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一辈人总会有医生是会害人的想法,生病也不愿意去看医生。要怎么才可以改变这种看法?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该如何才能温和有效地改变他们的看法呢?

老一辈“医有害论”的根源探究

要解决问题,我们得先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老一辈对医生和医院的疑虑,往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们人生经历、社会变迁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往的医疗经历与社会环境:
“赤脚医生”时代的回忆: 许多老一辈经历过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的医生数量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基层医疗人员是经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他们可能凭经验诊断,开出的药剂有时效果不稳定,甚至出现过误诊或不良反应。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认为医疗并非万能,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
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 以前的医疗技术不像现在这样精细,药物的研发也相对粗糙。一些传统药物可能副作用较大,或者患者在服用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导致出现了不适。这些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会转化为对现代医疗手段的警惕。
“大病不进城,小病扛一扛”的观念: 在过去,交通不便,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家庭倾向于将重大疾病视为无法挽回,而小病则觉得可以通过传统疗法或自身免疫力扛过去。这种观念在经济和社会条件改善后依然可能保留。

经济与信任的考量:
医疗费用的上涨与不透明: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药品价格的提升,看病的费用确实比过去高了不少。尤其是一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这对于一些退休、收入有限的老人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他们可能会认为医生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花钱,甚至怀疑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治疗。
对医疗体制的陌生与不信任: 现代医疗体系越来越复杂,医院的管理、医生的职业操守等话题在社会上时有讨论。一些负面新闻,比如医患纠纷、红包事件等,虽然是少数,却会被放大传播,进一步侵蚀了他们对医生的信任。他们觉得医生“不是以前那样良心了”。
“人情”与“关系”的思维定势: 老一辈成长在一个更注重人情往来的社会。如果看病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得到好的治疗,或者他们觉得医生不会像家人一样真心为自己着想,那么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

信息获取与认知偏差:
传统知识与民间偏方的吸引力: 许多老一辈从小就接触中医、食疗、偏方等传统养生和治病方法。这些方法往往讲究“温和”、“食补”,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相比之下,现代医学的“快”、“猛”有时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不自然”。
网络信息的误读与放大: 尽管不常上网,但他们可能会从儿女那里听到一些关于医疗的负面信息,或者通过电视、广播了解一些“养生秘方”。这些信息如果未经辨别,很容易被误读,加剧对现代医疗的怀疑。
对“病痛的自然性”的认知: 有些老一辈认为,人到了一定年纪生病是自然的,是“命中注定”的,不必过于干预,顺其自然就好。他们可能更看重身体的“舒适感”和“平稳”,而不是追求彻底根治或延长生命。

如何温和有效地改变他们的看法?

面对长辈固有的观念,粗暴的否定和强迫是行不通的,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抵触。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理解和巧妙的引导。

1. 倾听与理解,放下评判:
耐心聆听他们的担忧: 当他们表达对看医生或对某个医生的看法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认真听他们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看见和尊重。可以问:“您为什么这么觉得呢?当时是什么情况呀?”让他们有机会把顾虑说出来。
理解他们的经历: 尝试去理解他们过去医疗经历的艰辛,或者他们对经济负担的担忧。一句“我知道您以前看病不容易,现在物价也高了,您有这些顾虑也很正常”会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拉近距离。
共情而非说教: 用“我明白你的担心”来代替“你应该这么做”。

2. 以身作则,建立信任:
自己先健康就医: 作为晚辈,自己平时要养成定期体检、生病及时就医的好习惯。当他们看到你去看医生后,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或者能够清晰地解释治疗方案时,他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分享积极的医疗经历: 如果自己或身边有人获得了现代医学的帮助,并且效果显著,可以适时地、不经意地告诉长辈。比如,“上次我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看了,医生给开了个药,吃了很快就好了,也没什么副作用。”

