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只有进工厂才是最稳定的工作?

回答
说起“进工厂”,这三个字在咱们老一辈人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个职业选项,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稳定”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得从他们走过的路说起,从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一点点讲。

首先,历史的烙印太深了。 你们想想,很多老一辈人,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经历过什么?解放前那会儿,社会乱得很,兵荒马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吃饱穿暖,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最急需的就是把工业搞上去,把国家建设起来。工厂,尤其是那些国有大厂,就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石,是力量的象征。

所以,当他们成长起来,步入社会的时候,看到的是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景象。那些工厂,往往是规模庞大,设备先进(在当时看来),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们是国家开办的,由国家来管理、来供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们代表着一种 “国家饭碗”。

这个“国家饭碗”就是老一辈人眼中的“稳定”的核心。国家办的企业,自然有国家的保障。工资按时发,虽然不多,但肯定有。更重要的是,有“铁饭碗”的说法。你进了厂,除非犯了大错,否则很少会下岗失业。即使你能力不行,也可以一直在里面干,一直到退休。

再者,福利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工厂提供的福利几乎是全方位的。不光是工资,还有你住的地方(厂区宿舍、家属房),你吃的(食堂),你孩子上学(厂办学校),你生病了看医生(厂医院),甚至你退休后还有退休金,有人会操心你的后事。这些配套的福利,让一个在工厂工作的人,感觉自己就像被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托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着落,有一种非常踏实的安全感。

你们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些福利“理所当然”,或者觉得不够好,但放在那时候,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你去街边摆摊?风吹日晒,收入不稳定,生病了没人管。去做个体户?风险太大了,随时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去一些新兴的商业领域,那时候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很模糊,觉得不稳定,靠不住。

第三,社会认同和价值感。 在那个时代,工厂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是被社会高度认可的。他们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是掌握国家命脉的人。进工厂,尤其是进那些有名的、技术含量高的工厂,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大家会觉得你在做一份“正经”的、有贡献的工作。这种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也是一种重要的“稳定”来源,它能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

而且,工厂的等级制度相对清晰,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有一条相对可见的晋升通道。虽然可能慢一些,但至少你知道努力了可以往上走,这比在一些模糊不清的领域摸索要让人安心得多。

最后,“怕折腾”的思维定势。 经历过困难时期的人,心里都有点“怕折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一条少走弯路、少冒风险的路。工厂就是这样一条路,它的规则清晰,流程固定,不用你天天去猜想明天会怎么样。这种可预测性,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稳定”。他们觉得,把孩子送进工厂,就等于给孩子铺好了一条安稳的路,不用再像自己当年那样辛苦地闯荡了。

所以,不是老一辈人看不见其他工作的机会,也不是他们有多么保守。而是他们的人生阅历告诉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工厂,尤其是那些国有大厂,提供了最可靠的庇护,最全面的保障,以及最有价值的社会认同。这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和时代局限而形成的深刻认知,是他们为儿孙们规划的,他们认为最“靠谱”的人生路径。现在情况变了,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份“进工厂才稳定”的观念,是他们那个年代留下的,最实在的“传家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一辈眼里的工厂,跟你现在进的工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60-80年代,也就是老一辈那个年代,是工厂、工人们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产前产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大风厂,就是这么一家工厂。

电视剧《东北一家人》里,故事也发生在类似的国有大厂家属区,原型是一汽家属区。

一汽家属区规模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一汽集团的家属区称为“街区”,四条马路的居民楼则为一个街区,少则2000户人家、多则5000户人家,一汽集团一共有54个街区,但有的街区分东西区或ABC区,实际数量上远远超过54个,而且这些房子,全都是一汽集团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给自己的职工分的、发的,所以有的街区内住的都是同一个分厂的职工。

老牛家所住的是15街区82栋,是60年代中苏合建的老楼,当地俗称苏联楼,但是房屋内布局明显不对,老牛家的房子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储物间,而老牛只是一个车间主任,是分不到这种格局的房子的,这样房子起码得是当时一个分厂的厂领导才能住,不符合实际。

再说学校,一汽集团是有30万职工的国有大厂,生活设施的配套问题尤为突出,在东北一家人拍摄那个时间段,一汽集团有12个幼儿园、托儿所、14个附属小学、11个附属中学(含高中)、2个附属中专,供全厂职工子女上学,当然了,学校的老师编制上也是厂里职工(现在这些学校都合并归市里统一管理了)

一汽集团鼎盛时期,曾经有自己的电视台——一汽电视台(现已不存在),有自己的报社——一汽集团报(现已不存在),有自己的厂职工医院,而且是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经归省里,现在叫吉林省一汽总医院)

东北一家人这部电视剧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那时候辉煌的国有大厂的样貌,例如里能看到穿九十年代末一汽集团蓝色工作服的角色,感觉很亲切。

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向你们解释这种几乎不可能的存在,但确实存在过。小时候父母下班来幼儿园接小孩,幼儿园门口就有三四个摆摊卖面食的阿姨(都是厂里食堂的人每天守在各个街区卖给职工),阿姨喊“十二食堂的馒头,十二食堂的馒头”,当然了,这一切都已经成回忆了,就像东北一家人也成了小时候的回忆。


