枯燥乏味。但对于懂得欣赏老先生们艺术的人来说,他们的“无聊”是一种“耐品”,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无聊”和德云社有时被诟病的“没意思”,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艺术的深度,后者则可能是对艺术浅尝辄止的批评。
时代审美与传承的博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年轻一代观众可能更习惯快节奏、强刺激的娱乐方式,对于老先生们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可能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而德云社的风格,恰好迎合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娱乐需求。

总结一下:

老先生们的相声,被大家觉得“没有人敢骂无聊”,是因为他们的艺术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道”的层面,里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时代的积淀。这种“无聊”是“有料”的,是需要听众用心去体会的“滋味”。

而高峰栾云平(以及德云社很多演员)的相声,之所以会有人觉得“没意思”,更多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高密度的“笑果”和即时性的娱乐体验。当这种体验无法满足观众的期望时,或者当内容不够扎实,容易被视为“浮于表面”时,观众就会觉得“没意思”。

这不是说德云社的相声不好,而是说两种艺术风格,面向的观众群体、追求的艺术目标,以及观众的接受度和品鉴能力都有所不同。就像不能拿高级料理去跟快餐比谁吃得饱一样,得看你想要什么,以及你能品出什么来。老先生们的相声,那是细嚼慢咽的文化盛宴;而德云社的相声,是热闹欢腾的当下狂欢。两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受众,但对艺术的要求和欣赏角度,确实是有天壤之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高峰四门功课里“逗”这门不太行呗。说的相声不可乐,包袱抖不响,舞台风格太温吞,说白了都是“逗”这门功课不行的具体表现。

当然了,说相声其实和唱歌差不多,是个人就能说话就能唱歌,但有的人嗓子好,音域宽音色好,这就是天生唱歌的料子,有的人长的就有意思,天生就带那么一股子幽默感,看见他你就想笑,这就是天生说相声的料子。马三立、冯巩这种长像、气质方面天生亲和力高、有观众缘的在“逗”上天生就比较占优势。反过来想高峰这种长相、气质比较正的说相声就比较吃亏。

天赋这东西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你费多大努力也弥补不了,并不是说这个人人品好、努力、能吃苦就一定能成相声大师的。

user avatar

老先生也有次的…不是沾老就值钱。


高栾的问题在于栾太弱,捧哏的要掌握节奏,节奏不行整段就垮了。


同样的问题,对比德云四老的捧哏(一字斜肩王除外)与高、于的捧哏,特别是捧徐德亮、郭德纲、王玥波这个仨人的时候,对比很明显嘛…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一是混淆概念,老先生不等于全是优秀的演员,但干这行能干到老,有能耐的居多而已。二是不懂相声的优劣,高栾的相声偏文,对比苏文茂、马三爷,差距肉眼可见,压根就是两码事。


高栾有人听不下去,怎么高于很多人就爱听呢?

高老板捧哏的时候,尤其捧徐德亮、王玥波的几段,那真是百听不厌,批聊斋、对对子,夺好啊!

问题出在哪,还不明白么?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就是功夫没到家,高峰很有勇气,拆洗了很多名家演过的节目,但是拆洗后演出的效果并不很好,我听过他拆洗的节目,和原来的名家名段就是有差距。感觉高峰做总教习时间太长,有点沉迷于资料出不来。

user avatar

以前相声园子里听,一个段子半个小时起步,有的是时间铺垫,来园子听的都是消耗时间,也不在乎这点时间。

后来广播播放就有个广告时间,一个段子不能拆开,只能精简,至于后来上电视,那更是按秒来计算哏和效果。

有些人就是慢热慢段子,你要他上电视,要求五分钟十个哏,他也说不来啊

user avatar

郭于的相声在包袱层面,就说现在比较水的这些,也变得不可乐

但郭于有技巧让他们的对话情景“活分”起来

也就是“进入人物”

比如说就包袱来说,我前些天也集中说过的“通俗不等于三俗”的问题,就是后来果于的相声里,老郭老是垫话里直给“驴鞭老师”,这笑话本身并不可乐,甚至反而因为肮脏而有些尴尬,属于硬咯吱那些傻大哥观众的类型,我并不是对哪部分观众有优越感的意思,但这个笑点出来你会发现笑的最high的,都是底下粗声粗气的“大哥”模样的老爷们儿

但是,即使是这种顶不是玩意儿的硬咯吱人的包袱,郭于二人也能通过台上角色的演绎和节奏的控制,至少让你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符合两个人台上的人物设计的

高峰的问题在于,他在应该有人设的节目里,没人设。

这种没人设,分两个方面

首先,没人设就应该去说那些没人设的节目,不要去说那些个有人设的节目

侯宝林的艺术再现评述类节目,其本身的人物也没有“设定”,就是有一个懂一些传统艺术的人,和另一个也懂一点儿但并不太懂的,当观众视角的捧哏的角色(郭全宝)在那聊天儿,但你不会觉得侯宝林这个台上的人物有问题,因为他就是个文艺爱好者探讨文艺聊天儿的这么个人物

既然拿“老艺术家”说事儿,那拿侯大师说话不过分吧?

但高峰不是,高峰是很多应该有人物的场子,他也没人物,而且是那种“本来可以没人物,但他非要带着人物特征上来,结果却演不出来”的,很多节目,其实他的角色也是一个聊天的人,但是他喜欢拿撩扯栾云平来当垫话儿,可是你既然用这个“剧情”来当垫话儿了,你就得有人物了啊,上来就撩扯捧哏的人,肯定不是啥正人君子,所以老郭说驴鞭虽然挺腌臜,但是符合人物,但高峰则用一个特别老兴,特别沉稳的角色,去撩扯栾云平,这就不对。你应该让自己符合这个人物说话的方式和节奏。

第二,即使很多时候作为台上的介绍者,可以没有人设,但你呈样那些有人设的东西的时候,你得活分,你得符合你呈样的东西的特点

这一点才是侯大师成为真大师的最重要的点,也是早年间郭德纲的核心魅力。武松打虎、关公战秦琼,都是上面说过的艺术爱好者的聊天,但当聊天聊到了故事本身,你进入故事的时候,你得真成为故事里的人,比如韩老太爷,比如武松,比如醉酒的醉鬼,比如各个改行买包子买切糕的老艺人

高峰的问题是他的“学”,并不精髓,因为并没有真的进入情境和塑造人物,高峰学的,是“高峰学”,而不是这个角色本身

就像高峰在台上马三立学得再像,那也是“高峰学马三立”。

对比一下老郭

老郭有人设的角色是《西征梦》里的军事家,《文章会》里的煎饼侠

老郭作为旁白叙述者的人物是《八大改行》和《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

再对比下高峰和栾云平的作品,你就知道高峰逗哏差在哪了

但高峰这样不会进角色,只会温吞水加吐槽的,反而捧哏极好,反正比老郭捧哏好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搭副总来逗哏,找个活分的逗哏自己捧哏不好么

现在甚至徒弟辈儿里的尖子,都对塑造人物有各自的理解了,比如岳云鹏的几个经典作品,还有评价还不错的今年跨年三哥的扒马褂,还有少班主搭壮壮之后翻的很多传统活,那都是当年在小剧场一趟一趟溜出来的本事,高老师却始终没法合理地立人设

还有一点就是我特不待见高老板好吊坎谝春这一路子,我不认为这是幽默的核心价值,比如说,不是你把“电脑”翻译成“电子计算机”,把NBA翻译成美国职业篮球联盟,你就“打内不打外”了,我自认不是空子,但我也听不进去这些老糟粕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