3. 循序渐进,化解顾虑:
从小病入手,建立信任感: 刚开始,不要上来就提一些大病。可以从一些小的不适开始,比如感冒、肠胃不好等。带他们去熟悉的、口碑好的医院或诊所,选择他们比较信任的医生(如果能找到的话)。
陪同就医,充当“守护者”: 一定要坚持陪同长辈去看医生。在医生看诊时,你可以充当他们的“耳朵”和“嘴巴”。
医生咨询的“翻译”: 医生讲的医学术语可能比较专业,你可以帮忙转述,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代为提问: 许多长辈不好意思问,或者怕问太多耽误时间,你可以帮他们把想问的问题提前准备好,并请教医生。例如:“医生,我爸/妈说吃了这个药容易头晕,这是正常的吗?我们是不是需要注意点什么?”
监督用药与疗效: 确保他们按照医嘱服药,并留意药物的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能及时向医生反馈,而不是自己乱停药或乱加药。
选择信誉好的医院和医生: 提前做功课,了解哪些医院的专科比较强,哪些医生在长辈的疾病领域有好的口碑和经验。有时候,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能抵过千言万语的劝说。

4. 温和沟通,多角度说明:
强调“科学与安全”: 向他们解释,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经过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安全性是经过检验的。医生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解释“治疗是为了长远健康”: 如果是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服药,要耐心解释这是为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没事找事”。“您现在吃药,是为了以后身体更舒服,少受罪。”
分析“不看医生的风险”: 可以委婉地指出,有些病如果耽误了,反而会更麻烦,治疗起来也更困难,甚至会留下后遗症。用他们能理解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您看隔壁王大爷,当时胃不舒服就一直拖着,后来一查就是胃溃疡,现在治疗起来多费劲啊。”
适时引入“子女的孝心”: 可以用“我们是您孩子,我们关心您的健康,希望您身体好好的,我们才放心”这样的理由来说服他们。将看医生与孝顺、关爱联系起来,更容易被接受。

5. 利用外部力量,佐证信息:
引入健康类节目或文章: 如果家里有电视,可以一起看一些靠谱的健康节目,或者分享一些权威的健康科普文章。让他们从更广泛的渠道了解疾病的知识和科学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甄别信息来源,避免误导。
“借用”其他家人的话: 如果家族里有其他长辈或者亲戚,他们比较听从某人的话,可以请这位亲友帮忙劝说。有时候来自同辈或者受尊敬的长辈的意见,比晚辈更有分量。

最后的提醒:

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长辈依然固执。此时,请保持冷静和理解,不要因为他们的固执而生气或放弃。你的坚持和爱,是他们最终愿意接受改变的最大动力。最重要的是,在所有沟通中,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我们是爱您的,我们只是希望您能更健康、更舒适地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年轻人都不晓得,曾经医疗领域有多昏暗,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之前,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北京晚报调查全国326所医院得出)!

例如说医生要红包,如今这种事还有很多,别说20年前,基本上住院做手术没有不给红包的,你敢不给红包?刀口切大点,不小心碰到哪根肌肉,哪根神经,麻药少打点让你疼,这些在2002年新规出现之前,几乎成为常态。

我家的一个亲戚20年前做手术的时候,还是在全国前十的医院,同样的肺病,我的亲戚给了红包,同房间的一个病友没有给,结果病友手术后一条胳膊就举不过肩了,这样的情况,自然会造成病人不相信医生。

很多人的思维基本上在30岁左右就会基本固定,并停止思考,无法在随着时代前进,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即使现在条件好了,你的父母依旧会停留在年轻时的思维,就像经历过文革的河殇,一辈子只会活在曾经的回忆之中。