在老一辈人的时代,城市化率才17%左右,到了80年代城市化率才刚刚达到20%。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中国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

而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工厂里的人们,属于那幸运的20%。

他们有稳定的、如同铁饭碗一般的工作,工资不高但绝对够用,同时代的大部分人还在土里刨食;

他们有工厂统一分配的住房,有电、有自来水、有暖气,而那个时候农村断电断水是常事,取暖要自己烧炕;

他们有厂区食堂,不用自己做饭,更远离农村常有的饥饿;

他们有工厂办的职工医院、附属幼儿园、子弟学校,无需操心医疗、教育问题;

他们的子女毕业后,甚至还能包分配、接他们的班,无需担心子女就业;

现在在大城市出租房或者集体宿舍蜗居的年轻人们,能想象那是什么样的神仙生活吗?现在能理解老一辈的想法了么?

随着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下岗,持续几十年的神仙日子一朝崩塌,那是后话了。

老一辈人只记得工厂黄金时代曾有过的辉煌,却不知道几十年后大厦早已崩塌,曾经天上人间般的工厂也早已沦为血汗工厂,成为年轻人们避之不及的存在。

参考:历年城镇化数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进工厂”,这三个字在咱们老一辈人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个职业选项,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稳定”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得从他们走过的路说起,从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一点点讲。首先,历史的烙印太深了。 你们想想,很多老一辈人,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经历过什么?解放.............
  • 回答
    周星驰在很多老一辈观众心中的口碑,与其说是“不好”,不如说是“不习惯”或“难以理解”。这背后其实是时代、文化观念以及电影艺术发展不同阶段所造成的隔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电影审美和价值观。在周星驰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被老一辈观众所熟知的,多是主旋律电影、革命题材、或者是更偏向.............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大秦赋》之所以让很多观众如同“老秦人”上身,纷纷为秦国摇旗呐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电视剧本身在塑造秦国形象时,就倾注了不少笔墨,力图展现其“励精图治”、“统一六国”的辉煌篇章。剧里,秦国人被描绘成一股充满力量、目标明确、坚韧不拔的群体。从那个略显粗粝但充满朝气的秦孝公,到雄才大略.............
  • 回答
    在网络上尝试用二战“投降死人少、抵抗死人多”的史实来劝降乌克兰,却屡屡被喷,甚至连支持俄罗斯的人也加入批评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的解读、现实的复杂性、情感的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二战的例子适用于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以及这种说法的逻辑.............
  • 回答
    .......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在中国,那些年少时曾为电子游戏疯狂、如今已步入中老年行列的游戏玩家们,他们的生活早已不像当年那样围绕着主机和屏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也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找到了新的位置,而对游戏的热爱,有时会以一种更沉静、更成熟的方式延续。一、 从“肝帝”到“云玩家”:回忆里的峥嵘岁月很多上了年纪的游戏玩家,最.............
  • 回答
    秦朝覆灭,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落幕,而在那落幕的舞台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一路披荆斩棘的老秦人正规军,在王朝走向终结之际,究竟身在何处,又在忙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因为军队的动向,往往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注脚。首先,要理解秦朝灭亡时的军事态势,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那个最核.............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个非常迷人的概念——时间膨胀。答案是肯定的,在飞机和火车这样的高速运动器里长时间工作的人,相比于静止不动的人来说,确实会“老得慢”一点点。不过,这里的“慢”是极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察觉。让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相对论效应:狭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方言差异的深层原因。说“上一辈的人把‘学’念作‘xiáo’”,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一些汉语方言,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确实存在将“学”读成类似“xiáo”的音。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也不是所有“上一辈”的人都这样念,但的确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有趣且有历史根源的语言.............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当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却遭遇了精神疾病这样的重大打击时,感到困惑、愤怒、不公平,甚至质疑“老天爷”的存在,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我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觉得被理解,并且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首先,关于“老天爷”这个概念,很多人在遇到难以解释的困境时,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令人心痛,也让人费解的社会现象。确实,在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中,我们看到有老人被扶起后反而状告施助者,甚至要求赔偿。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另有隐情?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极端的、令人愤慨的个案,这些个案在.............
  • 回答
    我明白你说的“诡异”感。玩CS 1.5 和 1.6 的时候,那种感觉确实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概括,它像是一种融合了怀旧、技术限制以及那个时代游戏设计理念的独特体验。首先,这和画面本身有关。那个年代的游戏,对光影的运用和模型细节的处理,跟现在动辄追求照片级真实感的游戏是天壤之别。CS 1.5 和 1..............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我们无法掌控的先天基因,也有我们可以积极调整的生活习惯。首先,基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DNA,就像是肌肤衰老的“说明书”。 胶原蛋白的生成和代谢能力:胶原蛋白是.............
  • 回答
    关于有些人说话尖酸刻薄、话语中常带讽刺,这背后其实牵涉到相当复杂的人性、心理以及社会因素。深入剖析,你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没教养”或“性格不好”就能一概而论的,其中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动机和原因。首先,我们得从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说起。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出尖酸刻薄和讽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