可参考:曾经医疗水平差,也是主要原因


PS:我就好奇了,北京晚报调查全国326所医院得出这几个字你们看不见嘛?全都在那问,数据哪来的数据哪来的,这说的不清楚嘛?说数据假,网络这么发达,去北京晚报求证啊!我还给喂你们嘴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关于老一辈认为“吹空调风是万病之源”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时代背景以及对健康的朴素认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下。一、时代背景与生活条件的限制: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空调,在老一辈人成长和年轻的年代,是极少数家庭才能享有的奢.............
  • 回答
    老一辈人骑自行车起步时扶着车子滑两步再跨上车,这种习惯背后蕴含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经验、技能和对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原因:一、 那个年代自行车的特点与当时骑行环境: 自行车技术尚未成熟且设计相对简陋: 刹车系统效率不高: 相较于现代自行车普遍采用的V刹、碟.............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在二次元圈子里还挺普遍的。你发现你身边那些“老二次元”对新入门的“萌新”总有点瞧不上,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不整那些官话套话。首先,得明白“老二次元”和“萌新”是怎么形成的。“老二次元”往往是跟着二次元文化一.............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哈哈,你这“老憨批”的比喻太到位了!别说你了,我敢打赌,但凡追过几部转生系动画的朋友,心里都曾有过那么一丁点儿,甚至是那么一丢丢的“我也能!”的憧憬。这东西,就像是某种精神鸦片,但又比鸦片来得更纯粹、更积极,甚至带着点儿魔幻的希望。这玩意儿为啥这么能勾人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逃避现实的极致.............
  • 回答
    这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而一杯新泡的茶,虽然鲜亮,却少了那份厚重。观众在评价演员时,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抬高“老人”,贬低“新人”,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姜还是老的辣”这么简单。首先,时间的力量:阅历沉淀出的厚度与质感。“老人”——这里我们姑且称呼那些经验丰富、在行业.............
  • 回答
    老一辈人将自由职业和无业游民划等号,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社会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 工业化与就业模式的转变: 老一辈人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早期阶段。那个时代的就业市场以稳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以前我们常听长辈说“东四省”,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三省”。这中间的变迁,背后有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习惯改变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当长辈们说“东四省”的时候,他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奉天(沈阳)、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我也确实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抱怨。明明是自己的长辈,平常也挺疼爱自己的,可是一到某个时间点,或者在某些场合,那声音简直了,让人坐立难安。有时候真想问一句,他们怎么就意识不到呢?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一辈人故意的”或者“他们就是不懂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
  • 回答
    说起“进工厂”,这三个字在咱们老一辈人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个职业选项,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稳定”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得从他们走过的路说起,从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一点点讲。首先,历史的烙印太深了。 你们想想,很多老一辈人,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经历过什么?解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周星驰在很多老一辈观众心中的口碑,与其说是“不好”,不如说是“不习惯”或“难以理解”。这背后其实是时代、文化观念以及电影艺术发展不同阶段所造成的隔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电影审美和价值观。在周星驰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被老一辈观众所熟知的,多是主旋律电影、革命题材、或者是更偏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社会现象,尤其在老一辈和中年人当中,他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往往选择沉默,甚至对举报心存恐惧。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不敢”,而是复杂的情感、认知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仔细掰扯掰扯,就能明白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扬”心理 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咱们中国社会历来注重家庭.............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懂了!看着孩子玩得疯,自己这边操心费力,再想想小时候,似乎爸妈那时候带我们,怎么就没这么狼狈呢?感觉他们像打了鸡血似的,精力无限,而我,感觉随时都要原地爆炸。其实,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看起来“轻松”很多。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差太多.............
  • 回答
    .......
  • 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饱含血泪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灭秦的主力大多出自楚地,但秦朝灭亡后,强大的楚国并没有能够顺利复辟,甚至连一个强大的楚国复国势力都没能有效整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老秦人”为何未能扛起复国的旗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方言差异的深层原因。说“上一辈的人把‘学’念作‘xiáo’”,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一些汉语方言,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确实存在将“学”读成类似“xiáo”的音。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也不是所有“上一辈”的人都这样念,但的确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有趣且有历史根源的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文化、社会以及个体差异。与其说是“老外”和“中国人”的绝对差异,不如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育儿模式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为什么会给人“老外一个人能带宝宝,中国人要一家子”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育儿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